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区域分析_第1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分析_第2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分析_第3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分析_第4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分析 成渝经济区区域分析(学号:)第一部分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类型(按地理环境要素分类)资源城市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成都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年降雨1000mm “多云雾,日照短”冬季最低气温一般大于-4(极端最低温-6),成都雨季集中在7月、8月,冬春两季干旱少雨雪,偶尔会出现冰雪灾害。成都市降水丰沛,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04.7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1.58亿立方米,过境水184.17亿立方米,基本上能满足成都市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用水的需要。成都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初步统计,仅动、植物资源就有11纲、200科、764属、3000余种。特有和珍稀植物有银杏、珙桐、黄心树、香果树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小熊猫、等;中药材860多种。 成都地质历史悠久,地层出露较全。成都地势差异显著,东南较低,西北较高。最高峰位于大邑县和阿坝州交界处的西岭雪山主峰大雪塘峰(苗基岭),海拔5353米。成都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一是种类繁多,已探明的有铁、钛、等非金属矿产资源60多种。二是分布相对集中。钙芒硝储量全国第一,高达98.62亿吨,三是共生矿多。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有“巴山夜雨”之说。重庆多雾,素有“雾都”之称流经河流有长江、嘉陵江、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于渝中区汇入长江,乌江于涪陵区汇入长江。重庆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科技部批准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有各类生物信息13000余条,12种珍稀濒危动植物,2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在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信封盆地东南部。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重庆已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4种,涵盖黑色金属、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现实优势矿产有天然气、锶矿、盐矿、地热等。此外,还有丰富的页岩气、矿泉水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重庆地处四川盆地西部,位于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绵阳地处东部季风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半年气候干冷少雨;夏半年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由于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气候特点。绵阳市气候四季分明,以冬季最长,春、夏季次,秋季最短,夏、秋雨水充沛,虽冬春时有干旱发生。受地貌影响,绵阳市境降水丰沛,径流量大,江河纵横,水系发达。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及溪沟3000余条。涪江是市境最主要的河流,它在市境的流域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的97.2%,绵阳城区河道总长达55公里。市境内有植物45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2100多种,主要林木树种300多种。由于海拔高度、气温和植物垂直分布明显,形成种类繁多的植物生态群落。市境内有脊椎动物800多种,其中兽类约100种、鸟类420种、爬行类40种、两栖类50种、鱼类190种。主要分布:一是由龙头门山山前冲积平原和涪江河容数十个带状坝构成;二是中南部中浅丘紫色土、黄壤土区、成土母质主要为白垩紫色砂泥岩,三是东南部低山高丘紫色土区,全市有耕地面积611.15万亩。 全市已发现矿种有铁、锰、铅锌、钨、金、银、磷、硫、水晶、方解石、石灰石、白云石、膨润土、玻璃用石英砂岩、天然气等56种,矿产地400余处,其中黑色金属73处,有色金属25处,贵金属70处、燃料矿产13处,非金属矿产200余处。已探明储量的有26个矿种,具工业矿床规模的74处。绵阳地处四川丘陵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德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市境内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差异大,形成不同的小区气候。气温沿山体坡面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立体气温显著,气候类型多样,有山地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等。德阳市河流分属沱江和涪江水系,主要河流有绵远河、凯江等。人工修建的四川省人民渠引来岷江过境水,德阳市最大水库为继光水库,蓄水量8900万立方米。德阳市常见的植物资源有248科,538属,3547种。其中木本植物112科,253属,870种。境内有野生动物16目,32科,52属,23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川金丝猴,云豹,扭角羚,藏羚等。德阳市土地总面积890万余亩,市内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可根据项目性质安排用地。德阳是四川省天然气和磷矿石生产基地。境内已发现35种矿产,主要矿产为磷矿石、天然气、石灰岩、煤炭、矿泉水。全省53个探明矿区,平均品位大于25%的有15个矿区全部在德阳境内,磷矿石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天然气储量丰富,约占全省储量的17%,已成为成都经济圈的工业民用天然气供应基地。