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蔬菜出口贸易_第1页
山东蔬菜出口贸易_第2页
山东蔬菜出口贸易_第3页
山东蔬菜出口贸易_第4页
山东蔬菜出口贸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山东省是蔬菜生产及蔬菜出口的大省,在全国蔬菜生产和出口贸易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我省蔬菜出口的主要市场是日本、欧盟、韩国等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其出口额约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0%。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贸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他们纷纷设置绿色壁垒,使绿色保护主义日趋强化。我省许多出口蔬菜因达不到他们的“绿色标准”,经常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因此,要保持山东蔬菜出口的可持续增长,必须正视绿色壁垒,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并积极应对。本文的基本思路如下:从绿色壁垒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绿色壁垒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山东省蔬菜出口的竞争力等方面,期望对绿色壁垒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最后以此为基础,在对当前山东蔬菜出口现状和发展态势的分析背景下,得出绿色壁垒背景下我省蔬菜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对策建议。从而得出结论:在满足某些条件的情况下,如:山东省蔬菜出口在保持传统出口优势的基础上,抓住出口市场和贸易环境逐步改善机遇;积极完善蔬菜出口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升山东省蔬菜出口的竞争力;积极推进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突破产品深加工瓶颈,使蔬菜出口仍能保持可持续的增长。并就如何满足上述条件进行了分析。关键词:“绿色壁垒” 蔬菜出口发展 影响及对策 可持续发展AbstractShando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vince of the vegetable production and export. The main markets of Shandong vegetable export ar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rising industrial countries and areas, such as Japan, Korea etc, countries and areas are mostly the members of Trade and Environment Committee of WTO. They put green barriers to block the vegetable import. Because of the green barriers, Shandong vegetable is often pushed out of the world market.Therefore, must maintain the Shandong vegetables exportation the sustainable growth, must face up to the green barrier, carries on toit thoroughly analyzes, and is positive should be right. This articlebasic mentality as follows: Embarked from the green barrier concept, has analyzed the green barrier origin, the manifestation as well as Shandong Province vegetables exportation aspect and so on competitiveability, expected had a more further understanding to the green barrier. Finally take this as the foundation, in to the current Shandong vegetables expor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under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alysis background, obtains under the green barrier background our province vegetables to export the sustainable growth the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 Thus draws the conclusion: Insatisfies certain conditions in the situation, for example: The Shandong Province vegetables exportation in the maintenance tradition exportation superiority foundation, holds exports the market and the trade environment gradually improves the opportunity; The positive econsummation vegetables exportation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promotes the Shandong Province vegetables exportation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Positively advances the vegetables industry standar dization production, the breakthrough product deeply processes the bottleneck, enabled the vegetables export still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growth. And how on satisfied the above condition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Keywords: green barrier, vegetable ex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录摘要Abstract1 