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茶饮料发展趋势_第1页
全球茶饮料发展趋势_第2页
全球茶饮料发展趋势_第3页
全球茶饮料发展趋势_第4页
全球茶饮料发展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茶饮料市场发展趋势茶饮料是软饮料的一种,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浓缩液、速溶茶粉为原料,经加工、调配等工序制成的。茶多酚和咖啡因是茶饮料的特征性指标,是保证茶饮品品质的关键指标。按茶饮料原辅料不同可将其分为茶汤饮料和调味茶饮料。茶汤饮料又分为浓茶型和淡茶型;调味茶饮料还可分为果味茶饮料、果汁茶饮料、碳酸茶饮料、奶味茶饮料及其它茶饮料。按原料茶叶的类型又可分为红茶饮料、乌龙茶饮料、绿茶饮料和花茶饮料等。茶饮料源于美国,20世纪70后代后期,在日本和我国台湾省开始进入工业化生产,并逐渐在饮料市场上大行其道。进入90年代,世界茶饮料以17.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是世纪年代欧美国家发展最快的饮料,被誉为新时代饮料而风靡世界。以茶饮料为代表的无糖饮品迅速崛起,成为新的饮料市场主力军。在发达的欧美国家,近年来碳酸饮料越来越受到排挤,“两乐”的市场份额也持续下滑。在台湾和日本,茶饮料已超过碳酸饮料成为市场第一大饮料品种。台湾的饮料企业都生产茶饮料。日本有200种茶饮料,全年消费达360万吨;美国茶饮料也达到2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国的茶饮料最早出现在1995年。AC尼尔森的一项调查表明,最近几年中国茶饮料市场发展速度超过300%,茶饮料已经成为仅次于碳酸饮料的第三大饮品,涨势迅猛。(1) 日本日本清凉饮料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在日本,所谓清凉饮料指的是不含乳酸菌饮料、牛乳和乳制品的酒精含量少于1%的饮料,包括西红柿汁等蔬菜饮料、果汁饮料、可乐类碳酸饮料、咖啡饮料、茶饮料、矿泉水、苏打水、豆乳、运动饮料和保健饮料等。日本清凉饮料的的种类很多,产量也很大。日本清凉饮料的产量在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增长十分迅速,1964年产量突破10亿升,1967年突破20亿升,1977年突破50亿升,1990年突破100亿升,1999年突破150亿升,2005年突破170亿升,2007年为185亿升。日本人均清凉饮料消费量相当可观,2007年为140多升。 茶饮料是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饮料,现已成为日本清凉饮料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伊藤园株式会社作为福建省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的正规代理店,把福建乌龙茶引进到日本,在日本引起空前的乌龙茶消费热潮,并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开发出乌龙茶罐装饮料。由于乌龙茶罐装饮料迎合了现代人高节奏的生活,最终确立了与碳酸饮料、 咖啡饮料三足鼎立的无糖饮料的巨头地位。这多年来,茶饮料不仅风靡日本,也在欧美和东南亚大为流行。1995年1998年间,日本茶饮料产量年均增长幅度高达21。1997年、1998年和1999年,日本茶水饮料产量分别为387万KL、399万KL和406万KL,2000年增加为438万KL,2005年为558万KL,2007年和2008年分别增至600万KL和620万KL。日本茶饮料主要包括5种茶饮料,即绿茶饮料、乌龙茶饮料、红茶饮料、混合茶饮料和麦茶饮料。 (2) 美 国美国饮料市场即饮茶1993年的销售额增长了一倍,而其他软饮料的销售额下降了1.5%,其中斯纳波冰茶销售额高居2.32亿美元,征服了整个美国市场。1 碳酸饮料:低卡路里视为碳酸饮料主攻方向,健康型碳酸饮料的需求增加,传统型的碳酸饮料需求下降。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推出的低卡路里的可乐,卡路里、碳酸和糖份只有普通碳酸饮料的一半,也可以适应有减肥饮料需求的消费者。2 饮用水:SOMA Beverage公司在最近几年里推出了MetroMint Water(薄荷水)系列,采用落基山北面的水和Yakima山谷的薄荷油,饮用后能立刻解除口渴感觉。据发明人Rio Miura说,“市场上还没有同类的产品,我们是独一无二的。饮用水的市场在不断发展,大多消费者都很喜欢薄荷的这种瞬间清凉的感觉。