德阳地处四川丘陵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宜宾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低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具有气候温和、热量丰足、雨量充沛、光照适 宜、无霜期长、冬暖春早、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50-1,618mm。年平均日照数10001130小时 宜宾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主要河流:岷江、萃河、文星河、南广河、长宁河、横江河、西宁河、黄沙河、越溪河、箭板河、金沙江、长江、玉河等。市境内植被除屏山县老君山、兴文县仙峰山、筠连县大雪山等地的原始植被外,绝大部分为原始植被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与人工植被。境内亚热带次生性常绿针叶林植被分布较广,竹林为一大特色。200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37%,绿化覆盖率45.6%。宜宾全市土壤总面积107.33万公倾,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0.5%。全市土壤有紫色土、水稻土、黄壤、黄色石灰土及黄棕壤、新积土等六大类。宜宾能源矿产资源富集配套,具有建设和发展能源业、制造业、食品饮料业等产业的显著优势,是国家确立的水电、火电、核电综合发展的重要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4种,其中煤炭储量约53亿吨,天然气和页岩气已探明储量超2万亿立方米,硫铁矿约15亿吨,居四川第一。宜宾地处四川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南充南充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热水主要分布于农作物生长区;气候特征:春早、夏长、秋短、霜雪少、冬暖;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日照时间1200-1500小时范围内;年降1100mm; 南充市境内主要的河流有嘉陵江、西河、东河、清溪河、枸溪河、白溪河、螺溪河、西充河,均属于长江流域。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00多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深335mm,地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1.91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拥有水量600m,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南充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南充动植物种类繁多,共有植物近2000种,其中药用植物700余种,全国重点药用植物300多种。南充土壤包括5个土类、10个亚类、31个土属、85个土种,其中以紫色土、水稻土为主,紫色土约占全市土壤面积的60%。境内金属矿产贫乏,部分非金属矿产储量丰富。南充地下盐矿资源极其丰富,南充盐盆是西南地区最大、位居全国前茅的天然盐矿,盐岩地质储量1.8万亿吨29,石油储量7779万吨,天然气储量1千亿立方米。另有砖用页岩5292.9万吨,主要分布在市辖三区和阆中市;砖瓦用粘土566.52万吨。南充地处四川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雅安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一般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回暖旱,降水集中于夏季,多夜雨,但大相岭南北气候有显著差异。南北差异大,年均气温在14.117.9间,降雨多,多数县年降雨1000毫米以上,有雨城、天漏之称。湿度大,日照少。主要河流大渡河、青衣江均属岷江水系,其大小支流近百条。大渡河两岸高山耸峙,河床深切,河谷束狭,山坡陡立。青衣江上游为天全河,在飞仙关附近接纳宝兴河、荥经河,其中飞仙关峡谷长12千米,这些都为发电、养殖、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森林分布广阔,宝兴、石棉、天全、汉源、荥经、雨城区等都有成片分布,蜂桶寨为我国著名自然保护区。近年还发现有大片的国家珍稀树种“鸽子树”珙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79%。动物资源,林区内有熊猫、金丝猴、扭角羚、苏门羚、獐等珍贵动物,还有大量的中药材。本市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142.5万余亩,河谷平坝一带较为集中,水利条件好,可大面积种植水稻。丘陵地带盛产玉米、土豆、豆类等杂粮,宝兴、石棉的杂粮比重较大。石棉、锰、煤最为重要。石棉县的石棉以纤维长、储量大而著称,汉源桥顶山的钴锰矿含锰31.5%,含钴0.13%,是矿产中的名品。其他如磷矿、菱镁矿、铅锌矿、铜镍矿等也较为有名,而金、银、铁、水晶石、高岭土、石膏、沙金、硫磺、芒硝等也有分布。雅安花岗岩、大理石也是建材中的名品,雅安绿、雅安红等石材更是闻名全国。雅安地处四川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达州达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地形复杂,区域性气候差异大。全市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14.7度17.6度之间,无霜期300天左右。全市雨量充沛,春季多寒潮低温,气夏季多伏旱和洪涝、大风、冰雹,秋季多连绵阴雨。年平均降水量为207亿立方米,年径流总量为105.7亿立方米,过境水145.685亿立方米。溪河分布广,水资源发电潜力很大,水力蕴藏可开发量为44万千瓦。共有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兽类60多种,鸟类230多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10多种,鱼类85种。全区有野生植物5000余种,分属201科、1269属,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南北植物兼备等特点。占全国列为保护类的8.8%左右外,还有药用价值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淀粉植物、纤维植物、单宁植物、菌藻类植物和花卉等。土地面积为166平方公里(2001-2003年无变化)。耕地面积为90.80万公顷。2001年略有减少,为90.08万公顷。人均耕地2000年为人均0.055公顷,2001年为0.054公顷。平坝、丘陵土地肥沃,有机物含量丰富。全市已发现矿物38种,产地250余处。其中探明储量的28种,产地146处;可开发利用的28种,已开发利用的21种。知名产业:天然气;铁矿;石煤;苎麻。达州地处四川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广安广安市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充足,雨量丰沛,空气湿度大,日照少,霜期短,风力大。