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沅、足立喜六与汉阳陵 从西安明城墙北门出城直行20多公里,跨过渭河,高大宽厚的黄土台原景观立即扑入眼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座台原西起今咸阳兴平市,东连西安高陵县,北接咸阳泾阳县,南达渭河北岸,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3.5公里,地势开阔,景致优美,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们营建幽宫的理想地带。西汉十一位皇帝,除汉文帝刘恒、汉宣帝刘询分别葬在长安城东的霸陵和东南的杜陵外,其他九位皆埋葬于此,因其中的高祖刘邦长陵、惠帝刘盈安陵、景帝刘启阳陵(图1)、武帝刘彻茂陵、昭帝刘弗陵平陵等五座陵旁均建有安置豪强、守卫陵墓的陵邑,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五陵原”。 今天,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五陵原上的汉阳陵,因建有世界上第一座全地下的现代化遗址博物馆而蜚声海内外,成为国内外游客访古寻幽、凭吊兴亡的绝佳去处。但是,这种繁荣景象也是近几年才逐步形成的,此前的景致则全然一派“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般的凄凉,今昔盛衰的巨大反差令人唏嘘。透过历史的蒙太奇,让我们先来回顾汉阳陵建设的基本历程:西汉王朝第四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即位的第4年(公元前153年)“九月,更以弋阳为阳陵”,选择位于五陵原最西段的原秦弋阳乡作为陵址,并取“弋阳”两字中的“阳”字作为寿陵的名称(见马永嬴西汉陵称小议,文博2000年第3期)。“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史记孝景本纪),建造连通长安与寿陵的桥梁,并以优厚待遇招募愿意日后迁徙阳陵的达官和平民,正式拉开了阳陵营建的序幕,此后便开始集中大量刑徒,营建帝陵、帝陵外藏坑以及南北区从葬坑等地下设施。汉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145年)春三月,起德阳宫”,建成这一阳陵陵园中最为重要的礼制性建筑(德阳宫为景帝陵园的陵庙,因当时景帝健在,故避讳称庙而称为宫),并陆陆续续修建了多处祭祀殿堂和房舍,基本完成了汉阳陵的主体工程。后三年(公元前141年)春正月,景帝驾崩于长安未央宫,2月入葬阳陵。汉武帝元朔4年(公元前126年)景帝皇后、刘彻生母皇太后王氏驾崩,与景帝以葬在帝陵东北450米处的独立陵园中(图2)的同茔异穴方式合葬阳陵,这时阳陵的建设才全部竣工。建成后的阳陵,双茔高耸,殿宇巍峨,气势森严。根据汉代礼制:天子即位的第二年便开始组织人力、物力为自己预制“寿陵”,并将天下财赋的三分之一用来承担修陵及放置陪葬品的费用。因此陵墓的规模及陪葬品的丰富豪奢都如同是皇宫在地下的再现。正因如此,这座巨大的宝库也吸引着那些虎视眈眈、跃跃欲试的盗墓贼的贪婪目光。汉光武帝建元3年(26年)伴随着赤眉军攻入长安的弥漫硝烟,汉阳陵在它建成之后的第154个年头连同所有西汉皇陵及王公大臣墓葬一起,惨遭赤眉军盗掘,所盗珍宝全部成为赤眉军的军饷。从此,汉阳陵即噩梦连连。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靠着镇压黄巾起义而独霸朝政的董卓又命人再次盗掘全部西汉陵墓。至此,汉阳陵彻底衰落,一代明君倾毕生精力建设的永恒之梦化为乌有。尽管后代王朝多次下诏维护修复古代帝陵,并每三年以帝王之礼的太牢为祭品,派遣重臣前往致祭,但仍然难以挽救其颓势。至清朝建立后,清政府出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多重考虑,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谕陕西诏,首举历代帝王陵寝在秦中者,有司照例以时致祭,及名臣贤士坟墓俱严禁奸民掘毁,嗣是春秋祀事载在会典而外,举凡国家有大庆大典,特遣重臣亲齎牲帛,展事诸陵”(乾隆西安府志卷六十三古迹志下陵墓一)进行了一些保护和祭祀工作。但到200余年前的清朝乾隆时期,汉阳陵等汉唐帝陵已是“隧埏半已榛芜,封树亦多残刦”(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下文简称图志)的破败光景,当地人氏随意放牧、取土、砍伐树木,加剧了古迹的损坏。面对这种景象,一位状元出身的陕西巡抚心存不忍,决心动用行政资源扭转这种颓败,因而包括汉阳陵在内的所有关中地区的汉唐帝王、贤臣陵庙的悲惨命运出现了转机,这个人便是毕沅。 毕沅(17301797),字湘蘅,一字弇庵,号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清江苏镇洋(今太仓)人。乾隆25年(1760年)中进士第一。历官翰林院修撰、侍读、左春坊左庶子。乾隆32年(1767年)后,出任地方官,累官陕西、河南、山东、湖广等省的巡抚、总督之职,晚年曾参与指挥镇压白莲教起义,是乾隆朝后期较为倚重的封疆大吏之一。当乾隆38年(1771年),毕沅正式升任陕西巡抚时,已是他在陕西为官的第三个年头。其间,他修整河道,赈济灾民,恢复关中农业水利设施,也算得上是一位能吏。