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语知识积累 一、成语不可貌相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其实,有许多成语也是如此,不可以“貌”取其词,望文生义,否则,将要贻笑于大方之家。高考试题中曾考过的“万人空巷”“首当其冲”“炙手可热”“莘莘学子”“差强人意”等成语,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用错的成语。对成语的使用,由于很多时候人们已习非成是,这就给正确判断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下面梳理出在日常生活中极容易用错的成语例,供大家复习。同时,大家中依此思路,注意这类成语的用法,以不断强化积累。1、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2、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3、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4、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5、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6、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常误用为贬义词。7、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8、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9、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10、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常误用为贬义词。11、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常误用为贬指。12、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常误用为“不厌其烦”。13、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贬义词。14、身无长物:指人贫困。表面看起来是别无特长,其实指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15、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16、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17、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18、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19、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20、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2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22、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易误用为“进入”。23、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与“景物”无关。24、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25、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另有“举案齐眉”。26、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27、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28、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易理解相反。29、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30、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易误解为“没有成功”。31、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32、安之若素: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33、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相混。34、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易误指吞吞吐吐。35、首鼠两端:形容迟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36、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心精力,费尽心力)。37、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38、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39、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政策。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40、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41、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在这里解释为“难”。42、五风十雨,形容天气风调雨顺,而不是刮风多、下雨多。43、不刊之论,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不能刊出的错误观点,实际是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意为“消除、修改”。44、不可理喻,不是不值得让人搭理,而是不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45、不易之论,很容易让人联想为不易理解的言论,实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46、不足为训,并非不值得作为教训,而是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47、差强人意,以“貌”来“相”是不让人感到满意,恰恰相反,它指勉强让人感到满意。48、大而化之,不是把大的化成小的,而是形容做事请不小心谨慎。49、独具只眼,不可理解为只有一只眼,其实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50、二三其德,语出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意为三心二意,没有定准,不是形容品德低劣。51、非异人任,不能取义为一般人物就可担任,而是表示某事应由自己来承担责任。52、妇姑勃奚,其中“妇”指“儿媳”,“姑”指“婆婆”,妇姑勃奚指婆婆同儿媳吵架,后来比喻为无关紧要的细小事而争吵。53、高山景行,不是指高山美景,而是比喻崇高的德行。54、更仆难数,“更”再这里指“换”。这个成语原意是说换了几班侍者,宾主要说的话还是说不完,后来形容要说的话还有很多。55、河东狮吼,万不可理解为河东的狮子大叫,它是指厉害的妇人,用来嘲笑怕老 婆的男人。56、加人一等,并非指给予的比别人多一等,而是形容学问、才能等出众。57、金针度人,语出桂苑丛谈史遗,其中记载郑侃的女儿采娘,织女给她一根金针,叫她缀于纸上置于裙带中,三天不能说话,就会具有奇巧。此后采娘刺绣的技艺果然特别出色。后来“金针度人”比喻为把秘法、诀窍传给别人。58、敬谢不敏,不是指不及时感谢,而是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59、久假不归,很容易让人理解为长期请假不归,其实指长期借用,不归还。60、具体而微,不指具体到细微之处,而指内容已具备了,不过局面、规模较小。61、明日黄花,语出苏轼的诗“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说明天黄花即将枯萎,便没有什么可以玩赏的了,后来用以比喻过时的事物。62、木人石心,比喻人受诱惑不动心,不是形容人的愚笨。63、七月流火,不是形容天气炎热,恰恰相反,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火”这里指火星,而不是指大火。64、人言啧啧,其中的“啧啧”与“啧啧赞叹”中的“啧啧”不同义,而是指不满意的议论纷纷。“人言啧啧”是指人们不满地纷纷议论开来。65、日长一线,不是指每天增长一线,而是指冬至后日昼渐长。66、如坐春风,很容易理解为自然风光的美好,实际上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67、身无长物,并非指自己没有特长,而是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68、师心自用,形容一个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并非指学习老师的方法来运用。