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工程物探技术规范(送审稿)_第1页
广西工程物探技术规范(送审稿)_第2页
广西工程物探技术规范(送审稿)_第3页
广西工程物探技术规范(送审稿)_第4页
广西工程物探技术规范(送审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1 1 总总 则则 .1 2 2 术语、符号和代号术语、符号和代号 .2 2.1 术语.2 2.2 符号.4 2.3 代号.7 3 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 .8 4 4 物探方法与技术物探方法与技术 .11 4.1 直流电法.11 一般规定.11 电测深法.13 电剖面法.14 高密度电(阻率)法.15 自然电场法.16 充电法.16 4.2 电 磁 法.18 一般规定.18 音频大地电场法.18 甚低频电磁法.19 电磁剖面法.2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22 瞬变电磁法.24 探地雷达法.26 地面核磁共振法.29 4.3 浅层地震法.31 一般规定.31 透射波法.35 折射波法.36 反射波法.37 瑞雷波法.39 4.4 高精度重力法.40 一般规定.40 数据采集.41 资料的处理与解释.42 4.5 地面高精度磁法.43 一般规定.43 数据采集.44 资料的处理与解释.45 4.6 振动测试法.46 一般规定.46 激振测试法.47 振动衰减测试法.49 场地微振动测试法.50 4.7 水声探测法.51 一般规定.51 水下地形探测法.51 浅地层剖面探测法.53 4.8 放射性测量.55 一般规定.55 天然伽玛测量法.55 氡气测量法.56 同位素示踪法.57 4.9 地面温度测量法.57 一般规定.57 数据采集.58 资料的处理与解释.58 4.10 井中物探.58 一般规定.58 电测井.61 弹性波测井.61 放射性测井.61 电磁波(雷达)测井.62 钻孔电视.62 超声成像测井.62 井间层析成像(CT).62 其他测井方法.63 5 5 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 .65 5.1 覆盖层与基岩风化带探测.65 5.2 隐伏构造破碎带探测.65 5.3 岩溶探测.66 5.4 采空区探测.67 5.5 滑坡探测.68 5.6 堤坝隐患探测.68 5.7 地下洞室探测与施工超前预报.69 5.8 地下水探测.70 5.9 环境放射性检测.71 5.10 地基加固效果评价.71 5.11 水文地质参数测试.72 5.12 岩土物理和力学参数测试.73 5.13 地下管线探测.75 6 6 物探成果报告物探成果报告 .77 6.1 成果报告的编写.77 6.2 成果的审查.77 附录附录 A A 物性参数表物性参数表 .78 表 A.1 常见介质电阻率参考表.78 表 A.2 常见岩土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波速度参考表.79 表 A.3 常见介质的介电常数、电导率、速度和衰减参数.80 附录附录 B B 工程物探探测方法应用范围一览表工程物探探测方法应用范围一览表 .81 表 B 工程物探探测方法应用范围一览表.81 附录附录 C C 工程物探安全生产规定工程物探安全生产规定 .82 1 1 1 总总 则则 1.0.11.0.1 为了规范和统一广西工程建设中的工程物探方法与技术要求,保证工程物探工作质 量,制定本规范。 1.0.21.0.2 本规范适用于广西工程建设中开展的各种工程物探。 1.0.31.0.3 工程物探方法与技术种类众多,根据工程的实际条件选用合理的物探方法,可有效 缩短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察、环境地质勘察以及工程质量评价的工作周期,提高探 测的质量,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1.0.41.0.4 工程物探应积极采用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广西 工程物探的工作水平和质量。 1.0.51.0.5 在广西开展工程物探工作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定。 2 2 2 术语、符号和代号术语、符号和代号 2.12.1 术语术语 2.1.12.1.1 地球物理探测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and testing 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物理测试的统称。 2.1.22.1.2 地球物理勘探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利用目的物与周边介质的物理性质差异,运用适当的地球物理原理和相应的仪器设备, 通过分析研究观测到的物理场,探查地质界限、地质构造及其他目的物或目标的勘探方法。 2.1.32.1.3 地球物理测试 geophysical testing 运用适当的地球物理原理和相应的仪器设备,测定地质体或地下人工埋设物的物理性 质或工程特性的测试方法。 2.1.42.1.4 工程地球物理探测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and testing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方法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简称工程物探。 