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2785-2002 潜水电泵 试验方法-国家标准_第1页
GBT 12785-2002 潜水电泵 试验方法-国家标准_第2页
GBT 12785-2002 潜水电泵 试验方法-国家标准_第3页
GBT 12785-2002 潜水电泵 试验方法-国家标准_第4页
GBT 12785-2002 潜水电泵 试验方法-国家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 B / T 1 2 7 8 5 -2 0 0 2 前 、 口 本标准是对 G B / T 1 2 7 8 5 -1 9 9 1 潜水电泵试验方法 的修订。 本标准与G B / T 1 2 7 8 5 -1 9 9 1 相比, 主要技术内容改变如下: 1 将原试验等级 B级和C级改为 1 级和 2 级; 2 增加了井筒式轴流或混流式潜水电泵测压孔的位置规定; 3 增加 f 污水污物潜水电泵通过能力试验; 4 增加 了潜水电机转 向标志试验 ; 5 增加了对铜条转子杂散损耗的确定; 6 调整了表 1 、 表 2 、 表 3 和表 4 中的有关参数值; 7 修改了流量、 扬程和效率的满足规定值的判定方法, 废除了原椭圆判定方法, 采用容差系数和容 差 十字线的判定方法 。 本标准的附录A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B和附录 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 自 实施之日 起, 代替G B / T 1 2 7 8 5 -1 9 9 1 0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 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江苏理工大学排灌机械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赵朝光、 王洋。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潜水电泵试验方法 G B / T 1 2 7 8 5 -2 0 0 2 代替 G B / T 1 2 7 8 5 -1 9 9 1 T e s t me t h o d s f o r s u b m e r s i b l e mo t o r - p u m p s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潜水电泵的试验方法 。 本标准包括了两种测量精度等级: 1 级适用于较高精度的试验, 2 级适用于较低精度的试验, 两种测 量精度等级包含了不同的容差系数值、 容许波动值和测量误差限。 本标准适用于电源电压 6 6 0 V及以下, 频率5 0 H z 和 6 0 H z 的各类潜水电泵( 以下简称电泵) , 包括 各类潜水 电动机和潜水泵的试验 。额定 电压 6 6 0 V以上 的潜水 电泵的试验可参照本标准规定 的方法进 行 。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 T 1 0 3 2 -1 9 8 5 三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方法 G B 1 9 7 1 -1 9 8 0 电 机线端标志与旋转方向 G B / T 3 2 1 4 -1 9 9 1 水泵流量的测定方法 G B / T 3 2 1 6 -1 9 8 9 离心泵、 混流泵、 轴流泵和旋涡泵试验方法( e q v I S O 2 5 4 8 : 1 9 7 3 ) G B / T 9 6 5 1 -1 9 8 8 单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方法 G B / h 1 0 0 6 8 -2 0 0 。 轴中心高为5 6 m m及以上电机的机械振动 振动的测量、 评定及限值 ( 记t I E C ; 6 0 0 3 4 - 1 4 : 1 9 9 6 ) G B / T 1 0 0 6 9 . 1 -1 9 8 8 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噪声工程测定方法 ( n e q I S O 1 6 8 0 - 1 : 1 9 8 6 ) G B / T 1 0 0 6 9 . 2 -1 9 8 8 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噪声简易测定方法 ( n e q I S O 1 6 8 0 - 2 : 1 9 8 6 ) G B / T 1 0 0 6 9 . 