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核心元素_第1页
哲学的核心元素_第2页
哲学的核心元素_第3页
哲学的核心元素_第4页
哲学的核心元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的核心元素哲学是所有科学之科学,在面试中,哲学的应用有两种,第一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比如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体现考生的世界观;第二种是对哲学本身的考察,最常见的题目就是给你一句话或者一个事例,结合自身谈谈看法。无论是哪种题型,都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哲学的基本知识,否则面试会出现两大问题:第一是思维混乱,缺乏逻辑性;第二是,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无法揭示问题实质。这两个问题的出现,都是致命的,下面对哲学最常见的一些考点做以说明,这一章节一共讲三个内容:分别是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第一部分-辩证法:我们面试经常说要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但是许多人很迷惑,如何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这也是我们许多人在复习中忽略的,要想辩证思考,必须要先明白辩证法都有哪些内容,只有熟练掌握了辩证法的内容,才能运用辩证法。我们不按照哲学课程来讲,而是把辩证法的内容根据面试需要,拆分成一方法、二理论、三关系,这六个部分是面试最常用的思维方式。一、一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两分法)、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两分法。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都可以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部分,这种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两分法就是一分为二的研究事物的方法。(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矛盾的两大性质:普遍性和特殊性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特殊性即具体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横向),同时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纵向)。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反对一刀切,用一种方法认识和解决不同的矛盾。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是相互联系的,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第二,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工作方法。还有偶然和必然的联系,就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一种应用,我们不能把偶然当必然,综合分析题型尤其是热点类面试题的解析过程中,很多热点具有代表性(特殊性)、普遍性的特点,我们在分析这类题目时,不仅要谈热点本身(特殊性),更要联系与此相关的群体(普遍性)。比如说曾经考过的一道题,大意是某北大高才生放弃读北大选择了职业学校,请考生谈谈看法,这道题我们不仅要围绕该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去谈,更要围绕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择业观问题去谈,因为该学生代表了一类大学生。体现了哲学中普遍性联系的思维。再比如我们一些问题的主体是农村贫困人口、下岗职工等特定人群,对于这些人群,我们考虑问题,要考虑到以他们为代表的弱势群体,这样才能够全面看问题。例题:“狼爸”名为萧百佑,香港商人,自称“中国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将四个孩子送进北大。萧百佑也跻身成功父母行列,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介绍自己的教育经验。请你谈下看法?参考答案:我认为这种方法有待商榷:第一,这种方法具有特殊性。狼爸虽然采取打的方式,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但这也只是个例,还有许许多多的高材生,并非都是被父母严加管教才取得成功的,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更多的孩子因为小时候被父母、老师殴打,导致留下心理阴影,甚至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等事情也时见报道,给孩子的健康成长留下很大隐患。因此,这种方法并不代表着具有普遍的推广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第二,我们要全面的看问题。孩子的成功,除了父母的严加管教,其他因素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孩子的天赋,所在学校的师资条件,甚至家庭是否有条件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时候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即便是狼爸本身,也是身为商人,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孩子的成功是多方面要素的共同作用,而不是仅仅靠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第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发展;二是教育要符合孩子本身的天性,不能一味采取棍棒教育;三是国家、社会和学校要注重孩子素质提升,培养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的人才。哲理应用:1.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2.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3.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混淆事物的性质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6.一劳永逸,违背对立统一规律的形容词。劳和逸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有劳就有逸,相互联系而又相互转化,不可能一劳之后就永远休息,不再运动了。不能把劳和逸割裂开来。7.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符合对立统一规律。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之中。8.人心如面,包含着矛盾特殊性的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共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共特点。人的思想和人的面貌一样,各人都有其特点,各不相同,不可能完全一样。 二、二理论-两点论与重点论(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决定或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同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二者区别:主要矛盾指的是复杂事物中含有多个矛盾,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同一个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一般用重点、核心、关键、突破口等形容的都是主要矛盾;而用主流、性质、总体上说形容的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三)两点论和重点论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既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对立,又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统一。可见,两点论中的“两点”不是一个具体的绝对的数字,而是指全面的看问题的意思。2.重点论: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和主流,3.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要求我们看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综合分析题的审题就是要求我们既要全面分析关键点,注意找出核心关键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事例: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段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哲理应用:1.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2.舍本求末;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情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6.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对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两分法。7.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的认识事情。10.知己知彼,百战百殆:经常两点论,全面的看问题。 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1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说明事物发展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较长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三、三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一)因果联系:我们按照综合分析题的答题方法来解释这一观点。1.是什么?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同时又是客观的。2.为什么?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自觉性:要求从结果中分析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预见性:就是要求我们科学预见某一现象可能产生的后果,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的就是这一哲学道理。3.怎么用?(1)坚持自觉性,反思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坚持预见性,也就是我们在面试中经常说到的前置思维。