氨苯砜综合征ppt课件_第1页
氨苯砜综合征ppt课件_第2页
氨苯砜综合征ppt课件_第3页
氨苯砜综合征ppt课件_第4页
氨苯砜综合征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氨苯砜,昆明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周晓鸿教授,2,1945年DDS治疗麻风1949年开始大规模抗菌临床研究1950年葡萄牙人误认为疱疹性皮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应用砜类药物治疗获得成功,并得到公认;随后,由于青霉素和其他抗菌素的问世,改变了DDS的临床应用。,氨苯砜历史,氨苯砜药代动力学,几乎全部从消化道吸收口服血浆浓度2-8h达高峰半衰期20-30h连续服用100mg/d,血浆浓度稳定在2-6g/L70%与血浆蛋白结合分布全身各组织,肝、肾较高,DDS代谢,肝脏N-乙酰化(无毒性)N-羟基化(有毒性)85%以葡萄糖醛酸由尿排泄,10%从胆汁排泄,单次口服,24h排泄50%(丙磺舒降低排泄,利福平增加排泄)DDS在体内的排泄缓慢。据测定,一次性口服DDS100mg,12d后尿中能测到微量的DDS,长期服用DDS者,停药后35d仍能在血液中测出,DDS的代谢,氨苯砜N-羟基化乙酰化细胞色素p450N-乙酰基转化酶羟胺DDS乙酰DDS(毒性)(无毒性)结合物尿排泄,氨苯砜主要临床用途,感染性疾病麻风病疟疾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治疗和预防非感染性疾病,作用机制,抗菌和抗原虫作用机理与磺胺药一样,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抗炎作用机里,抑制嗜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酶;稳定嗜中性粒细胞溶酶体,抗氧化;抑制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对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皮病有较好的疗效;,毒副作用,氨苯砜的不良反应多种多样,包括贫血、药物性皮炎、胃肠反应、粒细胞减少症、急性中毒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及精神障碍等。药理学(剂量依赖性)过敏反应特异性体质性副作用,高铁血红蛋白血症,100mg/d,产生15%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20%以内,无临床意义;30%头晕,恶心,心动过速;55%嗜睡,昏迷,意识丧失;70%致命,毒性是由于DDS的羟胺代谢产物所致DDS羟胺与氧血红蛋白(Fe2+)反应形成高铁血红蛋白(Fe3+)在G6P脱氢酶或谷胱甘肽还原酶缺乏症容易发生;治疗:静脉注射美蓝,粒细胞缺乏症,特异性体质性的,原因不清,非剂量依赖性;1958年首例报告,疱疹样皮炎患者;1970年报告16例美军士兵服用25mg/dDDS预防疟疾,死亡50%;非洲应用maloprim(乙嘧啶+DDS)预防疟疾;1986年首例麻风病人服用DDS发生粒细胞缺乏症;DDS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陆续报告;,疱疹样皮炎病人发生率较高,1/240-425;免疫状态,营养状况,种族有关;治疗:造血生长因子,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Allday等于1951年首次报告氨苯砜综合征,准确描述了皮疹、全身症状及其迁延性。原因药物不同,诊断病名有异。诸如,药疹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磺胺吡啶所致血清病样综合征,抗惊厥药过敏综合征。1994年,共同特点:发热、皮疹及内脏受累三联症状。急性、潜在致死性、特异性不良药物反应称之为DIHS。,病因及机制,遗传因素大多数药物的乙酰化是由N-乙酰基转化酶来完成,而乙酰化的表型(快、中等、慢)与基因型相关,只有快乙酰化表型能保护机体免遭药物活性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损害。慢乙酰基表达是DIHS的危险因素细胞色素P450亚型等药物代谢酶异构体及P糖蛋白等药物转运体相关的基因一旦发生变异,机体对药物代谢产物的解毒力下降,增强患者对药物代谢产物的易感性,DIHS病因,药物: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拉莫三嗪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别嘌醇,硫唑嘌呤氨苯砜,非核昔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阿巴卡韦)美西律米诺环素,DIHS病因及机制,病毒感染:早期存在以B细胞及免疫球蛋自尤其IgG是明显减少为特征的免疫抑制,抑制了药物特异性T细胞活化,因而发病较一般药疹更为迟后。延迟活化的药物特异性T细胞一旦激活便引发T细胞免疫效应,形成临床第一次高峰症状。