3 -1 9 8 8 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噪声限值( n e q I E C 3 4 - 9 ) J B / Z 2 9 4 -1 9 8 1 交流低压电机散嵌绕组匝间绝缘试验方法 试 验 3 . 1 试验内容 潜水电泵的试验分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 检查试验) 两种, 其试验项 目 按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3 . 2 试验装置及仪表 3 . 2 . 1 试验设备应包括水循环系统、 电气控制系统及参数测量系统。 3 . 2 . 2 水循环系统采用开敞式 , 如图 1 所示。应保证通过测量截面的液流具有如下特性 : a ) 轴对称的速度分布; 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质f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 0 0 2 - 0 3 - 1 0 批准2 0 0 2一 0 8 一 0 1实施 G B / r 1 2 7 8 5 -2 0 0 2 b ) 等静压分布; c ) 无装置引起的旋涡。 对于 2 级试验, 以上条件是参考条件。 试验管路应符合如下要求; 连接泵出口直管段应与泵出口 法兰端面垂直, 管径与泵出口 应相等。 其长度应不少于4 D 。 取压孔的 位置、 设置形式及制造要求应符合G B / T 3 2 1 6 规定。 在管路中设置流量测量装置时, 其前后直管段长度 应符合各种测量装置使用的具体规定。 试验电湘 1 一潜水电泵; 2 -泵出口 测压管段; 3 一压力表; 4 一流量计前直管段; 5 一流量计 6 -流量计后直管段; 7 一流量调节阀 图 1 试验装置示意图 凡用于测量的仪器仪表均应有检定证书或报告, 并应按规定定期检定。 各类测量仪表的测量精度应满足表 1 对各测量参数系统误差的规定 。对仪表的精度要求如 下: a )电流表、 电压表及单相瓦特表( 包括低功率因数瓦特表) 的精度应不低于 0 . 5 级; 兆欧表允许使 用 1 . 0 级; 三相瓦特表的精度应不低于 1 . 0 级; 互感器的精度应不低于 0 . 2 级; 电桥的精度应不低于 0 . 2 级 ; b ) 使用电量变送器时, 其精度应不低于士0 . 5 0 o ( 出厂试验应不低于士1 写) ; c ) 数字式转速测量仪( 包括十进频率仪) 及转差测量仪的精度应不低于士0 . 1 写; d ) 转矩测量仪和测力计的精度不低于 1 . 0 级; e ) 温度计的误差在士1 C 以内; f 涡轮流量变送器的精度不低于 1 . 0 级, 其他流量测量仪表应符合G B / T 3 2 1 4 ; 9 ) 弹簧压力计精度不低于 0 . 4 级, 也可使用精度相当的压力传感器或其他仪表。 凡是经过校准或通过与有关国家标准比较, 证明对电泵有关参数测量的系统误差不超过表 1 规定 范围的其他测试设备和方法均可使用 。 G B / T 1 2 7 8 5 -2 0 0 2 表 1 测定量的允许系统误差 测定值 允许范围 1 级2级 流量 士 1 . 5 士 2 5 扬程 轴功率 土 1 . 0 电动机输人功率 士 2 . 0 转速 士 0 . 3 5士 1 . 4 3 . 2 . 5 选择指针式电气测量仪表时, 应使测量值位于仪表量程的2 0 0 x -9 5 之内。 用两瓦特表法测量 三相功率时, 应使被测的电压及电流值分别不低于瓦特表电压量程及电流量程的2 0 环。 若采用弹簧压力计时, 应按泵的规定扬程选择合适的量程, 其指针的指示值应在压力计量程的 1 / 3 以上 。 弹簧压力计的读数应读到所测扬程的 1 / 1 0 0 , 并应在仪表和取压孔的连接管内完全充满水后再读 仪表示值 。 3 . 2 . 6 采用电流互感器时, 接入副边回 路的仪表总阻抗( 包括连接导线) 应不超过其额定阻抗值。容量 在 7 5 0 w 及以下的三相电动机, 除堵转试验外, 不允许使用电流互感器。 3 . 2 . 了 采用自动测试系统时, 仪器仪表及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装置的系统误差应不超过表 1 的规定。 3 . 3 试验条件 3 . 3 . 1 试验用液体应符合 G B / T 3 2 1 6 的规定。 3 . 3 . 2 试验用电源应符合G B / T 1 0 3 2 的规定。 3 . 3 . 3 试验 电泵引出电缆长度按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 3 . 3 . 4 试验一般应在电泵淹没于水中的条件下进行。淹没深度应保证试验过程中泵不致产生汽蚀。 