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贪污贿赂罪的死刑废止.doc_第1页
浅谈贪污贿赂罪的死刑废止.doc_第2页
浅谈贪污贿赂罪的死刑废止.doc_第3页
浅谈贪污贿赂罪的死刑废止.doc_第4页
浅谈贪污贿赂罪的死刑废止.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贪污贿赂罪的死刑废止问题摘要:虽然我国刑法对贪污贿赂罪规定了死刑这种最严厉的刑罚,但贪污贿赂犯罪现象仍然严重,表明死刑对遏制这类犯罪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刑罚的威慑力不仅仅是在于它的严厉性,更重要的在于它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对贪污贿赂罪适用死刑同刑罚的公正、效益、人道价值追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废除贪污贿赂罪的死刑规定,有利于开展反腐败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我国法制的统一和权威,也有利于保留证据,发现其他贪污贿赂犯罪,并对其他贪污贿赂犯罪人构成心理威慑,从而更加有利于打击贪污贿赂犯罪。但对贪污贿赂罪废除死刑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贪污贿赂罪的刑罚体系。关键词:贪污贿赂罪;死刑废止;刑罚完善On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for the Crimes of Corruption and BriberyAbstract:Although Chinas criminal law utilized the provisions of the death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corruption and bribery which is the most severe penalty, the phenomenon of corruption and bribery is still serious. It shows that the death penalty for curbing such crimes is limited. Because the penaltys deterrent is not only on its stringent, but also on its certainty and predictability. Us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on the crime of corruption and bribery departs from the value of justice, effectiveness and humanitarian.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on corruption and bribery crimes is beneficial to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anti-corruption cooperation, the safeguarding of China legal systems unity and authority, the the preservation of evidence, the finding of other crimes of corruption and bribery, and also can put psychological deterrent on other crimes of corruption and bribery. Thereby it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and bribery. At the same time, we need to perfect the corruption and bribery crimes penalty system.Key words:Crime of Corruption and Bribery;Abolishment of Death Penalty;Perfection of Penalty前言(此文无“前言”部分。但原则上要求在论文主体部分前面加上“前言”或“引言”部分,说明选题的背景并提出问题,同时对选题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进行简要述评。)一、当前我国贪污贿赂罪的现状及成因 (一)我国贪污贿赂罪的现状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使用公私财务,玷污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的犯罪,也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贪污犯罪的总称。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成分变得日趋复杂多样,由于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客观存在,社会成员之间的收益差异明显扩大,导致一部分人心理失衡,也刺激了经济犯罪分子的金钱欲望。相应地,贪污贿赂犯罪涉案金额越来越大,顶风作案现象也逐渐增多。前车之覆,本该成为后车之鉴,然而当今一些腐败犯罪者却不但不吸取前任者的教训,引以为戒,反而步其后尘,重蹈覆辙。