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宿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宿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发送评论)宿迁市人民政府2010年9月11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计划背景4第一节区域概况4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4第3节前的计划实施评价6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局势7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9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9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9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12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2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14第五章土地利用区域控制16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区划16第二节土地利用职能分区18第三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19第四节县、区土地利用控制21第六章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24第一节农地利用和保护24第二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25第三节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27第七章土地利用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29第一节土地整治重大工程29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29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32第一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32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32第三节中心市区用途划分和管制34第九章计划实施保障措施39第一节完善经济保障措施39第二节加强行政保障措施40第三节建立公众参与机构41第四节完善技术保障措施42第十章附则43附表4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计划目的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更好地统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五化”发展战略目标,按照国家、江苏省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方针政策制定本计划。第二条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按照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节约指导方针,转变土地管理思路,明确土地利用战略,创新土地利用模式,科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 落实省委政府“积极支持宿迁实现更快发展”的战略布局,大力保障土地资源,实现创新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第三条计划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6、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7,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8、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9,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0、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1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12、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13、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4、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5,宿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第四条规划原则严守耕地。 在稳定和提高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下,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地,提高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补充力度,加强农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生产能力。节约集约用地。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积极利用库存,以较好的增量实现集约效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区域、城乡土地利用。 按照落实市区发展整体战略的要求,立足国土开发新格局,实施差异化土地控制政策,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统一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社会的要求,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统一安排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支撑绿色宿迁的发展。第5条计划期间计划的基本期间: 2005年计划期间: 2006-2020年最近计划: 2006-2010年计划长期化: 2011-2020年。第6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宿迁市行政区域,包括泗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土地总面积8524.29平方公里。第二章规划背景第一部分概述第7条自然条件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北纬338-3425,东经11756-11910之间,西邻徐州市和安徽省宿州市、东、南连淮安市、北连连连云港市位于徐、淮、连中心地带。 宿迁市属温暖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丰富,年平均气温14.2,年平均降水量910毫米。 国内地形平坦,河流纵横,开发历史悠久。第8条社会经济概况宿迁市辖三县二区(泗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和宿城区)。 2005年底,户籍人口为524.5万人,江苏省13个直辖市居第7位,其中非农业人口比例为39.6%。 宿迁位于长三角经济区、陇海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交叉辐射区,是徐州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2005年地区总产值38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三级产业结构比例为25.6:45.0:29.4。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第九条土地利用现状和结构截至2005年底,全市土地总面积为. 4公顷,人均0.16公顷。 其中农地. 6公顷、建设用地. 4公顷和其他土地. 4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0.3%、13.9%、15.8%。农地中耕地. 9公顷,占全部土地的53.0%。 主要分布在泗阳县、泗阳县、宿城区及宿豫区中东部和泗洪县中西部地区的农田为23183.3公顷,占全部土地的2.7%。 主要分布在市区东南部、泗阳县南部和泗阳县洪泽湖沿岸的林地18220.0公顷,占全部土地的2.1%。 主要分布在骏马湖东岸和洪泽湖西岸、京杭大运河和新县河沿岸地区的牧草原为55.7公顷,全市各区县零散分布的其他农地. 7公顷,占全部土地的12.5%。 主要分布在泗洪县东南部。在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为96443.2公顷,占全部土地的11.3%。 其中,城镇工矿用地为13710.5公顷,主要分布于主要城市和泗阳、泗阳和泗洪县的农村居住地用地为82732.7公顷,广泛分布于市区的交通水利用地为20757.5公顷,占全部土地的2.4%。 主要分布于宿城区、宿豫区、泗阳县及泗洪县地区。在其他地方,水域面积为. 1公顷,占全部土地的15.5%。 主要分布在市区西北部骏马湖和东南部洪泽湖、东北部新县河和淮泓河的自然保留地2152.3公顷,占全部土地的0.3%。 主要分布在沵阳县新县河沿岸和泗洪县东南部洪泽湖沿岸地区。第十条土地利用特点1 .耕地比重高,备份资源有限。 2005年,全市拥有耕地. 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0%,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其他土地为. 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8%,其中滩涂仅占1.6%,湖滩占其大部分。 由于滩涂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用途只能在功能相似的用地类型之间转换,可开发利用的耕地备份资源非常有限。2、建设空间扩大快,农田保护压力大; 1997年至2005年,城乡建设用地从91822.3公顷扩大到96443.2公顷,年均增长577.6公顷。 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对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农地保护的难度也在增加。3、农村建设用地库存大,城乡统筹利用潜力大。 