3 . 3 . 5 运转稳定性 3 . 3 - 5 . 1 本标准中“ 波动” 和“ 变化” 的定义如下: 波动: 在一次读数的时间内, 读数相对于平均值的短周期变动。 变化: 同一量相邻两次读数间的数值改变。 3 . 3 - 5 . 2 电泵主要参数的最大波动幅度及同一参数多次重复读数的变化值达到表 2 和表 3 的规定时, 系统处于稳定运转 , 否则为不稳定运转 。 表 2 最大允许波动幅度 测定量 最大允许波动幅度 写 1 级 2级 流量 士 3士6 扬程 转矩 功率 转速 士 1士 2 注: 当使用差压计测流量时, 观测液柱差的最大允许波动幅度 1 级为士6 0 o ; 2 级为士1 2 0 o 0 3 . 3 . 5 . 3 系统稳定运转时, 每一工况点可只记录一组读数。 3 . 3 - 5 . 4 系统处于不稳定运转时, 对参数的波动幅度超出允许范围造成的不稳定 , 可设置稳流栅、 阻尼 器、 稳压器等稳定装置和采取其他减小波动幅度的措施, 使之达到稳定。 对参数的变化超出表 3 规定范 GB / T 1 2 7 8 5 -2 0 0 2 围的不稳定, 应查找原因改进试验条件, 达到表 3 规定后, 再重新取数, 原有读数应成组作废。 表 3 同一量多次重复测量的变化 重复读数组数 每一量多次重复测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间的最大偏差 a / Y O 流量 扬程 转矩 功率 转速 1级2级1级 2级 3 0 . 81 . 8 0 . 3 0. 6 51 . 63 50 . 51 .0 72 . 2性 50 . 71 .魂 9 2 . 8 5 8 0 . 81 . 6 1 32 . 95 。90 . 91 .8 2 03 . 06。 0 1 . 02 .0 注: 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百分数偏差按下式计算: 最大值 一最小值 、 , , 。) , o = -气彗 尸 二二 万; 言 入1 VV 20 取人 很 在按表 3 要求进行试验点的重复读数时, 应在调节阀位和水位完全保持不变、 电压稳定在额定电压 的条件下进行。若通过调整仍不能达到表 3 的规定时, 应降低试验精度等级, 并以每一量的重复读数的 算术平均值作为该量的实际试验值。 3 . 4 测量精度 测量精度取决于测量误差范围的大小 。测量误差是指使用测试设备和仪器直接测得的量 以及由这 些量间接算出的量偏离实际值的程度, 其误差范围表示所测得的性能与实际性能之间的最大可能的差 异。 误差范围越小, 则测量精度越高。详细的误差分析和估算方法见附录 A ( 提示的附录) 。 只要满足本标准中关于装置和仪器的有关条件, 并采用本标准所述的试验方法, 对应于各测量精度 等级的试验总误差限将不大于表 4中给出的数值。 表 4 最大总误差限 测定量 允许最大总误差限 1级2级 流量 士 2 . 0 上 3 5 扬程 电机输人功率 士 1 . 5 泵输入功率( 由电机输人功率和电机效率算出) 士 2 0士 4 . 0 转速士 0 . 弓士 2 . 0 泵效率 士 3 2士 6 4 电泵效率 士 2 . 9士 6 1 4 参数的测量 4 . 1 测量时各仪表读数尤其是流量 、 扬程和输人功率的读数应 在同一时刻读取 。 4 . 2 流量的测量 G B / T 1 2 7 8 5 -2 0 0 2 流量测量采用 G B / T 3 2 1 4中规定的测量仪表及方法。 4 . 3 扬程的测量 电泵试验时泵的扬程应为出口压力水头、 取压孔处液流速度水头及压力表中心距水池面高度的总 和, 按公式( 4 3 ) 计算。 测压孔距泵出口 法兰 2 倍管径距离; 井筒式潜水轴流或混流电泵的取压孔应设在井筒直管段, 与电 泵出口法兰的距离 L按公式( 1 ) 确定。 测压孔的个数、 形式及匀压环按照 G B / T 3 2 1 6 的规定执行。 L 2 ( D; 一 D d ) , 一 (1) 式中: L 测压孔至泵出 口法兰的距离 , m m; D ; 井筒直径, m m; D d 潜水电机直径, m m a 测压孔至泵出口 法兰距离的摩阻损失的修正方法及修正值的计算按 G B / T 3 2 1 6 规定执行。 4 . 4 电量的测量 4 . 4 . 1 三相电动机应同时测量三相电流, 取其平均值作为电流测量值; 三相功率应采用两瓦特表法或 三瓦特表法测量。 4 . 4 . 2 测量电压和电阻时 , 应从电动机引出电缆端测量。 对 7 5 0 W 及以下的电动机 , 除堵转试验外 , 测 量时应将电压表接至电动机引出电缆端 , 将 电压调节到所需数值 , 读取此时的电压值 。 然后 , 将电压表迅 速换至电源端并保持电源电压不变, 再读取其他仪表的数值。空载试验时额定电压下、 负载试验时额定 负载下 , 当电源端电压与电动机端电压之差小于电动机端 电压的 1 时 , 电压表可固定在电源端进行测 量。