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306-328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43%的降水量集中于作物生长旺盛的夏季。广安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014毫米1282毫米。一年之中,各季节的降水量不同。气温与降水趋于一致。植物种类繁多,形成若干植物群落。珍贵植物有杪椤、三尖杉、红豆杉等。野生动物因“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对森林的过度采伐面而大为减少,但仍有4000余种。数据缺乏已探明或已发现的矿藏有煤、天然气、岩盐、等三十余种。其中原煤蕴藏量7亿吨,是华蓥山煤田的富集区;岩盐层厚160200米,蕴藏量约1000亿吨;石灰岩分布800余平方公里,层厚20200米;天然气蕴藏量颇丰,年开采量7亿立方米。广安地处四川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乐山全市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6.5-18.0度之间,年平均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年平均霜日4.2-9.4天,年平均降雪日数仅1.0-2.7天。西南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市境江河众多,属丰水地区,年平均产水量113.7亿立方米,加上过境水741.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85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366立方米。数据缺乏丘陵面积2694k,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1%,主要分布于峨眉山、沐川一线的东北部,为缓慢上升长期剥蚀的红色丘陵区。河谷平原面积1603k,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2.5%已探明矿产资源25种,岩盐、磷矿等资源丰富,是全国卤(井)盐的主产地之一,马边磷矿储量居全国八大磷矿第4位。境内江河纵横,拥有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和众多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800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约650万千瓦,现有电力装机332万千瓦。乐山地处四川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泸州全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温、光、水同季,季风气候明显,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沱江、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龙溪河等交织成网。境内长江航道133千米,入境水量2420.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945.6亿立方米。近30年,长江最高洪水位19.62米(2012年7月22日)。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门类齐全。林地面积41.8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4.21%,共46种。中药材天麻、五倍子、佛手、黄柏、杜仲、安息香等1444种。珍稀动物中华鲟、白鲟、华南虎、黑颈鹳、林麝、猕猴等18种。食用菌竹荪、鸡丛、蘑菇、银耳、木耳等20多种。土地资源面积12,242.9平方千米,折算122.43万公顷,其中耕地47.14万公顷,林地41.88万公顷,园地3.1万公顷,草地3.71万公顷,水域6.74万公顷,重视综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探明储量煤43.32亿吨,天然气407亿立方米,硫铁矿32.17亿吨、方解石20.1万吨。大理石计数亿立方米。还有铜、金、石油、铀、镓、锗、铝土、耐火粘土、熔剂白云岩、盐、石灰岩、高岭土、玻璃用砂、陶瓷用粘土、石膏等20多种。泸州地处四川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眉山年平均气温17.1,年平均降雨量大于10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少霜雪;日照少;光、热、水的时间分布与农作物生长发育期同步,气候适宜性好。岷江和青衣江贯穿境内,全市各类水利工程27887处;流经该市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15条,其中岷江从北到南径内流长99.26公里,青衣江过径内流长58.82公里;水电开发理论蕴藏量106万千瓦,可开发92.2万千瓦. 有林业用地.1公顷,其中国有林地64529.5公顷,集体和个人林业.6公顷。防护林3428.2公顷,蓄积465.9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9.8%。两岸以平原和河流冲积平坝为主。东部龙泉山两翼,西部丹棱、彭山、洪雅境内大部分地区皆为低山丘陵,海拔500-800m部分达800-1500m,中生代红色岩层分布广泛,丹霞地貌发育,生态环境优良。矿产资源境内矿藏有金、银、铜、铁、锌、煤、石膏、芒硝等20多种,其中芒硝储量达到650亿吨。眉山地处四川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内江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光热充足、无霜期长。内江冬暖夏热,平均1528,活动积温5598左右。常年平均太阳总辐射89.6k Calc,年总日照时数1100h1300h,无霜期达330d。全年气温有明显的冬干春旱现象,同时,夏旱伏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沱江水流缓急交替,自然落差1355m,平均比降45,水能蕴藏量有kW可供开发。水能蕴藏量约有35000kW可供开发。加上沱江的水能资源,年发电量可达92亿kWh,开发的水能资源仅占可开发量的21.7%。树种资源有60多个科,110多个属,190多个种。森林植被种类、群落组成以及群落动态特征,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呈较明显的地带变化,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鲵”,古宇湖有成群结对的候鸟迁来越冬,大多数从朝鲜、蒙古途经西藏、青海,从喜马拉雅山脉飞过进入内江数据缺乏内江矿产资源丰富,能源矿产主要有煤、天然气和油页岩,非金属和建材矿产主要有石灰石、石砂岩等,金属矿产和稀散元素主要有铁、钾、金、铝、镓、铷和锂,化工矿产主要有盐矿和粘土矿。内江小量生产的囟盐、粘土、铅土矿和沙金,还大有开发前景。 