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1页
赵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2页
赵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3页
赵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4页
赵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赵国的政治制度 第十章 赵国的政治制度赵氏原本是晋国众多卿大夫家族中的一员,在极端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历经数代人的惨淡经营,终于扎稳脚根,与其它强族一起掌握了晋国的军政大权。继而又在与各大家族生死存亡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最终伙同与其成鼎立之势的韩、魏两大家族共同瓜分晋国,建立了独立的赵氏政权。赵氏立国之际,正值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此起彼伏,绵延不绝。新生的赵氏政权处在众强环伺的国际环境中,如何进行政权建设,以期巩固并发展自己的国家,成为摆在赵国统治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政治制度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的创建与完善过程中,赵国统治者遵循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汲取经验。首先,是赵氏先人自己的辅国经验。赵氏先人历任晋国要职,晋国各项国家制度的创建多有赵氏先人的参与和贡献,由此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其次,是赵氏先人的治家经验。在晋国的母体中,卿大夫比拟晋国国家体制,按照宗法制的规定进行着家族内部的建设,每个卿大夫家族都无异于一个国家政权的缩影,尤其到春秋后期这一特征尤为显著。赵氏作为日益兴起的强大家族,情况更是如此。赵氏先人兴家的成功经验成为赵国统治者建邦创制的重要理论依据。再次,赵国统治者又将晋国兴亡的经验教以为鉴,本着扬弃的原则,对其遗留下的有利于赵国政权建设的政治制度加以承袭,而把它认为不好的及不合时宜的某些政治制度予以抛弃。另一条基本原则是开拓创新。赵国毕竟是一个新生的、生机勃勃的政权,与它的母体晋国有着本质的区别,晋国是以国君专制为核心的等级贵族制的政体结构。赵国则适应时代的要求,顺应历史的潮流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包括这种政体统率下的官僚制度。有关赵国政治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具体论述如下。一 君主集权制度的确立赵氏三分晋国而有其一,以家化国,以臣为君,实现了政治上质的突破。建国后,总结晋国公室因大权旁落而受制于众卿大夫家族以至灭国的惨痛教训,着力加强君主集权。赵国君臣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早在其开国之君赵襄子时就已经提上日程。襄子的重要谋臣张孟谈就主张建立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战国策赵策二)的政治格局,认为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同上)。强调加强君权乃持国之道,对巩固赵国统治有重要意义。从此之后,有关君主专制的理论在赵国大地上日益兴起,一大批理论家对之进行了阐述,苟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苟子认为:君者,国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长久者。(苟子致士)又说: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苟子议兵)这就从理论上阐明应该有独一无二的君主来集中使用权力,君主对最高统治权力的独占和支配应该是绝对的、不容分割的。赵国统治者就依据这些理论大力采取强化君主集权的具体措施。国君称谓的变化 赵襄子是赵国的开国之君,然而在他立国之时,名义上还依附于晋国,依旧是晋国的卿。这就如同晋国表面上仍然尊奉周王室为天下宗主一样。因此,这时赵国实际上的国君襄子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称号。赵襄子在化家为国之前,家臣尊称其为主君或君,到这时他的臣民们便依旧沿袭这一称谓。赵佛肿母就曾要求为我通于主君(列女传赵佛胖母),战国策中张孟谈等称襄子均为君。赵国虽然已经建立,各项制度也在创建之中,然而这时的君臣关系还未像后世那样严格。与襄子同时的勇士豫让在为知伯报仇时就曾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战国策赵策一)他的行动是在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支配下实行的,并不是出于严格意义上的忠君观念。与此相同,赵襄子的臣子也并没有把他们的主君看做唯一的主人,因而才会出现方晋阳急,群臣皆懈(史记赵世家)的情况。为了树立君主的威信,襄子借晋阳解围行赏之机,把上赏奖给了虽无战功却不敢失人臣礼的高共,为群臣树立了尊君的榜样。很明显,襄子的主观意向是要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这是实现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前提。由于赵襄子的臣子的头脑中没有主辱臣死的观念,襄子一旦败亡,他们完全可能另投新君。这一方面是由于后世那种绝对的忠君观在当时尚未出现,另一个原因则是:襄子创建赵氏政权属自立性质,在一些人看来是名不正而言不顺的。故而,正名便成为赵国统治者提高自身权威的急务。所谓正名,就是要取得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王室的认可,正式列入周王室诸侯的行列。周代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等爵制,只要取得其中的任何一级称号,就是名正而言顺了。赵国统治者为争取正名采取了哪些措施,史无明言,然而我们据史实分析,则不外乎以下这些方法:努力巩固并扩张自己的统治,造成既成事实;联合与自己同样处境的韩、魏两家一起展开外交攻势。经过一番努力,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命韩、魏、赵为诸侯(史记周本纪),徒俱虚名的周天子不得不做出友好姿态,于是,赵国终于成了名实俱副的诸侯国。