(2)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求同和求异的方法:对于多个原因产生统一结果的,寻找共同点;对于同一原因产生不同结果的,寻找诧异点。例题1: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它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分析:我们首先看题目,1.袋鼠跑出来了,管理员没有实地调查,反而开会讨论,说明调查的重要性,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2.袋鼠之所以会从笼子里跑出来,是因为门没关,但是管理员并没有认识到这个根本原因,反而从笼子的高度上做功夫,说明做事情要掌握事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因果关系里的自觉性,没有去总结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只是一味加高;3.我们不能否认,如果笼子不够高,袋鼠确实可以跑出去,但题中的主要问题是门没关,所以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对症下药。答题要点: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存在决定意识,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题中管理员正是没有调研研究,盲目采取措施,必然导致失败。(认识论)第二,要注重事物的因果联系。袋鼠逃出去的原因是因为门没锁,管理员没有解决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找到问题所在,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既寻找事物的原因,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又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因果关系)第三,要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袋鼠逃出去的主要原因就是门没锁,这是解决问题的重点,所以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善于抓重点,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重点论)点睛:因果分析法最主要的用途是帮助我们分析事物的原因,我们主要掌握两种方法,一是求同,二是求异。所谓求同,就是题目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但结果相同,我们要提炼共性原因。所谓求异是说,题目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虽然有共性因素,但结果迥异,我们因为着重寻找差异之处进行分析,这才是导致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二)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1.是什么?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有机统一,部分是整体中的某个或某些要素。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2.为什么?(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也就是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注重团队意识,发挥合力。(2)部分会影响整体,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3.怎么用?首先,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即要求我们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即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例题: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请问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对于这句话我有如下看法:第一,从因果关系来看。细也指的是小事,细节,而大事就是各种细节最后形成的果,说明只有从细小处做起,才能成就大事。启示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必须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把细节作为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前因,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从思想层面切入因果)第二,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每一件大事都是有许多细小环节构成的,我们只有搞好各种细小的局部,才能使得整体得到最大的发挥。而我们的工作团队,正是由许多细小的个体构成,因此,在工作中必须要注重部分,充分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最终成就事业。第三,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来说,我们在一个单位里,作为普通的一名工作人员,一要有一颗平常心,高度重视我们的工作任务,不能因为事情琐碎而敷衍了事;二要有一颗责任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为单位出谋划策,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单位的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含义: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2)2.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特别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即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学会把握适度原则,防止和克服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哲理运用: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一起质变.3.近朱者赤,近朱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4.凿壁偷光;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情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情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户转化为它的对立面。7.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情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8.田忌赛马:事情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9.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1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情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情。1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部联系有时能够影响整体理想的成败。12.防微杜渐:事情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1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质变产生量变.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情只要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第二部分-唯物论关于唯物论,我们需要掌握的概念有两个,物质和意识。(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二者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其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哲理应用:1.拔苗助长:不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失败。2.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不入虎穴,耶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4.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5.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6.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的。任意地歪曲它。7.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情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8.小题大做 不符合唯物主义的要求,不是如实地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反映事物,而是主观地加以夸大和渲染,把本来是小问题,借题发挥,大作文章,就叫小题大做。 第三部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我们主要掌握两个词:实践和认识。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实践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原理:实践是人们发行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原理:人们在实践中要实现预想的目的,必须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失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客观联贯起来的特性,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方法论:反对用实践以外的任何东西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4认识辩证发展过程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方法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例题:有四条直线,可以组成“王”或“口”等,也可组成长方形、棱形等图形,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014年6月27日安徽省公务员面试真题)解析:找关键词点,关键点1:四条直线,组成字和形状,是同一原因导致不同结果的因果关系;关键点2:组成,说明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参考答案:题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