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实验学第一章_第1页
针灸实验学第一章_第2页
针灸实验学第一章_第3页
针灸实验学第一章_第4页
针灸实验学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针灸学,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实验针灸教研室教师:任秀君2005、8、26,穴位的研究,穴位功能的研究(第1章)穴位的病理反应及穴位诊断法(第1章)穴位的结构(第1章)穴位治病的作用机理(经穴-脏腑相关)(第2章)穴位功能特异性的研究(第4章)得气的生理解剖基础(第1章)穴位探测(第8章),实验针灸学,第一章:穴位的功能与结构第一节:穴位的功能,穴位的基本含义和功能*,(1)感受点感受刺激感受器(2)反应点反应病症效应器,一、感受刺激,(一)特点*1、适宜刺激*2、适应性3、感觉阈(二)临床意义,比较,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穴位针刺等穴位(感受器)经络系统效应器,多种适宜刺激,针刺机械刺激艾灸温度刺激水针张力化学刺激穴位传入神经电针电流刺激激光、磁疗强光、磁性刺激,适应性,电针易产生适应性手针不易产生适应性,感觉阈,感觉阈值艾灸手法电针感觉阈宽电针多以麻感为主手针多以酸胀为主激光、磁疗无意识性感受,(二)临床意义,1、防病治病2、诊断疾病*,二、反应病症,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一)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分三大类:1感觉异常2组织形态学改变3生物物理特性变化,1、感觉异常痛觉过敏:自发性疼痛、压痛知热感度:上升或下降:上升实证下降虚证知热感度:脏腑病变相应经脉之井穴或原穴对热的敏感发生变化,可能升高或降低、出现左右失衡2组织形态学改变色泽、形态:丘疹、白斑、脱屑、瘀点、凹陷、隆起、条索、硬结:3生物物理特性变化(1)穴位处导电量(电阻)及电位改变电阻电位(2)穴位皮肤温度皮温红外线热度检查实证虚证,(二)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意义,穴位病理反应是机体内部病变在体表特定部位的外在表现,它揭示了穴位与内脏之间的某种特定联系,所以临床价值很大。两方面:1协助诊断2选取穴位,1、协助诊断,海氏带:由于内脏疾病而引起的相关体表部位疼痛特点是以体节性呈现的,即某脏有病时,与其相应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的部位出现疼痛或痛觉过敏,“极点”:其中有些部分较为显著,称为“极点”。背腧穴相当于海氏带上的最高敏感区。,(1)穴位诊断的方法,1、望诊:观察穴位上出现的各种阳性反应,作出判断阳性反应:变色、变形、丘疹、血管充盈、脱屑(循经皮肤病的一种)、油脂2、触诊:探笔、探棒、手指指腹触摸压痛点、敏感点3、电测定法:皮肤电阻的高低(穴位低电阻特性)、导电量的高低,(2)穴位病理反应的诊断意义,良导点和压痛点的诊断意义在急性病时相关穴位的痛阈、电阻改变为主,出现压痛点、良导点四种情况良导点:弱阳性良导点:病初或痊愈可作为疑诊、随诊的观察依据阳性良导点:发生、发展或恢复中/诊断分析用穴强阳性良导点:定位、定性诊断价值(穴位)压痛点:痛程短:发病急、病重,压痛反应明显病程长:压痛反应程度降低急性病压痛反应的敏感程度常与病变程度成正比,因此压痛反应具有定位、定性与判别病变程度的价值。