这时已是烈侯在位了。赵国国君的名位确定以后,其绝对权威并没有如影随形、一蹴而就。它的确立仍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烈侯曾借赏歌者田之事询问相国公仲连:寡人有爱,可以贵之乎?(史记赵世家)答曰:富之可,贵之则否。这与后世以一己意志为转移,将臣民的生死予夺存于一念的专制君主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赵国国君仍需为最终实现君主集权这一目标努力奋斗:对外,既要相机发动战争,尽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又要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寻求政治伙伴。对内,则继续完善各项国家制度,稳固自身的统治。到赵武灵王即位后,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公元前317年,五国相王(史记赵世家),实现君主集权 的国际大气候已经完全成熟。然而,赵武灵王依然保持了谨慎的态度,没有立即响应,他谦虚地说:无其实,敢处其名乎!(同上)他采取了折衷的办法,下令国人改侯而称己为君。称君是投石问路的做法,是个短暂的过渡,然而却是非常必要的。利用这个缓冲阶段,赵武灵王可以审时度势。这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稳健态度,有利于赵国政治秩序的稳定。在看到称王没有引起各国政治动荡,确是大势所趋后,赵武灵王便在同年也称王了。列国相继称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在新的集权制度下,王的含义已与周代的王有了本质的区别,时代赋予它新的内涵,成为专制一国的无上称谓了。武灵王称王,标志着赵国国君的绝对权威从此确立。凭借这一保障,赵武灵王才能冲破层层阻力,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把赵国推向战国七雄的行列,使山东各国唯赵之马首是瞻,并一度出现代秦而统一全国的趋势。从此之后,王便作为赵国国君的固定称谓,历代延续,直到赵亡。同赵国国君称谓的变化紧密相连的是,其称谓愈尊,其实际掌握的权力便愈大,直到建立起巩固的君主集权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的世袭制度 家天下是中国政治社会特有的组织形式。其自夏代以来,在中国一直延续了数千年。它的核心就是王者以天下作为自己的一家之私,由一家之姓世袭掌握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并对国家实行专制家长制的统治。这种家天下的国家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王位继承制是它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家族制度的发展,随着古代政治社会的演进,随着人们对前此以往的王位继承制度的不善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政争、并由此给社会政治经济秩序造成巨大动荡的不断反思,王位继承制度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到、西周时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其精髓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嫡长子继承制从确立到被各级贵族真正认同经历了一个不算短暂的过程,直到春秋中叶各诸侯国才真正接受和执行它。而到战国初年赵氏立国之时,赵氏统治者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然而,如果我们单纯探求赵氏一脉,看其先祖何时就已接受嫡长子继承制,则需从由此项制度派生出来的宗法制进行追述。宗法制中确定宗族统属关系同时也是确定政权结构中尊卑上下关系的唯一准则,就是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它规定,白天子以下各级贵族,仅嫡长子得确立为宗子,他相对于诸孽庶来说是为大宗,诸孽庶即为小宗,大宗在政治地位上绝对高于小宗。文献记载的赵世系相当简略,但赵氏先祖为父死子继则毫无疑问。至于是否按照宗法制的规定执行了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则到赵衰之时才有明确记载:赵衰追随公子重耳出奔狄,娶狄女叔隗,生子赵盾。经过十九年的流亡生涯,重耳归国继位为晋文公,他感念赵衰的辅助之功,以女嫁之,是为赵姬,生子赵同、赵括、赵婴齐。赵姬是一位明达事理的女子,她态度坚决地要求赵衰迎回叔隗及其子赵盾,并且还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本来,赵姬为晋国君之女,以己子为嫡子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她却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降到了庶子的地位,因为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仅嫡长子才能够继承父辈在政治上的优势,赵姬将嫡长子之位让于赵盾,是由于他有能力光大赵氏门庭,是出于以赵氏家族前途为重的考虑。这件事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明确的记载。晋襄公六年(前622年),赵衰去世,赵盾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了他的职位。第二年,就在阳处父的帮助下夺得了晋中军帅的职务,成为晋国主持国政的正卿。由于赵盾为赵氏宗子,因而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他不仅在家族内部统领着包括赵同、赵括、赵婴齐在内的族人,而且在晋国的政治地位上也远远高于他们。然而,赵姬终究是国君的女儿,这种以尊为卑的现象就是在赵盾看来也是不正常的,于是就有了赵盾还嫡之举:晋成公即位后,鉴于晋国无公族的状况,乃宦卿之嫡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余子,亦为余子;其庶子为公行。晋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左传宣公二年)。依据这一规定,身为正卿的赵盾应为公族大夫,然而他却向晋成公请求以赵括为公族大夫,而自己甘愿为旄车之族-这本来应该是由庶子充当的。