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_第1页
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_第2页
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_第3页
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_第4页
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2 年第 3 期 第 5 卷( 总 16 期)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Journal of Xi an United University Vol. 5 No. 3 July . 2002 文章编号: 1008-777X( 2002) 03 -0012 -05 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 毛 曦 ( 西安联合大学 学报编辑部, 陕西 西安 710065) 摘 要: 国家是早期文明从产生经初期发展后的产物, 是对文明社会的概括。 文明初曙时期的社会 形态为准国家形态, 中华文明始于距今约 5 000 年前后。 中华文明是在相对隔离的自然环境中独自形 成的, 是多元起源、不平衡发展的。 适度的自然条件, 相对封闭与隔绝的地理环境, 温暖湿润的气候, 地 处河湖沿岸的平原地带和温带、亚热带, 是早期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的地理条件。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地理环境; 新石器时代; 气候 中图分类号: K928. 6 文献标识码: A “文明”与“文化”既相互联系 , 又有所不同。文明通常被看作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 1 中华文明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我国固有 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由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中华文明的形成才有了独自发生 、 多元发展等特点。 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生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文明”的标志与中华文明的开端 关于文明社会的标志问题 ,中外学术界经过多年讨论, 已形成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 2 ( P172 174)。 笔者在借鉴诸家观点的基础上 ,试对文明的标志做如下理解 :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 文中指出: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 3( P172)国家的出现自然是文明时代的事情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 国家的出现就是文明时代的开始,可以这样认为, 国家是早期文明从产生经初期发展后的产物, 是对文 明社会的概括, 从文明诞生到国家正式出现, 期间一般要经过一个历史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是文明起源 与初期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姑且可称之为准国家形态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 的暴力工具 ,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因而,反映这一准国家形态阶段的应是体现社会分工与阶级 分化的考古文化遗存 。也就是说,文明社会到来的标志应是反映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的物质文化和精 神文化的出现。作为文明标志的反映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的考古文化主要体现为墓葬等级制、随葬礼 器、 大型聚落、 人牲、作坊遗存 、 金属冶炼物、 工匠制品、用为财富标志和商品的玉器等的出现。世界各地 早期文明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 ,反映文明标志的考古文化遗存也未必相同 ,然而只要能反映出其社会已 有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的存在 ,就说明已进入准国家阶段, 说明已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 关于中华文明的开端 ,学术界也存在多种观点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 3 种主要的说法 : 一种观点 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商代 ,这是一种传统的观点; 一种观点主张中华文明开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 ; 一种 观点坚持中华文明的开始阶段应定在距今 5 000 年前后开始的龙山文化时期。 2( P175 176) 从目前我 国已有的考古文化遗存来看, 笔者以为将中华文明的开端定在距今约 5 000 年前后较为适宜 。依据对 文明标志的理解 ,只要考古文化遗迹 、 遗物能说明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已经存在 ,就可证明其社会已迈 入了文明时代。城邑的出现、玉石文化的发达都体现出阶级分化的客观存在,这里仅从城邑和玉石的出 收稿日期: 2002-02-28 基金项目: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 九五”规划资助项目及西安联合大学科研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 毛曦( 1966 ) , 男, 陕西泾阳人,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副主编、副编审,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 现两个方面说明我国在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代已经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 。 