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面积82732.7公顷,人均用地260.0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有关建设用地标准。 农村居民点整理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很大。4、土地利用水环境制约强,空间规制要求高。 宿迁市位于淮河江苏区最上游,是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地区之一,水质水量保障对下游淮安、盐城地区至关重要的洪泽湖不仅承担调水水源的调蓄作用,而且具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水环境敏感性强的新县河是县泗流域的重要行洪通道,北偏泓污染、 南偏泓是连云港市灌南县输送清水的重要渠道,对堤区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强,土地利用空间规制要求高。第3节前的计划实施评价第十一条主要计划目标的执行情况宿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的主要控制指标是2010年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6320.0公顷,土地开发整理和开垦占有量增加耕地9000.0公顷,基本农地保护面积. 9公顷。到2005年主要规划指标完成情况:非农建设用地占有耕地6129.7公顷,使用规划目标97.0%的土地整理、开垦和开发补充耕地10625.8公顷,超过规划指标18.1%的耕地持有量为. 9公顷,比规划目标低0.1%,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2公顷第十二条绩效和问题实施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来,严格实施土地用途规制,有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地,土地利用控制和引导效果显着,有效保障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的合理用地需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高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规划制定时区域定位不适应规划实施期区域功能转变,规划控制指标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存在偏差;第二,实施强调刚性控制,缺乏必要的弹性空间,土地利用状况变化适应性差;第三,普通参与率与参与深度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第十三条土地利用面临的机会宿迁市现状建设用地利用较粗放,节约集约利用潜力空间大,为地区发展和耕地保护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基础。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快,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进程。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视土地管理,随着宿迁成为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有利于加快宿迁市土地利用宏观调控,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转变,实现地区人与土地关系协调发展。第十四条土地利用和管理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淮海经济区融入“长江三角洲地区”进程,江苏地区实施共同发展战略加大对苏北地区的支持力度,今后长时间将是宿迁市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黄金时期。 宿迁市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长期保持高水平,区域基础设施用地进一步增加,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周转建设用地支持,建设用地供给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耕地保护和生态用地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实施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实现城乡统一,对调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出更高要求,调整行业和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更重。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第十五条区域定位在规划期间,宿迁市被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北翼新兴制造业基地,华东地区的最佳生态是城市,江苏省后创新创业城市,现代高效农业和绿色食品基地。第16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2020年为现代化而努力,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教育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丰富,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更加美丽。主要计划目标:2010年,区域总产值1000亿元,2020年,区域总产值4000亿元,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总人口达到550万人,城市化水平预计达到45.0%以上,2020年,总人口达到59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5.0%,中心城市地位显着上升,辐射作用不断增强。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第十七条土地利用战略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用途规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的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地,合理调整农地结构,加强地力建设, 通过引导全市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控制和经济机制,优化合理用地需求有效供给用地空间结构,开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土地利用战略的重点是:1 .加强耕地保护,切实提高粮食生产力2、合理进行功能划分,引导空间结构优化3、集中布局,优先满足主要城镇和三县用地需求4 .加强土地生态保护,支撑绿色宿迁发展。第18条土地利用目标1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以耕地保护为中心,实施最严格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 9公顷,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 8公顷。 严格保护基本田地. 0公顷。2 .建设用地耕地管理目标的增加和占有。 2006年至2020年,全市新建建设用地17379.3公顷,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2281.5公顷。 其中,2006-2010年建设用地控制在6156.7公顷,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4363.4公顷。 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4公顷以内,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5公顷以内。3、土地集约利用目标。 严格执行各行业用地标准,大力开发库存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将土地利用方式由扩张转变为内涵,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到201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9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国家统计局北海调查队招聘1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柴桑区总医院自聘人员招聘【21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成都市第一幼儿园公开招聘员额教师(5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山东东营市春晖小学招聘劳务派遣教师3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德阳市罗江区事业单位考核招聘工作人员11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石家庄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数学必修2考试题及答案
- 桥梁检测专业题库及答案
- 2025人保财险河南新乡红旗支公司招聘6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浙江台州第一技师学院招聘编外教师3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附新课标解读】
- 中医健康管师试题及答案
- 2.1人的社会化 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新粒子生成与生长机制-洞察及研究
-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标准WST512-2025解读
- GB/T 34399-2025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温控设施设备验证性能确认技术规范
- 厦门闽南话趣味教学课件
- 2025年秋期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核心素养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材分析(1-4单元)
- 陕西燃气器具管理办法
- 学校均衡编班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