引言1.1问题提出1.2文献综述1.3本文结构2绿色壁垒对我省蔬菜出口的影响的分析2.1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2.2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2.3绿色壁垒对我省蔬菜出口的影响的实证分析3绿色壁垒背景下我省蔬菜出口的发展态势3.1我省蔬菜出口的国际市场背景分析3.2我省蔬菜出口的现状分析3.3我省蔬菜出口的竞争力分析3.4我省蔬菜出口频繁遭遇绿色壁垒的内外因素探索4 对于绿色壁垒影响我省蔬菜出口的解决方案和对策4.1掌握国际贸易规则,积极应对绿色壁垒4.2积极完善蔬菜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我省的国际竞争力4.3努力加强政府对蔬菜的出口的政策支持4.4积极推进蔬菜出口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建设4.5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合作机制,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实现蔬菜出口的规模化5 结论1 引言1.1问题提出“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是一种非关税壁垒。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苛刻繁多的环境技术标准,作为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已成为贸易的一种障碍。就国际蔬菜贸易而言,绿色壁垒的频繁出现,无疑增大了贸易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贸易风险,同时使贸易纠纷的机率大大提高,导致蔬菜交易成本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各国纷纷把“绿色壁垒”作为控制贸易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这样的贸易环境和背景下,我省的蔬菜出口也受到不小的影响。这样不仅限制了我省的蔬菜出口量,还严重影响了我省的经济发展。怎样防御绿色壁垒,保持我省蔬菜出口的持续发展,是本篇文章所要解决的问题。1.2文献综述1.2.1外国学者关于绿色壁垒产生的研究绿色壁垒的产生无疑是各国对国家贸易的一种保护手段。这种贸易保护政策最早是由保护幼稚工业理论、重商主义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转变产生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幼稚工业保护的理论。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的理论核心一国实行贸易政策的原则是,其贸易政策必须同本国工业发展的进程相适应。主要内容:(1)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都要经历5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2)不同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3)关于保护工业的选择。李斯特所主张的贸易保护并非是对所有工业的保护,而是对有前途的工业采取贸易保护。(4)在保护时限上,李斯特主张的贸易保护也不是持续性的。(5)在保护方式上,李斯特认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应该是关税。1936年凯恩斯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General Theoryof Employment, InterestandMoney,简称通论)出版时,凯恩斯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凯恩斯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以各项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已经充分就业为前提,宣扬按照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一前提,而却经常存在大量非自愿失业,如果一国按照传统理论自由贸易,虽可从事有比较优势部门的专业化生产,取得某些分工之利,但放弃或缩小比较优势不大或无比较优势部门的和平,则必然使失业更趋严重。故凯恩斯提出传统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他还批评传统理论只注重分工的利益和强调对外收支均衡的自动调节过程,而完全忽略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就业的影响。认为就一国而言,后者较前者更重要,因为顺差能增加收入,使资金流入,利率降低,投资提高,就业扩大;反之,若为逆差,则可能很快就会产生顽固的经济衰退。由此,凯恩斯赞成贸易顺差,并重新推崇起重商主义。由于重商主义理论的发展,在提倡自由贸易的今天才会出现各种变相的贸易保护壁垒。1.2.2国内学者关于我国遭遇绿色壁垒的研究我国是蔬菜贸易大国。2002年我国蔬菜在亚洲市场的占有率高达 41.2%,已具有绝对优势,却频频遭遇绿色壁垒。2002年桑玉芬在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一文中重点阐述了绿色壁垒对中国的影响及解决途径。全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产品遭受冲击的原因,找到中国农业突破绿色壁垒的主要途径。主要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制度以及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来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付诸以大量实例、数据进行证明。并通过分析提出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有: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尤其是农残限量标准体系;鼓励农产品认证,提高其出口质量;完善农产品监测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争夺主动权;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利用新技术对传统的包装材料进行改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我国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2005年,刘文杰在蔬菜行业亟需标准化的文章中指出,在以前, 我国蔬菜主要通过低价格的比较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然而, 近十年来, 由于发达国家大量增加农业补贴, 同时对进口蔬菜实行苛刻的产品检验,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出口成本, 国内相关标准又跟不上, 使得我国蔬菜出口价格比较优势愈来愈小, 难以再利用以往经验扩大国际市场。