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_第1页
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_第2页
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_第3页
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_第4页
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劳动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劳动教育是通过家务劳动建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劳动习惯,将孩子培养成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负责任的社会人的过程。家庭劳动教育涉及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意志和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发展其聪明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一、劳动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对劳动的热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马克思这样说。“任何民族都将灭亡,更不用说一年了。”劳动是作为人生活在世界上的一种活动,是每个人需要的基本素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劳动教育从娃娃开始,从小培养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对人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家庭劳动教育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就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实践证明,从小做家务、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有信心,人际交往能力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强。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儿童进行了为期2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与爱干歌词的孩子和爱干歌词的孩子相比,成长后的失业者比例为1: 15,犯罪率为1: 10,爱干歌词的孩子的平均收入比不爱干歌词的孩子约高20%。从小养成劳动习惯,有助于孩子的美德、智慧、身体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2、家庭劳动教育能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们参与家务劳动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医学研究表明,劳动是各种生理机关协调活动的过程。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和骨骼的发展,促进孩子左右脑的发展,非常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者卢梭认为,培养身心良知的人只有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根据卢梭的观点,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头脑。“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发展了他反复思考的气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道行地主张培养孩子们的头脑和自立、入党人的教育思想,培养了“强壮的体力、劳动的技能、科学的心、艺术的兴趣、集体自治的精神”。3、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独立自主、毅力、自信是所有成就者必备的意志品质。这种意志的质量只能通过长期的劳动锻炼来获得。一般来说,劳动的过程也是体验成功的过程,有助于磨练意志的品质。孩子做家务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每个困难和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和能力的锻炼。每一次磨练都会使孩子成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己的惯性,在家务劳动中让孩子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如果这种成就感继续积累,就会形成独立、忍耐、自信的心理品质。路是人站出来的,工作是人做的,意志是锻炼的。教育不仅要启发孩子的智力,还要打破孩子对劳动的渴望,在劳动中锻炼意志的质量。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态度。是道德评价最基本的价值尺度。人的社会化不仅向人们学习社会生活的基本技术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务劳动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务劳动对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精神愉悦,学会关心他人,加强人们之间的感情等现在的独生子女们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随着孩子从小就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应该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逐渐发展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确立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负责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很认真负责,遇到困难,他会以负责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战胜困难。相反,没有责任感的人往往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甚至不顾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只顾追求利益。因此责任感是人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责任感,才能肩负家庭和事业的重任,对社会有好处。第二,当前家庭劳动教育不足的后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学校、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很常见。青少年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缺乏家庭劳动教育,现代青少年的劳动观念薄弱,除了追求学习成绩,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生活,生活自我管理能力比较不足,人际关系不足。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不足引起的社会问题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最近几年,以上海某大学入学的新生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大学生在没有亲自挂蚊帐入学之前,很多大学生没有亲自洗一套衣服。一位玄副联以本县一个重点中学一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家务劳动调查,结果显示,没有洗一件衬衫的人占79%,没有做饭的人占84%,没有使用电饭锅、液化炉或不敢使用的人占67%。北京市家庭教师学会对某小学的一个班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整理书包的学生占39%,家长洗手帕的为66%,家长穿衣服的为59%。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石宝莲研究生院韦龙刚。他2岁掌握1000个汉字,8岁上中学,13岁考上大学,父母唯一的愿望是让儿子好好学习,妈妈包好儿子所有生活上的事情,除了学习和学习,没有同伴,也没有人际交往。魏英刚17岁时,一名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石宝莲的研究生从湖南来到北京学习,但由于对自我管理的低能量、严重依赖,无法独立生活,不得不回家。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一些父母认为,在王子成龙、千余成凤的家庭教师观念下,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孩子不做家务是最懒的,分数不去是成龙。”.据调查,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做家务是他们的本分,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60%的家庭不支持参与公益劳动。