据考古发现,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陆续发现了 50 多座史前古城 ,有的属于距今5 000 6 000 多年以 前的古城 ,如湖南的彭头山城 、 河南的西山城 、 山东的西康留城和王家庄城等,而大多数年代集中在公元 前 3 000 前 2 000 年间 2( P75、194), 说明龙山文化时代我国阶级的分化已经存在, 而这些史前古城的 发现正与传说时代各部族间的相互征伐互相印证 ,说明我国自公元前 3 000年左右已迈入了文明时代。 任式楠在综合考察史前古城遗址后指出 : 最迟在公元前 3 000 纪年中叶 ,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 等几支发达的考古学文化中, 由若干小范围的先进地区为先导, 以汇集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成就并 具有地区权力中心地位的大中型城市为基地 ,由点到面, 各自陆续建立起一批邦国型国家, 进入了 初期文明社会。在众多城邑中尤其是邦国的都邑 ,成为集中体现初期文明社会的综合载体 。这便 是夏代王朝国家建立以前数百年之久“万国林立”的邦国时代。 4 张光直先生也分析道 :“到了龙山时代的初期, 大约公元前 3 000 年左右 , 现代中国境内的黄河流 域、 长江流域和东海岸地区,分布着成千上万的城邑。 ”中国社会文明起源的程序“自龙山时代启端 ,到三 代初期完成” 。 5 距今 5 000 年, 随着城邑的不断增多,我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 ”这些祭祀天地的琮、 璧以及其他礼仪所用的玉 器在公元前 3000 年前后的大量生产,反映出阶级分化的存在 ,也说明我国已进入文明社会。据我国新 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来看, 玉器有着广泛的分布 ,有学者因此提出了“玉器时代” 6的说法。在良渚文化 中,玉器发现数量最多。如寺墩第三号墓随葬陶器 、 玉石器达 120 余件,其中玉璧 24 件、玉琮 32 件 。草 鞋山的 198 号墓也出土有玉斧 、 玉琮 、 玉璧等玉器 。用玉器随葬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俗。 玉器中的琮 、 璧、瑗、 斧等, 已具有“礼器”的性质 ,失去了装饰品的含义 。 7 ( P163 164)在红山文化遗存 中,牛河梁积石冢中随葬有数量众多且十分精美的各种玉器 : 有原始宗教信仰的玉猪龙, 有勾云形玉佩、 圆筒形玉箍、 玉鸟、 玉号 鸟、 玉龟 、 玉兽 、 玉璧等 。 7( P174) 此外,在山西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安徽潜山薛家 岗文化遗址、 广东曲江石峡遗址,也发现了玉琮等玉器 。据苏秉琦的研究,“至迟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之交 的红山文化和公元前三千年中期开始的良渚文化, 分别出现以猪龙或以琮璧为中心的玉礼器系统”。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我国史前时代两个玉文化中心 ,对其它地区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 ” 8( 序言) 从时间来看,我国已出土的史前时期的玉礼器 ,有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 3000 年以前,但绝大多数的玉 礼器的年代都是在公元前3000 年以后。 6 史前玉礼器的大量发现,也佐证了中华文明开始于距今 5 000 年前后的龙山时期。 2 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空间特征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地域问题 ,学术界曾出现过“外来说”( “西来说”) 。如 1894 年伦敦大学教授拉 克伯里( Terrien de Lacouperie) 编撰的中国古文明西来论( Western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 lization) 一书 ,认为中华文明来自古巴比伦 。“西来说 经过十余年的论争 ,直到我国考古工作起步 ,仰 韶古文化遗址发现 , 才渐渐销声匿迹。 ” 9随着我国史前考古的不断进展, 中华文明起源的“外来说” ( “西来说”) 已被彻底摒弃 ,学者们坚信中华文明的本土起源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所著中国文明的 起源中强调了中华文明的本土起源,他写道 :“中国文明是独自发生 、 发展 ,而并非外来的 。 ” 10 在坚持中华文明本土起源说的前提下,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地域问题的讨论 ,至今仍存在有 两大类观点: 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元说,这是一种传统的观点 ; 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说 ,苏秉琦提 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犹如“满天星斗” , 最初在不同的地点分别起源, 然后不断融合, 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文明 。 11 中华文明起源的一元说主张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起源地 ,中华文明由此起源 ,然后传播到其 他地区。 12 严文明认为,史前阶段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较高, 又处于中国核心地理位置, 因而在中 国史前文化中起着领导和突出作用 ,不但有条件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而且为中国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 了格局 。中华文明起源的黄河流域中心论是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地讨论中的传统观点。 2 ( P177)随着中 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进展 ,这一论点逐渐有被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论取代的趋势 。