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参考资料]科学技术成果有些_第1页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参考资料]科学技术成果有些_第2页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参考资料]科学技术成果有些_第3页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参考资料]科学技术成果有些_第4页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参考资料]科学技术成果有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参考资料科学技术成果有些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参考 奏定学堂章程 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张之洞等奏准颁布的教育文件汇编,共计16册。清末颁布的这部教育文件汇编包括学务纲要、大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各学堂管理通则、任用教员章程、各学堂奖励章程等。从竖的方面看,整个教育分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初等小学及高等小学三级;第二段为中等教育,只有中学堂一级;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备科、分科大学及通儒院三级。除蒙养院半属家庭教育,殊非正式学堂外,儿童自7岁入小学,至30岁通儒院毕业,合计25年。自横的方面看,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系。师范教育分初级及优级两等,合计修学8年。实业教育除艺徒学堂及实业补习普通外,分初等实业、中等实业及高等实业三等,合计修学19年。此外在京师还有译学馆及外省方言学堂,属高等教育段,约计修学5年。此外还有进士馆,为新进士学习新知识设立的,有仕学馆,为已仕官员学习新知识设立的,修业约计13年,属高等教育段,以其不是由中小学层累而上升,故不列入学堂系统之内。 鲁迅 鲁迅(18811936年)中国文学家、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因痛感激发民众觉悟更为重要,弃医从文。1908年回国。先后应蔡元培之邀,在 _和北京大学任职任教。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参加新青年的工作。1918年5月,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划时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创作出版了大量小说、杂文等著作。1926年8月,因军阀迫害,离北京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到上海,在 _中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参加“左联”领导工作和各种革命活动,主编多种文艺刊物,以杂文为武器顽强战斗,团结、指导和培养了大批革命作家,粉碎了 _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1936年10月病逝于上海。著译近1000万字,有多种本鲁迅全集。北京等地有多处纪念馆址。毛泽东赞誉:“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的小说 1926年以前,鲁迅先后出版了呐喊和徬徨两本小说集,收入作品25篇。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广阔的社会生活,是那时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中狂人日记借“狂人”之日,大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是新文学运动奠基之作。中篇阿Q正传,描写农民阿Q的悲剧,把以奴性为实质的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当作一种国民性弱点加以揭露,以促其觉醒,是震动文坛的杰作。孔乙己塑造了一个被封建文化所毒害而迂腐、麻木的 _形象;祝福刻画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以唤起人们对封建制度抗争。后又出版故事新编,收历史小说8篇,在当时文坛和知识界产生较大反响。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年)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即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苏诸国展览。抗战时期屡以己作在国外义展义卖,并参加国内民主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协主席。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 _画,主张“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人者融之。”擅油画、国画,尤精素描。所画风景、花鸟、走兽,简炼明快,富有生气,融汇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尤以画马驰誉中外。曾创作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寓有进步意义的历史画。在北京有“画家徐悲鸿纪念馆”。 愚公移山 徐悲鸿巨幅国画。作于1940年。取材于列子汤问愚公移山故事。画面为开山凿石场面:愚公白发长须,拄锄而立;开山者体魄健壮,挥锄掘石。坚韧卓绝精神跃然纸上。时当抗战艰苦年代,用以激励中国人民艰苦奋战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聂耳 聂耳(19121935年)中国作曲家。云南玉溪人。出身清寒,自幼爱好音乐,能奏多种民族乐器。中学时即秘密加入 共青团。1930年到上海,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了左翼音乐、戏剧、电影等活动。1935年拟取道日本赴苏联,7月17日在日本鹊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创作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等30余首,集中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和工农群众的苦难与反抗,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先驱。其作品及著述已辑成聂耳全集(两卷)出版。 义勇军进行曲 歌曲。田汉词,聂耳曲。原为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作于1935年4月。5月,百代公司录制了由袁牧之等人演唱的唱片,广泛传唱。乐曲富于动力,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曾长时间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建国时被定为国歌。