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研究论文_第1页
2020年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研究论文_第2页
2020年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研究论文_第3页
2020年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研究论文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研究论文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哲学特别是分析哲学的再次兴起使指称问题再一次成为了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焦点。提倡传统的摹状词指称论的罗素和前期的维特根斯坦始终主张根据意义来确定所指。也就是说,摹状词理论主张,专名具有涵义,专名的同义词就是一个或一簇摹状词,是通过专名的涵义来确定其指称的。而提倡历史因果指称理论的克里普克(Kripke) 和普特南( Putnam)却认为,决定专名指称的是一系列相关的历史命名。即专名并没有任何涵义,而是严格指示词。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理论并不赞同将专名的意义等同于同摹状词的观点,因为根据他的观点,摹状词描述的只是事物的偶然属性,而并非本质属性。既然描述的并非是决定事物指称的本质属性,那么二者必然不同等同。克里普克认为,专名才是指称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方式。本文就以此理论分析为基础,在找出其理论基本要素的同时,试用图示来分析理论的独特的命名方式。 (一)历史因果理论的理论基础:可能世界 众所周知,克里普克用投掷骰子的方式解释了“可能的世界”这一概念。把两个骰子投掷后会出现两个朝上的数字,而每个骰子都有六个面,因此一对骰子掷出的结果就有36种可能的结果。而克里普克就把这36种可能的状态比作36个可能的世界,而实际投掷出的最后显现的那个结果则就是现实的世界。作为克里普克命名理论的基础,可能世界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很多个世界,而现实得世界只是这些可能世界中的一个而已。 (二)“严格指示词”理论 克里普克在其哲学专着命名与必然性中以可能世界为基础提出了严格指示词的概念。他指出:“如果一个指示词在每一个可能的世界中都指示同一个对象,我们就称之为严格的指示词。否则就称之为非严格的或偶然的指示词。”克里普克也正是借助这一概念,清晰的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他认为,诸如肯尼迪,“7”,伊丽莎白这类的专名是都是严格指示词,因为在一切可能得世界中这些都指称同一个对象。也正是他如此明确的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的概念,才为后来理论的阐述解除了很多误区。 (三)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命名仪式 事实上,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与传统的摹状词理论最大的矛盾无非是名称给事物命名的方式。克里普克认为,在命名之初是有命名仪式存在的。仪式中的对象以实指的方式命名,或者借助摹状词来确定。也就是说,在一个命名仪式上,把Q赋予了一个对象,Q这个专名从一个说话者不断地传递给其他说话者,按照这样形成的链条,每个接受者都用Q去指称前一个说话者用Q指称的对象,以此类推。 两幅图分别是一个沿着圆锥轨迹延伸的立体螺旋曲线的平面图(图示一)和立体图(图示二)。其中NC:命名仪式(Baptism)螺旋曲线(Spiral Curve): 历史因果链条(causalhistorical chain)P: 链条上的传递者(predecessor) 顺时针方向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因果链条的不断发展和延伸。图二的立体图:链条和命名事件这点形成的圆锥行立体空间代表这条链条上每个传递者所处的言语社区(SPEECH MUNITY)的关系的集合。螺旋状曲线:既然这是一条 _链条,那么在这条链条上的传递者的出现必然有时间的先后,因此在命名事件后,越早出现的传递者离命名事件的距离就越近。因此若把链条的轨迹比做封闭的圆形的话,从这个传递者到命名事件为圆心的半径就越短。以此类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后期的传递者就应该在以命名事件距自身知道命名事件的时间为较长半径的圆的轨迹上。如图所示:P1、P2绝对不是在距NC相等距离的同心圆上,因为按照螺旋线的走向,P1是先于P2的名称传递者。所以直线P1NP2N。(P1N代表从命名事件到传递者P1出现的时间)所以这种螺旋曲线恰好能满足按顺时针方向从中心点到轨迹上的任意几点的距离都是一次递增的。图十二中的红色直线: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链条的理想走向,即按照理想前提:每个历史因果链条的传递者都按照命名人的初衷指称为传递目的或使用目的前提下,所形成的轨迹。事实上,红色垂直线是不可能的,因为其理论的重大局限性之一就是因果传递链条与语境因素的脱节(说话者的心理意向、知识背景、个体差异等等语境因素的影响)保证每个环节主体意向的一致性太难了(一个名称的接受者必须意图以和他由之听到这名称的那个人同样的指称使用那名称)。 综上所述,以上的两幅图利用历史因果理论中的主要素对其理论的分析,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其自身理论所存在的局限性。 1、A。P。马蒂尼奇(编)牟博 杨音莱 翰林合等译,语言哲学M, 北京:商务印馆,xx 2、陈波,逻辑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x 3、贾国恒,摹状词与专名的关系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