赵盾此举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将赵氏宗子的地位归还给赵姬的亲生子赵括。晋成公同意了赵盾的请求,这标志着赵盾由嫡子降为庶子,由大宗降为了小宗。不幸的是,赵盾如此大义之举,却为赵氏家族留下了隐患。依据宗法制,赵氏内部的嫡庶关系既已发生变化,则相应地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应出现逆转。但是,赵盾的政治地位已经稳固,仍然主持着国政。一直到晋景公时赵盾去世,他的儿子赵朔又继他之后出仕晋国,其职位依旧高于叔父赵括,这种现象与宗法制的原则是相悖的。直到晋景公十二年(前588年)赵括才列为卿(史记晋世家)。据文献记载分析,这时的赵朔当已不在人世。在赵盾还嫡近二十年之后,作为宗子和卿大夫的赵括才终于在赵氏家族内部确立了族权和政权上的优势。到赵朔之子赵武时,无论是族权还是政权上的优势俱不存在了,作为赵氏家族的孽庶,他被称为赵庶子武(同上)。赵武尊贵身份与地位的丧失,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这就是赵朔之妻、赵武之母、晋成公之女赵庄姬。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将为乱(左传。成公八年),赵氏的政敌栾氏、郁氏为她作证,企图趁机倾覆赵氏。果然,赵氏遭受了灭顶之灾-族诛。宗子被灭,意味着赵氏在晋国绝祀。但作为庶子的赵武,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则未受牵连,在韩厥的帮助下,赵武复立为赵氏宗子,延续赵氏一脉。赵庄姬夺嫡成功,标志着赵盾还嫡的最终失败,赵氏宗子之位复归赵盾后裔。发生在赵氏家族的让嫡、还嫡、夺嫡事件,有着深刻的政治内涵,它表明到这时以嫡长子继承为原则的宗法制已经被赵氏先祖完全接受并力图使其走上正统的轨道,嫡长子地位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这一切都在证明着一个问题:赵氏以嫡长子继位的原则至迟在这时就已经确立了。赵氏家族发展到赵襄子时完成了化家为国的全部准备,雄才大略的赵襄子是这一质的飞跃的具体执行者。立国之后,各项国家制度都待确立,继承制度更是直接关系着赵氏国运的长久与否,早已被赵氏先祖认同并一直在家族内部执行着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当时唯一的选择。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这种理想化的继承模式在具体执行时是存在着较大的灵活性的。分析赵世系,结合文献记载,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在某些情况下,不仅嫡长子继承制被完全抛置一边,就连父死子继也被打破了。这样的变例在赵世系中曾出现二次:一次发生在赵国第二代国君赵献侯身上。赵献侯为赵国开国之君襄子的侄孙,依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他是根本不可能获得继承权的,而他却终于登上了赵国国君的宝座。原因何在?要解答这一问题,还需从赵襄子继承赵宗谈起。襄子本是赵简子的庶子,他的嫡兄伯鲁是简子法定的太子。然而襄子的才干却远远超出了乃兄。当此之时,晋国的各大强族虎视眈眈,都在竭力发展自家的势力,赵氏的竞争对手是强大的。在这种情形下,拘泥于嫡长子继承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于是简子毅然决然地废掉了伯鲁,而立襄子为太子。从以后赵氏的发展来看,简子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这却是以破坏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为代价的。为了弥补这一缺憾,赵襄子立国后仿效了其先祖赵盾的还嫡之举,正如史记赵世家所言: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与伯鲁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为太子。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正是有了赵襄子的还嫡之举,才有了献侯的继立,赵国以后的历代国君均为伯鲁后裔而非襄子后裔。揭开表象,透视实质,赵襄子传位侄孙的行为看似破坏了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实质上却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它。因此,这一变例的实质却是正统。第二个变例是武公之立。据史记赵世家所载,武公为赵烈侯之弟,烈侯立九年而卒,武公继立,在位十三年。分析文献可知,武公的君位并非自然承袭于烈侯,而明显系篡夺所得,其证据有二:一是传世文献世本为赵人所作,这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而它却不记武公之立,这显然是以其非正统的原故。再者,烈侯在位时立有太子。赵世家有言:武公十三年卒,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一个复字,清楚地表明太子章的地位是在烈侯在世时就法定了的。赵烈侯如果有传弟的意图,就不会再立太子。其次,是争夺。赵国君位争夺的情况极为严重。其特征是:先君去世后,嗣君继位,不服其所立的诸公子与之进行君位的争夺。这一悲剧,在赵武灵王称王之前,几乎每代都要重演。史记赵世家中有以下记载:襄子弟(应为襄子之子)桓子逐献侯,自立于代,一年卒。国人日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前文对这一问题已有过探讨,武公之立当是武力篡夺的结果。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敬侯卒,子成侯种立。成侯元年,公子胜与成侯争立,为乱。成侯卒,公子缫与太子肃侯争立,缫败,亡奔韩。三年,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赵世家对于这一次次的君位争夺虽然只留下了寥寥数语,但已经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幅血淋淋的场面。杀、作乱、不关于赵桓子的世次,文献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史记赵世家称其为襄子之弟,而世本则称其为襄子之子。世本为赵人所作,对本国国君的世次应当是清楚的,我们信从这一说法。