这些年来,某些领导干部被查处后,继任者时隔不久东窗事发,锒铛入狱的情景已不罕见。1 林喆、马长生、蔡雪冰:腐败犯罪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7页。1这几年查办的县处级以上干部犯罪要案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00年全国检察机关侦查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45113件,立案侦查贪污受贿5万元以上的案件18086件,其中100万元以上的特大案件1331件。2001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36447件, 涉案人数40195人,犯罪数额百万元以上的1319件。2002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207103件,其中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百万元以上的大案5541件。2003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39562件, 涉案人数43490人,立案侦查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犯罪大案18515件,其中涉案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123件。2004年全国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43757人,其中涉嫌贪污贿赂犯罪35031人,立案侦查贪污受贿,挪用公款100万以上的案件1275件。2005年全国共立案侦查涉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41447人,全年共立案侦查涉嫌贪污贿赂10万元以上和挪用公款100万元以上的国家工作人员8490人。2杨春洗、张庆方:论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存废现状和中国的死刑问题,载高明暄、赵秉志主编刑法从论(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二)我国贪污贿赂犯罪依然严重的原因近几年,我国惩治贪污贿赂犯罪取得了一定成绩。2005年全国检察机关第六次反贪污贿赂侦查工作会议资料显示:2001年至2005年7月,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件152440件,涉案人数170087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89.6亿元。在这五年里,检察机关查办大案要案成绩显著。共查办贪污贿赂大案78202件,占立案总数的51.3%,其中百万元以上案件5816件;查办县处级以上干部11971人,占立案总人数的7.04%,其中厅局级干部820人,省部级干部29人。与2001年以前相比,大要案的立案数有所增长,有力地惩治了腐败分子,昭示了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决心。以上这些数字反映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反腐败的力度越来越强,甚至在对极其腐败的犯罪分子适用死刑的情形下,腐败现象却愈演愈烈,参与腐败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金额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国家公职人员,公仆的意识淡薄,把个人的私利摆在首位,一门心思放在捞钱、争官位上,意欲摆脱人民群众的监督,企图成为权力的主人。二是权力被滥用或权力过于集中同时又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措施,导致权力失控,滋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纵观我国的腐败现象,无一不与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有关。三是反贪污贿赂犯罪预防机制的不完善是影响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重要原因 。贪污贿赂犯罪是最严重的腐败行为,用法律手段查办贪污贿赂犯罪的专门机关是人民检察院。在反腐败综合治理工作中,检察机关担负着重要职责。3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手册(二),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页。国家在制度安排时,应当赋予检察机关高于纪检监察机关的地位和权能。而现实情况是,纪检监察部门在查办贪污贿赂犯罪中发挥着中坚作用,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往往反而成了核查补证、办理法律手续的机关。随着贪污贿赂罪的泛滥导致社会对此类犯罪的强烈仇视,不少民众欲“杀之而后快”。同时我国在打击此类犯罪时急功近利,加之一贯实施的“严打”方针政策的推波助澜,极大的促使贪污贿赂犯罪领域死刑的急剧膨胀。然而,即便是对贪污贿赂罪科以如此厉刑,其犯罪率仍居高不下,腐败行为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于是,在贪污贿赂犯罪领域适用死刑的应然性与实然性受到质疑,废除贪污贿赂罪死刑的呼声也愈来愈高。