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解读 第11讲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心电图_第1页
心电图解读 第11讲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心电图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座 心 电 图 解 读 第11讲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心电图 张 海 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R540.4;R541.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 - 1089(2005)02 - 0024 - 02 心室扑动(简称室扑)和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 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脏 病导致的死亡50 %以上死于院外,其中至少有80 % 的院外猝死是由室颤引起的,男性多于女性,超过45 岁者猝死率明显增加,多发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少 部分室颤患者经全面检查后未发现心脏器质性病变, 称为特发性室颤。 1 心室扑动 1.1 概述 心室扑动是介于室性心动过速与室颤之 间的心律紊乱,为极快而规则的心室收缩,心电图表 现为连续而匀齐的、 形态规则、 振幅相等的心室波动, 在心电图上无法分辨QRS波群及ST段和T波(图 1) 。每个扑动波由圆钝的上升段和下降段组成,形态 似正弦波,形态和幅度基本相似,频率约为180250次 /分(bpm)。心室扑动常常是一个短时间的过渡阶 段,极少数可发作终止而恢复原来的自身心律,大部 分迅速蜕变为室颤。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主要为:QRS波与ST T波不能区分,代之以规则的、 振幅相等的连续正弦 波; 频率约为150250bpm。 1.3 鉴别诊断 1.3.1 与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伴预激的鉴别 室上性快 速心律失常(特别是室上速)伴预激与室速的鉴别有 时很困难,因为两者心室激动的初始向量与正常不 同。室上速伴预激时,P波/ QRS波的比例是11 ,如 果在心动过速发作时出现房室分离(特别是心房率低 于心室率)、 室上性夺获或室性融合波,则是室速的有 力证据。必要时需与以往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室上速 伴预激时,其窦性心律心电图往往也表现出预激综合 征的特征。 1.3.2 与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逆向型房 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也表现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其 发作常呈阵发性,发作时其QRS波群与非心动过速 时的QRS波群相似。心动过速发作时,QRS波群匀 齐,P波/ QRS波群呈11的关系,且RP PR。室 速发作时,QRS波群可有轻度不齐,且房室激动常呈 分离状态,即心室率快于心房率。如果出现室上性夺 获或室性融合波,则更支持室速的诊断。 2 心室颤动 2.1 概述 心室颤动是更快速的、 连续的、 不规则但 振幅较小的、 不同步的心室收缩,其频率约为250 500bpm ,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与T波完全消失,代 之以形态不同、 大小各异、 极不规则的颤动波。与心 室扑动相比,颤动波振幅和形态变化较大。在心室颤 动刚开始时,颤动波振幅较大,大于0. 5mV ,称之为 “粗大型心室颤动”(图2) ;随着心室肌功能的进一步 损害,尤其是颤动波的幅度降低,颤动波振幅小于 0.5mV ,称为 “细小型心室颤动”(图 3) 。鉴别粗颤和 细颤很有意义,粗颤的患者很容易除颤成功。 42 (总 88) 中国临床医生2005年 第33卷 第2期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主要为:QRS波与T波 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不同、 大小各异、 极不规则的f 波;f波的频率约为250500bpm。 2.3 警惕室颤发作的先兆心电图表现 2.3.1 心率变化 一般指由慢变快,特别是在猝死发生 前1个小时出现静息情况下心率由慢变快。 2.3.2 复杂性室性早搏 在猝死前1小时复杂室性早搏 的频率和数目增加,尤其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每分 钟5个,或出现多形性、 成对或成串室性早搏,室性早 搏的R波落在前一个窦性激动的T波上(R- on- T)。 2.3.3 室性心动过速 部分室速患者可以最终演变为室 颤,如室速的频率超过180bpm ,R- on- T诱发的室速, 多形性室速,持续时间超过30秒或伴血流动力学障碍 的室速。 2.3.4 ST段抬高和QT间期延长 ST段抬高和(或 ) QT 间期延长患者是室颤的高危人群。如Brugada综合征 患者的心电图V1呈右束支阻滞图形,V13导联ST段呈 马鞍形或弓背形持续抬高;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冠状 动脉痉挛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阻断,ST段明显抬高、 出 现ST段或T波电交替后易诱发室颤;先天性QT间期 延长综合征患者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最终死于室 颤。 3 结语 室颤发作时心室失去有效收缩,患者很快出现脑 缺氧、 意识丧失、 呼吸停止死亡,室颤持续46分钟, 引起不可逆的大脑损害,8分钟内若缺乏生命支持治 疗措施,复苏和长时间存活几乎不可能。因此,认清室 扑和室颤的心电图表现,及时做出诊断和电复律治疗, 是所有医护人员必备的常识。 收稿日期:2004 - 02 - 06 睡眠呼吸障碍与内科疾病 第4讲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神经系统疾病 刘彩燕,徐雁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 神经内科,北京100730) 中图分类号:R56;R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 - 1089(2005)02 - 0025 - 0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 ,SAS) 是一种在每晚7小时睡眠中,持续10秒以上的呼吸 暂停发作次数大于30次或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 即平均每小时的睡眠呼吸暂停次数+低通气次数)超 过5次的睡眠障碍1,发病率约为2 %5 %2。近年 来,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注。尽管睡眠呼吸暂停的表现主要是呼吸系统反复 发生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以及睡眠结构的紊 乱,但是它与神经系统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发病机制与神经系统 1.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最常见,约占该病的 80 %,发作时胸腹壁呼吸运动仍然存在,但是口鼻无 气流通过,多由于咽喉部的局部阻塞造成,但也不能 完全排除中枢性因素的参与,中枢支配咽喉部肌肉的 神经功能障碍也可以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1.2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发作时胸腹壁呼吸运动 同时停止,口鼻无气流通过,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 关: 呼吸中枢本身的驱动性低下; 呼吸中枢对各 种呼吸刺激的感受性降低(如对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 症 ) ; 上呼吸道阻塞的机械性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呼 吸中枢抑制3 ,4。 2 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的神经科疾病 2.1 神经系统先天畸形 既可引起中枢性睡眠呼吸 暂停,也可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前者是由于影 响到呼吸中枢及咽喉部肌肉的调节中枢所致,比较常 见,如脊髓脊膜膨出、 脑积水、 脊髓延髓空洞症、Arnold - Chiari畸形等,严重者可导致猝死5;后者则与颅面 部局部畸形有关,有学者报道3例先天畸形智障患 者,由于分别存在小下颌、 软腭低张肥大和舌骨后置 等颅面部畸形,而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 征6。 2.2 脑血管病 双侧大脑半球卒中造成假性球麻痹 的患者,易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脑干的血管病 变,由于呼吸与咽喉部肌肉的调节中心受损,易造成 中枢性的睡眠呼吸暂停。Mohsenin7等研究10例先 前无睡眠和呼吸障碍的大脑半球卒中患者,在脑卒中 后1年内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发现有非常高的睡眠 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率,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