再者,高明先生在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侯马载书盟主考一文中经过对文献的分析也认为:如果说桓于是衙子之于、曩于之弟,则年岁显然过老,不大可能与其孙辈献侯争位,世本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克、为乱、败这些字眼,真可谓言简而意赅,字字透露着争夺的激烈、斗争的残酷。连绵不断的君位之争,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赵国政局的动荡,而且还大大消耗了赵国的国力。赵襄子立国之初所奠定的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史记赵世家)的雄厚国力在一场场内乱中逐渐削弱。内乱不止,外患便趁虚而入。除去赵国与各国的混战,这时期对赵国威胁最大的是经过魏文侯改革而日益兴起的魏国。早在赵烈侯时,魏文侯便向赵国借道攻打中山国,魏国竟有实力越过赵国国土去侵伐他国,这对赵国来说不能不是一次严重的警告。更有甚者,在赵成侯二十二年(前353年),赵都邯郸竞被魏军攻占,赵国几乎经历了一场灭国恶运。到赵肃侯在位时,魏的攻势更加咄咄逼人,无奈之余赵国只得修筑南长城以自卫。赵国统治集团的内讧将赵氏政权推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赵武灵王即位后,努力扭转国家的衰败局面,着力加强君权,特别是他称王之后,赵国完全形成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格局。从此直到赵亡,除赵武灵王因在继承人问题上优柔寡断而导致沙丘宫变外,以前那种先君尸骨未寒,诸公子即与新君兵戎相见的场面未再出现。再次,是恃宠夺嫡。纵观文献,在赵世家中恃宠而夺嫡的事例发生过二次:一次在赵武灵王时,一次在赵悼襄王时。其共同的特征是:时王爱屋及乌,因宠爱其母而立其子。赵国自武灵王强化王权之后,君主的绝对权威从此确立,新君一旦即位,其地位便神圣不可侵犯。在这种新形势下,过去那种刀光剑影的争夺方式是不利于争夺者的,篡位者只会被看作国家的叛逆而招致全国的讨伐。因此,赵国王位的争夺战是通过对太子之位(即嫡位)的争夺表现出来的,是在貌似和平的氛围中于宫廷内部完成的。赵武灵王宠爱孟姚,孟姚数微言后有淫意,太子无慈孝之行(刘向列女传赵灵吴女),武灵王便以此为借口废后与太子,而立孟姚为后,孟姚之子赵何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从文献记载来看,赵国这次储君变更似乎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就被赵国上上下下接受了。如果没有以后赵武灵王的反复之举,赵何的宝座便是坐稳了。故太子赵章也似乎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到代地做安阳君去了。然而,时隔不久赵武灵王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傈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将赵国一分为二的打算虽然没有付诸实施,却撩拨起了故太子章夺权的野心,由此才演出了沙丘宫变的悲剧。如果赵武灵王坚持初衷,在传位惠文王之后,采取措施瓦解赵章的野心,扼制他的势力,这场大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赵武灵王对赵惠文王的选择显然已经得到了群臣的认同。第二例夺嫡事件发生在赵悼襄王时,这与前一次夺嫡事件有着完全相同的套路。倡后既人为姬,生子迁。倡后既嬖幸于王,阴谮后及太子于王,使人犯太子而陷之于罪。王遂废嘉而立迁,黜后而立倡姬为后。(刘向列女传赵悼倡后)与前次不同之处是这次夺嫡没有引起内乱:赵悼襄王薨后,太子迁继立,群臣接受了新王,故太子赵嘉成了其弟朝中的一个臣子。第四,是外援。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常常以婚姻的形式缔结盟好,因此,立某国嫁来的女子所生之子为太子,往往成为争取该国支持和援助的政治手段,继承制度亦往往受到政治形势和国与国之间利害冲突的影响。赵国史料中涉及这方面的记载寥寥无几,赵国的夫人、后妃来自何国,大多无从查考。故而,外援对于赵国的继承制度影响有多大是难以估计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外援的实力如果并不强大,则这份外援是难以作为靠山的。赵武灵王的故太子赵章,其母为韩女(史记赵世家)。然而,韩国的国势一直不甚强大,因而,当赵章的太子之位受到威胁时,韩国并没有能助他一臂之力。赵国著名的法家慎子曾发表过这样一段议论: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如果以此来比喻嫡长子继承制,无疑是极恰当的。这项制度正是统治者求定息争的产物。然而,由于立嫡的主宰权掌握在君王手里,君王在立嫡时,常常将前代的惨痛教训置之脑后,唯自己的意志是从,故此,嫡长子继承制在真正执行时存在着严重阻力,甚至经常被弃置不顾。事实上,嫡长子继承制只是统治者心目中的理想模式,是永远不可能被真正彻底执行的。后宫与宦官制度 后宫与宦官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衍生物。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后宫与宦官制度也日益完备,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滋长着。赵国的后宫制度承袭于周代。在周代统治阶级的家庭中,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的妻妾也以嫡庶为原则划分成若干等级。嫡妻即正妻,只有一人,天子嫡妻称后,诸侯嫡妻称夫人,卿大夫嫡妻称内子,庶妻位在嫡妻之下,排成高低贵贱的等列。赵氏先祖早在担任周代的卿大夫职务时,就已经开始在家族内部实施这项制度了。这一时期,赵氏主妇的正式称谓即为内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赵衰之妻赵姬礼让嫡妻之位的一段记载,赵姬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这是赵氏先祖之妻有嫡庶之分的明确记录。赵氏立国后不久,挂名的周天子不得不赐封其为诸侯。赵国国君既已位列侯爵,其正配的地位便也随之水涨船高,尊为夫人了。由于赵国史料奇缺,有关后宫的记载更是少而又少,故而在正史中明确称为夫人的只有一位,她就是赵武灵王尚未称王时娶于韩国的宗室之女,史称五年,娶韩女为夫人(史记赵世家)。她就是赵武灵王第一位太子赵章的生母。自赵武灵王称王后,赵国后宫中便有了后的设置。第一位称后的当是由夫人晋升而来的韩女,这从其子赵章被立为太子可以推知。列女传则直截了当地称其为后。孟姚应该是韩氏王后被废黜以后武灵王所立的第二位王后,她有个好听的称谓惠后。