添加薄荷的饮用水除了清凉的感觉,还对健康有很大的益处,例如帮助消化、放松肌肉等。还有一款低卡路里的新饮料产品,混合了蔗糖和Stevia(一种有助减肥的食品添加剂)3 草药饮料:V-Net Beverages公司的努力方向是草药饮料,他们在最近几年相继推出了Rush Herbal Cola。这种饮料添加了强化营养和纯蔗糖,为饮用者提供耐力和能量。4 乳饮料:谷物渐趋流行对于年轻人,或者心理上很年轻的人,谷物乳饮料可以帮助他们回到美好的童年时光。New York City的Brain Twist公司在2004年以来推出一种“液体谷物”Liquid Cereal,代替传统早餐中的谷物食品。Liquid Cereal是一种即饮型乳饮料,主要成分是谷物+脱脂牛奶,能很好的补充钙质、维生素A和D。5 smoothies(中文: 思慕)饮料:该类产品的销售额,2007年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6 果汁饮料: 高级水果饮料盛行一些高级水果,例如:酸果蔓(cranberry)、活力果(guarana)和蓝莓(blueberry)等水果,都是新饮料产品的原料成份。然而,最近还有枸杞(goji)、acai和石榴等,也都成了新饮料的成份; 可是就在4,5年以前,这些水果都还没有涉足到饮料的领域里。(3) 欧洲 1 功能性果汁饮料的销售非常兴旺,运动饮料和能量饮料仍是优胜者在2003年至2004年,西欧运动饮料的销售量增长4.6%,而功能饮料同期增长11.9%。与2000年比较,增长率甚至更高:运动饮料增长了67.9%,而能量饮料增长50.3%。2 今后饮料的热点就是:以水果与麦芽(malt)成份相混合的饮料;这种饮料的味道新鲜,而且还是天然的强身饮料产品。这种饮料新产品,现在已经开始在欧洲和美国畅销了。(4) 德国德国饮料公司Lichtenauer公司推出的Score Cola,卡路里和糖份也是通常碳酸饮料的一半。此外,公司还有一种等渗软饮料,含维生素B1,可加速能量吸收。果汁饮料发展的趋势就是:方便、纯天然、保险、便于携带,并且还要与传统的市场分离开。并且,水果和顶级水果果汁的混合饮料在德国非常流行。消费者们对健康的有助于消化的饮料更加关注,这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了。(5) 荷兰在最近一年推出的新饮料产品中,果汁饮料大约占了70%。(6) 英国Smoothies(思慕)这种品牌新饮料产品大受欢迎,销售额为1.34亿英镑。Smoothies品牌饮料的产品,都是使用顶级质量的水果原料,而且主要还都是冷藏的产品。(7) 韩国 非碳酸饮料增长迅猛,茶饮料逐渐占主流碳酸饮料市场分额逐年下降。富含维生素、纤维等营养成分的有机饮料市场比去年增长了14%,达到1600亿韩元,运动饮料及咖啡饮料各比去年增长4%。其他饮料略有下滑。50%含量的橘汁、运动饮料、咖啡、有机饮料、矿泉水等饮料的增长比较迅猛,100%含量的常温橘汁、冷藏橘汁、豆奶、粮食饮料市场则继续出现下滑。氨基酸饮料、解酒饮料、减肥饮料则上升非常快。估计茶饮料2007其销售额能达到2500亿韩元,2008更可能翻番到5000亿韩元左右。在日韩,茶饮料已经是饮料品类的第一名了,而且茶饮料品种繁多,开发出了很多水果茶、生茶、混合茶(十几种茶混在一起),甚至包括一些中国本土的著名茶品类,作为茶的始祖的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了。(8) 中国1 饮品行业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饮料行业发展迅速,平均每年以24.2%的增长幅度递增,1993年全国饮料总产量比1980年增长了15.7倍。但是,这样的规模水平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目前全世界年人均占有饮料42.75公斤。其中美国人午人均占弃211公斤,日本100公斤,而我国年人均只存4公斤,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美国的五十分之一。近几年,中国饮料市场已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 2004年全国饮料总产量提高了22.66%,达到了2912.43万吨,自2000年以来再一次达到了新的高峰。2005年全国共生产软饮料3086.96万吨,较2004年同期增长22.4%,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745.95亿元,利润额达到201.13亿元。2 中国的饮料行业大致经历五个阶段:1979-1995年为第一阶段,是碳酸饮料的天下1996-2000年为第二阶段,是娃哈哈、乐百氏和农夫山泉瓶装水的天下。