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论在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夏鼐先生认为, 与中华 文明起源关系最为密切的主要有 3 个文化圈 ,即黄河中游 、 黄河下游 、 长江下游 3 个地区的新石器晚期 13 第 3 期毛曦: 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 文化。 2( P177) 也有学者根据近几十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提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可分为四大区域, 即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 珠江流域文化区和辽河流域文化区。 13 还有学者主张中华文明有 六大发祥区,即中原文化区、 山东文化区 、 长江中游文化区、江浙文化区、甘青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 14 ( P428)陈连开通过对中国新石器文化区系及目前已知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一系列古城的分析 ,认 为: 中华文明初曙时期有 6 个中心 : 即长江上中游的成都平原、中游的江汉及洞庭湖平原、下游的 杭嘉湖平原 ; 黄河流域上中游的泾渭关中平原 、 中游的涑汾河洛平原和下游的古河济之间 。从古城 年代及文化内涵看, 两大母亲河 6个中心地区文明因素水平相近, 各具特点 ,而长江流域似略早于 黄河流域。然而中国最早的王朝出现在黄河中游 ,长江流域最早的礼乐文化萌芽,都汇聚到黄河流 域,在夏商周礼乐文明中得到了反映。 15 以上对中华文明起源地的讨论的各种观点,笔者以为多元起源说是较为可信的 ,至于中华文明发祥 的地区到底有哪些, 或者说多元起源的“元”到底是哪些 ,还值得作进一步的讨论 。结合我国自然地理条 件的特点 ,以及史前考古的已有发现及考古文化区系的研究状况 ,我们对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空间特征 仅先行总结如下 : ( 1)中华文明是在相对隔离的自然环境中独自发生发展的 。中国自然地理条件的一大特点就是它 的相对独立性。正像严文明指出的 ,“中国本身只是一个巨大的地理单元, 它同外部世界处于一种相对 隔离或半隔离的状态 。这就决定了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的土著性, 决定了它在很长时期都基本上走着独 立发展的道路, 而同邻近地区的史前文化的联系只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 16中华文明的产生 ,是中 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连续发展的产物。受处于相对隔离状态的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中 国史前文化的起源具有土著性的特点。同样 ,早期的中华文明便有了本土起源的特点 。我国考古工作 者通过对大量考古文化遗存的研究 ,证明了“中国文明是独自发生、 发展,而并非外来的” 10。 ( 2)中华文明是多元起源的。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多样性一方面受到了中国自然条件的多样 性、 复杂性 、 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等特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史前文化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我国文 化发展的多元性的影响, 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文明起源的多中心, 是与中国史前文化区系发 展的多样性相对应的 ,即中国文明初期城邑方国林立的格局导源于中国史前文化体系发展的多元性和 相互联系的融会性, 也适应于中国生态环境对文化发展制约规律 。 ” 14( 序言) ( 3)中华文明发生发展具有地域的不平衡性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已 具有地域的不平衡性 ,黄河、 长江两河流域的文化发展速度与水平超出了周围地区, 两河流域成为史前 文化的中心地域 、 发达区域。中华文明形成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其起源和早期发展具有多元性, 但其地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早于和高于周围地区。即使 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内, 各地域文明的发生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过去以为中华文明仅起源于黄河流域, 实际上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从目前发掘出的 50 余座史前城址来看 ,年代大多在公 元前 3000 前 2000 年之间 ,分布于黄河、长江流域的 6个地区 : 华北平原地区有 6 座 ; 山东半岛地区有 18 座; 内蒙古高原的河套地区有 18 座 ; 长江上游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地区有 5 6 座; 长江中游江汉平原 地区有 6座 ;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未见有城墙, 而有中心聚落群。 17 这些已发现的史前城址的分布 ,反映 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史前文明发展的水平明显高出周围地区 。在距今 5 000 4 000 年间 ,在长江流 域,中游有屈家岭文化发展而来的石家河文化 ,下游是由崧泽文化发展而来的良渚文化。在这些文化遗 存中 ,发现有设防城堡、 大型礼制性建筑 、 祭祀用的玉器、 大小悬殊的墓葬等, 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处 于文明时代。到了龙山文化时代的晚期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古文化长期同步发展的格局到此发生了 重大的变化 ,黄河流域的发展速度开始明显快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似乎在原地踏步, 明显滞后了 。这 是大家很感兴趣但目前还找不到合适答案的问题, 只有留待将来条件成熟时再来讨论了” 18。