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定位与职业化探讨课件_第1页
科普定位与职业化探讨课件_第2页
科普定位与职业化探讨课件_第3页
科普定位与职业化探讨课件_第4页
科普定位与职业化探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定位和职业化问题,1,学习交流课件,背景介绍,1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阿基米德、牛顿、斯坦因门茨“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法拉弟、哈雷、罗伯特赫钦斯戈达德,2,学习交流课件,背景介绍,2阿西莫夫曾模仿克雷蒙索的一句名言:“战争太重要了,不能单由军人去决定”,而描述了科学面临的同样情形:“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让科学家来作主”。-卞毓麟,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原意有损失3科普角色:培养人才,争取支持-公众理解、公众参与、协商-科普定位4英国:给理工科学生开设科学传播课程;科研项目增加“促进公众参与”部分;PUS教授席位5我国,钱学森,科普培训-职业化,3,学习交流课件,主要内容,1科学在中国普及的简要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2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定位问题3科普的职业化问题4小结,4,学习交流课件,1科普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利马窦(徐光启译几何原理)1582,中国人开始渐渐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中国百姓真正对西方的科学有切身感受并真正关注西方科学是在1840年以后了。洋务运动(1860S-1890S):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旗号,兴办一批民用工业。李鸿章-江南制造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科学”-1897,康有为引自日语(革命,现代化),5,学习交流课件,1科普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中国人开始逐步地、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三个变化:知识:四书五经科学知识人:传统读书人近代知识分子体制:科举制度科学教育、研究制度(蔡元培:在北大读书不是为了做官),6,学习交流课件,1科普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1300年的科举生态:十年寒窗苦读,进书院八九所,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考试题:评拿破轮!严复回国后考举人,留学生第一代、第二代区别杨振宁的感慨,7,学习交流课件,1科普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龚育之:“先是在船坚炮利的技术层面上,然后进入到船坚炮利后面的声光化电的知识层面上。再后,才深入到船坚炮利、声光化电后面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层面上,这已经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了。”,8,学习交流课件,1科普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新文化运动:1915,新青年,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5,科学社-科学1916年任鸿隽发表的文章“科学精神论”(第2卷第1期)五四运动:德莫克来西先生,赛因斯先生科学“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赛先生“赛菩萨”,标签。,9,学习交流课件,1科普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1922,梁启超:国人对于科学的态度存在着三点根本上的错误,其一,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多数人以为科学无论如何高深,总不过属于艺和器那部分,顶多拿来当作一种补助学问就够了;其二,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只知道科学研究结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其三,把科学看得太势利太俗了,只把科学当作应用的工具,而不知道科学的真正本质。,10,学习交流课件,1科普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建国后:1949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第43条:“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1999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条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建国初成立科普局,提出“科学普及工作也必须做到明确而深入地为当前的生产建设服务”1951,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或者科普协会)科普协会宗旨:“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技术水平”,11,学习交流课件,1科普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1958,中国科协,“基本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密切结合生产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命运动。”具体任务有6项(1)积极协助有关单位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改革的工作;(2)总结交流和推广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先进经验;(3)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4)采取各种业余教育的方法,积极培养科学技术人才;(5)经常开展学术讨论和学术批判,出版学术刊物,继续进行知识分子的团结和改造工作;(6)加强与国际科学技术界的联系,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科学界保卫和平的斗争。