从此之后,历代赵王的正配称后当毫无疑问,见诸史籍的还有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威后,以及赵悼襄王的王后倡后。显而易见,赵国国君正配的称谓呈现的是阶梯式上升的趋势,它与赵国国君称谓的不断加尊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亦步亦趋的现象正是它作为君主专制制度的附属物所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夫人还是后的下面,都有分成若干等级的人数不等的妃嫔,其具体称号则已无从考查了。名号只是赵国后宫制度的内容之一,其它诸如服饰、礼仪等一系列相配套的制度与之共同构成了等级森严的后宫制度。正是由于后宫制度在方方面面都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故而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各个等级的妃嫔都在各展其能,努力使自己的称号一升再升,夺取夫人或后的称号是她们的最高目标。由于和国君的特殊关系,要想使后宫对赵国的政治不产生任何影响是不可能的。从文献记载来看,赵国后宫对本国政治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三位王后:惠后、威后和倡后。赵武灵王十六年(前310年),孟姚入宫得宠,特别是她生下王子赵何以后,王后韩氏与太子赵章的地位便日益受到威胁。在这场争夺中,武灵王显然是站在孟姚一边。为给孟姚夺嫡寻找依据,他们甚至打起了老祖宗的主意,宣称深受赵人崇敬的先祖赵筒子曾得一奇梦,梦中天帝亲自为其七世孙即赵武灵王指婚,这位由天帝指定的女子就是孟姚。在那个神权至上的社会,天帝的指令谁敢违背,孟姚在天帝的庇护下顺利登上后位,号称惠后。随之,赵何与赵章也完成了太子角色的转换。不服其弟之立的赵章终于在公元前295年发动沙丘政变,赵国的政局经历了一场大动荡,赵武灵王甚至成为这场政变的牺牲品。威后是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后。惠文王去世后,她曾一度大权独揽,正如史记赵世家所载:赵王新立,太后用事。在所有的赵国后妃中,她是被史家用墨最多的一位。有关她的事迹,战国策中有两段非常生动的记载,其一是脍炙人口的触龙说赵太后:赵孝成王元年(前265年),秦国大举进犯赵国,赵国求援于齐。齐国提出出兵的条件是要以赵太后的爱子长安君为人质。出于舐犊之爱,太后严拒,形成僵局。左师触龙出面游说太后,终于使其答应了齐国的要求。其二是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在这个外交场合中,赵威后是以一位贤明的执政者身份出现的。她先问齐国收成的好坏,又问齐国百姓的疾苦,最后才问到齐王的安康。使者对她先贱而后尊贵的问候次序表示不满,赵威后从容反驳说如果反过来就是舍本而问末者。赵威后执政一年后故去,其子赵孝成王亲政。倡后为赵悼襄王的王后,赵国亡国之君王迁的生母。倡后初入宫时为姬,是妃嫔的身份。她先凭自己的美貌迷惑悼襄王,生子赵迁以后,便开始施展阴险手段谋夺嫡位,阴谮后及太子于王,使人犯太子而陷之于罪,王遂废嘉而立迁,黜后而立倡姬为后(刘向列女传赵悼倡后)。悼襄王死后,赵王迁即位,倡后以太后之尊,却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收受秦国贿赂,百般陷害支撑着赵国半壁江山的良将李牧,必置之死地而后快。李牧死后,赵国旋即覆灭,赵王迁被俘。宦官是围绕在国君及夫人、后妃身边并为之服务的一群人。先秦时期的宦官并不像后世宦官都用清一色经过阉割的男子组成,除了这一类人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尚未成年的贵族子弟和家内奴隶。这些人穿行服务于王宫内苑,有很多接近国君及夫人、后妃的机会。其中一些伶俐、善于揣摸主人心理的宦官便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那些深锁内宫与外部几乎隔绝的夫人、后妃们更是将他们视作心腹,常常委以重托,于是这些人手中的权力便日渐膨胀。缪贤是文献中所见的唯一可以肯定身份的赵国宦官,他担任着赵国的宦者令,也就是宦官的首领。由此可见,赵国的宦官已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和等级差别。仅从文献对缪贤的记载就可推知,这时候,赵国宦官的势力已越出王宫内苑,开始对赵国的政治产生影响。缪贤不仅有能力收养大批舍人,而且还能网罗到蔺相如这样的大贤,可见其权势已不容小视。甚至于燕王在与赵王相会时,也曾私下暗握其手,恳切表示希望与之交友。如果不是缪贤有一定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赵王的决策,燕王又有什么必要纡尊降贵与一个身份卑贱的宦官交友呢。赵王对缪贤的宠幸,还可以从他对缪贤罪过的宽宥上得到印证。虽然我们不能查证缪贤所犯罪过的轻重,但在专制王权下,对臣民的生杀予夺唯王之意志是从,如果不是缪贤还可以为赵王所用,赵王又怎么会怜惜他这条陛命呢。缪贤可以参与朝政,这是勿庸置疑的。当赵王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商议如何应付秦王索要和氏璧的无理要求,又要不启兵端这样的国家大事时,身为宦者令的缪贤向一筹莫展的赵王与众大臣推荐了自己的舍人蔺相如。以蔺相如之大才,却不以投身一个宦官门下为耻,又可侧证缪贤的权势之大与赵王对其宠信之深。从史书的记载来看,缪贤虽然参与了朝政,但对赵国的政治无疑是有功的。然而,并非每个宦官都能像他这样以国家社稷为重。在受倡后指使谋陷太子赵嘉的人中,宦官是少不了的。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后宫与宦官这两大专制王权的附属物,在对王权政治的影响上是弊大于利的。对继承者的培养制度 赵氏非常重视对继承人的教育,早在立国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制度,这在国语晋语九邮无正劝谏赵简子的话里有所体现:昔先主文子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失赵氏之典刑,而去其师保,基于其身,以克复其所。及景子长于公宫,未及教训而嗣立矣,亦能纂修其身以受先业,无谤于国。顺德以学子,择言以教子,择师保以相子;今吾子嗣位,有文之典刑,有景之教训,重之以师保,加之以父兄.上面述及由于遭受族诛之祸,赵氏有两代继承人文子、景子没有受到严格的教育,但是他们凭借自身的努力,实现了中兴赵氏的奋斗目标。