2.1.52.1.5 直流电法 direct current prospecting 利用探测对象与相邻介质之间的电阻率或电化学特性差异,通过观测研究与探测对象 有关的直流电场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达到探测目的的方法。 2.1.62.1.6 电阻率测深法 resistivity sounding 电阻率测深法简称电测深法,它用逐步改变供电电极距大小的办法来控制勘探深度, 由浅入深,了解一个测点地下介质电阻率的垂向变化。 2.1.72.1.7 电阻率剖面法 resistivity profiling 电阻率剖面法简称电剖面法,它采用固定极距的电极排列,沿测线逐点供电和测量, 获得视电阻率剖面曲线,以了解地下一定勘探深度内沿测线水平方向上岩、土体的电性变 化。 2.1.82.1.8 高密度电阻率法 resistivity imaging/tomography,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通过电极阵列技术同时实现电测深和电剖面测量,获得二维或三维的电阻率分布,进 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电阻率法。 2.1.92.1.9 自然电场法 natural electric field method 自然电场是地下的一些岩石经氧化还原作用、地下水渗透作用、扩散作用和岩石颗粒 的吸附作用等自然形成的电场,观测和研究这种电场的分布,可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或找矿勘探问题。 2.1.102.1.10 充电法 miss-a-la-masse method 利用地质对象与围岩间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并且要求这种差异必须足够大,向天然或 人工露头的良导地质对象进行充电,使充电体变为一个等位体或似等位体,研究充电体和 其周围电场分布特征,从而解决充电体的形状、大小和产状等地质问题的一种直流电法勘 探方法。 2.1.112.1.11 电磁法 2.1.112.1.11 甚低频电磁法 ver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method 利用超长波通讯电台所发射的电磁波为场源,通过在地表、空中或地下探测场的参数 变化,从而实现解决有关水文、工程和环境等地质问题的目的。 2.1.122.1.1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controlled source audio frequency 3 magnetotellurics (CSAMT) 根据不同频率电磁波具有不同穿透深度的趋肤效应原理,利用人工可控源产生音频电 磁信号,来探测地面电磁场的频率响应而获得不同深度介质电阻率分布信息和目的体分布 特征的一种勘探方法。 2.1.132.1.13 瞬变电磁法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TEM) 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电磁波,测量由该脉冲电磁感应的地下涡 流而产生的二次电磁场,以探测地下介质特征的一种勘探方法。 2.1.142.1.14 探地雷达法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method (GPR) 通过研究高频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以及电磁波在介 质分界面的反射等,解决相关问题的一种电磁波法。 2.1.152.1.15 核磁共振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ethod (NMR) 利用地磁场中地下水中氢原子核与周围介质的驰豫特性差异,用拉摩尔频率的交变电 流脉冲对地下水激发,原子核系统吸收电磁能量而产生核磁共振。在电流脉冲间歇期间, 观测和研究核磁共振信号的变化规律,进而探测地下水的方法。 2.1.162.1.16 脉冲矩 pulse moment 核磁共振法中发射的交流电流的幅值与电流持续时间的乘积。 2.1.172.1.17 浅层地震法 shallow seismic prospecting method 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性质不同的地层内的传播规律,研究与岩土工程有关的 地质、构造、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并对工程场地与人工建筑物的适应性进行评价的勘 探方法。 2.1.182.1.18 地震透射波法 seismic transmitted wave method 它是观测和研究通过某种岩层的直达穿透波,工作时,振动的激发点和接收点分布位 于地下弹性分界面或地质体的两侧,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时间以及激发点与接受点之间的距 离,可以求得波在该层中的传播速度进而确定地质异常体的形态,并可以计算出岩层或地 质体的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 2.1.192.1.19 地震折射波法 seismic refraction method 利用地震波的折射原理,对浅层具有波速差异的地层或构造进行探测的一种地震勘探 方法。 2.1.202.1.20 地震反射波法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利用地震波的反射原理,对浅层具有波阻抗差异的地层或构造进行探测的一种地震勘 探方法。 2.1.212.1.21 地球物理 CT 成像技术 geophysic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根据人工场源空间分布而构建地下介质物理参数图像,进而进行地质问题研究的方法 技术。 