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部古镇旅游资源现状及保护性开发对策_第1页
四川南部古镇旅游资源现状及保护性开发对策_第2页
四川南部古镇旅游资源现状及保护性开发对策_第3页
四川南部古镇旅游资源现状及保护性开发对策_第4页
四川南部古镇旅游资源现状及保护性开发对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南部县古镇旅游资源现状与保护性开发对策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四川古镇与历史文化村落的现状调查与旅游价值评价”系列论文之一。项目编号:SA06050。作者简介:李益彬(1967),女,四川简阳人,内江师范学院教授;李宏芸(1972),女,四川威远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严佩升(1984),女,内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03级本科生。联系方式 李益彬: (h) (o) 邮箱:李益彬1 李宏芸2 严佩升2 (1.内江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2.内江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内江 )摘要:四川省南部县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拥有一系列的古镇。这些古镇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旅游吸引力亦很强,但如果在开发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势必对古镇造成永难修复的破坏。文章对南部县古镇旅游资源的现状与特色、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性开发的举措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南部县古镇;保护开发;问题;对策古镇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显著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和建筑风貌的古场镇。20世纪 90年代以来,古镇旅游悄然兴起,它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出现的一个亮点,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新方向。在这股热潮下,四川南部县也积极展开古镇旅游开发。南部县主要有四大古镇:千年古镇南隆镇;三状元故里大桥镇;冰臼集聚地谢河镇;古西水县遗址保城镇。除此之外还有三清乡的马家大院、罗寂寺;丘垭乡的西晋古刹等文化遗址。这些古镇的旅游资源状况及特色如何?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怎样对古镇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1 南部古镇旅游资源现状1.1 区域地理位置南部县隶属四川省南充市,位于川中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县境东接仪陇、蓬安,西邻盐亭、梓潼,南靠西充、顺庆,北连阆中、剑阁,县城距成都300km、重庆240km、巴中130km、阆中30km、仪陇30km,1地理区位较好。 1.2 古镇旅游资源及主要特色1.2.1 风格独特的古建筑南部县各. 古镇古建筑保存较好,且特色鲜明,这是进行古镇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古建筑最直观的价值在于它的可观赏性,包括建筑外型、建筑技术和装饰艺术以及较为协调一致的总体建筑风格与整体环境等。古镇古老的民居建筑(如古街道、古院落)、宗教建筑(古寺庙、道观等)和公共建筑(宗祠、牌坊、桥梁、戏台等)相连成片,从它们的建筑外型来看,迥异于现代民居建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冰臼群积聚地谢河镇有幽深的四合院、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宽大的廊檐、整齐的廊柱;大桥镇有斑驳的古桥金鱼桥;丘垭乡有西晋古刹醴峰观,是西晋时期大成国李特父子练兵修养的地方,是成汉文化的发祥地(成汉:十六国之一,巴蜀贵族李雄所建,都成都,盛时辖今川东及云、贵各一部分,历六主,共四十四年2),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装饰上,南部古镇建筑常采用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等艺术手法来装饰居室,精巧实用,做工考究。如三清乡的马家大院,其门窗枋檐皆为精美的镂空浮雕,南隆古镇的古牌坊上还有栩栩如生的石雕等。这些精美的雕刻和绘画,内容丰富,表达的寓意多样,有喜庆、吉祥、富丽,也有褒扬节孝、劝世正俗等,地方风格明显,民俗情趣盎然,还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极具观赏和审美价值。1.2.2 古老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深厚的人文内涵.与顽敌展开了二十多场 文化遗迹中,有北宋名人、红军 .历经千年人文濡染,许多古镇保存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留下了不少神奇的传说和文化古风,人文内涵丰富。在南部古镇中,有许多反映中国历史事件的遗迹及名人故地等。有北宋的陈氏三状元:北宋年间,新井县(今南部县大桥镇)人陈省华三子陈尧咨、陈尧叟、陈尧佐分别中状元,中学语文课本买油翁中有“尧咨善射,当世无双”之誉;有罗寂寺的吴道子壁画:南部县志载:“罗寂寺在县东一百里,唐吴道子绘有白衣观音。”又载:“吴道子,天宝中奉敕驰驿绘写嘉陵山水,寓新政镇之罗寂寺,石壁画有观音像1”;有长坪山红军战斗遗址:1928年到1935年,为了给川陕苏区的军民提供食盐,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曾率领红军三进盐乡(南部)历时两年多,与顽敌展开了二十多场殊死战斗,解放了南部,保障了苏区民用盐之需;出南部县城,顺成南公路东行约25公里,一座山峰拔地而起,那就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经此留下足迹的禹迹山,白莲教在这里筑寨为营,与清兵奋战四年之久,禹迹山石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白莲教起义战斗工事遗址。众多的文物遗存为古镇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深厚的人文内涵提升了古镇的文化品位,使古镇具有与众不同的旅游吸引力。