二、对贪污贿赂犯罪设置死刑的价值分析死刑作为最严厉的一种刑罚,其残酷性是其他刑罚方法所不能比拟的。贪污贿赂犯罪是一种非暴力性犯罪,不能构成对社会公共安全和公民人身安全的威胁和危害。对非暴力性犯罪不适用死刑,在世界的刑罚理论界已形成共识。所以,对此类犯罪适用剥夺生命的最严厉刑罚之合理性有必要进行考察。以下从公正性、效益性和人道性三个方面考察贪污贿赂犯罪的死刑设置的合理性。(一)贪污贿赂犯罪适用死刑的公正性考察从贪污贿赂犯罪的构成要件来看,贪污贿赂犯罪侵害的具体法益包括:贪污罪侵害的公共职务的廉洁性和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受贿罪侵害的职务的廉洁性。而死刑所剥夺的生命权是个人至高无上的权利,是人所有价值和权利的载体。罪刑均衡是现代刑法的基本精神,它要求刑罚的配置必需具备正当性,即有罪必罚,无罪不罚,轻罪轻罚,重罪重罚,同时要求刑罚所剥夺的罪犯的权益与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权益大致相当,否则,便是对公正这一刑法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的背离。由此看来,死刑只有分配于所侵犯的权益与其所剥夺的权益相当的犯罪,才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也就是说,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应当配置最严重的犯罪,对于所侵害的权益价值低于人的生命的犯罪,无论其危害性有多大,均因其所侵犯的权益低于人的生命的价值而不具有应配以死刑的质的规定。从等价的角度而言,以剥夺生命的刑罚方法惩罚侵害的权益低于生命价值的犯罪,显系轻罪重罚,不具有等价性。4邱兴隆:刑法理性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1页。显然,无论贪污贿赂犯罪侵犯的客体是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还是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抑或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其价值均不能与人的生命权等量齐观。因此,对贪污贿赂犯罪适用死刑,不仅贬低了人的生命价值,而且背离了罪刑均衡的基本精神,与刑法所追求的公正、公平的价值目标相去甚远。(二)贪污贿赂犯罪适用死刑的效益性考察死刑的效益性是基于死刑目的而产生的刑罚价值。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只有有效地预防犯罪,社会才能使自身免受犯罪侵犯之害。死刑作为刑罚的一种,其目的当然也是预防犯罪,其效益性就是解决用死刑方法预防犯罪是否必要的问题,即以死刑来预防犯罪有无必要,是否值得。考察贪污贿赂犯罪适用死刑的效益性,要从死刑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和取得的收益两个方面进行。对贪污贿赂犯罪适用死刑所付出的成本主要是剥夺社会成员个体的生命。而适用死刑的收益主要是预防类似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死刑对犯罪的预防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先看特殊预防,特殊预防是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剥夺他们继续犯罪的条件和能力,使其不再重新犯罪。死刑的特殊预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生命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当然也是犯罪人再次犯罪的前提。“人死万事休”便是死刑彻底、完全的特殊预防作用深刻而又朴素的揭示。但是,对贪污贿赂犯罪分子再犯能力的剥夺是否一定要以剥夺犯罪人生命方式来进行。众所周知,贪污贿赂犯罪需要特殊的身份,如果有针对性地剥夺犯罪人相应的资格或者能力,完全可以完成对类似犯罪行为再犯的预防。如开除贪污罪、受贿罪的犯罪人的公职,他永远不可能再去贪污公共财产和收受贿赂了。因此,用死刑的方法实现对贪污贿赂犯罪的特殊预防没有必要,不具有正当合理性。一般预防,即通过对犯罪分子实施刑罚,以使犯罪分子以外的人不产生犯罪念头,不再走向犯罪之路。有学者认为,犯罪分子以外的人可以分为三大类:潜在的犯罪人、受害者、其他守法者。对受害者和其他守法者的预防,死刑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安抚和平息民愤上。安抚受害者的受伤心灵,以满足其内心本能的报复愿望,可以阻止被害人及其家属因私力报复而犯罪;平息其他守法者的民愤,淡化他们基于普遍正义感而产生的对犯罪人的憎恨心理 。但是,我们认为,贪污贿赂犯罪多是个人对社会的犯罪,受害者具有抽象性和不特定性,不像暴力犯罪那样,行为指向的是明确、具体的受害个体。贪污贿赂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是抽象的“超个人利益”,受害者往往缺乏明显的受害意识。贪污罪非法占有的公共财产,与具体的个人利益联系不甚紧密。受贿罪也多因相对人利益得到满足而无法产生受害心理。贪污贿赂犯罪受害者的特殊性使死刑丧失了安抚功能,同时也因民愤不像暴力犯罪那样强烈,使贪污贿赂犯罪适用死刑失去了阻断私刑的社会效益。对潜在的犯罪人,死刑具有最强的威慑力。死刑的痛苦性决定了威慑性必然存在,死刑的威慑力量,来自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它可以阻止一部分潜在的犯罪人走向犯罪道路。