内江地处四川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遂宁遂宁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光照较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遂宁市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7-17.4,年平均气温为16.0,最高与最低年平均气温相差2.5。遂宁中小河流众多,涪江遂宁境内171公里。涪江支流呈树枝状分布,境内流域面积5127.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96.29%。遂宁有充足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5.85万千瓦。生物资源门类繁多。境内发现并利用的生物资源约1500多个品种或品系,其中植物资源1000余种,农作物栽培品种达367个。遂宁总耕地面积228.15万亩,其中紫色土面积最大,占耕地面积的62%,广布于境内的低山丘陵地区。全境的岩层,下部以石灰岩为主,上部以紫红色沙土、泥岩为主。所以,遂宁地区又被称为“红土地”。遂宁市矿产资源丰富。储量较多的矿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气、井盐、砂金、石灰石等,尤以天然气和盐卤资源最为丰富。遂宁地处四川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资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1100毫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长达300天。全年云雾多而日照少,空气湿度大而昼夜温差小;平均风速小,大风日数少。因河网水系发育共有沱、涪两江支流110条,河床平、缓、宽,地形切割浅、落差小、水流平缓、岸势开阔,总长175.4公里,水域面积为30多平方公里,平均流量为225立方米/秒275立方米/秒,流域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数据缺乏数据缺乏数据缺乏资阳地处四川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自贡年平均气温17.5至18.0,日照1150至1200小时,降水1000至1100毫米。江河分属沱江、岷江水系,境内大小河流460余条。自贡境内地形多丘陵,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市内河流主要为沱江水系,沱江下游段流经市境127公里。釜溪河为沱江在市境的主要支流,其上游有旭水河、威远河注入,流域总面积为3490平方公里。市境西部有越溪河自北向南穿越荣县,属岷江水系。森林植物主要种类现有77科163属280种。境内饲养动物资源主要有猪、牛、羊、骡、马、猫、兔、狗、鸡、鸭、鸽、及蜜蜂等种类。数据缺乏数据缺乏自贡地处四川地区,内陆深处,无海洋资源。第二部分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2.1、成渝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特色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1、发展基础好,在成渝经济区内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人力资源丰富;2、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成渝经济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国家在重庆、成都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允许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先行先试,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3、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南亚、东南亚与我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2成渝经济区区域文化的挖掘就是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2.2.1成渝经济区文化发展的优势1、文化资源资源丰富,成渝经济区文化形态多样,以巴蜀文化为主导,铜梁龙舞、川江号子、自贡灯会等群众性节庆活动品牌,有川剧、四川清音、綦江版画、土家摆手舞等传统文化。2、发展机遇汇集,国家明确要求在成渝经济区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加强区县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的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影剧院。加大乡村文化设施投入,推进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3、文化市场主体活跃,已基本形成以报业集团、新华书店集团、广播电视集团、出版集团四大国有文化集团。创作了一批文化精品,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实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每年组织10台优秀剧目下乡巡演,满足农民文化消费需要。4、文化发展条件成熟,川渝曾同属一个行政单元,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历史悠久。随着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形成,两省市之间人员和物资流动日趋频繁。川渝在文化发展方面屡有联手,2004年签署的加强川渝两省市文化合作,共谋文化发展的协议、推进两省市广播电视业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和加强两省市旅游合作的协议,促进了两省市文化合作,2011年签署的重庆市成都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制定了成渝两地工作交流协调机制。5、文化发展亮点纷呈,成渝地区拥有7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占西部地区的58.33%,20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个国家地质公园,12个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还拥有川剧、蜀绣、铜梁龙舞、万盛苗族踩山会、绵竹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该地区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2.2提高成渝经济区文化挖掘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的建议1、建立合作观念探索协作机制。创新区域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发展模式。