由于他能诗文,善金石,对经史、训诂、地理等学科都有涉猎,加之此时又在陕西任职,崇尚风雅的毕沅便将维护陕西所存历代遗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进行: 自莅任以后,每因公经过各府、州、县,凡有陵墓所在,必为下车,瞻拜谘访。与省僚集议令各守土者即其丘陇茔兆,料量四至,先定封域,安立界石,并祝土墙。墙外各拓余地,守陵人照户给单,资其口食,春秋享祀,庶古迹不就湮芜。(图志卷八郊邑) 在任陕西巡抚期间,毕沅利用公务之余的闲暇时间遍访古迹,尽可能地给予保护和维修,并安定陵户、划分祭田,使这些早已无人祭祀的陵墓重新享受烟火。清乾隆41年丙申(1776年)孟秋,时任“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五级”的毕沅用隶书题写“汉景帝阳陵”5字,成为今天在汉景帝阳陵封土南面空地上依然耸立着的3块明清石碑中最高的一块。也是在这一年,毕沅集中为陕西地区留存下来的周秦汉唐帝王陵墓和名人祠墓以及大量古代建筑等题写并树立了正名碑石,对陕西古代遗迹的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位有很高文化素养,并视保护文化遗产为己任的封疆大吏,毕沅做到了他能做到的一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位热衷于出资延聘名士修书校书,然后再统统冠以自己名字刊刻流传的巡抚,其历史地理学功底却令人不敢恭维,经他认定立碑的古代陵墓,其正确性也是差强人意。 仅以汉阳陵为例,阳陵作为西汉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地望、规模等信息,无论是在汉代还是在后代史书中都有较为细致的记载。如东汉末曹魏初成书的三辅黄图记载阳陵曰“景帝阳陵,在长安城东北四十五里。按景帝五年作阳陵。起邑。阳陵山,方百二十步,高十丈”,言明了汉阳陵的道里方位、建造时间与规模等,是研究汉阳陵基本信息的重要资料。其后,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以及清代乾隆年间西安府志、关中胜迹图志等历史地理类著作及地方志等对汉阳陵的记载不绝于书,但是由于毕沅片面理解史记、汉书等古籍关于景帝与王皇后合葬阳陵的记载,错误认为“合葬阳陵”就是皇帝与皇后埋葬在同一座墓室中,从而把位于景帝陵东北的那座规模略逊的王皇后陵误认为汉惠帝的安陵,混淆了人们对西汉帝陵制度与汉阳陵真实情况的认识。 其实汉景帝和王皇后是按照“同茔异穴”的陵寝制度埋葬的,这样做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严格的规范礼仪。礼记檀弓上第三之一云: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未之有改也。据大量考古实例表明,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夫妇异穴合葬已非常盛行,成为王公贵族竞相采取的丧葬形式。而到了西汉,这种葬制作为当时丧葬制度的主流,广泛运用于贵族的墓葬建设中。如1968年河北满城发现的与汉景帝阳陵几乎同时建造的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陵墓,刘胜墓墓门向东,其妻窦绾墓距离刘胜墓120米。1972年发现的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墓墓主为利苍之妻辛追,2号墓男主人为轪侯利苍,3号墓墓主为二人之子,三座墓之间相隔20米。位于徐州市北部九里区的西汉楚王刘注墓,也是由两座相互连通的墓葬组成,而这两座墓中分别葬着刘注与其夫人。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加之受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影响,以帝后生前的生活场景来设置陵寝就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据史记高帝本纪载:汉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2月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修建长乐宫,同年始建未央宫。自汉高祖崩逝后,长乐宫遂成为太后的寝宫。未央宫则作为西汉皇帝的寝宫一直延续至王莽时期,并最终改名为寿成堂(三辅黄图卷二汉宫),而皇后则一般居住在椒房殿中。据刘庆柱、李毓芳著汉长安城介绍:椒房殿遗址南距未央宫前殿遗址330米(汉长安城,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所谓“椒房”,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之四关中二解释说: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正是因为汉代皇帝、皇后生前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宫殿之中,又受到自春秋战国以来丧葬制度的影响,故而西汉时期,帝后大都采取各起陵城,但又都埋葬在同一陵园之内的同茔异穴的葬制。故而关中记在总结西汉帝后合葬制度时说道: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诸陵皆如此。 因毕沅忽略了这些片段记载所提供的有益线索而将仅距景帝陵封土450米的王皇后陵误认为“汉惠帝安陵”,以致立碑正名,造成历史疑案。