我国蔬菜产品的出口方式基本属于粗放的数量增长型,附加值较低, 出口竞争力不强。近两年来更连续出现了出口受阻的状况,出口量难以上涨。对此,文章从国内蔬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方面进行探讨。1.3本文结构问题提出:绿色壁垒影响了我省蔬菜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分析问题:绿色壁垒背景下我省蔬菜出口的发展态势我省蔬菜出口的现状分析及竞争力分析我省蔬菜出口频繁遭遇绿色壁垒的内外因素分析解决问题:对于绿色壁垒影响我省蔬菜出口的解决方案和对策1掌握国际贸易规则,积极应对绿色壁垒2积极完善蔬菜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我省的国际竞争力3努力加强政府对蔬菜的出口的政策支持4积极推进蔬菜出口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建设5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合作机制,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实现蔬菜出口的规模化2 绿色壁垒对我省蔬菜出口的影响的分析“绿色壁垒”一经出现便在全球范围迅速蔓延。到1992年底已有152个国际环保条约出台,某些国家和地区也各自订立了名目繁多的环保法规,在食品进口方面限制更甚,仅1996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产品就达220余亿美元,其中源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占90。制定了98种农药620个限量标准。2002年9月23日起,日本新的食品卫生法修正案对进口食品和蔬菜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定一旦发现有农药残留超标案例,可以预先禁止该食品的进口。日本和美国对进口蔬菜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简称HACCP)体系。HACCP要求进口果菜从种植、收获、包装运输等全过程进行限制,对水质、肥料、操作人员个人卫生健康、仓储运输工具的卫生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由此可见,绿色壁垒对我省蔬菜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绿色浪潮兴起的形势下,要保持我省 蔬菜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绿色壁垒,在应对绿色壁垒时做到理性面对、趋利避害。2.1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绿色壁垒是贸易壁垒的一种,它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又称为环保壁垒、生态壁垒或环境贸易措施、绿色措施。广义的绿色壁垒(下文除非专门指出,均用绿色壁垒广义的涵义)指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保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狭义的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保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绿色壁垒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政府对包括贸易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环境保护措施不断加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贸易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GATT/WTO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终协议实施以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相互扩大开放市场,进一步降低了进出口关税,逐步削减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制,不仅使关税保护失去了作用,而且使传统的非关税保护手段应用的空间越来越小。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贸易保护主义成为自由贸易的阻碍,为此关贸总协定开始了以削减关税为目的的多边谈判。20世纪90年优以来,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WTO的建立,要求将许多进口关税再削减1/3以上,并要求成员国减少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式的关税逐步降低,同时传统的非关税也逐步拆除。自由贸易原则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以自由贸易为宗旨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通过国际,国内立法,制订一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绿色壁垒,这种以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为由的绿色壁垒,将会长期存在,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武器。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新一轮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推动,关税之墙普遍变矮,但发达国家为实行贸易保护,积极推出非关税限制措施,实行“管理贸易”。“绿色壁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2.2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1、绿色关税制度。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的规定,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障碍。4、绿色包装制度。发达国家制定了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5、绿色补贴制度。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保护环境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乎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2.3绿色壁垒对我省蔬菜出口的影响的实证分析山东蔬菜经历了10年的发展,特别是自2000年来山东省的蔬菜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量不断增加。