就贪污贿赂犯罪而言,死刑的威慑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也是有限的。首先,贪污贿赂犯罪分子都是具有职权的国家工作人员,其犯罪时较隐蔽,因而其在作案后逃脱刑罚制裁的侥幸心理较之一般的刑事犯罪更为明显;其次,从刑罚产生一般威慑效果的心理机制来看,贪污贿赂犯罪分子强大的侥幸心理可能远远超过其对犯罪后可能遭受的刑罚之苦的估计。当犯罪分子的这种侥幸心理起主导作用时,死刑的威慑效应就往往难以发挥作用;最后,贪污贿赂犯罪的产生,是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与腐败行为人对不当经济利益的贪婪追求和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极端漠视有关,而且与国家的经济管理上的混乱,社会监督的缺乏以及刑事法网的疏漏等均有密切的关系。贪污贿赂犯罪的上述特征大大削弱了死刑的威慑力量,死刑对于腐败犯罪的防治,不仅没有直接和明显的影响,相反因对腐败犯罪行为人严惩之刑事政策的过分强调和依赖,而忽略了国家在制度设计和监督管理中的疏漏和失误这一导致腐败犯罪发生的根本原因,致使腐败犯罪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5王作富、田宏杰:中国职务犯罪死刑立法思考,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第3卷),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刑罚的威慑力不仅仅是在于它的痛苦性和惩罚性,更重要的在于它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对于贪污贿赂犯罪分子来说,要害不在于判多少年的刑罚或者是否判处死刑,而在于将其送上法庭的可能性有多大,他们对判刑的可能性的关注远胜于对判刑轻重的关注。对于国家来说反贪污贿赂斗争取得成效的关键指标,不在于每年对多少贪污贿赂分子判处了死刑或者多重的刑罚,而在于发现并审判了多少贪污犯罪分子,还有多少隐案或者犯罪黑数没有揭露出来。6梁国庆主编:国际反贪污贿赂理论与司法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正如贝卡里亚所言:“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7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因此, 对于贪污贿赂犯罪的有效防治,一方面,应当抛弃传统的重刑主义观念,进行刑法结构优化,由“厉而不严”向“严而不厉”转型。在严密刑事法网,严格刑事责任,扩大犯罪圈,提高定罪概率的基础上,根据罪责合理分配地刑罚,使刑罚与罪责基本相当而不至于过于苛厉。8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另一方面,应当科学合理地组织反贪污贿赂犯罪的斗争体系,严密设计贪污贿赂行为未然之前的积极预防和控制体系,健全各种规章管理制度,建立诸如财产申报、公务活动中的亲属回避、任职和离任审计等制度,完善社会监督制约体系,根除腐败犯罪发生的各种诱因和机会,将可能发生的腐败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腐败犯罪的发生。此外,从应然意义上看,任何财产的总合也无法和人的生命价值相比,因而,以剥夺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刑罚投入,无论在预防犯罪方面多有效果,都因保护的权益价值小于所剥夺的价值而不具有有利性,因此,贪污贿赂犯罪适用死刑不符合刑罚效益性的要求。(三)贪污贿赂犯罪死刑的人道性考察刑法人道主义与宽容、柔和、人性等德行词汇相联系,与野蛮、残酷、恐怖、折磨等形象相对立。刑罚人道主义表现出国家在规定和运用刑罚时对犯罪以及对犯罪实施者的一种宽容态度。人道是一种道德观,其基本蕴含是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尊重人作为人所应有的基本权利,把人当人,这既是人道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人权的保障。因此,刑罚不能不把犯罪人当人,不能剥夺或者变相剥夺犯罪人的基本权利,否则就是不人道的。具体到贪污贿赂犯罪,犯罪人只是侵害了公共职务的廉洁性和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如果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其不人道性是显而易见的。三、对废除贪污贿赂犯罪死刑的必要性论证虽然,在今天的中国国民意识与权力结构下,要废除死刑是不现实的。但是采取立法措施减少死刑无论从伦理还是功利的意义上都是必要的。减少死刑是我国的国际法义务和道义义务。废除贪污贿赂罪的死刑作为废除死刑的一种,其理由很多,这里只从“功利”的角度来论证。首先, 废除贪污贿赂罪死刑,与国际潮流相吻合,不仅利于开展反腐败领域的国际合作,而且有利于维护我国法制的统一和权威,从而更加有利于打击贪污贿赂犯罪。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刑事立法来看,贿赂犯罪鲜有死刑规定。据统计,截至2005年10月4日,对所有罪行废除死刑的国家有86个, 对普通罪行废除死刑的国家有11个,在实践中实际上废除了死刑的国家有24个,总共有121个国家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废除了死刑,保留死刑的国家为75个。