因为家庭忽略了劳动教育,孩子们参加劳动的机会不足,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1、有些孩子不珍惜劳动成果,感情扭曲。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我们应该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有一种感恩的感情,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但是,一些孩子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概念,没有经历劳动体验,不知道劳动的艰辛,甚至感性地轻视劳动者,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一个学生下课后在走廊里剥向日葵籽,清洁工上前晾干的时候气呼呼地说。“不是只是清理。不要乱扔垃圾。不工作不解雇吗?”,即可从workspace页面中移除物件。校园里毁坏食物的现象很常见。一些学生不吝惜米饭、馒头、肉、蔬菜,而是倒进了水桶里。“谁知道中国食物,粒皆辛苦”的这一千年来,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诲已经铭刻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些孩子缺乏爱,性格不好。劳动是流汗,与人合作的过程,热爱劳动的人可以有奉献精神。马克思曾指出,体力劳动是阻止所有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现在有些孩子自私、没有爱、不懂得谦虚,由于吃苦、劳动厌恶、享乐的不良倾向,经常向父母提出各种物资上的要求,伸手要零花钱,却不愿意工作。长春市以500名中小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70%的学生吃饭时不会先交老师。一些学生说:“还饿着,不能照顾别人。”根据一些中小学生的调查,很多孩子依赖父母挥霍,但20%以上的孩子不关心生病的父母,大多数孩子对家里的日常生活、经济状况和父母的身体状况完全不关心。一个父母有家庭责任不足的孩子,他告诉我们:“我生病倒在床上,让孩子们喝水,孩子们感到厌烦。家里什么事都不问。”家庭责任不足是现在很多孩子的共性,这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3、有些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经不起挫折。学习生活自我管理能力是人类社会化的最基本内容,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但是现在大部分孩子不喜欢做家务,生活本身管理能力不足。现在中国城市的青少年大部分都有依赖别人的坏习惯。掌握生活基本技能比较少。在关于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和教育的调查中,20.4%的儿童明确回答“生活自我管理能力不足”。18.3%的孩子认为自己“依赖别人”。百分之28的孩子“很少帮助父母工作”据调查,长春市一所大学的25名一班的学生,有24名学生没有缝衣服,没有钉纽扣。青少年缺乏劳动教育,经不起劳动的折磨,心理上经不起挫折的困难,因此遇到挫折时,往往采取极端的行动,离家出走,或结束生命,自杀。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百分之24.39的人有自杀的冲动,百分之1.71的人也有自杀行为。上述问题表明,青少年的劳动观念减弱,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成为“更大的一代”。我们不能不深感忧虑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忽略了劳动教育。三、实施家庭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劳动教育要从娃娃入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行改造中成长智力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现代社会的教育要求。对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现状,我提出了以下想法。1、更新家长概念,摆脱劳动教育的误解。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教士,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是从父母认识的领域出来,树立家庭教育的新概念。家长对劳动教育有“三种恐惧”的观念。第一,害怕家务会影响孩子:第二,害怕孩子不做家务反而会引起混乱;害怕孩子受苦。要消除家长认识的观念,首先要以“喷泉论英雄”打破教育观,不要把分数作为孩子唯一的尺度。第二,要确立面向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家庭劳动教育,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知识、道德、劳动观念、劳动技术、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第三,通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劳动教育,培养从小独立的孩子的生活能力。在欧美一些国家,中学生打工很普遍,也受到家长的支持。一个英国人说:“父母对孩子打工挣钱没有异议,甚至鼓励孩子。一个是省钱,更重要的是从小就能培养自立的精神。让孩子知道钱要用劳动交换。”在美国,即使是富裕的家庭也会让孩子们推割草机,扫落叶,铲雪等工作,或者分担家里的工作。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了14岁就要承担家务劳动的义务。我们家要相信孩子劳动的能力,让孩子去工作,鼓励他参加劳动实践。让孩子工作,从小养成劳动行为习惯为孩子们创造劳动实践机会和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从小就体验劳动的喜悦和劳动的意义,在艰苦的劳动中锻炼意志的质量和苦难,对他们一生都有帮助。马克思这样说。“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所有儿童从9岁开始,不仅要参加脑力劳动,还要双手参与生产劳动。”实行家庭劳动教育。父母要根据子女的年龄和活动能力,让孩子工作,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第一,从娃娃开始进行劳动启蒙教育。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三四岁的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从小建立劳动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例如,父母做家务的时候,孩子可以用抹布擦桌子和椅子,或者翻垃圾。第二,孩子长大一点后,要实行自我服务劳动教育,树立“自己的工作自己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劳动概念。克服依赖父母的惰性,自己做饭,洗自己的手帕、袜子、衣服等,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立。第三,劳动家庭责任教育。孩子们总是负责打扫环境,打扫房子,为家人做饭,利用盛夏假期出去工作,锻炼吃苦,学习社会生存技能,通过家务劳动让孩子知道如何为父母分担家务。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要让孩子工作,不要担心孩子不会工作,也不要寻求责备。不管孩子做什么家务,父母都要称赞和认可,做好工作,增强自信心,帮助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如果指责孩子不工作,或者不做代替他做的事,就不能抑制孩子的劳动爱情热情。3、创造劳动教育环境,使孩子们有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近年来,轻视劳动教育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一些教师和家长把劳动作为一种惩戒手段,错误地把劳动教育视为“劳动改革”,轻视学生,厌恶劳动。青少年教育不是学校或家庭可以单方面解决的,而是依赖于全社会势力的参与。我认为应该积极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的大环境,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第一,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由教育专家和工人、厅、妇女、政府工作委员会等参与的家庭教师工作体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家庭教育行为,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第二要建立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公关体系,家庭和学校互相合作,家长要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学校要鼓励子女多做家务。第三,创造家庭学校社区劳动教育环境,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服务社区公益劳动,社区应该积极提供学校劳动教育的场所和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