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工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范文_第1页
淮海工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范文_第2页
淮海工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范文_第3页
淮海工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范文_第4页
淮海工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淮海工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二八年三月修订)为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根据淮海工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校本、专科各专业实行学分制管理。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我校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第二章 学制及修业年限第三条 我校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四年或五年(建筑学专业五年),专科专业标准学制为三年,以此制定各本、专科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第四条 以标准学制为参考,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允许学习成绩优异、提前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德智体综合测评优良的学生提前毕业。亦允许学生因在标准学制时间内未修满规定学分,推迟毕业时间。但无论何种原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含休学),四年制本科不得超过六年,五年制本科不得超过七年,专科不得超过五年。第三章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第五条 指导性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上由三部分构成:即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的公共基础系列课程(包括人文社科基础系列、数理基础系列、工程基础系列等),以二级学科为标识的学科基础系列课程和以增加择业适应性为目标的专业课程,它反映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反映了学校对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的要求,设计了学生培养的主要过程和方式,是学生在校修读课程的主要依据。第六条 在指导性培养计划中设置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一)必修课 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必须修读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二)选修课 是根据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为加深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和增强综合素质而开设并在一定范围内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要求和个人兴趣、能力进行选读,并取得规定学分。根据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对于公共选修课程,学生一般至少应选满6学分,其中人文与社科类课程1.5学分、经济与管理类课程1.5学分、艺术与体育类课程1.5学分、自然科学与技术类课程1.5学分。跨学科选修课程,是各教学单位按专业大类开设学科基础课程,学生一般应至少在此类课程中修满6学分。第四章 学分第七条 学分是用于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上课时数(周数)为主要依据,计算方法如下:(一)理论课 学分数=课内总学时/16(二)实验课 学分数=课内总学时/24(三)体育课 学分数=课内总学时/32(四)实践教学环节 学分数=教学周数第八条各类学制的学生应修读的基本学分控制如下(具体学分要求以各专业教学计划为准):四年制本科 190学分左右;五年制本科 235学分左右;第九条各类课程学分所占比例:必修课占 70-80%,选修课占20-30%。第五章 成绩考核第十条 学生每学期办理注册后经确认修读的课程,都要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籍登记卡和学生成绩总表,并归入档案。凡未经办理注册及选课等手续擅自听课者,一律不得参加考核。第十一条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分,考查成绩一般按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分。口试课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单独设课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的成绩采用五级制评分。第十二条 考试成绩以期末考试为主,参考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一般情况下,平时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成绩占7080。有期中考试的课程,期中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可以占到35。课程是否举行期中考试一般由课程所在学院(部)视情况决定,主要基础课程可以进行期中考试或测验。具体课程成绩比例由各学院(部)确定,并在开课前向选课学生公布。无论考试、考查,学生均须取得60分(及格)以上成绩方可取得该课程学分。期末考试成绩低于50(不含50)分者,总评成绩不得计为60(含60)分或及格(含及格)以上。第十三条 补考学生所修(含当学期重新修读)课程,凡考核不及格可以参加次学期初学校组织的课程补考。每学期开学前,凡需补考的学生本人应当主动到学院查看补考安排。学生缺考或因个人原因错过补考考试,学校不再另行安排考试。