这一时 期,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特别是晋南、豫西地区, 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中心 ,中原龙山文 化之后的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 ,标志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3 人类早期文明发生发展的地理条件 我们以为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为文明的形成和演进 提供了天然的必要的外部环境 。关于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即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 学术界有多种说 14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第 5 卷 法。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埃及、巴比伦、 印度和中国) 之说是一种出现较早的传统的观点 ; 近年来有学者 认为应在四大文明之外再加上爱琴文明 19 ( P11);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Arnold J. Toynbee) 提出世界六 个文明古国, 即古代埃及、苏美尔、米诺斯、古代中国、玛雅和安第斯 20(P59); 英国考古学家丹尼尔 ( Glyn Daniel) 也提出世界文明有六大发祥地: 埃及、两河流域 、 印度 、 中国 、 墨西哥和秘鲁 21 ( P24)。在以 上诸说中, 以丹尼尔的人类早期六大文明发祥地之说最为盛行。这里, 笔者以丹尼尔之说为背景 ,结合 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具体情况 ,试对人类早期文明发生发展的地理条件作出简要的分析 。 ( 1)适度的自然条件是人类文明发生发展所必需的。英国历史学家白克尔在其英国文明史中指 出,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 ,生产的粮食必然丰富,粮食的丰富就使得一部分人可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 从事智力活动, 因而在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 它的文明也就越发达 。 22 事实上 ,在人类文明发生发展的 早期 ,情况并非如此 。就自然条件总的情况而言, 过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一样, 对农业 的起源和早期文明的发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过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早期人类产生了对自然界的过 分依赖 ,易于养成惰性,缺乏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而过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生产力水 平极为低下的早期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感到无能为力, 失缺了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段渝所 指出 :“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寒带 、 亚寒带, 无论如何也发生不了早期文明 。但自然条件过于富饶的地 区如热带的大多数区域, 又会使人们过分依赖自然 ,反而束缚以至削弱人们同自然进行斗争的意志和支 配自然的能力的发展 ,同样也不会发生古代文明。 ” 23 ( P2)只有适度的自然条件才是人类早期文明发生 发展所必需的, 因为这种自然条件既可为早期人类提供一定的生活生产条件,又促使人类不断地利用和 改造自然 ,从而促使了早期文明的发生和发展 。中华文明最早兴起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而不是北方 草原荒漠地带和华南地区 ,就说明了这一点。 ( 2)早期人类文明一般诞生在相对封闭与隔绝的地理环境中。人类文明在形成过程中是相对脆弱 的,封闭与隔绝的自然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安全屏障 ,避免了邻近强悍氏族或部族的入侵而可能 引起自身文明形成过程的中断 ,因而 ,这种相对封闭与隔绝的地理条件对于人类文明 形成就有了特别 重要的意义。尼罗河流域西面是利比亚沙漠 ,东面是阿拉伯沙漠 ,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飞流直泻的大瀑 布,北面是地中海,这些自然屏障使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受到特别好的保护 ,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 ,而且 也为政治的稳定创造了条件” 。 14 ( P391) 又如两河流域东侧是伊朗山脉,西南面是阿拉伯沙漠 ,北面是阿 尔杰兹拉高原 ,东南邻波斯湾 ,正是这种相对封闭与隔绝的地理环境为古巴比伦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必 要的生存发展条件。 14 ( P380)中华文明的发生也是在我国相对隔离状态的自然条件下完成的 ,受地理环 境的影响 ,中华文明才有了本土起源和多元发展的特点 。 ( 3)河湖沿岸的平原地带是人类文明最早形成的地区 。就地貌条件而言 ,河湖及其沿岸的平原为 人类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河湖不仅为早期人类提供了生活生产的便利, 也为他们提供了交 通的方便 :“一是河流有舟船之便; 二是山地丘陵地带的河流虽然没有航运之利 ,但河谷平地却自然成为 交通的孔道 。 ” 24( P80)沿河湖的平原有着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 , 是早期人类进行农业生产活 动的良好场所。正因如此 ,河湖沿岸的平原地区便成为人类文明最早形成的地方。尼罗河平缓的水流 使航行极为容易 ,同时又为沿岸平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灌溉的便利 ,正是这样的地貌条件 ,在尼罗河流 域孕育出了古老的古埃及文明 。其他地区人类文明的形成也有与此相似的情况 。 ( 4)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人类文明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从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形成的时间来 看,都处在全新世以来全球气候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全新世初期, 气温缓慢回升; 到了全新世中期,气 温已急剧升高, 全球气候十分温暖湿润, 并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整个全新世中期( 距今 8 000 3 000 年) ; 全新世晚期以来全球气候在波动中渐趋寒冷干燥。