在测量三相电压时, 应取三相读数平均值作为测量值。 4 . 4 . 3 绕组的直流电阻用电桥测量 , 电阻在 1 S 2 及 以下时, 必须采用双臂 电桥测量。 4 . 4 . 4 当采用 自动检测装置或数字微欧计等仪表测量绕组电阻时 , 通过被测绕组的试验电流应不超过 其正常运行时电流的 1 0 , 通电时间不应超过 1 m in , 4 . 4 . 5 如需获得更准确的功率测量值, 可按 G B / T 1 0 3 2 -1 9 8 5 中附录A进行修正。 4 . 5 转差或转速的测量 4 . 5 . 1 转差或转速的测量优先采用感应线圈法, 也可使用其他方法, 但所使用的转速传感元件不得使 功率消耗有明显的增加或影响泵的进口吸人条件。 4 . 5 . 2 感应线圈法是将一只带铁芯的多匝线圈密封后紧贴在被试电动机机壳的上部或下部。 线圈与磁 电式检流计或 阴极示波器或数字转差仪相连。试验时测定检流计光点摆动或示波器波形全摆动次数及 所需的时间以及电源频率。 5 试验前的准备 试验前, 应检查 电泵的装配质量、 试验装置及设备 , 以保证各项试验能顺利进行。 6 绝缘 电阻的测定 用兆欧表测量所有绕组对机壳的冷态绝缘电阻, 测量后应将绕组对地放电。 对额定电压 5 0 0 V 以下的电动机用 5 0 0 V兆欧表 , 额定 电压 5 0 0 v 及以上的电动机用 1 0 0 0 v兆 欧表。 7 电动机绕组冷态直流 电阻的测定 7 . 1 测量时电动机内部温度应与周 围介质温度一致 , 电动机转子应静止不动。定子绕组的电阻应在电 动机引出电缆端上测量。型式试验时电动机应潜人水中。 7 . 2 每一线间电阻应测量三次, 每次读数与三次读数的平均值之差应在平均值的士0 . 5 之内, 以 平均 值作为电阻的实际值。 G B / T 1 2 7 8 5 -2 0 0 2 检查试验时 , 每一电阻可仅测量一次。 对单相电动机应分别测量主、 副绕组的电阻。 对三相电动机, 各相电阻值应按公式 ( 2 ) 公式( 8 ) 计算 : R- d Rat, Rb R, 2 (2) 星形接法时 : R , R - d 一 R b e R 。 二 R - d 一 R , a R 。 一 R - d 一 R a h (3) (4) (5) 三角形接法时: R b R c a R- d一 Ra R 、 一 R_ a (6) R _ R a b R m r a 一 R , , 十 R h 。 一 Rm . a(7) R, ,,Rti , . ; 针二 一 币 示 十 尺 。 。 一 K m a 八m a d一八c a (8 ) 一一 风凡Rc . R ab 引出电缆端 A与 B间测得的电阻值, SZ ; R b c 引出电缆端 B与 C间测得的电阻值 , n; 34中 77式 R ca 引出电缆端 c与 A间测得的电阻值, S 2 0 如果各线间的电阻值与三个线间电阻的平均值之差, 对星形接法绕组不大于平均值的 2 ; 对三角 形接法绕组不大于平均值的 1 . 5 时, 则各相电阻值可按公式( 9 ) 、 公式( 1 0 ) 计算: 星形接法时: 1 , 、 式一弋 r式 。 Z 三角形接法 时: 。3 n 1 ( 一2 K - 。 。 。 二( (9 ) 1 0) 式中: 凡, 三个线间电阻平均值, n 。 8 电动机的空载试验 8 . 1 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的测定 8 . 1 ; 1 试验时电动机的转向应与电泵转向一致。 8 . 1 . 2 型式试验时, 电动机不带负载潜人水中( 水面应淹过机械密封面或电动机轴伸端) , 对单相电容 运转电动机型式试验时应在起动后将副绕组开路, 在额定电压、 额定频率下运转 0 . 5 -1 h , 使机械耗达 到稳定, 即 输人功率相隔 1 5 m i n 的两个读数之差不大于前一个读数的 3 时, 即可开始试验。 8 . 1 . 3 试验时施于定子绕组 L 的电压从 1 . 1 -1 . 3 倍额定电 压开始, 逐步降低到可能达到的最低电压 值, 即电流开始回升为止。其间测取 7 1 1 点读数。每点应取下列数值: 电压、 电流( 对三相电动机应取 三相电压、 三相电流) 、 输入功率。功率的测量应采用低功率因数瓦特表。 8 . 1 . 4 试验结束应立即在引出电缆端测量定子绕组的直流电阻。 8 门 5 单相电动机转子等值电阻的测量 对单相电动机当空载试验结束测量定子主绕组电阻后, 在转子静止的状态下, 主绕组施以低值电 压, 使绕组流过的电流接近额定值, 测得此时的电流 几及输入功率 P i , 转子绕组等值电阻 R 岌 。 按公式 ( 1 1 ) 计算: 一 Rr, o 尸r ( I k ) 2一 R. Q 式中: x r2 o 试验测得的转子绕组等值电阻1 f2 G B / T 1 2 7 8 5 -2 0 0 2 R m o 空载试验后测得的定子主绕组电阻 , n。 