到赵简子被确立为赵氏继承人时,赵氏的元气已在恢复之中,他又获得了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经过这次刀光剑影的洗礼,加强对继承人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这项制度便被进一步完善起来,归纳之,可得出以下几项:(1)赵氏先人为家族制定的典章制度,是继承人的必修课;(2)赵氏先人日积月累的经验教训,是继承人必须借鉴的;(3)让继承人与他的同宗弟兄们进行切磋探讨,以开拓思维,增长见闻;(4)为其设置师保,对之进行全面的文韬武略的培养。周礼地官司徒中对师保的职掌有如下介绍:师氏:掌以嫩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一日至德,以为道本;二日敏德,以为行本;三日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日孝行,以亲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居虎门左右,司王朝。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听治亦如之。使其属帅四夷之隶,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门外,且跸。朝在野外,则守内列。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日祭祀之容,二日宾客之容,三日朝廷之容,四日丧纪之容,五日军旅之容,六日车马之容。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听治亦如之。使其属守王闱。上面言及的师氏、保氏乃是专门辅导周王及其继承人的专职人员,赵氏师保的设置大概也由此而来,因此其职掌应该是大致相同的。赵氏立国之后,其继承人便成为一国储君,他的能力强弱直接关系着赵国的安危存亡,而师保则承担着对国储的教育职责,故而对其人选的确定是需要十分慎重的。从文献记载来看,师保这一称谓不知曾几何时又改称为傅了,有关赵国的史籍中对于傅的提法最早出现于武灵王时。武灵王为给王子赵何立傅,真是煞费了一番心血。傅的人选必须符合六个条件,才有可能入围。这六个条件是:知虑不躁达于变,身行宽惠达于礼,威严不足以易于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恭于教而不快,和于下而不危。(战国策赵策二)无疑,这是傅应当具备的六种品德。据此,武灵王最终选定了周绍做王子赵何的傅。他认为以子之知虑,为辨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难,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同上),故而是傅最恰当的人选。周绍被选中后,武灵王又赐他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同上),以示优宠,对他寄以重望。不仅国储需要有师保即傅的教导,如果国君年幼即位,则也要按制为之配备傅。肥义就曾做过赵惠文王的傅,这在史记赵世家中有明确记载。赵武灵王最初继位时,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史记赵世家)。这里提到的博闻师、左右司过同样肩负着傅的职责,名异而实同。总之,赵国对继承人的培养是有一定的制度可循的。这项制度一方面为把国储培养成合格的继承人发挥了一定的功效,另一方面对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与强化也有不可抹杀的作用。二 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形成赵国是从晋国的母体中脱胎而来的,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在官僚体制上,它们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晋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军政合一的旧体制在新的形势下已经显得陈腐不堪,与时代的要求相去甚远。赵国经过新兴势力集团的政治改革,确立了旨在加强国君绝对权威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在国君之下,有一整套官僚机构作为统治工具。这个官僚机构,是以主管行政的相和主管军事的将为首的。官分文武,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官分文武的制度,既能适应当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又便于把权力集中到国君手中。这是因为文武分职的直接结果便是大臣权力分散,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牵制的作用,这就有效地防范了大臣对权力的延揽,便于国君对臣僚的驾驭和对权力的把握。以相为首的文官体系 相,是协助国君处理国政并统率百官的行政长官。它渊源于春秋时期世卿世族家臣制中的相室一职。从考古资料可以确知,相的正式名称为相邦,古籍文献中一般都称为相国,这是由于先秦文献大都经过汉代人的整理,汉高祖名刘邦,汉代学者为尊者讳,故改称相邦为相国。从地下出土的兵器铭文可以确知,曾任赵国相邦的有惠文王时期的相邦平阳君赵豹、赵孝成王时期的相邦建信君(周金文存卷六,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卷十,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和赵悼襄王时期的相邦春平君(周金文存卷六,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卷十,考古1973年第6期)。史记记载中,担任过赵国相国一职的有:烈侯时期的公仲连,成侯时期的大戊午,肃侯时期的赵成(史记苏秦列传),武灵王时期的赵豹,惠文王时期的肥义、公子成、乐毅、魏冉、赵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孝成王时期的虞卿(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赵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田单、廉颇(注:除说明出处的相国外,其余均出自史记赵世家)。此外,战国策赵策中尚有皮相国、张相国,吕氏春秋应言中还有赵相国司马喜。相国以下,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内史:是负责国家财政事务的官吏。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烈侯时期有徐越担当此职,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为己任。