遵循“多中心集聚”发展模式,继续加强重庆、成都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通过成内渝、成南(遂)渝和渝广达三个发展带上的大中城市文化产业建设,在川渝毗邻地区建设产业合作示范区,推进两大城市群的文化产业协作,有机地组织分散的经济活动,激发潜在经济活力。2、创新高效的政府互动协作机制。建立更加紧密的两省市高层联系工作推进和区域协调互动的机制,组建常设性的组织协调机构,共同制定促进合作发展的约束性政策,定期开展重大项目督查协调工作。将政府绩效考核标准从利益导向过渡到效率导向,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区域合作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3、开展产业合作发展基础工作。加强合作内容和方式的前期工作。广泛开展两省市间文化交流,加强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和巴渝文化研究,定期组织举办跨区域文化产业研讨活动。定期进行区域整体宣传和整体海外推广交流,搭建对外营销服务平台。加快保护和抢救自然文化、非物质文化、民族文化遗产,对带有区域全局影响的文化遗产进行联合申报。依据国家文化产业分类和统计指标体系,结合川渝两地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产业指标,建立科学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统计监测体系。4、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携手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合作建立文化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增加市场融资资源,解决单个地区融资能力有限的难题,提供信息披露、投融资促进、登记托管等融资服务。以产权、版权等交易为核心,重点提供产权交易、产权信息、投行融资、增值保值等服务内容。5、利用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促进多产业融合。开展跨区域调研,摸清文化产业和关联行业发展情况,紧跟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充分了解有利于推动区域合作的领域,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广播电视以及工艺品制造和交易等作为合作突破口,协调发展关联产业,填补融合发展所需的缺失环节。2.3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2.3.1成都和重庆的人口结构分析 1、性别结构成都市性别结构(2009)按性别分单位数量男性人女性人重庆市性别构成(2010)按性别分单位数量男性万人1709.03女性万人1594.422、年龄结构 成都市年龄结构(2009)年龄组分单位数量18岁以下万人661.461835岁万人721.513560岁万人1382.3760岁以上万人538.11重庆市年龄结构(2009)年龄组分单位数量18岁以下万人544.931835岁3560岁万人1988.7260岁以上万人325.353、职业结构成都市职业构成(2009)职业类型单位数量第一产业人第二产业人第三产业人重庆市职业构成(2009)职业类型单位数量第一产业万人733.68第二产业万人355.69第三产业万人579.464、民族构成 重庆市民族构成 (2010)名族人数(万人)占总人数比汉族2853.9293.5%少数名族197.366.5% 成都市民族构成 (2011)名族人数(人)占总人数比汉族99.1%少数名族0.9%2.3.2成都和重庆的人口增长分析1、根据成都市19992009人口增长趋势拟合人口增长趋势图,根据表格拟合出公式: y = 41505ln(x) (R = 0.8797)所以可以推断出2012年为:607.74万人,2020年为:772.45万人 2、同理,重庆的拟合图根据拟合公式y = 20.923x 38768 (R = 0.9718)可得; 2012年:3329.076万人 2020年:3496.46万人第三部分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成都和重庆比较)3.1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员总量、科技活动人员、研发(R&D)人员)成都科技条件评价项目名称科技人员总量科技活动人员研发(R&D)人员)人数(人)18544839210152重庆科技条件评价项目名称科技人员总量科技活动人员研发(R&D)人员)人数(人)533593511115585从上表可以看出,重庆在科技发展方面比成都居于较大的人才优势。3.2研发经费的总量(变化趋势、区域间比较、投入强度(用R&D经费占GDP的比重表示) 区域研发经费比较 地区变化趋势区域间比较投入强度成都上升成都(516.1亿)12.17%(6528.7)3.3研发经费分布地区科技经费支出内部经费支出成都万元88520万元重庆万元万元3.4研发经费来源第四部分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4.1综合评价4.1.1成都和重庆物质生活质量 成都和重庆物质生活质量对比(一)2001项目地区宏观经济人均GDP(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成都1467622.341.7重庆565034.845.8成都和重庆物质生活质量对比(二)2001项目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恩格尔系数%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成都812837.4417.30重庆672138.711.474.1.2人类发展指数计算成都市人类发展指数计算: 1、识字率指数=实际识字率/识字率标准:93.282、婴儿死亡率指数=(229-每千个婴儿死亡数)/0.222 =100.70 3、1岁儿童期望寿命指数=(实际期望值-38)/0.39= 97.08 4、PQLI=97.02 HDI=1/3寿命预期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0.89 重庆市人类发展指数计算:1、预期寿命指数 = (LE-25)/(85-25)=0.7792、教育指数= (2/3)XALI+(1/3)XGEI3、GDP指数 = log(GDPpc)-log(100)/log(4000)-log(100)=0.6454、人类发展指数=0.7644.2区域竞争力评价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因素一级因子二级因子经济竞争力产业结构状况城市二、三产业占GDP的比例经济总量及其效益城市GDP总量(亿元)人均GDP(万)基本设施竞争力社会服务设施医院总床位数城市大中学校数科技竞争力科研费占GDP的比重/%人口竞争力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总数生活质量城市人口收入及消费状况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政府效率人均财政收入/元人均财政支出/元成渝经济区主要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由城市GDP总量(亿元)(X1)、人均GDP(万)(X2)、城市二、三产业占GDP的比例(X3)、医院总床位数(张)(X4)、城市大中学校数(X5)、科研费占GDP的比重/%(X6)、城市人口总数(X7)、城市居民人均收入(X8)、人均财政收入/元(X9)、人均财政支出/元(X10)组成。 