,12,学习交流课件,1科普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高士其:“当人类的登月艇已经登上月球,宇航员们开辟了通向宇宙的进军之路,而我国农村的许多群众还依然沉沦在玉皇大帝统治天庭的荒唐谬说之中;当潜水艇已经在大海中行驶了将近一个世纪,而许多群众还在津津乐道于东海龙王的种种神威。”,13,学习交流课件,1科普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请科技工作人员下乡“抢财神”,科普工作的先进代表、学习典型是各种生产“大王”,致富“能手”,诸如:“小麦大王”、“种瓜能手”、“养鸭状元”、“玉米专家”。百姓心目中,赛先生是多打粮食、快速挣钱的手段。1980S,中国养鸡500天,美国宇宙赛先生“赛财神”,14,学习交流课件,1科普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樊洪业:“传统科普”特点,四个方面:第一,科普理念,是从主流意识形态的框架中衍生出来的。第二,科普对象,定位于工农兵。第三,科普方针,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需要。第四,科普体制,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一元化组织结构。,15,学习交流课件,1科普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90年代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国内伪科学泛滥,国外PUS兴起,美国2061计划提出1994、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科学素质的提出-李大光考证1992,94,96,2001,03,05,07,09-10科学素养调查(0.3、0.2、0.3、1.4、1.98、1.6、2.25、3.27%)199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美国20611996,1999,2002,全国科普工作会议连续召开,16,学习交流课件,1科普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2002,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实施-世界上首部2003,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首次将科学普及列入其中,19专题“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2006,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方针:“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17,学习交流课件,1科普历程:中国人眼中的科学,中国人眼中的科学:政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公众,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排第一位(83.1%的被调查公众)的是“致富信息”(2003)86年前,梁启超:国人对于科学的态度存在三点根本错误,其一,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多数人以为科学无论如何高深,总不过属于艺和器那部分,顶多拿来当作一种补助学问就够了;其二,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只知道科学研究结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其三,把科学看得太势利太俗了,只把科学当作应用的工具,而不知道科学的真正本质。,18,学习交流课件,2科普的定位,科普定义:指学校正规科学教育以外的、主要通过大众传媒以及各类宣传、展教等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科普对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贡献或责任?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的关系,学校教育是科学普及的基础,科学普及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19,学习交流课件,2科普的定位,科学教育、科学普及-公众科学素质初中开始学习: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地理(天文)等自然科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初步建立起科学的知识系统。(小学及以下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了解可大致忽略)年份/文化程度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大学及以上20010.10.00.31.67.011.520030.00.01.56.210.713.5,20,学习交流课件,2科普的定位,联合国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1998年中国公民的中学净入学率仅为50%(美、英、法相应数据分别为90%、94%和94%)与科学教育相比,科普的对象及需求更加参差多元且变化复杂,手段非强制性,内容上难以系统化、统一化、按部就班地进行普及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质中的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亡羊补牢”还是“亡羊找羊”?,21,学习交流课件,2科普的定位,从科学知识的海洋里,给公众提供哪几桶水呢?舀多少桶水算够呢?科学知识无限,公众需求多元。没有无所不知的专家,没有一无所知的公众专业之外的专家=公众?科学知识的确定性?重庆雷击事体最低科学素质标准?(2004-2049,任)公众:参差多元、具体语境、变化复杂圆明园的防水渗透膜-书到用时方恨少,22,学习交流课件,2科普的定位,PCST-9各国代表所采用的传播名称:“公众理解科学与工程”、“公众理解研究”、“公众参与科学”、“人民科学运动”、“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公众对科学的意识”、“科学普及”、“科学对话”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但是科学普及却越来越需要和世界各国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以及自身需求结合起来,其形式面对各国千差万别的从日常生活,到精神文化,到民主参政等不同层次的多元化需求英国:讨论潜在风险;印度:解决现实生存中国公众,致富信息发达国家公众,健康、环保,23,学习交流课件,2科普的定位,对科学技术与公众关系的新认识:公众角色:被普及者(空瓶子)、纳税人技术的社会形成(SST)技术预见(TF)公众参与科学,24,学习交流课件,2科普的定位,技术的社会形成(SST)线性模式不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技术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制约(组织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下形成或定型的。