8 . 1 . 6 对电容运转单相电动机 , 应测定主、 副绕组的有效匝数比 K。此时应将电动机空载运转 , 并将副 绕组开路, 对主绕组施加额定电压U m , 并测量副绕组感应电动势 E a , 然后将电压U , ( U , ) 1 1 8 Y o E . ) 施于 副绕组上, 主绕组开路 , 电动机空载运转 , 测量主绕组的感应 电动势 E m , 其 K 可按公式 ( 1 2 ) 计算 : U X E Em X Um (1 2) 式中: K主、 副绕组的有效匝数比; U m 施加于主绕组的额定电压, V; U a 施加于副绕组的电压, V; E m 测得 的主绕组感应电动势, V; E A 测得 的副绕组感应电动势, Ve 8 . 2 试验结果的计算 8 . 2 . 1 空载损耗的计算 a )三相电动机定子绕组 FR损耗 P . - I 按公式( 1 3 ) 计算 : P-, 3 1 若 R i o 式中: P I,I+ I 空载试验时定子绕组的F R损耗, w; I o 定子相电流 , A; R io 空载试验后定子绕组的相电阻, n 。 b ) 单相电动机定、 转子绕组的P R损耗P tx u 1按公式( 1 4 ) 计算: P . - t z o ( R , o 0 . 5 R 2 , ) 式中: P . . I 定子主绕组和转子绕组厂 12R损耗, w; I o 空载试验时定子主绕组电流 , Ao c ) 铁耗 P F 。 和机械耗 P f、 之和 1 乞 按公式( 1 5 ) 计算 : P 认 P 。 一 P 。 。 u l 式中: P 么 铁耗和机械耗之和, W; P 二一 空载试验时电动机输人功率, Wo (1 3) (1 4 ) (1 5) 、二 、 二二 、 U i I1 U ) 2 - ). 1 Ul , ) 、 、 , 二 、 , 。 , 、 6 . 1 . 2 绘 制 荃载 特性 曲线 P o -J I T T V . 1 0 = J F T I . i o =川 7 T ( 图 L ) , 分 禺铁 礼 FF , c W ) 相矶 饿托 妙 N j U Ni习、 U Nj Prw ( W ) 。 作曲线 尸 。 二、厂 械耗 。 期Z , 延 长 曲 线 的 直 线 部 分 与 纵 坐 标 轴 交 于 P 点 ,P 点 的 纵 坐 标 即 为 电 动 机 的 机 v少目 ) n / A P o / W P o / W U . =J ( - , 下 ) LZ N U, Po =1( -) 夕 N U o z Po =1f ( ;7) ) 几沪 N PIc二二二 U - , z , U UN 、UN 图 2 p r 1 空载特性 曲线 G B / r 1 2 7 8 5 -2 0 0 2 9 电动机的温升试验 9 1 测量方法 9 . 1 . 1 采用电阻法测取定子绕组的温度。 试验时绕组冷、 热态电阻必须在相同的电缆引出线端测量。 9 . 1 . 2 电泵潜人水中, 在额定频率、 额定电压和电动机的额定功率( 或标牌电流) 下按照不同结构型式 和功率分别运行 1 . 5 - v 4 h , 直至电动机达到热稳定为止。 每隔 1 5 m in 记录下电压、 电流和输入功率, 待 所测数据稳定后可停机测量 。 9 . 1 . 3 停机并开始计时, 连续测定一段时间间隔t , J 2 . . . . . . t , 时相应的电阻值, 直至电阻变化缓慢为止。 测得第一点电阻值的时间应尽可能短, 一般不超过 2 0 s , 9 . 1 . 4 采用半对数坐标绘出电阻R随时间 t 变化的曲线( 图3 ) 。电阻标在对数坐标轴上, 曲线外延与 坐标相交, 其交点即为断电瞬间电阻值R 。 如停机后电阻值连续上升, 则应取测得的电阻最大值作为断 电瞬间的电阻值。 9 . 1 . 5 电动机断电后如能在 1 5 s 内测得第一点读数, 则以该值计算温升, 而不需外推至断电瞬间, 否 则应按 9 . 1 . 3 和 9 . 1 . 4 内容进行测量。 9 . 1 . 6 对各机座号的大功率井用潜水电动机, 允许模拟现场条件测试。 R / Q 卡日 9 . 2 9 . 2 图 s 电机温升曲线 试验结果的计算 电动机定子绕组的温升按公式( 1 6 ) 计算: Rr一 R、 lad 一 二玉( 1 S , 十 Y O )十 U 。 一 伪 , (1 6) 1 又 。 式中: 0 9 试验时电动机定子绕组的温升, K; R , 试验结束时的绕组电阻, n; R , 试验开始时绕组 的冷态电阻, n; K 常数, 对铜绕组K =2 3 5 ; 对铝绕组 K 。 二2 2 5 ( 特殊规定除外) ; 0 o 一 试验开始时绕组的温度 ( 即为开始试验时电泵周围的水温) , C; 8 , 一试验结束时电泵周围( 0 . 5 m 以内) 的水温 , Ce 9 . 2 . 