2012年原始数据城市X1X2X3X4X5成都8138.945.749679800629重庆114593.9921349绵阳1346.422.918420046313城市 X6X7X8X9X10成都1.152719355306955重庆1.72024958027401绵阳2.22075521728897描述统计量均值标准差分析 NVAR000016981.78675154.809203VAR000024.18331.436123VAR0000394.00002.000003VAR0000467823.333343056.949843VAR00005763.6667530.966413VAR000061.6833.525203VAR00007.37503VAR0000822732.33333871.326563VAR000094501.33332021.841083VAR000107751.00001017.209913相关矩阵aVAR00001VAR00002VAR00003VAR00004VAR00005VAR00006VAR00007VAR00008VAR00009VAR00010相关VAR000011.000.521-.322.999.914-.638.947.130.966-.853VAR00002.5211.000.641.561.130-.990.220.914.723-.890VAR00003-.322.6411.000-.277-.678-.524-.608.897-.067-.219VAR00004.999.561-.2771.000.894-.674.931.177.977-.877VAR00005.914.130-.678.8941.000-.271.996-.283.779-.569VAR00006-.638-.990-.524-.674-.2711.000-.358-.846-.815.946VAR00007.947.220-.608.931.996-.3581.000-.195.833-.641VAR00008.130.914.897.177-.283-.846-.1951.000.381-.628VAR00009.966.723-.067.977.779-.815.833.3811.000-.959VAR00010-.853-.890-.219-.877-.569.946-.641-.628-.9591.000a. 此矩阵不是正定矩阵。解释的总方差成份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合计方差的 %累积 %合计方差的 %累积 %16.45064.50164.5016.45064.50164.50123.55035.499100.0003.55035.499100.00033.777E-0163.777E-015100.00043.048E-0163.048E-015100.00051.341E-0161.341E-015100.00061.140E-0161.140E-015100.00073.560E-0173.560E-016100.0008-5.676E-018-5.676E-017100.0009-2.604E-016-2.604E-015100.00010-3.406E-016-3.406E-015100.000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成份矩阵a成份12VAR00001.954.299VAR00002.752-.659VAR00003-.024-1.000VAR00004.967.253VAR00005.751.660VAR00006-.839.544VAR00007.808.589VAR00008.420-.907VAR00009.999.043VAR00010-.970.243提取方法 :主成份。a. 已提取了 2 个成份。第五部分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5.1成渝经济区的区域优势分析表一资源劳动力工厂用地燃料运输条件市场位置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冶金和材料产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医药产业旅游注:o代表具有优势项目,x代表不具有优势项目。下同表二区位因素电子信息产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布局要求地方条件布局要求资源良劳动力优工厂用地优燃料良运输条件良市场位置良批发业良用水优税收良表二可以看出,成渝经济区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摩托车制造业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5.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经济:由于国家近几年来对西部发展的重视,对西部的投入和关注较大,成渝经济区投资和发展迅速。社会文化:人口总量大,密度高,常住人口9000多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达到6000多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10万。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35所。职业技术学校789所,在校学生280万人以上,科研机构众多,另外在建设文明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号召下,人们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自然:成渝经济区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幅员面积1.8%,辖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覆盖面积均居全国前列; 2007年底总人口接近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并有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区域内GDP达1.2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5%,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政策以及周边的地区:国家发改委下达规划,要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实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基地。根据该规划发展目标,到2015年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国家、国际投资环境:目前国家、国际投资环境都好,中央也给出了一些投资优惠政策,如重庆最近被国务院批复设立内陆第一个保税区,四川将加强与重庆的合作。