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港后村调研报告_第1页
漳州港后村调研报告_第2页
漳州港后村调研报告_第3页
漳州港后村调研报告_第4页
漳州港后村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调研报告调研时间:2015年3月6日 调研地点:福建省招商局漳州开发区调研对象:后村1.1自然环境漳州市地图福建省地图漳州后村1.1.1后村地理图1后村后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港尾镇、福建省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内,距厦门约8km、距龙海市区约26km、距漳州港约3.5km。后村地处福建省东南部靠海,其地势较为平坦,由于聚落环抱于多山之中是个阳光强烈多雨多海风,气候较为湿热的地方。由于后村地处漳州开发区,如今漳州开发区开通的交通有厦漳跨海大桥、沿海大通道(经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等公路)、港尾铁路、招银疏港高速公路,还有如今还在规划中的海底隧道,由右图1可看出其交通很便捷。后村周边其3km范围内具有齐全的基础设施,有厦门大学漳州校区、金水仙大剧院、漳州开发区医院、南太武高尔夫球场、厦大附中和附小等,还有著名的南炮台人文景观。1.1.2后村环境后村位于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东侧,两者隔路相望。过去尽管后村依山靠海,却是一片蛮荒之地,居住在此的农民以种植杨梅、出海捕鱼、上山打石为生。后来一群商人在这周边开发创办了漳州开发区,20几年之后,这个闽南农村因为漳州开发区的发展和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的出现而成为和大多数城中村一样处在“城非城,村非村”的尴尬之中。由于漳州开发区的发展,开山填海,吸引了大量的建设工人入住后村,从而开辟了后村的出租房产业。因此越来越多的古树被拔起和传统建筑被拆除,建起四五层的自建小楼房,建筑密集且铁皮房胡乱搭建,缺乏规划,环境脏、乱、差。1.2过去的后村2005年2008年2010年2015年闽南古民居始建于明代至清代中期,这个时期正是漳州月港(今海澄镇)和厦门港繁荣兴盛的历史时期。这个位于闽南中心地带且沿海的龙海,通过明清时期的漳州月港和厦门港的兴盛促进了周边地方对外的文化交流,这样的文化交流影响表现在当地的生活和建筑上,这样的影响如今我们可以从在厦门或者漳州其他地区看到与龙海地区相似的古民居上看出来。闽南地区称这些古民居为古厝,这种具有适合亚热带气候特征的坡屋顶以及无论是屋瓦还是墙体或地砖都是红色的民居被誉为“红砖文化”。不仅是在龙海的其他地方还是后村,都具有这种鲜明“红砖文化”特色的古厝。过去的后村,居民以上山种植杨梅、出海捕鱼和上山打石为生。如今的后村,经过漳州开发区20多年的开发创业,使得周边交通环境大为改善,为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转型奠定了基础。后村在漳州校区建起之后,以学校师生为服务对象的饮食商业和出租房为主,后村逐渐发展起来。这样的发展,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使古厝无人居住甚至被拆除,因为过去的古厝无法满足现在居民的生活。如右图是不同时间的后村,我们可以看到红砖古厝在减少。2.1现状调研主干道次干道百年老树2.1.1基地情况此毕设的基地在后村的西侧,以后村村内的一棵百年老树为中心,圈起来的大约3公顷面积的基地。后村其主要结构布局为沿主干道分布在其一侧,另一侧则是漳州校区,后村东侧为南太武高尔夫球场。这块基地如今只有百年老树四周还存在古厝,其他都是居民的自建房和铁皮房商铺。后村如今是处于规划杂乱,环境脏乱的现状。2.1.2后村古厝从我2010年夏来到漳校到调研后村之前,我走过最多的无疑是那些有商铺存在的地方。之前我只知道在北门出来正对后村的那条小路进去就能看到一座古厝,那是我唯一知道的一座后村古厝,而且我看着这座古厝从之前的后村自行车行到如今回归它的本质,成为了后村某个家族的祠堂,不知道在今年夏天来临的时候,是否它又变成了车行?其实在这座古厝隔着一座四层的自建房的东侧还有一座古厝,只可惜古厝的院子被加建了两座小平房,我不知道在调研之前我是否就知道这座古厝的存在,反正两座小平房已经挡住了后面的古厝,使其被淹没。