技术的后果是来自社会的协商和解释,而不是来自技术自身的逻辑发展。自行车,运动工具交通工具,电话(中国,导弹-飞机)公众作为技术的使用者,消费者对技术的影响,25,学习交流课件,2科普的定位,技术预见(TF):BenRMartin,“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不仅关注未来科技的自身推动因素,而且着眼于外部市场的需求拉动作用,既包括对科学技术自身潜在机会的选择,也包括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关需求的识别;不仅关注未来技术对工业和经济的影响,也关注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对环境的影响);不仅是面对未来,而且要主动地通过选择“塑造”未来。自我预言实现,美、德动物实验心理学家日本(1970-2006):科技界、政府、企业、公众公众是技术发展的利益相关者,26,学习交流课件,2科普的定位,丹麦的共识会议步骤:选题、组建指导委员会、征集志愿者、第一次预备会、组织专家小组、第二次预备会、公众讨论会、广泛讨论征集意见专家提供专业背景文献资料,回答询问问题,给出意见和建议,更正报告表述性错误(保留公众小组对报告内容的完整控制权)公众了解、咨询、提问、起草撰写报告“公众在科学技术问题或相关问题领域的评估中扮演重要角色”,“外行公民扮演关键性角色”,27,学习交流课件,2科普的定位,技术的社会形成(SST)公众作为技术的使用者,消费者对技术的影响技术预见:公众作为利益相关者公众参与科学:公众作为政策参与者澳大利亚科学对话,科学家与公众6:6丹麦的共识会议,科学、科学家成为背景,28,学习交流课件,2科普的定位,公众角色:被普及者、纳税人有权了解(均一化、同质化)公众的角色、身份需要引入新维度:科学技术的使用者,消费者,利益相关者、决策参与者公众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应用、发展控制、政策决策等方面的参与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甚至主要的角色,在此过程中认识、理解科学-新的科普定位?,29,学习交流课件,2科普的定位,以公众科学需求为导向,提供公众需要的知识(针对性)如何方便公众找到相关知识而不是无休止地掌握科学知识(哪里?找谁?)积极、快速、高效的响应机制:及时反馈、有效沟通以公众为中心(村民20元来听课,多利?),30,学习交流课件,2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定位,科普内容的生活化传统观点(缺失模型):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信息接受者信息:科研论文?科技新闻(科普创作)?概念化的、理论化的、学科化的科学知识从外部注入、要求接受的灌输方式公众面前:科学知识的汪洋大海(千年一遇?买盐?),31,学习交流课件,2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定位,科普内容的生活化新的观点(互动参与模型):科学知识-科学活动-科学与社会(公众、个人)身体的科学、身边的科学(健身、环保-致富)重点应放在协助公众找到所需的知识(到哪里找?找谁?)-不是提供“鱼”而是教给“渔的方法”适应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特点:个性化、复杂多元、千差万别-“听”而非“写”决定,32,学习交流课件,2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定位,科普内容的生活化一次性投入?内容不同于硬件,锻炼-讲故事钱的问题?“科普型社区”-10000元5个字提高社区自身素质?近渴远水,33,学习交流课件,2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定位,科普内容的生活化需要外部提供基本、稳定、权威的科学内容书-刊-报。-举例:“科学时报”-198,2514个城市社区50万解决社区科普内容的无米之炊(1)每天都有新内容,信息量大,周期短(2)副刊贴近生活:健康、教育、读书、文化、汽车、区域发展(3)同步上网,图形版版面与报纸排版一样,34,学习交流课件,2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定位,科普内容的生活化科普:内容为王案例:科普环保电影多种结局“低碳”社区针对社区科普需求,科普内容上要有互动性,对需求要有及时反馈。,35,学习交流课件,2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定位,科普对象的中心化传统观点(缺失模型):公众是无知的,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被普及者(空瓶子)公众需要不断学习科学知识以缩小与科学家的差距公众掌握科学知识越多越会支持科学,36,学习交流课件,2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定位,科普对象的中心化新的观点(互动-参与模型):公众的知识与科学家的知识是平等的,公众有权质疑科学家的知识公众对科学有发言权甚至决定权,因科学是公众资助的掌握科学知识越多的公众对科学越有质疑精神,态度越谨慎,37,学习交流课件,2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定位,科普对象的中心化科普是一种服务:公众有权利了解、参与、决策科学。常规模式: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科普工作模式,强调以公众的科学需求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公众需要的科学知识。应急模式:建立通畅、快速、高效的互动响应机制,认真对待公众的反馈意见,并将之切实纳入科普工作的评价机制。积极回应和满足公众从日常生活,到精神文化,到民主参政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协助公众认识科学、理解科学、欣赏科学。,38,学习交流课件,2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定位,科普对象的中心化建议:1需求导向,针对科普对象需求开展活动次数,科普对象对科普工作满意度如何等。2互动反馈(常规+应急),参与人数的多少、积极性、反馈如何等。3把公众引入评估体系,不能依赖领导、专家打分以需求为导向,以科普对象的满意度为导向。,39,学习交流课件,3科普的职业化,传统观点:1985年英国:公众理解科学:“每一个科学家的一个职业责任就是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并希望科学家“真正认识到这是你义不容辞的工作”。1986年,美国西格玛希研究会在庆祝其成立一百周年时提出,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是今后一百年间科技界最应首先考虑的问题。199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格林伍德在美国科学年会上呼吁美国科学家“到美国各级学校兼职,直接参与加强科学教育和促进公众了解科学的工作。”