2 额定功率时绕组温升 8 、 按公式( 1 7 ) 、 公式( 1 8 ) 换算: I , 一 I v 兰T在 士 (( 5 一1 0 ) 肠之 内时 : 1习 - 1 1 . ) “ t /二 I 一 口 11. I 1十石不 下一 了 下 八 。一。口 十口 f 。 , (1 7) 几一五 刀 一一 N 刀 . _ I , 一 I , 兰一 i在 士5 肠之 内 时 : Jv G B / T 1 2 7 8 5 -2 0 0 2 。 、 。 I N t, “ 。 , 一 (1 8 ) 式中: A B N额定功率时定子绕组 的温升, K; I N 满载电流, 即额定功率时的电流, 从电动机工作特性曲 线上求得, A ; I , -温升试验时的电流, 取在整个试验过程的最后 1 / 4 时间内按相等时间间隔测得的几个电 流的平均值, A; A O 对应于 I , 时的定子绕组温升 , Ko 1 0 电动机的负载试验和水泵的性能试验 1 0 . 1 电动机的效率值按额定电压负载法间接测定或采用直接测定法测取。 采用直接测定法时, 其试验 方法和所用设备参照G B / T 1 0 3 2 执行。 1 0 . 2 杂散损耗 P 、 的测量方法按G B / T 1 0 3 2 . 注:当试验条件不具备时, 杂散损耗暂按下列各数取值: 小型潜水电动机 P , 为 2 . 5 P 2 ( P Z 一输出功率) ; 井用潜水 电动机( 铸铝转子) : 滑动轴承结构 P 为 2 P z , 滚动轴承结构 P , 为 2 . 5 P r ; 铜条转子潜水电动机杂散损耗 P 、 的确定按相关产品标准规定执行。 1 0 . 3 工作特性曲线的测定 1 0 . 3 . 1 电泵在额定电压和额定流量下运转 1 .2 h , 使电泵达到稳定状态。 试验应从功率最小点开始, 对离心泵一般从零流量开始 , 逐步增 大至大流量点流量 的 1 1 5 以上 。 对混流泵 、 轴流泵或旋涡泵, 应从 阀门全开状态开始, 逐步减少至小流量点流量的 8 5 以下 , 其 间应取至少 1 3 个不同的流量点 , 测点应 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性能曲线上。对离心泵和旋涡泵应在 1 3 点以上; 对混流泵和轴流泵应在 1 5 点以上。 每点测量时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保证该工况点达到稳 定状态 。工况稳定的判别按表 2 、 表 3 要求进 行。每个工况点应在额定 电压下同时测量下列性能参数 : 对于三相电 泵: 读取三相电流、 输入功率、 电源频率、 转差、 扬程和流量值。 对于单相 电泵: a ) 分相起动和电容起动电动机读取输人功率、 定子主绕组电流、 电源频率 、 转差 、 扬程和流量值 ; b )电容运转 和电容起动并运转电动机读取输人功率 , 绕组总电流, 定子主、 副绕组电流, 电源频率, 转差 , 扬程和流量值 。 1 0 - 3 . 2 试验结束应立即在引出电缆端测量定子绕组的热态直流 电阻。对电容运转和电容起动并运转 的单相 电泵应分别读取定子主、 副绕组的热态直流电阻 , 并测定在电容器端电压接近额定工作电压时电 容器电流 I , ( A ) 和用低功率因数瓦特表测量电容器的损耗功率 WJ W) o 1 0 - 3 . 3 对三相 电泵 , 如试验的最大电流值未达到电动机 的额定电流时, 应在测定电阻后立 即逆转水 泵 , 使试验电流达到额定电流或额定电流的 1 . 2 5 倍之 间再测量 2 -3 点 。 对采取逆转仍不能达到额定电 流值的电泵以及不能逆转的电泵, 应另配负载, 如另配水泵或采用电动机对拖的方法等另做电动机负载 试验。 1 0 . 4 试验结果的计算 1 0 - 4 . 1 三相电动机特性计算 a ) 机械耗P rw 和额定电压时的铁耗 P F 。 由空载试验求得; b ) 定子绕组 FR损耗 尸 。 1 按公式 ( 1 9 ) 、 公式( 2 0 ) 计算 : pl . , R, r r r 二 3 1 矛 R, r r r(1 9) K, 8c Ka e 。 一 (2 0) 式中: I , 定子相电流, A; R, r r r 折算到基准工作温度时定子绕组的相 电阻, 1 2 ; G B / T 1 2 7 8 5 -2 0 0 2 R 实际冷态时定子绕组的电阻三相平均值, n ; B ,d 基准工作温度, c; 各类电机的基准工作温度值见表 5 0 表 5 电动机的基准工作温度 电动机类型 绝缘材料或绝缘等级基准工作温度 C 小型潜水电泵 充水式 充油式 千式 聚乙烯、 聚抓乙烯 E、 B级 6 0 75 井用潜水电动机 充水式 聚乙烯、 聚氯乙烯和交联聚乙烯 5 0 充汕式 屏蔽式 E, B级 F, H级 7 5 1 1 5 c ) 折算至基准工作温度时电动机的转差率 民 “ 按公式( 2 1 ) 计算: S re f S , K ) xc f K、 十 B十 8 f (2 1) 式中: S re f折算至基准工作温度时电动机的转差率, ; S , 一 实测 转差率, 。 