嗣后,尽管停用原因药物,但由于HHV-6的再激活,二次引发免疫过敏反应,临床出现第二次高峰症状.,氨苯砜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其在我国的发生率2006-2009年度为2%,与世界水平接近,死亡率为6.3%,并有逐年升高趋势。临床上将具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DDS反应称为完全性DDS综合征。缺乏淋巴结病或肝损害以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称为不完全性DDS综合征。DDS综合征为Tc/s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型过敏反应。N-羟化酶水平或活性的降低导致氨苯砜清除的降低,氨苯砜DIHS综合征的特点,与其他药物引起的DHS相比,DDS综合征常伴有肝功能的损害和贫血。这由于DDS主要在肝脏经N-乙酰化和N-羟化两条不同的途径进行代谢,有肝肠循环,故肝常受累及;其代谢产物DDS羟胺和单乙酰DDS羟胺能致溶血性贫血,氨苯砜DIHS的临床表现,有明确的服用氨苯砜史;潜伏期5-6周(212周);又称5周皮炎急性发病;中度到高度热和/或皮疹;浅表淋巴结炎;转氨酶升高、黄疸,肝脾肿大;血象异常: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贫血,异形淋巴细胞;(8)部分患者有胸腔积液和肺部渗出性病变。,皮疹,肝损伤,TEN,TEN,患者1,女,43岁,因确诊麻风35天前服抗麻药物治疗,1周前全身皮肤逐渐出现发红,脱屑,伴发热达39度。浅表淋巴结肿大,RBC2.901012/L,Hb81g/L,WBC11.5109/L,嗜酸细胞4.5108/L。尿常规示胆红素(+)。血生化示ALT311U/L,AST254U/L,GGT407U/L,TBILI238.2mol/L,DBILI140.6mol/L,IBILI97.6mol/L。甲肝、丙肝、戊肝抗体和乙肝表面抗原均阴性。胸片示双肺未见异常,右侧胸腔少量积液。B超检查发现肝脾大小正常,少量腹水,甲基强的松龙80mg/d护肝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死亡患者1,患者女,38岁.因“全身皮肤弥漫发红、脱屑8d,伴发热、黄疸5d”入院.患者因患“麻风”口服“氨苯砜、氯苯酚嗪、利福平”1月零5d后,全身皮肤弥漫发红,3d后发热(T38),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茶色尿,食欲不振,厌食油腻.在当地诊治无效,全身出现形态大小不一的水肿性红斑、丘疹,融合后呈糠皮状脱屑、嗜睡、不能进食、腹痛,于2007年10月9日到我科急诊以“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收住.,入院查体:一般情况极差,生命体征尚可.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颈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肝脏于右肋下2指触及,边缘光滑,质中等,有轻微触痛,脾脏可扪及.,血生化:白蛋白20.6g/L,球蛋白19.79g/L,ALT1134U/L,AST416U/L,总胆红素593.5mol/L,直接胆红素528mol/L,间接胆红素65.4mol/L,尿素27.27mmol/L,肌酐203mol/L,尿酸678mol/L.,立即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针80mg/d,静脉营养、抑酸、保护胃粘膜,支链氨基酸纠正肝昏迷,三联药物保肝降酶,血浆置换(2000mL)和血液净化等措施后肝酶学及胆红素等指标明显降低.但患者于10月12日嗜睡症状加重,于23:30突然出现呼吸急促,意识不清.R37次/min,HR155次/min,BP86/42mmHg.0:25呼吸及心跳停止,于凌晨1:05抢救无效死亡.,死亡患者2,患者,男,28岁,服用余天后出现红斑,痒,在外院治疗近天,逐渐高热。次日死亡,死于大肠杆菌败血症。,死亡患者3,患者,男,29岁。服用DDS一月左右发病,初期按药疹用泼尼松40mg/日治疗,一度好转。出院2周后再发,出现严重肝损害,死于肝功能衰竭。,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治疗,糖皮质激素:80160mg/d,GS冲击疗法:500mgor1000mg/d,35d.环孢素A:对于急剧进展的重症DIHS、中毒性坏死松解症以及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或重症感染而不宜采用GS冲击疗法的病例可给予治疗,治疗量为每天3mg5mg/kg,用812d,然后递次减量直至停药。静脉用免疫球蛋(IVIG):0.4-0.7g/kg,d血浆置换,护肝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亚胺培兰抗感染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支持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