2000年,在中国国际科普论坛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力量。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普工作,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40,学习交流课件,3科普的职业化,学者观点:2010,PCST-11(印度)后续研讨会主题目:“培训科学家与媒介对话”高士其:“科学普及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相互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工作者。”卞毓麟,作为科学传播链中“第一发球员”的科学家们应当承担起科学普及的主体责任,多次发出了“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的呼吁。钱学森建议,研究生、博士生学位论文加一个副篇,用通俗语言对行外人讲清楚自己的研究题目。,41,学习交流课件,3科普的职业化,大众传播学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信息传播模型,包括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接受者四个基本要素,传播者发出信息,经过传播渠道到达接受者,即模型1: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信息接受者信息生产者等于信息传播者,42,学习交流课件,3科普的职业化,科学家科学知识传播渠道公众三下乡:“文化、科技、卫生”进乡村四进社区:“科教、文体、卫生、法律”进社区科学家科普非常态化、追求科学家名声、追求新闻效应,科普工作形式化、脉冲式的、运动式的,43,学习交流课件,3科普的职业化,新闻报道:三下乡活动深受百姓欢迎。一农民反映:早看到这些实用技术资料,我家那些西红柿就不会总是不结果了。还有人问:你们什么时候还来?农村的科普活动常常是请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下乡指导,科委科协的主要领导,甚至一把手常常全程陪同。这说明我们的科普活动没有常态化,制度化,常常是运动式的、脉冲式的、一阵风式的,让公众不知道到那里能得到科普的帮助。,44,学习交流课件,3科普的职业化,科普内容、方式的变化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2003年我国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为93.1%,报纸69.5%,2007年分别为:90.2%和60.2%);上海青少年8%-科学家;今日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也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媒。2006年英国皇家学会调查,就科学研究本身而言,75%的科学家认为自己能够与公众交流对话;但就科研的伦理问题以及社会影响问题而言,只有不到50%的科学家认为自己能与公众交流媒体,“科学”成为文字游戏的对象,通俗性(可读性)、时效性、新闻性等都高于科学性-美国科学90-10%;编辑的文字功夫,45,学习交流课件,3科普的职业化,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者:科学家?编辑记者?作家?信息:科研论文?科技新闻(科普创作)?2000,“通常认为科普创作者是主要的科学普及工作者,现在看来科学传播的主体可能主要是媒体科学传播工作者”2002,“当前科学传播系统中有5个主体,即科学共同体、政府、媒体、公众以及非政府组织”,46,学习交流课件,3科普的职业化,模型2:科学知识生产者信息科学知识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科学知识接受者“科学知识生产者”和“科学知识传播者”的区别信息和信息的区别传统的科学家(科学知识生产者)与公众(科学知识接受者)之间的直接交流渠道仍然存在,47,学习交流课件,3科普的职业化,(1)科学家不应是当今科普的职业主体。在科普主体中,“科学知识传播者”应属于其主要的职业化队伍,包括科技传媒、科普创作、科普活动组织管理等更直接面向公众传播的专职人员,科学家属于科普主体中相对间接的非职业主体队伍。(2)科普作品应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不应作为科学界的科研成果来评价。由于两者在语言规范、评价标准、交流对象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信息信息,),因而科学界也始终难以认同科普类作品作为传统的科研成果。(3)科普不应当作为科学家的硬性的职业要求。由于科学普及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其规范和评价与科学家科研工作会有本质不同,把科普作为科学家的职业要求,让每位科学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当代科普的主体角色是不合理、不现实的。,48,学习交流课件,3科普的职业化,当代科学家的科普责任:作为“科学知识生产者”,科学家在科学传播链中仍然扮演着“第一发球员”的角色,是人类认识理解科学的源泉所在,具有重要地位。科学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仍是当代社会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科学界应建立相应的机制积极协助职业主体的科学传播者共同推进当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大众传媒是沟通科学和大众的一座桥梁,要在传播媒介中准确、适宜地反映科学,科学家与传播媒介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关系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前提。从科学传播的角度看科学家与科技传媒二者既有相互独立的地方,更有在传播链条上的依存合作关系。,49,学习交流课件,3科普的职业化,当代科学家的科普责任:把“科学家”作进一步的区分:科学家个人和科学家组织,分别探讨二者的科普责任有助于认清并进而缓解当前存在的尴尬局面。科学家个人即指作为个体的科研工作者,科学家组织则小到科学研究的课题组、实验室,大到科研院所、科技协会,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就科学家个人而言,针对每一位科学家在科普方面提出职业上的工作要求、甚至量化的考核指标是不现实的,但作为一种观念倡导和一份责任上的提醒,注意提高其自身的科普意识和能力是必要的。,50,学习交流课件,3科普的职业化,当代科学家的科普责任:科学家组织,除科研经费庞大、资源丰富、设施齐备以外,还有复杂程度不同的人员层次结构,除科学家(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张开逊,三人行)外,包括相当比例的诸如学术秘书、各级科研助手、研究生、各类科研期刊编辑、网络、管理、学会组织人员等,教育、人事、宣传、综合服务、工会等部门行政人员(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