打破“两乐”在饮料市场一统天下的格局2001年是以统一鲜橙多为代表的果汁饮料,视为第三阶段;2006年以后茶饮料倍受青睐,为中国饮料发展的第四阶段。3 中国饮料行业多样化发展,茶饮料市场成长潜力巨大(1) 中国饮料行业多样化发展在我国目前的饮料市场中,包装饮用水约占40%,碳酸饮料占近30%,果汁与果汁饮料、茶饮料、功能饮料各占10%左右。中国饮料市场的主流品种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品种是:茶饮料、果汁饮料和功能饮料。按照销售总量,茶饮料在其中的排列顺序为第一,而功能饮料上涨的趋势最快。2009年我国饮料产品将向多样化发展,其中,传统碳酸饮料保持平稳,茶饮料继续走红,咖啡饮料有所发展。饮料一般分为5大类:碳酸饮料、水、含乳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继碳酸饮料、水、含乳饮料后,近年来茶饮料很快成为新宠,运动饮料也将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一些新兴的复合型果汁饮料如生菜汁、西洋菜汁、蔬菜汁等,及近来国外兴起的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低聚糖等成份的“时髦饮”,正在营造健康饮料的新概念。产品互为补充、口味多种多样、包装形式各异、功能各具特色,总之,产品多样化已成为当今及未来饮料发展的一种趋势。(2) 茶饮料市场成长潜力巨大近几年,中国液体茶饮料市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超过了果汁饮料而名列饮料市场的探花,大有赶超碳酸饮料之势,茶饮料市场成长潜力巨大。我国大陆的茶饮料开始于年代中后期,从中国茶饮料市场成长阶段来看,1998年以前是茶饮料市场的导入期,这期间中国茶饮工业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市场份额小、售价较高。1999年以后中国的茶饮料进入快速成长期,无论是产量还是消费量都呈膨胀式发展,1997-2001的5年间中国茶饮料的产量增长了280万吨,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00%,2001年中国茶饮料的产量为300万吨,占世界茶饮料市场的比重接近20%,居世界第5位。目前中国约有茶饮料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5家,上市品牌多达100多个,有近50个产品种类。茶饮料的开发成为茶叶生产效益提高的一个突破口。中国茶饮料产值已占当前中国茶叶总产值的三分之一。2001年后,茶饮料行业进入稳步发展期,但消费量和销售额的增长速度有逐年变缓的趋势。到2004年茶饮料的消费量仅比2003年增长了18%。康师傅、统一仍是这一领域的霸主,市场地位难以撼动,而健力宝、“两乐”、雀巢等强势资本的介入,也使得茶饮料市场竞争更加激烈。2005年消费量超过580万吨,茶饮料占软饮料市场份额直逼碳酸饮料,达到20%,与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按销售量计算仅相差百分之一,而按销售额计算茶饮料反比碳酸饮料高百分之一,成为中国饮料市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茶饮料与碳酸饮料市场份额(销售量)比200020012002200320042005茶饮料7%15%17%18%18%20%碳酸饮料36%27%25%23%21%21%从人均消费量来,2005年中国人均消费茶饮料约4公斤,如果与日本人均年饮用量的20到30公斤计算,中国茶饮料还有5倍以上的成长空间,即使从中国目前人均10公斤的饮料消费量来看,中国茶饮料的市场容量至少为1300万吨,而目前中国茶饮料的实际产量约580万吨,尚有700万吨的市场成长空间,况且目前的销售还仅仅集中在重点城市。2001-2005年茶饮料销售量及销售额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销售量(万吨)253332412486583销售额(亿元)155191226275330从消费看,2008年碳酸饮料重度消费者中,29.7%为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18.9%和16.5%分别为100%纯果汁和果蔬汁饮料的重度消费者,这表明,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茶饮料和果汁型饮料将会从碳酸饮料市场中争取更大的空间。 2009年中国饮料市场发展趋势分析2009年我国茶饮料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