1.2.3 古镇古朴清新的民风民俗和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南部古镇民风民俗虽与川北各县大都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清雍正四川通志风俗卷谓南部“士民淳厚,恭俭而文”;而清末锦里新编又说南部“北到孔衢,东西要害,地脊民顽,号称难治。”如此矛盾的说法,出自封建统治者的典籍,当然只能做正面解释,那就是南部人民一方面自古吃苦耐劳、崇尚礼仪,另一方面又敢于斗争、积极进取。“同心、苦干、求实、争先”八个字,正是南部人民的精神写照2。南部古镇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主要表现在古镇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方面。比如婚俗方面,传统习俗大体需要经过问名、过庚、纳彩、谢允、接亲、成礼六个步骤。这些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只能在古镇方能见其陈迹;又如民间文化方面,最具南部特色的民间舞蹈是“花灯”和“地灯”。传说唐王李世民的母亲害眼病,李世民许下红灯大愿保佑母亲痊愈,派大臣李文学为灯官制“天灯三十六,地灯七十二”,后母果病愈。地方灯舞遂相沿成习,留传至今。大坪区丘垭乡荷花村为花灯之乡。南部民歌种类也很多,内容丰富多姿,仅1983年县文化馆就采集到民歌840多首,后来编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南部县卷,共收集民歌374首2。置身于古镇,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古镇闲适恬淡的生活场景氛围、简单淳朴的生存生活状态,这对于追求返朴归真的现代人来说,确是放松身心、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2 南部古镇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 开发利用现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古镇旅游渐渐兴起3,在这股热潮的影响下,南部的古镇旅游开发也如火如荼。南部县旅游局推出了一系列的精品旅游线路,如“红军盐乡红色之旅”一日游;访状元故里一日、二日、三日游、魅力南隆古镇一日、二日、三日游;南部、阆中、仪陇三日游等。另外在交通方面有成都(重庆)南充建兴镇大河镇大桥镇升钟镇保城乡;南隆镇谢河镇;南隆镇碑院镇楠木镇三清乡等直达线路。南部县还设有东线(至古城阆中)、北线(至剑门关)、环湖线等旅游线路。目前南部古镇旅游开发已取得了一定效益,但是由于古镇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加之开发中的一些急功近利思想,南部古镇旅游开发也出现了不少问题。2.2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2.1 古镇古建筑破坏严重,古色古香韵味日渐淡薄古镇旅游资源包括特色文化、古建筑和自然环境5。在南部古镇的旅游开发中,有的不注意保护古镇传统的建筑风格,拆了真古董再修 “仿古一条街”;有的在古旧建筑上帖瓷砖、水泥之类的现代建筑材料等等;此外,古镇内商业化气氛浓厚、市场管理不规范、缺乏合理的修缮和维护等问题也很严重。比如三清乡马家大院的门窗、海棠窗、板窗、顺风窗、元宝窗等由于人为破坏,现存数量急剧减少。总之,由于保护力度不够,古镇古建筑破坏严重,古色古香韵味日渐淡薄。2.2.2 古镇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南部大多数古镇没有像样的接待设施,一些村民开设的小餐馆、小旅馆卫生条件很成问题。更令人尴尬的是农村没有像样的公厕,游客只能在当地村民自己搭建的简易厕所里方便。同时,随着古镇旅游的兴起,废水、废气、废物增多,火灾隐患增加,而相应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消防设施几乎没有。另外,对古镇的文物古迹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难以增加游客对古镇内涵的了解。2.2.3 开发中没有突出古镇的特色南部古镇的特色在开发中没有得到有效凝练,难以在游客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形象。其实南部古镇的特色可以提炼为五个字:“古”、“名”、“老”、“奇”、“和”。“古”:千年古县自梁天监年间建县以来,已有2200年的历史。“名”:嘉陵江畔的名城,严君平、吴道子、杜甫、颜真卿等在南部皆留有足迹。北宋宰相陈省华(今南部大桥人)父子一门二相三状元,盛名誉千秋。一县四状元科举罕见。“老”:革命老区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四方面军曾在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升钟起义震撼全川。“奇”:山川奇秀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西晋古刹醴峰观、杜甫游历并题咏的晓霞观、“三陈”状元故里、唐代吴道子绘观音像、大坪黄娘坟等历史古迹文明遐迩。禹迹山大佛风景区、灵云山等独具特色。“和”:社会和谐境内森林覆盖率达42%,是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县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5万;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作全省文明。文化旅游给予旅游者最美好的东西,是对异地文化身临其景的感受和体验。南部古镇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突出自身特色。2.2.4 古镇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由于管理上的问题,南部古镇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赃、乱、差现象严重。对古镇的保护不仅包括对古镇古建筑的保护,还包括对古镇生态环境的保护,古镇生态环境的恶化应引起高度关注。3 南部古镇保护性开发的建议古镇的开发与保护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古镇保护就没有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不进行旅游开发,古镇的价值就难以充分体现。针对南部古镇当前旅游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保护性开发提出几点建议。3.1 建立科学发展观,实施资源开发与古建筑保护并重的发展战略南部古建筑的保护应采取整体保护,突出重点的原则,设立不同等级的保护区。一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主要是一些重要古建筑群,包括状元桥一段老街区和牌坊、三清乡的马家大院古建筑群、罗寂寺古庙、西晋古刹醴峰观几处。保护要求:进行维护、修复处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可以进行必要的功能替换。