司寇:是负责国家司法刑狱事务的官吏。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惠文王时有李兑担当其职,与安平君公子成平乱有功,专擅国政。左右校:是司寇属下官吏,协助司寇工作。从考古出土的赵国兵器铭文可知他们还有监督刑徒从事兵器制造的职责。行人:是负责国家外交事务的官吏。赵筒子时有行人烛过(韩非子难二)。战国策赵策四记载赵孝成王时也设行人一职。中尉:是负责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官吏。史记赵世家载烈侯时有苟欣担任此职,其职责即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御史:是负责传达王命兼掌记国君言行的官吏。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赵惠文王时期有此官职。田部吏:是负责征收田税的官吏。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名将赵奢曾担任此职。大攻尹:是负责监管兵器制造的官吏。文献中阙载。这一官职是根据地下出土的兵器铭文得知的,现在所知担任过赵国大攻尹的有公孙桴、韩旨、赵闲等。师:是负责教授国君及国子为君之道的官吏。赵氏还在担任晋国的卿大夫时,就在家族内部设有此职教导宗子。成为专职官吏名称。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烈侯在位时相国公仲连曾举荐牛畜担任此职,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傅:其职掌与师大致相同。它的设置也可追溯到赵氏为卿大夫时。赵氏立国后,它也发展为赵国官职名称。由于其责任重大,故而人选十分严格,赵武灵王时周绍曾任王子赵何的傅(史记赵世家,战国策赵策二)。博闻师:顾名思义,它是侍候在国君身边以备顾问的官吏名称。由博学多才之士担任。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即位时年幼,曾设博闻师三人以增长学识。司过:是负责纠察国君过失并随时进行劝谏的官吏。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时曾设左右司过三人。左师:属散官性质,以优老臣,为荣誉衔。据战国策赵策四所载,赵孝成王时触龙曾任此职,以劝说赵太后而名垂史册。太卜:是负责以龟甲进行占的官吏。战国策东周策记载,赵国夺取了东周的祭地,赵太趁赵王生病占之机,设计为之夺回。筮史:是负责以筮草进行占的官吏。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曾有筮史敢为赵王占梦。尹史:也是负责占卜的官吏。后汉书天文志注载:赵有尹史见月生齿,龅毕大星,占有兵变。或即太卜与筮史的别称。司曰:是国君的值日官,负责出纳王命。赵武灵王时曾有此官称(刘向别录)。代相:是由国君派遣、负责辅助代地封君的官吏。因代地在赵国版图内占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因而代相的职责是异常重大的,他对代地封君实负监督之责。被委任为代相者均是深受国君信任并有才识者。赵固、田不礼曾任此职。其中赵固尽心尽职,贡献卓越;而田不同公子章沆瀣一气,助其叛乱,危害社稷。代地封君制取消后,代相一职消失。以上是文献及地下考古材料所能见到的赵国文职职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吏。宰人:是负责国君及后宫烹膳饮食之事的官吏。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襄子曾借宴会之机,利用宰人击杀代王,从而达到兼并代国的目的。庄子杂篇说剑记载赵惠文王时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宦者令:是宦官的首领,专门服侍国君及后宫的生活起居。赵惠文王时期有宦者令缪贤深受宠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朗中:是随侍国君身边供差遣的官吏。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悼襄王时设有此职。战国策赵策三也曾提到此官称。从文献分析,他们是深得国君信任的一批人。中庶子:是国君及储君身边的侍臣。据说苑辨物记载,名医扁鹊曾通过此官为赵太子疗疾。以将为首的武官体系 大将军,或称大将,其职掌是协助国君主管全国的军事,是一国最高的军事首脑。这一官职,一般均由功勋卓著的将军升任。文献所载担任过赵国大将的有:惠文王时期的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孝成王时期的武襄君乐乘(史记赵世家)、悼襄王和赵王迁时的李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赵世家)。将军:是仅次于大将军的武官职称,为大将军的下属,负责统率某支军队。赵国这一武职是直接承袭于晋国而来的,春秋时期晋国统率全国军队的最高官职是将,赵国建立后,将和将军曾并行使用过一段时期。以后,将军成为正式官称,而将则成了将军的简称。从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确知以下这些人曾担任过赵国的将军一职:武灵王时期的英(史记六国年表)、赵庄(史记。赵世家),惠文王时期的赵奢(史记六国年表),孝成王时期的廉颇(史记赵世家)、赵括(史记六国年表),赵王迁时期的扈辄(史记秦始皇本纪)、李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尚(史记赵世家)。这里只摘录官称将军的例子,简称为将的从略。国尉:赵国武官称谓。具体职掌学术界尚有争论,或说是高级军事参议,或认为是军政管理者,更有人认为是一国最高军事长官。根据文献分析,军士许历因献计破秦而升任国尉,位在赵奢之下,因此第一种观点似乎更接近史实。裨将:是将军以下的武官职称。据汉书项羽传颜师古注:裨,助也,相副助也。可见,裨将是协助将军统领军队的副将。史记自起王翦列传记载赵孝成王时期有裨将茄。都尉:是赵国中级武官称谓。文献记载赵孝成王元年,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将车骑:是战国时期赵国独有的武官职称,乃统率车骑部队的最高军事长官。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年)赵国增设车骑一军,由牛翦担当这一职务。军中侯:是负责侦察敌情,实施间谍战术的中级武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赵阏与之战中,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可见,军队中此官职的设置不止一人。