规律:强阳性良导点、压痛点出现在与病变位置对应的穴区机体多种疾病存在时阳性点反应目前最主要的病症,穴位皮肤色泽、形态改变的意义,慢性病时相关穴位多见于条索、结节等形态改变急性病、慢性病均有色泽改变急性炎症慢性炎症急性发作:点片状充血、红晕、红色丘疹、脱屑、点片状白色边缘红晕,有脂溢和光泽慢性器质性病变点片状白色、白色丘疹、隆起,无脂溢无光泽,软骨增生慢性炎症溃疡点片状凹陷、线状凹陷肿瘤、占位性病变结节壮隆起或点片状灰暗色皮肤病、结核:糠皮样脱屑,不易擦掉,(3)诊断规律:,(1)体穴阳性反应物多在俞穴、募穴郄穴、原穴、合穴,以俞穴更明显例:呼吸系统肺俞、中府(募)、孔最心脏心俞、神堂肝胆肝俞、胆俞、胆囊点(阳陵泉下一横指)肾肾俞等膀胱膀胱俞、中极(募)肠道天枢(大)、关元(小)募(2)病理反应穴的数目、性状与病变性质、病情轻重有关轻:阳性反应穴少,反应物少,软重:阳性反应穴多,反应物多,硬急性:压痛明显,多色泽变化慢性:压痛不明显,形态学变化,2、选取穴位,(1)检查穴位的病理反应作为针灸取穴的一种依据临床上,不少压痛点大多与穴位的定位分经有关例1:坐骨神经痛:臀小腿足跟的痛点,这些点大多是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承山,根据疼痛部位在下肢后侧面:足太阳经病,下肢外侧面,足少阳经。例2:100例冠心病人压神堂穴95例压痛(+)100例正常人4例压痛(+)例3:新大郄穴在各类癌病人中几乎100%均压痛(+),所以定性穴诊断癌,但不定位。位置:臀横纹,窝横纹连线中点偏外7.5分处。例4:尿急频,伴耳鸣病人,沿肾经出现苔藓样皮损,色素沉着。结论:心包经、心经电阻R变化心血管、精神、意识方面疾病肺经电阻R变化呼吸系统胃溃疡胃经电阻R变化明显,其次脾经(2)阿是穴以痛为俞原则的应用(3)发现新的治疗穴位:耳穴的应用,第二节穴位结构,得气得气包括针感和手下感;得气的机制包括针感形成机制穴位感受装置手下感形成机制穴位的效应机制,一、穴位结构的解剖特点,0.5cm穴区无特殊结构已知结构在穴区的配布与非穴区相比有特异性分布不同,N:90%血管(管闭N末梢)肌肉肌腱淋巴系统特异性感受器N末梢、N束丛穴区非穴区穴位是效应器和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组织结构不同、穴区分四类(临床常用的70个经穴归纳)位于肌肉运动点上,用弱电流刺激引起肌肉最强收缩的点位于躯体中线两侧浅表神经的会聚焦点上位于浅表神经的分支部位、神经丛上7.肥大细胞密集程度穴区非穴区8.微细成分有差异,二、穴位感受装置,(一)针感的性质(二)针感部位的定位法(三)针感的生理解剖基础,(一)针感的性质,(二)针感部位的定位法,1、测量针感的深度2、染色的方法(1)铁离子普鲁士蓝反应法(2)亚甲蓝法或墨汁法(3)钨丝微电极法,(三)针感的生理解剖基础,1、感受装置(1)针感点基本上分布在深部组织,偶见于皮下结缔组织中。(2)针感点科分布于穴区的各层组织中,以深部组织较为多见。(3)几乎所有的针感点均有神经、血管分布。产生针感的神经结构包括: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支)、环层小体、肌索和血管壁上的传入神经和某些包囊感受器。,(4)针感的形成原因与上述结构均有关,但与神经关系密切。由于不同穴位内组织结构不同,不同的刺激方式或刺激量使被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与种类有所差异,从而产生不同针感。(5)小神经束和游离的神经末梢是多数穴位的主要针感感受装置。(6)针刺可以兴奋深部组织中的各类感受器(牵张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7)针感形成机制针刺机械刺激肥大细胞和其他组织损伤破裂释放组织胺、5-HT、缓激肽和慢反应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小神经束、其他感受器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给躯体感觉神经传给大脑,2、传入神经,1、分类、。