有1991年的139万公顷增长到2005年的214万公顷,增长1.5倍。从1995年到1999年,山东省蔬菜生产有了质的飞跃。播种面积、产量和总产值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如图)。随着山东省蔬菜的产量和贸易出口量的进一步扩大和绿色壁垒的频繁出现,阻碍了我省蔬菜出口的发展。山东省蔬菜出口的主要市场日本、韩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针对蔬菜进口的绿色壁垒日趋严重。日本不断对其食品卫生法进行修改,规定含有未设残留标准农药的进口农产品一律禁止流通,并强化进口农产品的检查力度。2004年10月8日起,日本再次提高了蔬菜进口门槛,实行更加严格的蔬菜进口检验检疫措施。新标准的事实将以前的制度所涉及的130种农作物、299种农药、9000个农残标准扩展到涉及135种农作物、724种农药、19000个农残标准,几乎覆盖了中国现在种植的所有农作物。相关举措无疑会对山东省出口日本的蔬菜的良好势头造成一定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山东省34亿美元以上的蔬菜出口收入。受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影响,2006年1月份山东口岸出口蔬菜19万吨,价值1.5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8.1%和2.3%,这是2006年以来山东口岸蔬菜单月出口量、出口值首次出现双降。在山东口岸对亚洲国家(地区)蔬菜出口下降的同时,而对美欧出口仍保持增长。对东盟、日本和韩国分别出口4.3万吨、3.3万吨和2.4万吨,分别下降8.9%、37.1%和14.1%;对美国、欧盟分别出口2万吨、1.9万吨,分别增长42.4%、36.2%。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出口进一步萎缩。出口蔬菜仍以一般贸易为主,共出口18.7万吨,下降7.5%,占出口总量的98.4%;加工贸易出口0.3万吨,下降38%。在出口主体中,私营企业为出口主导,共出口9.2万吨,下降0.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8.2万吨,下降9.9%;国有企业出口1.1万吨,下降16.5%。据青岛海关统计分析,1月份山东口岸蔬菜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日本绿色壁垒的影响。由于近期部分输日蔬菜被检出药残,日本进一步加大对我出口蔬菜检验力度,对重点品种实行批检,国内检验检疫部门也对出口蔬菜提高检验标准。企业纷纷进行整顿,出口更加谨慎、批次减少。同时,受天气、病虫害等原因影响,洋葱等部分蔬菜品种减产,国内蔬菜对出口的供应能力有所下降。3绿色壁垒背景下我省蔬菜出口的发展态势3.1我省蔬菜出口的国际市场背景分析随着山东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山东省的蔬菜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量不断增加。种植面积由1998年的1324.99千公顷发展到2003年的2027.13千公顷,增加了702.14千公顷,总产量由1998年的5709.79万吨增长到2003年的8729.27万吨,增长了3019.48万吨。另据统计,至2003年山东省已有八大类蔬菜种植规模超过100万亩:西瓜400多万亩,大蒜350多万亩,马铃薯200多万亩,黄瓜130多万亩,西红柿130多万亩,甜辣椒110多万亩,葱类100多万亩,姜100多万亩。山东省蔬菜规模大、产出高,为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据青岛海关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共出口蔬菜100多万吨,同比增长33%,价值4.8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占全国蔬菜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2006年以来,山东蔬菜生产企业从改进种植技术、提高质量标准、拓展出口市场、优化产品结构等方面努力,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使山东蔬菜出口“破冰而行”。前9个月,全省一般贸易出口蔬菜97.6万吨,同比增长32%;价值4.5亿美元,增长21.5%。加工贸易出口3.1万吨,价值0.3亿美元,分别增长56.6%和21.8%。 在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山东省蔬菜设施栽培迅速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山东省中小拱棚、拱圆大棚和日光温室等保护地设施栽培面积超过1200万亩,占全国保护地设施蔬菜总面积的35%以上,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保护地栽培的蔬菜虽然投资较大,但其经济效益高,山东省保护地设施栽培的蔬菜面积虽只占山东省蔬菜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其产值却占到了蔬菜总产值的70%以上。在各种保护地栽培设施中,日光温室是最重要的亮点。日光温室从辽南引入山东省后,由于农技人员的不断努力,在结构上不断改造创新,同时由原来只能栽培越冬茬黄瓜,经不断探索栽培技术,使能够栽培的蔬菜种类已拓展到十几种,目前山东省的日光温室栽培面积已达300万亩,约占全国日光温室蔬菜总面积的45%。保护地栽培蔬菜的迅速发展,实现了蔬菜淡季不淡、一年四季均衡供应的目标,也已成为山东省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蔬菜栽培方式。3.2我省蔬菜出口的现状分析3.2.1产业规模山东蔬菜是从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战略而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1991 年,全省的蔬菜(包括西瓜、甜瓜,下同)播种面积为39.3万公顷,总产量仅1530万吨,产值仅46亿元,蔬菜产品基本上是自给自足,进入全国市场和出口的商品量很少。此后发展速度加快,表现一年上一个台阶,3-4年则上一个大台阶。2004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了266.9万公顷,总产量10206.9万吨,总产值823亿元。3.2.2在全省农业和全国蔬菜业中的地位山东蔬菜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种植业中的第一支柱产业。1990年,全省蔬菜总产值为35.7亿元,仅占种植业产值的10%占大农业总产值的5.5%。2004年,全省蔬菜产值猛增到823亿元,是1990年的23倍,已占全省种植业产值的43.5%占全省大农业总产值的20.9%。自1991年以来,山东蔬菜的面积、产量和产值一直位居全国首位。蔬菜商品量约占全国蔬菜商品总量的 20%。目前,山东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最大的蔬菜运销队伍和最多的蔬菜加工企业,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和出口蔬菜生产基地。