成渝城市圈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的竞争力比较图:第六部分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6.1 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评价加快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依托重庆、成都“ 双核”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形成若干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联系紧密、体系结构合理的城市群。着力打造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的重庆城市群,加强涪陵、万盛、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和四川的广安与重庆主城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对接,加快以轨道交通为主的高效便捷交通网络建设,在产业布局上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成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强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与成都市的规划衔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城市群内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建成分工合理、联系密切、良性互动的城市群。大力促进包括宜宾、泸州、自贡、内江、乐山的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积极培育包括万州、南充、达州、开县、云阳、忠县、梁平、垫江、石柱、丰都的经济区东北部城市群。推动毗邻地区加快发展。加强川渝毗邻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打通“ 断头路”为重点加强交通通道连接,推进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对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发展水平。在川渝毗邻的潼南、广安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充分发挥经济区辐射作用,带动川渝其他地区加快发展。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区位商分析。在分析了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和相似度以后,来分析一下该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专业化,即用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简称LQ)=某地区A 部门的产值/ 某地区全部产值全国A 部门的产值/ 全国全部产值计算各产业部门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 计算可知,成都和重庆两地具有地区专业化,即LQ1 的部门分别为13 个和11 个,在这几个具有地区专业的部门中两地又有重叠。除了成都的饮料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以及重庆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外,其他的燃气生产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典礼、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烟草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都是两地共同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雷同导致相互竞争资源和市场,不利于区域整体经济实力提升。其次,成渝两地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矿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国家整体水平,金融、商业贸易、文化科学等没有发展成为主导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也有待发展。6.2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成都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成都市三次产业偏离分析结果指标Bj0bjtrjRjrj-RjGjNjPjDjPDj第一产业270.34 283.78 0.05 0.26 -0.21 13.44 13.35 57.20 -57.11 0.09 第二产业1816.69 2095.54 0.15 0.90 -0.75 531.10 760.89 1134.75 -1364.55 -229.79 第三产业1814.35 2624.55 0.45 0.61 -0.17 810.20 386.60 724.95 -301.34 423.61 6.3 成渝经济区的主导产业有哪些?选择经济区的一个主导产业,分析其回顾影响、前瞻影响和旁侧影响 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医药产业等。回顾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可以对自己提供生产资料部门的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电子产业发展的好,那么想它提供电子器件的部门就会有良好的发展,反之,则会搜到极大的不利的影响。前瞻影响:电子产业会促使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和发现,以便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旁侧影响:电子产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它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第七部分 区域发展战略7.1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7.1.1 战略目标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7.1.2战略重点 使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7.1.3战略方针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7.1.4战略措施坚持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强要素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形成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先进制造和高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