全新世中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为早期人类 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世界各个文明正是在这样的机遇中先后形成的 。可以说 ,全新世中 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形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自然条件。 ( 5)温带 、 亚热带是人类早期文明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带。黑格尔指出: “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 温带,当然是北温带, 因为地球在那儿形成了一个大陆, 正如希腊人所说 , 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 。 ” 25 ( P124)许多哲人都指出, 温带尤其是北温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舞台。实际上, 除了温带 , 亚热带同 样也是人类历史的真正舞台。温带 、 亚热带充当了人类早期文明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域 。世界多数早期 文明都形成于地球上的温带和亚热带, 这是由于温带和亚热带在自然条件方面富于差异性和自然资源 的多样性 ,这样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分工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自然基础 ,也促使人类需要和劳动方式 15 第 3 期毛曦: 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 趋于多样化,从而促成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生和发展。 23 ( P2)在世界古代六大文明发祥地当中, 古代印 度、 墨西哥和秘鲁虽位处回归线附近或者以内( 在赤道与回归线之间) , 但由于其文明发生地地处高原、 山谷等地形 ,海拔高度 、 土壤条件等因素使之形成了与温带、亚热带草原 、河谷地区较为相似的自然条 件,也就为其古代文明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地理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王昆吾. 中国史前文明研究的地理学方法 A . 见: 王昆吾. 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 C .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98. 2 知原. 面向大地的求索 20 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M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 任式楠. 中国史前城址的考察 J . 考古, 1998( 1) . 5 张光直. 中国古代王的兴起与城邦的形成 A . 见: 张光直.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C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 1999. 6 张光直. 谈“ 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 A . 见: 张光直. 中国青铜时代 C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7 张之恒. 中国考古学通论 M .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8 苏秉琦. 中国通史: 第 2 卷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9 史式. 五千年还是一万年 N . 团结报, 1999-06-10. 10 夏鼐 . 中国文明的起源 M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11 苏秉琦. 中华文明的新曙光 J . 东南文化, 1988( 5). 12 安志敏. 试论文明的起源 J . 考古, 1987( 5). 13 我国考古界根据新发现探索: 中华文明发祥地有四大区域 N . 光明日报, 1986-09-23. 14 王震中.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M .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 15 陈连开.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 J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2000( 5) . 16 严文明. 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J . 文物, 1987,( 3) . 17 林向 . 近年来史前考古的新发现 N . 光明日报, 1999-07-09. 18 李伯谦. 长江流域文明的进程 J . 考古与文物, 1997( 4). 19 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 世界上古史纲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0 ( 英) 汤因比. 历史研究 M . 曹未风等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21 Glyn Daniel.The First Civilization:The Archaeology of Their Origins M .Thames and Hudson, 1968. 22 王恩涌. 文明起源的地理条件 J . 北京大学学报, 1995( 2). 23 段渝 . 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 巴蜀古代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