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影像的文本和文本的影像论文_第1页
2020年影像的文本和文本的影像论文_第2页
2020年影像的文本和文本的影像论文_第3页
2020年影像的文本和文本的影像论文_第4页
2020年影像的文本和文本的影像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影像的文本和文本的影像论文 摘要 纪录片与历史著作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叙述和再现时,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但同一媒介也会因为历史观的不同而出现另外的差异。 关键词 纪录片 文字 媒介 历史 近年来,很多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活跃于荧屏,可见纪录片作为一种展现 _影视媒介,有着广泛的影响。它本身的影像记录功能,也为历史学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那么,既然影视媒介信息可以作为史料来用,那它必然与传统的史料形式在传播方式上存在不同;而历史观的不同,也会对纪录片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人类 _文字和影像的叙述和再现无外乎是语言和视觉的联合,根据美国图像学理论家米歇尔的解释,对于语言和视觉的联合。是视觉再现的领域的两种方式:一是“文本图像”,视觉形象作为语言内部差异的场所,具体体现为文字和印刷的物质性,视觉再现之语言再现的诗歌样式。以及描述在叙事中的奇异作用;二是“图像文本”,语言在视觉领域的再现和压抑。 作为保存历史信息的史料,自然与传播媒介密不可分,一般说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文献,包括档案、报刊、图书等文字记录的史料,档案、报刊、图书都是书写媒介和印刷媒介,此外,中国古代还将甲骨、竹简、绢帛等当作书写媒介;二是口述历史所基于的口碑材料,古代史学家就曾深入调查、采访,运用“口耳相传”的史料,这些依靠文字记录保存下来,到了近代出现了声音存储技术,才有了录音方式,这就是广播媒介的功用了;三是反映历史进程的遗迹、文物、战场、壁画等视觉史料,虽然遗迹、文物等无法一下归人具体的哪一种传播媒介,但作为视觉呈现的史料,影视媒介,即电影或电视完全能以视觉化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可以说,每一次传播媒介的变革,都决定着历史记录的方式,因此形成了以史书文献为主的“文本图像”和以影视为主的“图像文本”。 同属于传播媒介的影视媒介和书写媒介,各自对应于历史信息记录载体中的纪录片与历史著作,在记录与再现历史事件上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分析纪录片故宫和历史著述史记来探讨这一问题。 历史之首要在于真实,当代电视传播作为大众传播手段,真实性也是其要求之一,这一点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尤为重要。故宫影片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文物的展现,故宫书画、故宫藏玉、故宫藏瓷基本都是展现文物。故宫在宣传中,就将众多文物的第一次亮相作为一大“卖点”,这么多文物的拍摄,除了展现文物本身的精美之外,还要牵涉出背后深藏的历史,文物作为史料确保了 _真实性,使得影片所说的历史确有“出处”。 史料的三大形式在故宫中都有体现,文献引用在第二集盛世的屋脊中就可见一斑,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燮平在镜头前,讲述李自成是否放火烧紫禁城时。引用了日下旧闻考原书原文一段“因胜朝之旧而斟酌损益之”,这一行字在片中用技术特别加亮,以显示出处。可以作为影片文献引用形式的一个代表。 口述史料在影片中也被多次使用,比如在第十集从皇宫到博物院中,有关190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放的情形,就让93岁的北京居民刘曾富和启功先生讲述当时自己的见闻。为了能让人物口述和历史相互印证,影片在讲述的同时还穿插历史图片和文物。 历史遗迹、绘画、照片等视觉材料在影片中的运用就更多了,如第一集中的南京明故宫遗址、燕京八景图等,以及第十集中拍摄于溥仪退位前后的那段时期的紫禁城老照片;此外,还有影像资料,这是作为视觉史料出现的,如克林顿西蒙斯在1903年拍下的关于故宫最早的影像。 如果说影视媒介通过呈现具体实物使得历史真实可信,传统的文字记录则主要通过材料甄别了。例如司马迁著史记,主要从两方面来确保史料的真实可靠,其一是文字史料。其二是实地考证。对于文字史料,司马迁选择从数量庞大的资料中,考订、筛选出他认为的可信的资料。作者在伯夷列传一章中说: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考证之后认为,六艺是可信的文字资料。其二,进行实地考察,获得很多见闻也是一大,司马迁在写孔子世家和屈原世家等章节的时候,就曾亲往孔子和屈原的家乡去探访古迹,采集民间传说。文献资料、口述史料和对于遗迹的考察,在文字记录的传统中依然可以看见基本的史料形式。 媒介在传播历史信息的同时,还存在一个叙述方式的问题。因为历史是由零散的一个个事件构成,只有通过叙事技巧,才能将其串联成一个整体。这其间涉及的其实是传播技巧,而影视媒介和书写媒介在这方面,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故宫影像叙事依靠的是蒙太奇手法,这本身也是影视媒介自身的语言,比如在第一集中配合永乐皇帝诏书解说的镜头,就是一轮巨大的红日冉冉升起,这是带有隐喻性的蒙太奇。象征故宫诞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故宫在结构编排上也是别有匠心的,各集虽然各有主题,独立成篇。但总体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从讲述故宫营造始末的肇建紫禁城这一集开始,先后讲述故宫建筑(盛世的屋脊)、宫廷政治(家国之间)、宫廷礼仪(礼仪天下)、宫廷藏品(书画、藏玉、藏瓷、西洋物品)及博物院建立始末(从皇宫到博物院),最后谈及了文物流迁历史(国宝大流迁)和故宫大修(永远的故宫),从时序性上来说,基本上是顺着故宫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的。 再者。文献纪录片还有一个元素是解说词,保留了文字叙述的传统,在纪录片中配合画面进行画外解说。