9肖扬主编:贿赂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即使在这75个保留死刑的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的死刑仅适用于恶性犯罪, 适用死刑的犯罪主要是: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犯罪、严重侵犯人身安全的犯罪、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毒品犯罪。现在对官员贪污等罪行保留死刑的国家不超过11个。同时,我国已于1998年10月5日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6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判处死刑只能是作为最严重的罪行的惩罚”该条第6款还规定:“本公约的任何缔约国不得援引本条的任何部分来推迟或阻止死刑的废除。”由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何谓“最严重的罪行”未予明确解释,为防止一些缔约国规避这一规定,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曾特意在有关文件中敦促各国只能对严重危及人身的犯罪适用死刑,而对金融犯罪等不适用死刑。腐败犯罪显然不属于危害人身的犯罪。虽然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没有明确禁止对腐败犯罪适用死刑,但作为统一的国际法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对待死刑的问题上应该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宗旨相一致,即对待腐败犯罪不适用死刑。10 卢建平、张旭军:贪污贿赂犯罪的立法规则:接轨与完善,载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2004年度)(第2卷上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加大反腐力度,外逃官员日益增多,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境外,将贪官引渡回国成为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国际刑事司法领域,“死刑不引渡”已成为一项国际惯例。在贪污贿赂犯罪中设置死刑,而相关司法机关又不能承诺对外逃贪官免予适用死刑,致使“死刑不引渡原则”成为中国向有关国家请求引渡罪犯时的一道障碍,不少贪官在保护伞下逍遥法外,在境外大肆挥霍国家财产。11赵秉志:死刑不引渡原则探讨以中国的有关立法与实务为主要视角,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1期。在保留贪污受贿犯罪死刑的条件下,还会产生刑罚的公正问题。如果不修改刑法,“保证不判处死刑,或者在判处死刑的情况下不执行死刑”,这样的保证构成对刑法统一的破坏,因为这意味着同罪不同刑。同时,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外逃贪官来说,这样的保证无疑意味着“外逃”使他得以免死,这就不仅是同罪异罚,而且是重罪轻罚:“外逃”这一行为不但没有得到处罚,而且得到“奖赏”,这有违一般公正原则。因此,废除贪污贿赂犯罪中的死刑设置,有利于在打击贪污贿赂等腐败活动中同国际社会进行广泛合作,便于引渡、遣返携款外逃的腐败犯罪嫌疑人,从而将其绳之以法,追回流失的国家财产。其次, 废除贪污贿赂罪的死刑,有利于保留证据,发现贪污贿赂犯罪。近年来,我国的贪污受贿犯罪呈“群发”态势。许多贪污贿赂犯罪不是个人行为,体现出“利益均占”式的群体性。在许多地方,贪官之间对犯罪是心照不宣的事。这就产生这样的情况: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已经暴露的罪犯是隐藏的一批罪犯的潜在证人。如果法律处决了暴露的贪官,那么,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隐藏的贪污贿赂罪犯“杀人灭口”的工具。罪犯在短时间内为了保留自己的“保护伞”而拒绝作证,这在一个贪污高发的地方是常态。但是时间能改变这一现象,时间将逐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口。当保护伞的意义不大的时候,或者当他不能承受长期监禁的心理压力的时候,或当他看到其他的贪污受贿罪犯仍然身处高位而心理失衡的时候,他将会选择以揭发其他罪犯的方式立功。因此,留下他的性命就是留下了发现犯罪的线索。再次, 废除贪污贿赂罪的死刑,有利于遏制腐败犯罪。贪污受贿犯罪这类贪利型犯罪与激情性犯罪不同,此类犯罪的犯罪人是精于计算的,他们会将风险成本计入犯罪成本中。作为活口的知情人的存在,无疑增加了犯罪的风险成本,这会从一方面遏制犯罪的冲动。退一步说,对那些不计成本的犯罪人来说,起码构成一种心理负担:他无法控制的狱中的“炸弹”不知何时引爆,起码使他活的不怎么“自在”。有效遏制犯罪的刑罚不在重,而在逃脱惩罚的低概率,刑罚再重,罪犯逃脱惩罚的概率很高,其一般预防作用必然是低下的,因为罪犯都有赌徒心理。我国古代,哲人都知道“罚在必行,不在重的道理”。我国唐盛时判处死刑的量就很少,但是成为中国历史上治世之楷模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一旦废除死刑,当下的刑罚体系确实不足以遏制贪污贿赂犯罪。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量刑的起点太高,许多贪污受贿罪犯没有得到惩罚,因为贪污贿赂犯罪是很难取证的,如果取证的数量达不到“所谓”的标准,就不受处罚,甚至照样当官。 二是我国的自由刑刑期太短,特别是减刑存在太大的随意性,使法定的自由刑没有真正的得到落实,而无期徒刑则几乎是完全“失真”。