69、拾人牙慧,“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拾人牙慧”比喻袭取、重复别人说过的话。70、弹冠相庆,并非指所有的人取得成绩而相互庆贺,而是专指坏人因即将作官而相互庆贺。71、万人空巷,从表面来看人们都在家里,大街小巷空无一人,其实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的情景。72、无能为役,表示不能做好某一件事,而不是指不能被人驱使。73、无所不至,不能理解为没有不到的地方,应理解为没有不干的坏事。74、先入为主,不能看成先进来的做主人,而是指以先听见的话或先接受的意见为主,以后再也听不进不同的话或意见。75、一寒如此,并非指如此寒冷,而是形容穷愁潦倒到了极点。76、一定不易,好象指一定不容易,其实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动。77、一日之雅,是指短暂的交往,“雅”,交往。78、糟糠之妻,不是指长得丑陋的妻子,而是指共过患难的妻子。79、文不加点,“点”是涂改之意。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呵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80、危言危行,“危”:正直。成语的意思是正直的言论或行动。貌似而义不近1、不三不四: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不伦不类: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着装不得体。2、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3、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4、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满城风雨:非指自然界的风雨,而是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到处议论纷纷。5、蹉跎岁月:虚度光阴与岁月。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6、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7、学富五车: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人。8、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定。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9、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赶不上。10、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 休戚相关: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同。11、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2、一发而不可收:一旦开始便不能停止。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义近尚需细辨析1、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前者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者震惊”,后者则指“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2、如虎添翼 为虎添翼:前者指“使强的更强”,一般用于人或组织,带褒义。后者比喻“给恶人做帮凶,助长恶人的势力”,带贬义。3、养痈遗患 养虎遗患:二者都可以比喻“姑息坏人而使自己受害”,但前者还可以指人的错误或错误思想等。4、无所不能 无所不为:前者是褒义词,指“什么事情都会做”;后者是贬义词,形容“什么坏事都干得出”。5、无微不至 无所不至:前者是褒义词,指“待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后者是贬义词,形容“做事无法无天”。6、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二者都形容“紧迫、不能等待”。但前者用来形容心情十分迫切,而后者则形容事情紧迫,必须立即去做。7、因势利导 顺水推舟:二者都有“顺应趋势办事”之意。但前者用于褒义,偏重于“加以引导,使其走上正路”;后者为中性或贬义词,偏重于“灵活改变原来的主张”。8、披肝沥胆 肝胆相照:二者都有“坦诚”意。但前者用于表示个人对集体、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忠诚,后者用于表示同志、朋友之间或组织之间的真心相见、坦诚相处。9、貌合神离 同床异梦:二者都表示“表面关系不错,实际有两条心”之意。但前者可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用于人时偏重于“离心离德”;后者仅用于人,偏重于“各有打算”。10、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二者都有“特别看待:之意。但前者是作横向比较,表示看待某个人不同于一般;后者是纵向比较,表示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待。11、望梅止渴 画饼充饥:二者都指“用空想安慰自己”;但前者表示虽有空想但无行动,后者表示虽有行动但不能解决问题。12、色厉内茬 外强中干:二者都指“外表强大而实质空虚”;但前者用于书面语,指精神状态。后者常用于口语,指力量。13、滥竽充数 鱼目混珠:二者都有“以假充真”之意。但前者还可以表示以次充好,用于人或物,也可表自谦。后者一般用于物,不表自谦。14、川流不息 络绎不绝:二者都可以表示“行人、车马、船只来往频繁”。但前者表示往同一方向,后者能表示往不同的方向。15、涣然冰释 烟消云散 化为乌有 化为泡影:四个成语都表示“消失”,但它们适用的对象不同,依次为“嫌隙或误会”、“事情或情绪”、“具体事物或念头”、“希望与打算以及诺言”等。16、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两词均指“看见就像没有看到一样”。但前者偏重于“不注意,不用心,看见就像没有看见,或装作没看见”;后者偏重于“漫不经心,不重视”,并有“经常看见”之意,程度较深。17、参差不齐 良莠不齐:二者都指“不整齐”。用于人,前者指水平不一,后者指好人坏人本质有别。用于物,前者指高低长短不一,后者指好事坏事混在一起。18、不胫而走 不翼而飞二者都有可指“不经推广宣传就迅速传播”,后者还可能指东西突然无故丢失。19、步履维艰 寸步难行:二者都有可指“行走十分困难”。便前者一般只用于有病的人或老年人,而后者还可以比喻处境困难。20、饱经沧桑 饱经风霜:二者都可指阅历深。但前者侧重于“经历许多世事变化”,后者侧重于“经历长期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21、耳闻目睹 耳濡目染:二者都有“耳听眼看”的意思。但前者强调亲自看到亲自听到,突出其真实性。后者则强调经常看到听到并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的影响。22、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二者都有“彼此相反”之意。但前者指彼此方向不同,目的相反;后者指人的行为和目的相反。23、不堪设想 不可思议:二者都有“不能想像”之意。但前者适用于严重的、不良的后果,后者一般适用于奇妙深奥的或不可理解的事情、道理。24、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二者都指随口乱说。但前者语意较重,指妄加评论、诬蔑和捏造事实;后者语意较轻,指说话不假思索或漫无边际。25、大海捞针 海底捞月:二者都指白花力气。但前者比喻目的虽很难达到但仍有达到的可能性;后者指目的完全达不到,只是白费力气。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可谓浩如烟海,这么多的成语,如何掌握呢?很明显,要掌握每一个成语,是绝对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掌握成语,这或许会使我们对正确使用成语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 一、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如: 例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高考题)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万人空巷”(1997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等。 二、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例2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2001年)。 