3.2.3山东省蔬菜出口创汇山东省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有多个港口和发达的交通,发展出口创汇蔬菜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工作基础。“九五”以来!山东出口创汇蔬菜发展迅速,自1998年以来,每年以 30%以上的速度递增,山东出口蔬菜占全国出口蔬菜总量的比例也迅速上升。据青岛海关统计,2003年,山东蔬菜出口量为177.5万吨,比2002年增长31.3%,创汇7.98 亿美元。2004年出口蔬菜187.4万吨,创汇10.42亿美元。目前,已经形成了四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区,即以莱阳为中心的胶东半岛生产加工区,以安丘为中心的鲁中生产加工区,以苍山为中心的鲁南生产加工区,以牡丹区为中心的鲁西南生产加工区。出口产品包括保鲜、冷冻、脱水、腌渍、罐藏等近百个商品种类,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3我省蔬菜出口的竞争力分析面对日趋森严的国际贸易壁垒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蔬菜市场,山东省蔬菜出口辉煌成绩的取得,有其自身存在的多种竞争优势。3.3.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方便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梅,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连上海经济区,北靠京津唐经济区并与辽东半岛相对;同时山东省又是东北亚经济区的腹地和环太平洋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蔬菜出口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日本为例,作为世界上主要的蔬菜进口国,其进口蔬菜总量的约30%来自山东。与其他国家相比,山东对日蔬菜出口具有运输距离近,时间短,运输成本低特点。如保鲜洋葱,其集装箱从美国西海岸经远洋运输,到达日本横滨所需时间为21天以上;从中国山东省安丘到日本横滨所需时间仅为7天。前者的运输成本(一般的集装箱)约为9美分/kg,后者为8美分/kg。山东蔬菜出口日本具有很大的优势。山东省沿海有青岛、烟台等多个对外开放城市和港口,铁路三大干线与八条支线相连接,京九铁路纵贯鲁西北地区,2003年8月日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山东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500km,省内有5个机场,航班达国内各大城市,形成了海、陆、空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为山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信息交流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3.3.2蔬菜种植业发展迅速,栽培方式先进随着山东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山东省的蔬菜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量不断增加。种植面积由1998年的1324.99千公顷发展到2003年的2027.13千公顷,增加了702.14千公顷,总产量由1998年的5709.79万吨增长到2003年的8729.27万吨,增长了3019.48万吨。另据统计,至2003年山东省已有八大类蔬菜种植规模超过100万亩:西瓜400多万亩,大蒜350多万亩,马铃薯200多万亩,黄瓜130多万亩,西红柿130多万亩,甜辣椒110多万亩,葱类100多万亩,姜100多万亩。山东省蔬菜规模大、产出高,为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山东省蔬菜设施栽培迅速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山东省中小拱棚、拱圆大棚和日光温室等保护地设施栽培面积超过1200万亩,占全国保护地设施蔬菜总面积的35%以上,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保护地栽培的蔬菜虽然投资较大,但其经济效益高,山东省保护地设施栽培的蔬菜面积虽只占山东省蔬菜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其产值却占到了蔬菜总产值的70%以上。在各种保护地栽培设施中,日光温室是最重要的亮点。日光温室从辽南引入山东省后,由于农技人员的不断努力,在结构上不断改造创新,同时由原来只能栽培越冬茬黄瓜,经不断探索栽培技术,使能够栽培的蔬菜种类已拓展到十几种,目前山东省的日光温室栽培面积已达300万亩,约占全国日光温室蔬菜总面积的45%。保护地栽培蔬菜的迅速发展,实现了蔬菜淡季不淡、一年四季均衡供应的目标,也已成为山东省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蔬菜栽培方式。3.3.3生产成本低、价格优势明显从市场角度分析,山东省蔬菜在生产成本和价格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蔬菜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山东省农村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生产成本低,劳动力价格是发达国家的1/61/20,发展蔬菜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山东省蔬菜在价格上也具有绝对优势。目前,我国国内菜价约为国外的1/51/10,尤其是一些调味类蔬菜,如大蒜、圆葱等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以大蒜为例,发达国家的市场价平均都比我国市场价要高出10倍以上,从2005年4月份美国、东京和北京批发市场的大蒜价格比较可窥见一斑。在美国奥克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蒜售价为3美元/公斤,在东京青果市场大蒜的价格高达2310日元/公斤(21美元/公斤),而在北京八里桥批发市场的大蒜批发价格只有2.3元/公斤(0.3美元/公斤)。国内外蔬菜价格差距较大,这为山东省蔬菜出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市场空间创造了良好条件。3.3.4信息业发展成绩斐然信息是市场的灵魂。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近几年来,山东农业、外贸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山东省建立了服务三农的兴农网。兴农网依托省气象台在全省17个市、100多个县建立起信息采集中心,网站开通以来,平均每天更新信息300多条,65000多人访问,为用户及时提供了准确的天气预报、土地墒情、适时的农事建议等信息,用户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购销,为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山东省建立了推进经济国际化的金关工程。