公共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不安排补考。选修课程不及格,不获得学分,学生可在后续学期另选其他课程或重新选择该课。补考成绩以补考试卷卷面成绩为准。因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等造成缓考的,有课程不通过者,视情况可安排一次补考。第十四条 缓考(一)学生因个人原因不能参加考试时,需在考前由学生本人向学院教学秘书提出缓考申请,并提交有关证明,填写缓考申请表,经所在学院分管教学院长批准后,可以不参加本次考试(公选课、跨学科选修课程无缓考),学生所在学院应及时将学生情况报教务处考试中心备案。缓考课程可随次学期开学初的补考一同安排考试,缓考次数以一次为限,缓考成绩不合格或学生缺考,学校不再安排补考。学生不得无故申请缓考。未办理缓考手续缺考者,按旷考处理,旷考课程必须重新修读。由学校组织的重大活动、学科竞赛等,与考试冲突的,由组织者向教务处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由组织者负责通知有关开课学院(部),并统一办理参加活动学生的缓考手续。(二)缓考成绩记入正常考试学期的课程成绩。第十五条 重新修读 (一)学生所修课程,凡考核不及格经补考后仍然不及格或缺考,应当重新选课修读,同一门课程合格之前选课修读不限次数。(二)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及格时学校不安排补考,该环节必须重新修读。必修课成绩不及格经补考后仍不及格必须重新修读,直至合格为止;公共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和任选课考核不及格,不记载成绩,学生可以另选其它课程或再次选修同一门课程。学生重新修读课程,原则上应当按时上课。若上课时间冲突,学生本人可提出免听申请报告(实验课、实践类课除外),经学生所在学院确认同意,任课教师可允许其免听重修课程的部分冲突学时,可以参加期末考试。免听课学生应当按要求完成作业、测验和实验,其平时成绩比例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确定。 (三)任何课程,学生缺课(包括实验)时数累计超过规定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或缺交作业量累计超过规定量的三分之一,不得参加正常考试,不计学分,应当重新修读。(四)学生应当按时参加课程考试,凡擅自缺考或考试违规、作弊者,该课程成绩一律无效,按“”分记载,并在学籍登记表上该课程后注明“旷考”或“作弊”字样。(五)重新修读课程学分记入修读学期的学籍学分。(六)重新修读课程考试随开课年级统一安排。课程重修学生较多时,学校视情况可以安排单独组织某课程的重修班。(七)若因教学计划修订,低年级不再开设的课程,学生在报名时应主动提出,可由本课程所在学院(部)开设单独辅导班后组织考核。课程停开时,也可在各学院专业系的指导下,更换修读新课程。更换修读课程须经学院(部)和教务处审批后方可确定。(八)重新修读课程程序:1. 学校每学期均在“教务信息网”上公布全校各班级课表,学生在了解本学期学校开课情况后,开课两周内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修读课程申请表;2.经教学秘书复核后报教务处审批备案,经批准的重新修读课程,学生可在选课系统中予以提交登记。并可登陆选课系统进行查询自己的选课情况(含重新修读课程);3.期末考试前学生到本学院查看重新修读课程考试安排并按时参加考试。第十六条 学籍成绩记载办法学生每学期考试成绩、学分绩点均记入学生学籍档案。为了区别学生学习成绩优劣,采用学分绩点评定办法。(一)考核成绩的等级与绩点系数的关系表1 百分制考核成绩绩点系数考核成绩绩点系数90成绩100570成绩75385成绩904.565成绩702.580成绩85460成绩65275成绩803.50成绩600表2 五级计分制考核等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绩点系数54320补考和重新修读后课程成绩及格,学分绩点系数记1。(二)课程学分绩点、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课程学分绩点=课程学分绩点系数所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课程学分绩点/所修课程的学分(三)奖励学分及创新学习学分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具有较高水平的论文、作品、创新发明或参加省级以上的政府组织的学科竞赛、科技竞赛、体育比赛、艺术比赛,获得等级以上的奖励,可酌情给予相关某门课程的部分或全部学分,但不得免修该门课程。若所发表的作品或竞赛所获奖项无相关课程对应,则可酌情奖励创新学分或技能学分。奖励学分的绩点系数为4.5。申请奖励学分,由学生本人申请并提交有关证明,经学生所在学院教学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确认,教务处核准后,方可记载奖励学分,奖励学分由教学处负责记载。每人每项最高不超过4学分,奖励学分也可以替代公共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参加学校的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及获取相关技能证书等,可以按规定记载创新学习学分。记载创新学习学分,由各学院(部)及相关教学单位根据学生的创新学习项目的学习情况,上报学分记载成绩单。创新学分的认定,按学校相关文件精神执行。第六章 选课第十七条 选课选课是指经注册拥有学籍的学生,根据指导性教学计划自主选择修读课程的过程。(一)选课内容包括选择或确认正常修读课程、重新修读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提前修读课程及辅修课程及其他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环节。学校按学生选择、确认学习的课程或教学环节学分数核算收取学费。核算办法按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及省教育厅核准的收费管理办法执行。 (二)每学期各学院应当向学生公布下学期开课目录,教务处审查无误后向学生公布。学生应当按照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进行选课,各学院应当安排有经验的教师予以指导,首先保证必修课、再选选修课;其次应当先选先修课,后选后续课,并力求避免上课冲突。低于本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同类(名称及内容)课程,不能替代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必修课程必选且必须修读,选修课不能代替必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按专修某一专业方向或以某一专业方向为主、跨学科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等不同的模式进行选课。