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年)中国作曲家。广东番禺人。因家贫先后半工半读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和法国巴黎音乐学院。1935年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翌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赴苏联为在延安拍摄的影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等合唱四部,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约500首,交响曲民族解放等两部及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他继聂耳之后,以更广泛的题材、体裁,更丰富的艺术手法,表现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对全国军民的抗日战争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由九个乐章组成。1939年作于延安。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勤劳勇敢。音乐气势磅礴,强烈地反映出时代精神,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不朽杰作。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年)四川乐山人。早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在 _统治区组织、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_,北平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被选为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 _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第二、三、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8年6月12日于北京逝世。生平著作有沫若文集十七卷行世。 郭沫若的历史剧 指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皖南事变后)创作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棠棣之花为五幕史剧。写战国时义士聂政受韩国抗秦派首领严仲子之托,刺杀亲秦派韩相依累之后壮烈牺牲。其姐聂荌(ying英)为传播烈士英名,扩大影响,冒死前往抚尸痛哭,也英勇就义。剧本的“政治气氛是以主张集合反对分裂为主题”(郭沫若语)。屈原为五幕史剧,写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力主联齐抗秦,遭到南后郑袖等的陷害,楚怀王对秦妥协投降,下令囚禁屈原。剧本意在揭露和制止 _顽固派对外丧权辱国,对内迫害抗日志士的恶行。虎符为五幕史剧,取材于战国时“窃符救赵”的故事,是与屈原齐名的郭剧代表作。 赵树理 赵树理(1906197O年)中国小说家。山西沁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即努力于革命文艺的通俗化工作。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陆续写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小说,在抗日根据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建国后,深入农村生活,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有赵树理文集。 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的中篇小说。1943年12月出版。描写了阎家山改造农村政权和减租减息中的复杂斗争,塑造了李有才等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较大成就。 丁玲 丁玲(1904一1986年)中国女作家。湖南临遣人。受“五四”运动影响,人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学习。1927年发表成名作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1930年入“左联”,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党团书记。1936年到延安,任苏区文协主任,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6年到晋察冀边区参加土改,创作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建 国后任中国文联和作协副主席,主编文艺报。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党的十一届 _后平反,创办并主编大型文学刊物中国。有丁玲文集五卷。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的长篇小说,19年出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 _的力作。获1951年度 _文学奖金。 关于“鲁迅”笔名的争论 近有王长坤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鲁迅”笔名的索隐一文(下略称“王文”),对“鲁迅”这一笔名的“深意”进行探赜索隐道:“鲁取自母姓,迅古意为浪子”,故该笔名可被“理解为牝狼的一个有大力的儿子”;而鲁迅之所以“以母为姓,以禽兽为名”、“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牝狼的儿子”,是在对“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一旧时代天经地义的命题进行否定,“无父无君的人既然是禽兽,那么我就是禽,我就无父无君,无纲常名教,我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就不受旧时代的束缚,我就可以迅猛奋起,顽强地向旧势力、旧思想、旧文化作坚决的攻击”,所以该笔名“反映了鲁迅反封建的思想,以及同旧时代决裂,与之作坚决斗争的决心,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伟大抱负。” 王文从“鲁迅”二字“索”出的新谜底,奇则奇矣,然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 其实,“鲁迅”这一笔名本已无“隐”可“索”。该笔名于狂人发表时首次使用,其后不久,鲁迅曾就这一笔名当面对其好友许寿裳作过一番解释:“因为新青年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许寿裳:鲁迅的生活)这段出自鲁迅之口的话,不仅明示了“鲁迅”二字是在别号“迅行”不便使用的情况下,“临时命名”的,而且还为何以使用“鲁迅”二字为笔名,提供了三条明明白白的“理由”。 笔者认为,凡存实事求是之心,去刻意求奇求怪之意者,已能得出“鲁迅先生对鲁迅这一笔名的说明是真实可信的”结论;而有悖于鲁迅先生本意的种种奇谈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