由于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解说词需要保证学术性,但受到电视传播的自身特点和广大受众群的制约,又不能过于学术,因而各集在叙述过程中,很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 相对于影像,文字记录 _传统便十分悠久了,而且也有自己的形式与方法。梁启超在史学导论和中国 _法补编中,对传统 _写作有详尽的叙述。他认为历史写作是有体裁的,体裁的区分主要在于对于历史“还原”的程度。中国传统的历史体裁大体包括传记、编年、记传本末体等。纪传体是将 _核心归结到人,编年主要是利用时间跨度全面记述。西方历史记述在体裁上没有中国如此清晰,大都注重就某个历史时期、地区等进行研究,发展到现在才扩展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管是东方或西方,文字叙述历史都是为了再现历史,历史学家的一大任务原本即是“复原”过去。不过同为“再现”,书写媒介和影视媒介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主要体现在直观与想象的区别。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便认为:“历史记述据称是历史过程的确定片断的言辞模式或者标记。但是。只所以需要这些模式。是因为文献纪录片并没有就它们所涉及事件的结构,描绘出一种清晰的影像”。因此,为了说明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史学家首先必须将文献中记载的整组事件,再按照自己的一套 _,结构成历史。这种结构后来又被史学家自己“想象”成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一种表现和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记述历史存在“再现”,因为有史学家个人“想象”的部分。 说到文献纪录片对于 _“再现”问题,海登怀特为此专门提出了一个概念“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影视史学就是通过视觉材料与影片话语,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 _见解。影视媒介凭借不断进步的多媒体技术,图像化直观展现 _形式,使之与原先文字书写的方式大为不同,由于图像化带来的历史真实性质疑,使得新兴的影像“重现”方式饱受争议。影像方式能呈现历史,源于影像方式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经验的一种“复制”,历史是可以被真实地“复制”出来的,这也就是历史影片创作的一大卖点。这些年的一些电影,诸如特洛伊、亚历山大大帝等,片中竭力去“再现”古代的历史事件,其服装、建筑、武器、战船等等都尽可能地和历史上的“同期”样式接近,不过影视史学中的文本与客观存在的历史,永远是两条渐进线。 由此可见,影视媒介叙述历史是通过直观呈现、大跨度的蒙太奇叙事,兼有视听娱乐的功能,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进行逼真地历史“再现”;而文字记述则必须通过严谨地体例记载、材料甄别,来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并凭借一定的想象符合 _因果。从目前的大众传播手段看,影视媒介是主流,因而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在传播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献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历史观也会使得相同题材的纪录片呈现完全不同的叙事结构。而在这一点上,东方和西方的历史观就有着明显的不同。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家长于叙事,而西方史家则长于评析,这是由长期的书写记录传统形成的。中国史家往往把个人对于 _见解融于史实叙述中,要么在后面的论赞中发挥,与叙事分开;西方史家则侧重与分析历史事件前后的因果关系。海登怀特在 _诗学中,说西方史学界有这样的叙事传统:将编年史中挑选出的事件编成故事产生了各种问题,史学家在建构其叙事的过程中必须预料到并加以回答。这些问题的种类有:“这是怎样造成的?”“为什么事情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最终会是怎样?”这说明西方史家的思维是因果关系式的,与中国传统单纯书写事件是不同的。下面,我们从故宫和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中分析这一问题。 BBC制作的文献片辉煌的古代文明,体现了典型的西方评析性的历史思维。从结构上说,它是按照文明地区来分集的,诸如:埃及一不熄的生命、罗马一终极帝国、中国一力量的王朝等。而在每一集的叙事中,突出的又是评析文明现象,笔者在这里选取一集希腊一黄金时代加以分析说明。由于是失落的古代文明,影片一开始就用一场发生于1687年的战争,来宣告这种文明的毁坏,其中有大量的古迹被毁。接着选取了希腊文明有代表性的建筑、雕塑、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并在简单叙述完一个方面的背景资料后,再由专家进行分析。这成为了影片最为重要的叙述方式,画外解说只是一种辅助。 从叙事学上分析,这样的评析是符合因果性的。故宫虽然也有建筑、礼仪、政治等分集,但基本都是由文物或者历史事件去牵出背后的历史故事,专门的评析不是很多,基本集中在明代的政治制度、马戛尔尼访华和明清两代宫廷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比如在礼仪天下这一集中。谈及英使马戛尔尼来访,并以他的视角看当时的中国,议 _近代的落后,其中的一些观点并不为广大民众熟知,显得很新颖。不过,这样的议论在影片中所占的分量不是很多,往往在一集的最后,作为画龙点睛式地总结性陈述。全片基本上是以画外音叙述历史事件作为主题。而故宫中的专家叙述,基本上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叙述者出现的,成为主体叙述的一种穿插、融合,与西方做法不同。相比BBC的辉煌的古代文明,故宫专家论述部分显得很少。 从以上二片中的专家讲解以及叙述的主体性上,我们能看出中西历史观念的差别对纪录片的影响。西方侧重于专家的论述,重视解释历史事件和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