按专业方向选课时,学生应选择确认所选方向的课程,退选班级课表中非选择方向课程。(三)有学籍变动(如延长修业年限)的学生应随现班级一同选课,可以退选班级推荐课表中已经修过并通过的课程,并可选择低年级尚未通过的课程,或提前修读高年级部分课程。(四)一门课程分理论与实验(践)两部分上课时,学生必须同时修读。(五)为加强素质教育,学校每学期均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供在校生选修。本科生在校期间应当修满6学分公共选修课程和4学分跨学科选修课程。(六)学校按选课学生名单组织教学和考试。未经选课确认或虽经选课但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的学生,不得参加课程修读和参加考核,擅自参加课程考核,该课程学分无效。学生选课开课两周之内,允许试听、退选。开课两周后学生经核准选定的课程,一般不得提出更动。第七章 辅修第十八条 辅修(一)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努力扩大知识面、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建立主辅修制度。学生在确保完成主修专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客观条件,从第二学年起,选择某一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有计划地修读有关课程,达到相应的学业标准后,可取得相应辅修专业结业证书。申请辅修课程的学生,在提出辅修之前的主修专业的必修计划课程应该成绩优良(二) 辅修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学校开办的相关专业辅修班或随相关专业的班级学习辅修专业。学校根据教学条件定期开办相关专业辅修班,选择随辅修班学习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填写辅修专业学习申请表,经本学院初审后到财务处缴费,然后持缴费收据到相关开办辅修专业的教学单位教学办公室报名,并按教学要求按时上课。按计划完成辅修专业的课程学习,并成绩合格者,学校颁发辅修专业结业证书。选择随相关专业的班级学习辅修专业的学生,在深刻了解各辅修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在每学期选课期间,自主在选课系统中选择相关辅修专业要求的课程,随选课班级一同参加学习和考核。在校期间,完成相关辅修专业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成绩合格者,由学生自己填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申请表,由教务处审核后,颁发辅修专业结业证书。(三)辅修专业课程成绩不及格经补考后仍不及格可以随低年级辅修班重新修读,也可以申请随相关专业班级修读。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相关课程,如学生已经按跨学科选修并取得学分或在自己的主修专业已有相关课程,并已取得学分,则相同要求的辅修课程允许申请免修。学生终止辅修专业学习,其已修读合格的课程学分记为主修专业的选修课学分。(四)学生必须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资格,取得辅修专业应修学分,方可获得辅修专业结业证书。辅修专业未达到学校要求者,不影响学生的主修专业证书。第八章 提前修读和免修第十九条 提前修读(一)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修读本专业高年级课程。学生申请提前修读本专业计划安排的课程,应当在课程开课两周内填写提前修读选课申请表,经学院(部)及教务处审核同意后,可参加听课及课程考核,成绩按实记入成绩档案,申请提前修读的课程经补考后仍然不合格,应当重新修读。(二)跨年级提前修读课程应当按课程学分缴纳修读费。(三)申请提前修读的条件:1、申请提前修读的学生成绩良好且学有余力,或因学籍异动导致当学期学习任务不饱满者。2、申请提前修读的学生必须是本学年注册过的在籍学生。3、以往学期已有未通过课程者,应首选本学期可以重修的课程,有重修课程开出而不选择重修者,不得申请提前修读其他课程。 (四)申请提前修读的审批程序:1在课程开课两周之内,由学生本人提出提前修读书面申请,并填写提前修读选课申请表;2经班主任同意签字后,送本学院教学秘书复核;3本学院分管教学院长审批;4教务处教务科备案。5、学生登陆选课系统自行提交。第二十条 免修学生对后续课程,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可向有关专业系提交课程自学材料 (如笔记、练习等),经该课程任课教师同意,可向课程所在学院提出免修申请,填写免修申请表,经学院分管教学院长审核批准后,报教务处教务科备案。教务处于该课程开课前组织免修考试,免修考试成绩在75分以上,准予免修,并取得该门课程学分。学生每学期免修课程一般不超过两门。政治理论课、公共体育、实践性环节不得申请免修。第二十一条 成绩冲抵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达到或超过425分者以及参加全国(或江苏省)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二级成绩合格者,持相关证书和成绩单到教务处办理相关手续后,可以冲抵低年级时的校内英语课程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及格学分。以上课程未修者,不得以CET成绩或计算机等级证书直接获得学分。第九章 成绩警告、延长修业年限、退学第二十二条 学校在每学期(或学年)均做成绩统计。在学生进校后二年级以前只做成绩警告。进入三年级及毕业环节时须进行学分核算,对未达到要求者做延长修业年限或退学处理。 第二十三条 成绩警告学生一学期取得的必修课和限选课学分数低于应修学分数(班级学期开课计划总学分)的50(含50%),给予成绩警告,由各学院向学生提出书面警告并通知学生家长。成绩警告不属于学籍处理或纪律处分。第二十四条 延长修业年限第四学期结束,升入三年级学分核算时,学校以各专业开出的计划课程为依据,核算学生未修得的必修课程及必选课程学分(包括不及格课程和退选未修课程)。如学生在校期间未修得学分累计达到24(含24)学分及以上(多次补考、重新修读同一门课程未合格者不重复计算),不得随原年级升级,需延长其修业年限。延长修业年限学生编入下一年级同专业班级,若低年级无相同专业,则转入相近专业就读,无同层次(本、专科)专业或相近专业者,允许跟班就读,所缺课程可随相近专业班级重新修读并办理相关手续参加考核。