2003年,山东省开发运行了“电子口岸”和“无纸通关”等应用系统,大大方便了企业。山东国际商务网通过“在线招商”和“网上交易会”,为企业提供了贸易互动式电子信息平台,用户足不出户,轻松点击即可实现网上产品展示和洽谈交易。农产品信息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极大地促进着蔬菜出口贸易的发展。信息业的发展提高了蔬菜生产技术,扩大了产品宣传,降低了经营成本,进而推动蔬菜出口不断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3.3.5部分龙头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强龙头企业是扩大蔬菜出口的主力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山东省涌现出了一批如莱阳龙大、青岛万福、山东裕鲁、潍坊外贸等规模大、应变快、国际市场定位力强的蔬菜加工出口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实行了“一元化”质量管理和田间生产档案管理,进口商可以通过公司栽培履历检索系统了解产品的种植生产过程。山东省龙头企业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市场信誉,展示了山东省蔬菜出口的国际形象,成为提高蔬菜加工技术和质量水平、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主体。3.3.6有效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产业化运作是蔬菜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表现。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建立起高校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内在的有效经营机制。山东省是全国最早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区,并且发展最完善的也是蔬菜产业化经营,在实施蔬菜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已经创出了公司+基地+农户,批发市场带动,农民产销合作社、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多种形式,为蔬菜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发展过程中,面对国际蔬菜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竞争的日趋激烈,山东省有关部门和生产、储运、加工出口企业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间的合作机制,在许多出口蔬菜生产基地内组建起“有机蔬菜股份合作社”,为菜农与龙头企业的双赢提供组织上的保证。合作社初步运作结果表明:产品质量有了保证,企业效益增加;合作社有企业做依托,运转良好;入社农民风险减少,收入增加。3.3.7完善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管体系,为蔬菜出口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质量保证目前,山东省制定和修改各类农业行业标准1270个,形成了以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为主体、地方技术规范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了10个部级、7个省级、99个市县两级的农业质检中心,形成了以省部级质检机构为龙头,区域性农业质检机构为补充,市县级农业质检机构为骨干,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质量检测室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山东省近年来加大力度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从2000年开始,山东省确定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化投入,每年省财政从预算中拿出2000万元用于农业质量标准化示范推广,省发改委单独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列出3000万元用于省级检测机构的设备更新和购置。2004年初,山东省开展了农产品出口“绿卡行动计划”,参照有关进口国的“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在7个市的12个县的蔬菜生产上强力推开“源头管理”机制,加强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以国际标准规范本省农产品药物残留等生产指标,有效地规避了日益森严的国际贸易壁垒,靠过硬的质量占领外国市场。3.3.8农产品出口应对机制的建立,提高了蔬菜出口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入世后,山东省积极探索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措施,建立了与国家质检总局促进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联系机制,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挂帅的农产品出口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国首例农产品出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方案,对入世后扩大农产品出口,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一系列协调应对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3.4我省蔬菜出口频繁遭遇绿色壁垒的内外因素分析3.4.1内部因素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概念,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虽然我国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整体而而言,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发展经济的模式上。因此,我省所使用的环境标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成为某些国家转移“洋垃圾”的对象。环保法规不完善,且存在有法不依、执法必严的现象。企业认证意识淡薄,认证能力低下。蔬菜生产地较为分散,不能形成规模生产。这些都成为了阻碍我省蔬菜出口的因素。3.4.2内部因素1、各国绿色壁垒标准纷繁复杂,使我省蔬菜商品的出口难以适从。世界各国都根据其不同的经济技术情况,制定了符合不过需求的技术标准。发达国家国内经济技术水平较高,商品质量的认证管理制度也比较完善,对进口产品的限制措施也较为严格;发展中国家相对而言,对进口产品的要求不太规范。