采用感应线圈法时按公式( 2 2 ) 计算: 。N J , 一1万 了 X 1U0% (2 2 ) 式中: N 检流计光点摆动或示波器波形全摆动的次数, 次; t 摆动 N次需要的时间, s ; f ,电源频率实测值, H z , d ) 转子绕组的 PR损耗 P - : 按公式( 2 3 ) 计算 : P - 2 S , e , t P, 一 P . , 一 P F e ) e ) 输出功率 P : 按公式( 2 4 ) 计算: P z =P, 一 Y- P =P , 一 ( P F P. P c u I P - : 十 P , ) 式中: P , 电动机输入功率, W, f ) 电动机效率 I m 按公式( 2 5 ) 计算: (2 3) (2 4 ) /n 一 朵 X 10 0 00 (2 5) 9 ) 功率因数C O S O 按公式( 2 6 ) 计算; C o s I 1 护3 U 1.1 1. (2 6) 式中: 几一线电压 , V; I L定子线 电流, Ao 1 0 . 4 . 2 单相电动机特性计算 a )额定电压时的铁耗 尸 ; 。 和机械耗 几 , 由空载试验求得 : b ) 定子绕组 P R损耗 P 。 1 按公式( 2 7 ) 一公式( 3 2 ) 计算: 分相起动和电容起动的电动机 : P e u , 1 ; G s / T 1 2 7 8 5 -2 0 0 2 I , 定子绕组电流, A; R m ref 折算到基准工作温度时定子主绕组的电阻, 0; R m o 实际冷态时定子主绕组的电阻, 0 , 电容运转和电容起动并运转的电动机: P c . , I R , R m re f I A ( R a re f R , ) (2 9) R m ref = R mo 箫 OrefOo (3 0 ) R a r e f R a o K。 十 e r e f Ka 0 (3 1) We I , (3 2) 式中: I , 主绕组电流, A; I a 副绕组电流, A; R a r e f 折算到基准工作温度时副绕组的电阻 , f l ; R ao 实际冷态时定子副绕组的电阻, n ; R e 电容器等效电阻, n 。 c )转差率 S r e f 的计算同 1 0 - 4 . 1 中的 c ) 项。 d ) 转子绕组 F R损耗P c u 2 按公式( 3 3 ) 一公式( 3 6 ) 计算: 分相起动和电容起动 的电动机 : P c a z S r e f ( P ; 一 P - , 一 P , ) J 2 R1 2 仁 丛 兰- B re r ( K。 十 8十 8 , 1 - s , 2一 s, (3 3) 电容运转和电容起动并运转的单相电动机 : P e u : 二S re r ( P , 一 P u 、 一 P F e ) I ( K I ) z 一2 K I a I , , K a 土e re t 1 二s! ( K o e r 2一 +5 , ) 0二 a r c c o s君 一 ( I 盖 I 云 ) 2 1 . I , s in o l R z (3 4 ) (3 5) 式中: 笋 电 容运转电动机主、 副绕组电流间的相角差, ( 0 ) , 0 0 笋 1 8 0 0 ; P - z 转子绕组F R损耗, W; I , 定子绕组总电流, A ; R Z 负载试验时转子绕组等值电阻 , n。 R 、 一 急 R ; o (3 6 ) 式中: R n, 负载试验后测得的定子主绕组电阻, a ; e )输出功率 P : 按公式( 3 7 ) 计算: P : 二 P : 一 2 P P 、 一 ( P F r P r w十 P c u I P - z P E ) 式 中: 尸 2 一 电动机输出功率 , W ; f ) 电动机效率 7 m 按公式( 3 8 ) 计算: (3 7 ) 尸, 乳、 育二 X 1 0 0 肠 止 1 (3 8 ) 式中: 1 m 电动机效率, 。 g ) 功率因数 c o s o 按公式( 3 9 ) 计算: G B / r 1 2 7 8 5 -2 0 0 2 c o s P, U, I , 。 。 。 。 “ 。 (3 9) 1 0 - 4 . 3 绘制电动机工作特性曲线 Ti . 一f ( P 1 ) , c o s o =.f ,( P Z ) , I , =f ( P Z ) , S m =f ( P , ) , P I =.f ( P I ) ( 图 4 ) 。 C o s 神I ( P 2 ) P , W 1 , / A c o s 珍 。 s , / % I m 二t ( P 2 ) P , 二f ( P 2 ) 1 i 二f ( P , ) f ( P 2 ) P 2 / w 图 4 电动机工作 曲线 1 0 - 4 . 4 水泵性能计算 。 ) 流量; 采用涡轮流量变送器时流量按公式( 4 0 ) 、 公式( 4 1 ) 或公式( 4 2 ) 计算, 其他测量方法按 G B / T 3 2 1 4 计算 : 。 ,. f , 、 、 八 、 心一一 F入IV C (4 0 ) 式中: Q , 一 一流量, m / s ; f涡轮流量变送器信 号频率 , 1 / s ; 宁 涡轮流量变送器仪表常数, 1 / L ; 或 Q 一 荟X 3 . 6 c (4 1 ) 式中: Q 流量, m 3 / h ; 或 (4 2 ) 式中: Q 一 流量, L / 5 ; b ) 扬程 H 按公式( 4 3 ) 计算 : 十 Z , 分 乙 g “ “ , 。 , , 。 二 。 (4 3) 只Pg 一 式中: P r 表压力, P a ; P 水的密度, k g / m 3 ; g 一 一 自由 落体加速度, g =9 . 8 1 m/ S L ; Z , 水池水面至压力表 中心高 , m; G s / T 1 2 7 8 5 -2 0 0 2 二。 : , 。 , 、 ,山 二 卞L ,、 、Q v仕 侧 主丁 匕 处 捌 水 写 州 水 阴 个 荆 况 迷 , V= 气 不, ms s; J 、 A 在测压孔处输水管截面积, M2 ; H 扬程, mo c ) 电动机实际输出轴功率几 按公式( 4 4 ) 计算: P l, 一 P, 一 ( P % : 十 P 2 P F r P (w P , ) (4 4) ( 1 ) 电动机定子实际I Z R损耗 P l-按公式( 4 5 ) 公式( 4 7 ) 计算: 三相电动机: P : 3 I R , 一 ( 4 5) 式中: P l. 试验时电动机定子实际 I Z R损耗, Wa R , 负载试验结束后立即测得的定子绕组的热态相电阻, n 。 分相起动和电容起动的单相电动机 : P 瓦 , 川 I? n , ( 4 6) 式中: R m 一 一 负载试验结束后立即测得的定子主绕组的热态直流电阻, n 。 电容运转和电容起动并运转 的单相 电动机 : 尸 瓦 : I 氛 R , 双 ( R R , ) ( 4 7) 式中: R r 负载试验结束后立即测得的定子副绕组的热态直流电阻, n 。 ( 2 ) 电动机转子实际 I ZR损耗 P 瓦 : 按公式( 4 8 ) 一 公式( 5 0 ) 计算: 三相电动机 : P , z S , ( P: 一 P F 。 一 P u ! ) ( 4 8) 分相起动和电容起动的单相 电动机 : P % : 二 S , ( P , 一 I P F , 一 P , , ) I R z 1一 S , 2一 S , “ 。 (4 9 电容运转和电容起动并运转的单相电动机: P 二 u 2 =S , ( P , 一 I P F 。 一 P - ) 厂 礁 十 ( K I a ) 2 一 2 K I 几、 s i n 司 K 复 1一 S , 2一 S , (5 0 ) d )电泵的实 际转速 , 2 , 采用感应线圈法时按公式( 5 1 ) 计 一 算 : Nt 一 f 60p 一 n 式中: n 电动机的实际转速, r / m i n ; P 电动机极对数, 二级电动机 P =1 , 四级电动机 P =2 o e ) 泵效率 I 。 及电泵效率 V R l 按公式( 5 2 ) 和( 5 3 ) , ( 5 4 ) 和( 5 5 ) 或( 5 6 ) 和( 5 7 ) 计算: p fl r Q H 1 0 0 0 p,X 1 0 0 (5 2) P g Q H 1 0 0 0 尸1X 1 0 0 % 式中: 7 p 泵效率, ; I91- 电泵效率, ; Q 流量, M V s o 或 P g Q H 3 . 6 P X 1 0 0 0 o (5 4 ) P B QI H 3 . 6 尸1 X 1 0 0 (5 5 ) G B / r 1 2 7 8 5 -2 0 0 2 式中: Q , 流量, m 丫 h o 或 乳pg Q H , X 10 07P = P 12z , Rr 一 Ag Q 岑 X l0 0 0,P , 式中: Q 流量, L / s o 1 1 试验结果的判定 1 1 . 1 试验结果换算为以规定转速为基准的数据 在与规定转速 、 。 相偏离的转速 n 下得到的流量Q 、 扬程H 和轴功率 P zP 均应按公式( 5 8 ) 公式 ( 6 3 ) 换算为以规定转速 n s P 为基准的 数据: Q 一 Q , ( 华 ) HH , ( nsP P ,。 一 P ; 驯3 (5 9) (6 0 ) / P / P P , 一 P , 乳, 刀 a r ( 妙 ) (6 2) (6 3) 1 1 . 2 绘制性能曲线 按照 1 1 . 1 将测量结果换算到以规定转速为基准的数据, 然后绘制它们对流量 Q的关系曲线: H ( Q ) , P ZP ( Q ) , 71 P ( Q ) 。 与 各测 量点 拟普最 佳的曲 线代 表泵的 性能曲 线( 图5 ) a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