2.1.222.1.22 射线正交性 ray orthogonality 以地震射线交角的正弦值表示,衡量地震 CT 反演可靠性的一个指标。 2.1.232.1.23 射线密度 ray density CT 反演计算时划分的网格单元内通过地震射线的条数,是衡量地震 CT 反演可靠性的 一个指标。 2.1.242.1.24 瑞雷波法 Rayleigh wave method 利用人工震源激发产生的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通过分析仪器接收记录的瑞雷波的频 散特性和相速度,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方法。 2.1.252.1.25 基础强迫振动 forced vibration 基础强迫振动是测试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动力参数的一种原位测试方法,为动力机器 4 基础的振动和隔振设计提供地基动力参数。 2.1.262.1.26 场地微振动 site micro-seisms 地面的一种稳定的非重复性随机波动,与该场地的地质结构、气象、江湖海洋地下构 造活动等诸因素有关,特别是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场地微振动测试为建筑物抗震和隔 振设计提供场地的卓越周期和微振动幅值。 2.1.272.1.27 卓越周期 predominant cycle 场地微振动中时程曲线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周期,是场地微振动时的主导周期。 2.1.282.1.28 水声探测法 subwater acoustic exploration/detection 利用声波反射原理专门探测水底地形地貌和进行水下地层分层、构造探测的一种勘探 方法。 2.1.292.1.29 浅地层剖面探测法 shallow sonic echo profiling 利用声波反射原理探测水底地形地貌、水底下地层结构和分布状态、断层构造等的一 种勘探方法。 2.1.302.1.30 TVG 增益曲线 time voltage-gain curve (TVG) 声波接收机的电压增益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1.312.1.31 高精度磁法 high accurate magnetic survey 磁测总误差小于或等于 5nT 的磁测工作,统称为高精度磁测工作。 2.1.322.1.32 磁参量 magnetic quantities 表征地磁场要素的各种物理量的统称。 2.1.332.1.33 磁参数 Magnetic parameters 表征岩、矿石磁性特征的物理量的统称。 2.1.342.1.34 高精度重力法 high accurate gravimetric survey 总精度优于 4010-8 ms-2的重力测量法。 2.1.352.1.35 地面温度测量法 geotemperature measuring 通过地面工作,利用探测目标(岩石、土体和水体)与其周围介质间的温度差异,观 测研究地表温度场变化规律,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 2.1.362.1.36 天然放射性测量法 natural radioactive survey 利用自然界存在着的天然放射性系列和不成系列的放射性核的天然放射性质,研究解 决地质问题和环境评价问题的方法。 2.1.372.1.37 井中探测 borehol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通过仪器测量钻孔井壁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参数和钻孔参数来研究解决地质问题的地 球物理方法。 2.22.2 符号符号 2.2.12.2.1 直流电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供电电流强度值;I 点电位;U 测量电极间电位差;U 装置系数;K 岩、土体的电阻率; 视电阻率; s 联合剖面法 AMN 装置视电阻率; A s 联合剖面法 MNB 装置视电阻率; B s 数据均方误差;m 测点(站)均方误差;M 5 相对误差;u 绝对误差; 仪器一致性均方差; 等位圆径向增量;R 地下水流速;v 地形视倾角。 2.2.22.2.2 电磁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岩土的电导率; 岩土的介电常数; 岩土的磁导率; 岩土的相对介电常数; r 岩土的相对磁导率; r 极化椭圆倾角;D 频率;f 深度;h 电场强度方向水平分量; x Ex 磁场强度方向分量; y Hy 磁场强度垂直分量; z H 勘探深度;H 趋肤深度; 发射电流强度;I 回线边长;L 噪声电平;N 第一菲涅尔带半径; f r 最低信噪比; m R 测量电位差;V 发射电流归一的测量线圈感应电压值;IV 平均相对误差; 仪器一致性均方差; 异常幅度; 最小可分辨电平; 0 电磁波波长; 视电阻率; s 有效电阻率; e 磁旋比; 磁化强度;M 激发脉冲强度;Q 纵向驰豫时间常数; 1 T 横向驰豫时间常数; 2 T 核磁共振信号初始振幅; 0 E 核磁共振信号初始相位。 0 2.2.32.2.3 浅层地震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频率;f 6 波长; 周期;T 波数;K 深度;h 层厚度;H 真速度;v 视速度; v 纵波速度; p v 横波速度; s v 面波速度; R v 瑞雷波相速度; c v 波长-深度转换系数。 