官帅将:将军下属的武职官称。据汉书冯奉世传记载,赵华阳君冯亭的后代曾担任此职。军士:是赵国军队中的低级武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赵阏与之战时,赵国军队中有军士许历。黑衣:是赵国守卫王宫的武士官称。黑衣原本是赵国侍卫武士所着的军服,借用作官职名称。战国策赵策四记载左师触龙的少子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又见史记赵世家)。柱国:原本是楚国最高军事长官。战国策赵策四有柱国韩向,恐系赵国仿效楚国官制而设。其具体职掌待考。文献中赵国柱国只见此一例,似非长设之职。由上所述可知,战国时期赵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文官体系和武官体系,这是毋庸质疑的。然而,任何制度在初创时期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赵国的官制也不例外。它首先表现在文武分职还没有做到绝对严格,譬如蔺相如位在文臣之列,而廉颇向他请罪时称其为将军,而文献中又有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的记载。另一表现是赵国假相国的设置。假相国简称假相,所谓假,含有代理、兼摄的意思,顾名思义,它应当是一种协助相国处理政务的官职,然而赵国担任假相国一职的则皆为武将。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孝成王十七年(前249年),假相大将武襄君(乐乘)攻燕,围其国(史记赵世家)。廉颇和乐乘先后担任赵国的大将军一职,他们的具体职责是主管全国的军事,统兵作战,加授他们的假相国一职,显然是为了增重其权威,使之能够更加顺利地实施对军队的指挥权。假相国又名守相,二者名异而实同。从考古出土的兵器铭文中可知,廉颇在负责赵国的兵器制造时,是以守相的名义监造的。铸造兵器自当归属军事事务,而身为大将军的廉颇在监督兵器制造时不以大将军的身份而是以守相的身份出现,不能不令人深思。赵国国君对手握军权而位高权重的大臣的疑惧心理在此可见一斑。地方行政体系 赵国脱胎于晋国,而晋国则是春秋时期比较早地设立县和郡的国家。这是它开疆拓土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当时的县郡与以后赵国作为地方政权组织的县郡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当时,县的出现要早于郡,地位也凌驾于郡之上,完全是县统郡的格局,而最根本的区别则在于,它们是做为卿大夫的封邑被晋君分赐给某些家族的。这些封邑不仅可以世袭,而且在封邑之内卿大夫们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设置自己的政权机构,自行设定赋税的轻重,派专人收取,组织私属卫队,修筑加固城墙等防御工事,俨然就是国中之国。许多卿大夫就利用受赐的封邑发展自身的势力,其中赵氏先人就在自己的封邑内一步步地将这种特权发挥得淋漓尽致。早在赵氏先人赵衰时,晋文公就因他功大而把新开拓的边地原封赐给他,并任命他为原令,赵衰则以赵世次不为相县(世本)的理由婉拒。文公再赐他为原邑大夫,这一次赵衰没有拒绝,他成为原邑的第一任县大夫。原邑成了赵氏的势力中心。此后,赵氏所占有的县邑逐渐增多,到赵文子时,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赵孟问其县大夫,则其属矣(左传襄公三十年)。此外,赵文子还曾与范氏、韩氏争夺栾豹之邑-州县。他的理由是,温,吾县也,而州是从属于温的(左传昭公三年)。到赵筒子时,晋公室益弱,晋顷公之十二年,六卿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族为之大夫(史记赵世家)。以后,六卿互相兼并,赵氏节节胜利,就在自己新得的领地上普及县制。赵氏有关郡的设置也晚于县,郡最初设在荒蛮的边地,是防守边地的性质。文献中有关赵氏立郡的记载最早见于赵简子时赵氏所设的上地郡(韩非子内储说左上)。郡因设在荒僻之处,地域虽广,人烟却稀,所以,尽管它的面积远远超过县,它的地位却是不及县的。赵简子时情况就是如此,在铁之战前,他明明白白地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哀公二年),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反映。赵氏立国之时,境内的县郡已经星罗棋布,但赵氏国君并没有把它们作为封邑分赐给自己的功臣。这大概是赵氏国君对自家三分晋室而有其一的原因做过深刻反思后做出的决定。晋国因世袭封邑而最终导致主卑国乱的警钟已经敲响,新建的赵国再也不愿重蹈其覆辙了。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原来的统治方式已成陈迹,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性质的国家成为展现在赵国统治者面前的宏伟蓝图,以郡县制做为地方政权组织形式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赵国的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政治格局,这是在边地日见开发、繁荣,郡的地位日益上升的前提下确定的。郡的长官称做守,又可称做太守,战国策赵策一曾有请以三万户都封太守的记载,可证。郡守由国君直接任命,负责掌管一郡的军、政大权,是地方政权的最高官吏。见于文献记载的赵国郡守一位是董安于,他是赵的上地守,曾在此郡实行法治(韩非子内储说左上);一位是齐国人李伯,他受到孝成王的欣赏而出任赵国的代郡守,曾自行发兵备燕而赵王不疑,深受信任(战国策赵策三)。除以上提到的上地郡和代郡之外,赵国尚有武灵王开边拓土所设立的云中郡、雁门郡,是用来防御匈奴、林胡和楼烦的(史记匈奴列传)。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因不堪秦国的逼迫,将上党郡献给赵国,于是赵国又有上党郡。以上是古籍文献中明确提到的有关赵国设郡的情况。此外,赵国尚有何郡的设置,是个未知的疑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赵国绝不仅仅只有上述郡的设置。譬如,赵武灵王攻灭中山之后,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可能不设郡管理,只是史无明文罢了。从文献记载来看,赵国的郡所统辖的县的数额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赵国的代郡下辖三十六个县,上党郡则管辖着十七个县。而韩非子初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