灵位,个个发达国家之间的绿色壁垒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2、许多国家在实践中借助绿色壁垒来实行贸易保护策略。使用绿色壁垒可以有效的提高国际贸易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尤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使用绿色壁垒在客观上却形成了国际贸易的无形壁垒。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品和科学技术实力上存在着差距,发达国家的国内标准要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标准,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是无形中构成了阻碍出口的“绿色壁垒”。4 对于绿色壁垒影响我省蔬菜出口的解决方案和对策4.1掌握国际贸易规则,积极应对绿色壁垒我国已经加入WTO,就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对环境与贸易所进行的讨论和谈判,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和合理对抗机制,力争使绿色壁垒措施趋于合理化,并抵制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果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蔬菜产品采取歧视的做法,有意提高绿色贸易措施,用于苛刻的标准将我国产品拒之门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关于卫生与植物措施协议的条款,有理有据的向有关国家提出抗辩,通过谈判或向WTO的仲裁机构提出申诉,力争通过磋商谈判,再WTO框架内解决此类问题。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特别是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之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一个国家或地区,若不热衷于可持续发展,就势必给国际社会留下愚昧、目光短浅、对人类社会不负责任的形象,从而可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反之,则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和竞争。绿色壁垒是在这种国际背景条件下形成的。因此绿色壁垒的出现符合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是客观的和必要的。根据WTO规则,制定绿色壁垒是合理合法的。如在5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6中指出,不应妨碍任何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人类、动植物的健康以及环境。因此,贸易绿色壁垒是不可回避的,我们应积极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其实,绿色壁垒也不仅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通过迎战绿色壁垒挑战,改善我国的农业环境及提高农产品质量。而且,改善优化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国“九五”制定的未来50年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改变环境恶化的状况,使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从2010年到203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从2030年到205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经济系统。因此,迎战贸易绿色壁垒与我们自身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当然,在认识贸易绿色壁垒是客观性和必要性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如何设定绿色壁垒以及绿色壁垒的高低等,却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因此,我们必须熟悉WTO的有关规则,充分运用这些规则,保护自己,冲破他人的壁垒。4.2积极完善蔬菜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我省的国际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农产品都已经建立了健全的质量标准。虽然我国也颁布实施了一些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及法规,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还很不规范,且许多产品的质量标准低于国际标准规定的水平。为了使我国的农产品达到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质量标准,拿到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应该制定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技术条例和标准,使产中、产后的质量监督、管理都能与国际接轨。并在质量认证及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的工作必须统一。使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给予绿色产品生产以优惠的鼓励政策,从信息、技术、税收、贷款等各方面,支持绿色农业基地的建设。WTO规则规定,当补贴不具有“专向性”时,补贴是被允许的。如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方面的补贴,不仅不对贸易造成直接影响,而且还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因而这种绿色补贴称为正常补贴,是被允许的。同时,应逐渐改变我国目前普遍使用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手段的做法,充分利用WTO守则中列入“不可起诉”范围的3项专向补贴,即RLD活动(research and precompetitive development)、地区扶贫和环保项目,通过立法将其归入WTO守则中“不可起诉”范围。目前,中国政府建立了唯一授权的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认证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这家机构已先后与美国、德国及日本等国鉴定了认证合作协议,这为我国绿色农产品顺利进入对方市场打通了渠道。4.3努力加强政府对蔬菜的出口的政策支持1蔬菜重点产区的领导和广大农民积极性的发挥是蔬菜业发展的关键。