2.2.42.2.4 振动测试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作用和作用效应 A振幅; f频率; 圆频率。 2 计算指标 m质量; K刚度; 阻尼比。 3 几何参数 A面积; e偏心距; h高度或距离; i基础半径; l间距或长度; 角位移。 4 计算参数 C系数; f频率; I惯性矩; J转动惯量; M扭转力矩; T周期; 系数; 系数; 系数; 埋深比。 2.2.52.2.5 水声探测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H水深度。 2.2.62.2.6 地面高精度磁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H测点高程; R地球半径; 磁场强度平均值; 0 T 磁场水平梯度; x T 磁场垂直梯度; z T 磁场总量异常;T 7 磁场垂直分量。 a Z 2.2.72.2.7 天然放射性测量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N观测值; Nb背景值。 2.2.82.2.8 高精度重力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C重力仪的格值; 重力布格改正值; b g 重力地形改正值; g g 测点相对于总基点的重力值; s g 重力纬度改正值。 w g 2.2.92.2.9 地面温度测量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进行气温年变化影响改正后的迪文值; s T 实际测量地温值; t T 地表气温改正值。T 2.2.102.2.10 井中探测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h垂直距离; 波速层的厚度;h L源距; t时间; 时间差;t V声波速度; x水平距离。 2.32.3 代号代号 2.3.12.3.1 直流电法使用的代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A供电电极的正极; B供电电极的负极; AB供电极距; C无穷远极; M测量电极的一极; N测量电极的另一极; MN测量极距; O观测中心点或记录点; OO偶极剖面的供电极距与测量极距中心的距离。 2.3.22.3.2 电磁法使用的代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AB发射电偶极距或接地线源; f-K频率波数倾角滤波方法。 2.3.32.3.3 水声探测法使用的代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GPS全球定位系统; WGS世界坐标系。 2.3.42.3.4 天然放射性测量法使用的代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Bq放射性活度; Gy吸收剂量; cps每秒计数; cpm每分钟计数。 8 3 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 3.0.13.0.1 开展工程物探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 1 目的物与其周围介质间存在一定的物理性质(电性、弹性、密度、磁性、放射性、 温度等)差异;常见岩土介质的部分物性参数可参照本规范附录 A 确定; 2 2 目的物的几何尺寸与其埋藏深度或探测距离之比不宜小于 1/10; 3 3 目的物产生的异常场应能从干扰背景场中分辨。 3.0.23.0.2 工程物探应遵循下列原则: 1 1 正式工作之前应对测区地形、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作全面了解和分析,充分利用以 往工作的技术成果; 2 2 应根据工作条件及任务要求,通过方法试验,参照本规范附录 B 正确选用有效的物 探方法; 3 3 物探工作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复杂工作条件下或重点工程,宜采用多 种方法综合探测。 3.0.33.0.3 工程物探的工作程序应符合以下规定: 接受任务,搜集资料,现场踏勘,物性标本采集,物性参数测定与研究,仪器检验及 方法试验,编写技术设计书,测网布置,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资料解释推断与成果图编 绘,成果检查与核对,编写探测成果报告和成果提交归档。当物探任务简单及工作量较小 时,上述程序可简化。 3.0.43.0.4 工程物探仪器设备应满足性能稳定、构件牢固可靠、防潮、抗震和绝缘性能良好的 要求,其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现场观测前应对仪器进行检查,在同一测区观测的多台同类仪器应在同一测点上采 用相同观测装置和观测方式进行一致性对比; 2 2 野外观测时若出现仪器设备不正常,应排除故障并经检查正常后才能继续工作; 3 3 野外工作结束后应检查仪器。 3.0.53.0.5 工程物探仪器应按仪器设备的检验周期和技术指标对仪器进行定期检验或校准,每工程物探仪器应按仪器设备的检验周期和技术指标对仪器进行定期检验或校准,每 次检验或校准的结果应有记录。次检验或校准的结果应有记录。 3.0.63.0.6 方法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试验前,应根据测区任务要求、地质及物性条件拟定试验方案,试验成果可作为生 产成果的一部分; 2 2 试验工作应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试验地段应有代表性,宜选 择在物探工作测线上,有钻孔时应通过钻孔,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