二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主要是各古镇的老街区。包括南隆镇的临河老街区、草市街以及谢河镇、大桥镇、保城镇现存的各条老街区。保护要求:严格保护传统街巷及建筑群体空间格局,整治场地的环境,保留原有空间风貌、建筑色彩及材料,在维护、加固、修复重建中必须按原有风貌特色进行。环境协调区:整个古镇的建成区应控制为环境协调区。保护要求:保存质量较好并不破坏古镇风貌的建筑。其余按照统一的空间机理进行增建或改建,使之适应古镇新的生活方式并适应未来发展。环境协调区可以有现代特色,但必须与传统古镇风貌相协调。3.2 促进当地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提高游客体验的真实性传统文化是古镇的一大活力,应恢复和发展传统文化形态。就南部古镇而言,可以将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与提高游客体验的真实性相结合。南部古镇的风貌特色内涵丰富多彩,如前文所述民间舞蹈、民歌、剪纸、神话传说等,都可以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以提高游客体验的真实性。3.3 坚持创新开发思路,在资源保护的同时打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完整的旅游资源与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是相互联系的,要造就南部古镇独有的特色和风貌,必须在古镇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设计上引起重视。对于古镇的旅游形象要有一个鲜明的定位。比如,对南隆古镇,就可定位于“古风清韵,山水依依”,这样既体现出其地理位置依山傍水(依灵云山傍嘉陵江),又突现出小镇上的古街、古建筑以及纯朴的民风民情,带给游客以宁静、回归、以及淡泊的心理感受;在古镇产品的设计上,古镇的文化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内涵,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显示不同的风格个性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古镇更具文化旅游的特征。古镇开发要抓住其独有的特色,对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和发掘整理,以形成特有的建筑风格,但不能简单地复古,要有创新,要有典型。比如,根据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古镇旅游产品可设计成古镇观光游、探幽访古游、民俗风情游、艺术之旅、轻松度假游等多种形式。3.4 树立生态平衡观,切实保护古镇的生态环境南部古镇集山、水于一体,应保护好这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制定“古镇环境保护条例”。如对南隆镇这种综合开发小镇,要将吃、住、娱、停车场等设施放置在古镇的核心保护区之外,对保护区以内的经营者要规范行为,严禁污染源的出现。(2)加强古镇保护宣传。向居民及有关企业宣传环境保护法及政府制定的古镇保护条例;强调古镇保护的好坏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3)增设符合古镇格调的垃圾箱。垃圾箱的外型风格应与古镇风格一致,让人好奇、新奇,以鼓励游客将果皮等垃圾扔进箱内。(4)改变古镇传统的能源结构,摒弃不利于环保的生活方式。可改柴禾、木材、煤等燃料为沼气等少污染的清洁型能源。古镇旅游开发与古镇保护是相互依存的,我们既不能脱离国家和南部的现有条件、水平和需要,离开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单纯强调古镇资源的保护;又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古镇资源的保护;更不能以牺牲文物和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四川省南部县志编纂委员会.南部县志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67-76,114-128.2何泽光.南部之光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5-136.3田中喜.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03,(8):90-93.4刘德谦. 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旅游学刊,2005,2:47-53.5王雪梅. 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四川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116-121.6马慧琴,李优峰.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2,(5):238-239.7陈建中.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J.现代经济探讨,2001,(11):57-59.8江五七.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传统遗韵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研究,2003,(2):178-179.9况红玲.四川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4,(3):26-28.10马莉.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172-173.11张世艳.浅谈四川古镇旅游开发J.科技文汇(上半月),2006,(6):161-162.12陈序.从市场角度看古镇保护与开发J.山西建筑,2006,(13):17-18.13朱松节.洛带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7-109.A Surve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 and Villages of NanBuLi Yi-bin Li Hong-yun Yan Pei-sheng(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resources science, Neijiang Teachers College, Neijiang, Sichuan, China, )Abstract: JiaLing River gave birth to the historic cultural city NanBu, whi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