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两座古厝是齐平的,且是一样的体量,所以我可以联想到东侧的这座古厝曾经也是和西侧的古厝一样的布局。此次调研最让我意外的是我看到了好几座古厝,心情相当激动,让我看到了后村曾经美好的面貌。最最让我意外的是后村自行车行对面隐藏了一小座古厝,同样它差不多和东侧的古厝一样被隐藏掉了,挡住它的是加建出的铁皮房,这样就成为了一间手机店。路过此次无数次,甚至还进去过一次,我都没有发现这是一座小古厝。图2图3图5图4在百年老树的北侧和东侧也有古厝存在,北侧有一座古厝(图2)被改造成一座饲养场,加建的小平房为猪圈,院子放养着鸡鸭,整个环境很是脏乱,而且气味难闻。这座古厝的北侧还有整齐排列的三座,有点破旧,其中一座好像有人居住,从入口可以看到其院子也有养着鸡鸭,整个入口给我的感觉是里面很是私密,所以不敢踏入。从图3就可以看出曾经后村和传统的村落一样,民居之间产生的街巷感,只可惜如今垃圾成排,可见此路很少有人行走。百年老树东侧算是在这块基地里面,集中且保存较好有人居住的古厝,但是由于与周边多层自建房紧邻,而导致古厝屋顶都是垃圾(图4)。这片古厝保存还算完好且简洁干净(图5),只是当我走到这里,从周边散发出来的陌生安静得恐怖,有点阴森可怕。我路过的所有古厝,没有一间是大门开着,但是从院子里养的小鸡还有院子里摆放的水桶告诉我,这里有人居住。2.1.3后村自建房无论在漳州的哪个农村,无处不在都能看到差不多的自建房,都是砖混结构。后村的自建房无不例外也是如此,可能相对比较高,大部分四五层高。每栋都差不多,平平凡凡。部分自建房是一层店铺,楼上居住,甚至是出租房。栋与栋之间紧密挨着,有的甚至一点间距也没有的连在一起,呈现着无规划的杂乱。3.1案例分析3.1.1成都水井坊博物馆成都水井坊博物馆是家琨事务所的一个新作品,位于成都市水津街1号,是个酒类主题的博物馆。用地面积12148,建筑面积8670,采用混凝土、再生转、瓦板岩、重竹、钢和玻璃为材料,在保护尊重基地内的文物建筑的同时,进行了谦逊的加建,使新旧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组平凡而不平庸的博物馆。第一次看到水井坊博物馆的照片的时候,觉得它很亲和,与后村古厝给我的感觉不一样。不仅是因为博物馆是公共开放的,古厝是居住相对私密的原因,更是因为博物馆屋顶坡度较缓,伸展渐宽的人行道和路边广场上的低矮雨棚,给我们表现出一个文雅谦虚的入口和柔和的体量,吸引着我们。这个案例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其将传统建筑的当代回归当作生活方式的回归。设计者通过减弱体量,模糊屋顶的曲折,模糊建筑,用平凡的建筑体现当下及过去酒坊的日常,引导我们关注建筑内的生活活力,将普通的日常事物上升到美的境界。我们并不是通过模仿传统建筑就能继承传统建筑的精神,而是应该保留传统建筑并回归其曾经的生活方式,对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重新建构,继承的同时又能发扬其精神内涵。3.1.2从回忆到回归这是一个获奖作品,设计者在关注老城传统建筑更新问题时,发现传统建筑不是被拆就是被围起来,甚至还有通过模仿,这些做法都使传统建筑被脱离了生活而失去了传统的味道。设计者做的是找回传统建筑的记忆,回归生活,并加入现代积极的元素,激活传统建筑注入其活力,这才是传统建筑应该有的平凡生活。设计者通过观察现在传统建筑人们的生活习惯,恢复其生活活力的同时,注入现在人们生活需要的其它功能,激活其活力。从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纯粹单一的保护传统建筑并不能使其真正焕发生机,没有功能依托的建筑最终还是要被抛弃而消亡。有人说过:“更新老房子最好的方法是让它一直被使用下去成为带着生活活力的平凡建筑。”建筑如何激活,是我将寻找的答案。3.2古厝的激活3.2.1功能空间改造在后村,对于传统建筑被拆除的大部分原因是其功能空间未能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保护,到最终因为得不到利益而举步维艰。挖掘传统建筑的潜力,从本质上置换与重构其功能空间(重新划分与组合内部空间)以满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