这些产区的领导审时度势、大胆地进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组织和安排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发展蔬菜生产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和建立蔬菜批发市场,搞活流通,真正将蔬菜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正是依靠领导和农民两个积极性的发挥,才推动了全省蔬菜业的大发展。2正确的宏观指导使蔬菜业发展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省委、省政府对蔬菜业发展比较重视,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蔬菜分团、山东园艺学会蔬菜专业委员会与山东省菜篮子工程办公室密切合作,经常深入产区开展调查研究,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山东蔬菜发展大计,积极向省政府领导提出建议,并针对我省蔬菜发展中的问题向全省提出指导性意见,从而使全省蔬菜业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可行的发展目标。例如,从调整种植业结构、蔬菜种多大面积,到种什么种类和品种,向何处运销、卖什么价钱,都有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对全省蔬菜发展重点、策略、目标、措施等,在全行业形成了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全省蔬菜业发展的步调一致,少走了一些弯路。3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近几年来,我省农业科技部门以解决蔬菜业发展中的难题和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为出发点,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提高蔬菜经济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在科研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引进并选育出了一大批蔬菜新品种,尤其是如针对1997年以来蔬菜消费市场向多品种、营养化发展的需要,我省连续三年引进国内外2000多个蔬菜品种,且多为保护地蔬菜品种和创汇蔬菜品种,使我省成为世界上蔬菜品种最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寿光有“蔬菜联合国”之称,全省蔬菜栽培的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在保护地栽培的设施改进方面,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筛选和优化棚型,设计定型了结构合理,保温、透光性好,适于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的新型日光温室;在应用技术方面,从肥料应用、病虫害防治入手,提出了平衡施肥和病虫综合控防技术;在科技推广方面,主抓示范园区,搞技术攻关,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材料的应用步伐,目前全省蔬菜科技示范园近400处,真正起到了科技示范的带动作用。同时,对菜农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菜农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并注重发挥菜农的创造力,及时总结菜农的先进种植经验进行示范推广(有不少立体种植、间作套种模式、光温控制技术就来源于菜农的生产实践),使蔬菜科技推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科技进步为蔬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4.4积极推进蔬菜出口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建设进入新世纪,国内外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必将使蔬菜生产经营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从宏观上看,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蔬菜生产经营将会出现的新特点,主要有:一是发展无公害蔬菜将是主流。目前高毒、高残留农药对蔬菜造成污染,过量使用化肥造成了蔬菜品质下降,不合理使用催熟剂造成了蔬菜营养成分不足、风味不佳等,已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居民将更加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必然对无公害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二是蔬菜加工程度提高,净菜和冷冻菜将逐步在城市推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净菜、冷冻菜上市将是必然趋势。三是蔬菜经营呈现一体化趋势。蔬菜基地将逐步集中到自然条件最合适的地区种植,蔬菜生产、加工、 销售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将日益密切,各经济利益主体要相互融合,一大批从事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也将会纷纷涌现出来。蔬菜是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要把蔬菜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进行加快培植,首先必须加大对蔬菜科技创新的投入,同时提高蔬菜产品质量也依赖于科技进步。为此,建议围绕蔬菜的产、加、销各环节抓紧组建一个高水平的蔬菜业研发中心,重点研究蔬菜新品种的培育、蔬菜生物技术的开发应用、工厂化育苗、设施栽培新技术以及蔬菜加工新品种的开发。依托这个研发中心,为蔬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并发挥超前导向作用。如何让菜农掌握更多的技术对蔬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将目前已掌握的常规技术组装配套并能让80%的菜农应用到位,我省的蔬菜单产可提高三到四成,效益可增加二到三成,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提高菜农的科技素质。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蔬菜技术推广体系,搞好技术服务;二是要积极支持各地组织农民成立蔬菜专业研究会;三是要加大科技培训的力度,分层次搞好蔬菜技术推广员、农民技术员、科技带头户和广大农民的定期培训,尤其是应抓好农民技术员和带头户的培训,推广绿色证书制度,通过农民技术员和带头户的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