本科学生在第七学期结束、专科学生在第五学期结束时未修得的必修课程及未达到要求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累计(多次补考、重新修读同一门课程未合格者不重复计算)达到16(含16)学分以上者,不得随毕业班级进行毕业班的课程学习及参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学生编入下一年级补修未获得学分课程。无学籍异动(如延长修业年限)学生的提前修读课程学分不计入学籍处理学分。允许学生视自己未获得学分累计情况主动申请编入下一年级补修未获得学分课程。进入毕业环节后,毕业时达不到毕业条件者,不再延长修业年限,按结业处理。第二十五条 退学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应予退学:(一)无论何种原因,学习时间超过规定最高学习年限而未完成学业者; (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未获得学分累计达到36(含36)学分以上(公共选修及跨学科选修课除外); (三)经过指定医院确诊,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者; (四)休学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两周不办理复学手续或复查不合格者; (五)未经批准,无正当理由不缴纳学费者或逾期未办理报到注册手续者;(六)未请假或请假未获批准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者;(七)一学期累计旷课达50学时者,视为放弃学籍,按自动退学处理;(八)个人坚决申请退学,经劝说无效者。按以上规定所作退学处理不属于纪律处分。第二十六条 学生退学,由各学院填写退学报告(自愿退学者,应当由本人填写退学申请报告,家长签字),院长签署意见,教务处审核,报学校主管校长批准。自批准之日起,停止一切学生待遇,并在一周内办完离校手续。逾期不办理离校手续者,视为放弃有关退学证明及证书。第二十七条 学生退学的善后问题,按下列规定办理:(一)退学学生回家长或抚养人所在地落户,档案发回原籍;(二)通知退学学生家长,或由家长(抚养人)负责领回;(三)学校发给退学学生退学证明,学满一年以上者,发给肄业证书;(四) 未经学校批准,擅自离校的学生不发给任何证明。第十章 毕业第二十八条 在籍学生,德、智、体合格,在允许的修业年限内学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通过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即获得毕业资格,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受违纪处分留校察看的学生,察看期满并解除察看、成绩合格且无过错者,允许正常毕业。察看期未满者,暂按结业处理,待察看期满后视其悔改表现和学业成绩再决定是否颁发毕业证书。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综合考评优良的学生,可准予提前毕业。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须在毕业前一年向本学院提出书面申请,经本学院专业系主任审查修读情况,报学院院长、教务处批准后,作为预计毕业生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第二十九条 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但未获得培养计划所规定的毕业总学分者,毕业时作结业处理,发给结业证书。第三十条 本、专科结业生在结业后两年时间之内,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可以回校修完以前未合格的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经教务处审核合格可以换发毕业证书。超出规定时间未办理补修课程并取得学分,或未办理换发毕业证书者按自动放弃处理。补修课程经考核仍然不合格者,按永久结业处理。补修课程费用依据学费标准和需修读课程的学分核算收取。第三十一条 学生在校学习一年以上,中途终止学业的学生,经审核可发给肄业证书。第三十二条 开除学籍的学生,学校发给学习证明。第三十三条 无学籍者不发给任何学历证书。第三十四条 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结业证书和肄业证书均为一次性的证书,学生应当妥善保管,如有遗失,按规定一律不再补发。办理有关手续后,学校可以发给相应证明。第十一章 附则第三十五条 本细则由教务处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 本细则从2007年入学的学生起施行。淮 海 工 学 院勿忘国耻当思国运.抚今追昔,百感化作一念:当苦日子离去的时间越久远,当富日子光临的越急匆,我们心系国家、民族的命运the same direction of rotation 90 or 180 for; after each disc rotor when measuring position alignment of the two half coupling constant, should also be in terms of accuracy and consistency. Surface deviation measurement, must in every 180 degrees corresponding to the two radii are equal to each other in order to eliminate errors caused by movement of the rotor. Only a support bearing of the rotor, WA couplings, such as the use of temporary leave the Cent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ep the rotor in the measuring process in the center of the bearing oil retaining the nest does not change. Steam oil block, there should be sufficient clearance between the rotor and, in rotors make sure rotor is not on the block or seal oil. At the time of measurement, connections are not allowed between two rotors, each in a free State. Not allowed in case of assembled sleeve, Center work on the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