那么,毕沅为什么会将王皇后陵误认作惠帝安陵呢?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长陵、阳陵属左冯翊,安陵属右扶风。而水经注在记载成国故渠流经西汉诸陵的位置次序时,也明确提出安陵在长陵以西。因此我们如果把高祖长陵作为中心,安陵和阳陵则分别位于长陵的西面和东面,安陵与阳陵断然不可能连在一起,这样于礼制,于实际,于文献记载都不符。但是,由于毕沅崇高的声望与地位,加之中国传统学术多依赖于文献而忽视实地考察的缺陷,造成这种错误一直从清代延续到了民国。所幸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钻探发掘等手段基本认清了西汉帝陵的正确排列顺序,才把这座陵墓“还”给了王皇后。 在中国古典舆地学逐渐走向衰落,新的考古理论、方法尚未传入的一、二百年间,有两个人使汉阳陵受益良多,也使保护、研究汉阳陵成为其生平中值得被永远记忆的重大业绩,他们就是毕沅和足立喜六。一位是清代才子,状元巡抚;另一位则是东瀛寓客,数理教师。前者派人修整了历尽磨难的阳陵陵园,安立界石,修筑围墙,将墙外空地安排给守陵人耕种,以所得粮食作为管理和祭祀的费用。据1947年7月至1949年5月咸阳示范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修的咸阳县志稿记载,民国末期的汉阳陵仍有“墙外余地3顷9亩8分3厘,除陵户2名,地40亩,实起租地2顷69亩9分3厘。”这些土地应该就是当年毕沅规定汉阳陵的管理制度后流传下来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项制度对汉阳陵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而后者则对汉阳陵进行了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活动,并将它整理成文字在国际上发表。这个人便是日本人足立喜六。 足立喜六(18711949),日本静冈县人。明治31年(清光绪24年;1898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明治39年(清光绪32年;1906年)春,因清政府实行教育改革,开设近代学校而应聘至陕西高等学堂任算学、理化教习。足立氏有志研究中国历史,并以调查长安史迹为重要的业余爱好。他自清光绪34年(明治41年;1908年)开始陆续实地考察了长安、咸宁、咸阳、高陵、三原、泾阳、户县、周至、兴平、醴泉、乾州等地的历代文物遗迹,做了大量的记录、考证、测绘、摄影工作,留下了丰富的文字和图像资料,成为最早用现代方法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研究中国历史、古迹的先驱之一。清宣统2年(明治43年;1910年)春,足立氏任满回国,而他的这些考察成果则全部收录在他1933年由日本东洋文库论丛出版的长安史迹研究一书中。该书第5章汉代的陵墓第2节西汉十一陵第4篇汉阳陵,大略记录了汉阳陵的位置、高度、范围以及相关文献的记载,是目前最早的利用实地考察测量等方法对汉阳陵所作的调查报告,并留下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一帧汉阳陵照片(图3)。然而由于作者疏于考证,本篇第2部分仍因毕沅所立的正名碑,将孝景王皇后陵同样误作“汉惠帝安陵”。(图4)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考古调查,考古专家根据历史文献关于“惠帝安陵,去长陵十里”(三辅黄图卷六陵墓)的记载和地面散落的砖瓦等迹象,最终将位于今天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白庙村南高地上,东距长陵33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 企业安全生产与环保管理模板
- 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标准操作流程
- 企业人才招募培训管理工具
- 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总结报告样本
-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检查清单与指导手册
- 企业行政工作管理流程模板
- 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说明
- 客户关系管理平台与跟进模板
- 互联网时代下的冰雪大世界数字营销分析
- 专题 含有绝对值的式子的化简(原卷版)
- 2024年防水施工协议范本版
- 教育机构员工手册
- 消防应急救援演练方案及流程
- 三级安全培训教育(车间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苯磺酸瑞马唑仑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 空军飞行员职业规划
- 压力机说明书
- 四川省面向电子科技大学选调2024届优秀大学毕业生24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 发展汉语-初级读写-第一课-你好
- DB6505T175-2023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