这使自由刑惩戒的功能大大降低,造成刑罚阶梯在死刑与自由刑之间的断裂,人们由此而过分的依赖死刑,而这样的刑罚体系是无法达到预防犯罪的目标的。四、关于贪污贿赂防治措施完善的探讨鉴于贪污贿赂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刑罚公正性和刑罚功利性的要求,考虑到各国刑法对贪利型犯罪大多不设置死刑的国际发展趋势,本文认为,贪污贿赂犯罪的死刑立法弊大于利,防治贪污贿赂犯罪的根本途径在于综合治理,实行“以社会预防为主,以刑罚预防为辅”的方针。在社会预防方面,以道德预防和行政预防为主;在刑罚预防方面,建立以财产刑和自由刑为主,以死刑缓刑为辅的刑罚体系,最终对所有的贪利型犯罪均废除死刑。(一)道德预防和行政预防相结合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不仅取决于人的自然因素,而且和社会环境的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与社会的思想理念、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等也有莫大的关系。因此,社会应该承担贪污贿赂犯罪产生的部分责任,并且支出因承担这部分责任的成本。首先,国家应该建立强大的宣传机器,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服务,先期矫正具有犯罪心理的障碍人;其次,社会应该建立一整套严密的制度,防止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国家应该建立健全防范系统,使具有犯罪心理的人不能犯罪、不敢犯罪。国家或社会如果没有承担起这些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对于犯罪的发生就需要负一定的责任。国家这种先期的投入正是解构贪污贿赂犯罪死刑刑罚的一剂良药,阻止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就是这种支出的收益,而这种收益远比对贪污贿赂犯罪判处死刑要高。(二)刑度协调 目前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惩罚力度相对于盗窃、诈骗等犯罪而言,存在刑度不协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罪的立案标准过高。按照刑法的规定,受贿罪的立案标准一般为5000元(事实上在司法实践中受贿罪的立案标准还要高)。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盗窃、诈骗等罪的立案标准为800-2000元。但是我们比较上述两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就会发现作为贪污贿赂犯罪所侵犯的客体国家职务行为廉洁性的重要性并不比公私财产所有权要低。因为贪污贿赂犯罪本质上是一种不正当的权钱交易,它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而且会产生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不公平竞争,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社会的公平和稳定。由此可见,在两类社会危害性存在较大差别的犯罪中,出现了“刑罚倒挂”的现象。这种倒挂不仅有悖于刑法的罪刑相适应原则,更为严重的是它会使人们对贪污贿赂犯罪的社会评价产生错觉。不利于廉洁从政的法制意识的培育。因此,贪污贿赂犯罪中的法定刑规定应予以调整,在立案标准上至少应与盗窃、诈骗等罪相同。(三)增设罚金刑对于收受贿赂5万元以上的,按照刑法的规定可以并处没收财产。除此以外刑法没有规定其他的经济惩罚措施,这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只能依靠没收财产这种单一的手段对受贿人进行经济上的处罚。但是没收财产刑有其局限性,这种缺陷表现为其不具有伸缩性,因而犯罪人不可能因具有的可宽恕性条件而受到减免没收财产的执行。由于不可能根据犯罪人的悔改表现而以减少没收的份额的方式对之予以鼓励,从而难以体现行刑的宽恕性或奖赏性与行刑适度性相统一的行刑理性规定。对贪污贿赂犯罪者判处一定数额的罚金,不仅可以抑制其贪财图利的犯罪动机,而且迫使其对自己的犯罪行为重新做出评价。(四)完善和加强资格刑的适用我国刑法中对资格刑的规定表现为剥夺政治权利。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可以排除其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以及担任国家机关职务或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但是刑法对贿赂犯罪的处罚中,除被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而当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外,对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并未规定并处剥夺政治权利。对于收受贿赂的犯罪人,其犯罪行为本身就已表明其职业道德的缺乏,因此对这些人有必要限制其再次担任国家公职的资格。结语在目前国际上普遍废除死刑的潮流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除美、日保留极少数死刑外都已经废除了死刑),结合我国对贪污贿赂罪加大死刑适用力度而收效甚微的实际情况,我们有必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