(A、A和、A、C类纤维)(粗细)A:脊神经中粗的快速传导的有髓纤维B类纤维:有髓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C类纤维:细的无髓纤维,传导冲动的速度缓慢2、针刺信号可兴奋四类神经纤维3、针刺信号主要沿着躯体感觉神经中、类纤维传导。4、电针感以、类纤维为主传导,而手法运针针刺主要由、类纤维为主传导。,实验:,电生理方法或阻断血流法粗纤维类()针刺后仍有针感硬膜外麻醉法细纤维类()针刺后仍有针感表明针感与类、类无关。穴位电针类()针刺镇痛效果最好刺激类()导致疼痛表明类参与针刺镇痛,3、针刺信号的脊髓通路,(1)针刺信号主要由脊髓上传至高级中枢。(2)针刺信号的脊髓通路沿对侧脊髓腹外侧索上行,与脊髓浅感觉通路(痛温觉)传导路径相关。(3)脊髓深感觉通路:薄束、楔束参与得气的维持。,4、针刺信号的脑内通路针刺信号脊髓丘脑丘脑皮质束内囊大脑皮质形成针感5、针刺信号的循经传导,三、穴位效应装置,(一)手下感的生理解剖基础手下感实质穴位部位肌肉轻微紧张性收缩穴区肌电与主动肌电针刺得气时针处肌电活动幅度和密集程度比肌肉主动收缩时小的多,区别如下:(1)频率穴区肌电:在55Hz和165Hz附近为多主动肌电:在01000Hz范围内(2)波幅穴区肌电:通常在80300V之间,少数在400V以上。主动肌电:可达100300mV,2、穴位肌电的本质,与施术者手下感同时出现的肌电活动可能来源于针直接刺激肌肉引起的肌肉收缩刺激运动神经末梢引起的活动针处自发的肌电活动针刺刺激肌肉及其周围组织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分支引起的反射性活动。机制:小的神经束、游离的神经末梢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形成针感运动神经效应器(细纤维支配的梭内肌)肌肉轻微紧张性收缩肌电活动手下感,3、针感、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在肌肉组织比较丰富的穴位,针感、手下感和针刺部位的肌电活动三者有无和强弱常有规律性的关系。“大肌电”在重度手下感和强针感时出现最多;“小肌电”在轻度手下感和中度针感时出现最多;“无肌电”在针下松空和弱针感时出现最多;至于没有肌肉或肌肉少的部位,如头顶、耳廓、手指等处的穴位,针刺不能产生真正的手下得气感,但受针者仍有明显的针感。正常情况下,三者的关系可能是针刺肌电兴奋传入神经末梢或感受器大脑产生针感(酸麻重胀)针处肌肉收缩产生手下感加强针感,(二)穴位效应装置的理论,1、皮肤低电阻点结构基础N皮脂腺说N血管说屏障障碍说2、压痛点本质3、皮下硬结本质,1、皮肤低电阻点结构基础,(1)神经皮脂腺(汗腺)说机制丰富的神经分布及汗腺、皮脂腺开口增大,导致电阻下降依据组织学检查结果植物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与皮肤电阻有密切关系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皮脂腺、汗腺开口增大,导致皮肤电阻下降。事实如此:,(2)神经血管说皮肤疾病时通过内脏躯体植物神经反对引起皮下小动脉的血管运动神经异常兴奋血管收缩皮肤营养不良(血管通透性)水肿出血半坏死层所以通电时电阻,(3)屏障障碍说人皮肤属屏障,角化层厚高阻抗,疾病时穴区皮肤角化层变薄或消失失去屏障功能外界与机体、体液细胞相通电流通畅导电量,2、压痛点的本质,血管栓塞微循环不畅组织缺氧纤维、脂肪母细胞增生N末梢微环境不好N末梢轴突肿胀N末梢对缺氧和张力压迫敏感粗细纤维平衡破坏细胞器、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