三、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如: 例3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四、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如: 例4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4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五、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如: 例5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高考题) 例5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 “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等等。 六、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如: 例6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2000年全国高考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1999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2000年),“车水马龙”(2001年),等等。 七、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如: 例7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 八、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 例8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九、要注意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如: 例9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 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2001年)。 十、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 例10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高考题) “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等等。 十一、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运用时,我们要注意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如:“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996年),“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998年),等等。 十二、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 例12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们学习的是支离破碎的东西。但“目无全牛”能不能表达这种意思呢?如果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具体内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进行判断了。“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看来,“目无全牛”在这里是用错了的。 类似的成语高考高过的还有:火中取栗(1998年)。高考成语题解题技巧 2 语文高考从1992年到2002年连续十一年考查了成语的使用。成语题成为历年高考题的必考内容。要做好成语辨析题,除了平时多翻阅工具书,掌握成语的含义外,还应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一、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 有些成语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界限分明。若辨别不清,很容易用错。例如: 1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2002年) 2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98年) 3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97年) 例1“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属褒义词,不合语境。例2、3均为贬义词,使用不当。 二、搞清成语含义,切莫“望词生义”。 有的成语仅从字面上看与整个句子意思相一致,但仔细一分析却与全句意思风马牛不相及。例如: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汽车价格变化倍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2002年) 5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年) 6今年初上海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98年) 例4“偃旗息鼓”意思较多,可以指“秘密行动,不暴露目标”,也可以指“停止战斗”,还可以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但全句意思是说,几家汽车大厂一直无声无息,没有什么动静,因而使用不当。例5中“安步当车”意思是不坐车而不慌不忙地步行。全句意思是汽车无法行驶,抢险队员只好步行。因而使用不当。例6“火中取栗”出自法国拉封丹的寓言,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当却无所得。而全句意思是消费者利用厂家商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显然与成语意思风马牛不相及。 三、看词义轻重是否得当。例如: 7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时,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2002年) 8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例7中“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从全句意思看,是这一次群众评议时对机关作风很不满意,相信下次大家会比较满意的,而用“有口皆碑”显然程度失当。还有一点,“有口皆碑”往往只用于已经存在、既成事实的事情上。此处使用明显不当。例8,既然设计“有些缺点”,就可以指责,“无可非议”是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程度又太轻了。若改用表示“不可多加非难”的成语“无可厚非”就程度得当了。 四、看成语是否“语多用”。 有些成语意思较多,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就会在使用中出错。例如: 9“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导购员工作总结(汇编15篇)
- 全国内地西藏班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物理试卷(含答案)
- 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汉字家园木字旁课件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实验中学七年级(下)6月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汉字基本笔画笔顺课件
- 幼儿安全工作总结集锦15篇
- 金融科技创新应对挑战策略
- 求平均数的课件
- 永联消防知识培训课件学校
- 小学班主任资料-家校联系本
- 氧化铝制取全套教学教程整套课件全书电子教案
- 内分泌科医疗管理制度
- 安徽省涡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班级管理教育调查报告(3篇模板)
- (2024)辅警考试公安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 外研版八年级下册英语知识点、语法总结
- GB/T 18910.4-2024液晶显示器件第4部分:液晶显示模块和屏基本额定值和特性
- 催收物业费培训课件
- 收购资产计划书
- 意大利米兰整骨技术的案例分享-之评估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