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药代动力学课程作业名称:李赫香学号:9年级:14春天学习中心:湘潭学习中心一、填空1.药动学是通过化学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研究药体内过程浓度变化的科学。2.实际上,创建lgC-t曲线以确定地块模型的分割。3.移除率常数表示每小时从身体中移除药物的分数,用字母k表示。4.第一速度进程:t1/2=0.693/K,零第一速度进程:t1/2=C0/2K0。5.生物利用率是药物被血液循环吸收的速度和程度。6.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包括血液浓度法、尿剂累积排泄法、药理效果法等。7.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主要酶为P450,形成NADPH(辅酶)和氧化还原系统。重要的肝药酶诱导剂是苯巴比妥,与拜科胺一起使用,抗凝血作用减弱。8.促进苯巴比妥排泄的方法是碱化体液,促进水杨酸钠排泄的方法是碱化体液。9.体内药物以一定比例衰减,每半衰期注射一次时,通过5个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达到正常状态浓度。有些药的半衰期为80分钟,用这种方法消除的话,将血液浓度从78mg降低到9.75mg需要4个小时。10.苯巴比妥和双香豆素一起使用的保泰松和双香豆素的抗凝血作用分别减弱和加强。其作用变化机制分别诱导肝,诱导酶,加速双香豆素的代谢,与血浆蛋白竞争,增加自由双香豆素。11.在初级运动学中,注射一次后5个t1/2后体内药物基本清除。12.血浆半衰期(t1/2)是将血浆药物浓度降低到一半以下所需的时间,持续多次注射时,要达到想象性血液药物浓度,需要经过5个t1/2。13.药物转氨酶运输的主要方法是简单扩散,其运输速度主要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异、药物分子量、脂溶性和解分离度和极性,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容易携带转氨酶。14.药物的体内过程有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手动运输有两种形式:过滤、简单扩散。16.药物代谢时,一相反应是氧化,还原,水解反应,两相反应是结合反应。17.非线性动力学中最基本的两个参数是Km、Vm。18.药物中新陈代谢最重要的器官是肝脏。19.在隔室模型中,通常把血液和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称为中央室,血液供应少的组织器官称为外周室。20.药物的肾脏排泄是肾小球过滤、小管分泌、小管再吸收全部综合的结果。小肠是口服吸收的主要部分。22.口服药物,药物到达体循环前流入体内的相对药量减少的现象称为一次通过效应。体内的药物分布不均匀。(均匀或非均匀)24.有些药本身没有活性,在体内通过代谢作用激活,这种药叫前药。25.AUC代表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的区域,是评价药物吸收度的重要指标。26.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物吸收度的重要指标,是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请统称代谢和排泄。二、名词说明1、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对包括外来化学物质在内的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称为体内过程)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的学科。2、体内过程(ADME):药物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ads cretion)3、容易扩散:在低浓度侧高输送。它需要载体、饱和度、类似物之间的竞争性,但不需要能量吸收:是指从药物注射的部分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5,分配:药物进入身体循环后,传递到组织、器官或体液的过程。6、代谢(Motabolism):药物进入吸收过程或体循环后,经过肠道细菌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7,排泄:将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8、运输: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运输。9,处分:分配、调节及排泄的处理称为处分。10、去除:代谢和排泄过程药物被去除,称为一起去除。11、活性运输:利用载体或酶促进系统的作用,药品从膜的低浓度到侧面高浓度侧的转运,也称为逆流运输。12,第一种效果:口服给药,药物在到达体循环之前,通过肠、屏障和肝脏的代谢分解,减少流入体内的相对药物量。13,血脑屏障:指由血-脑及血-脑脊液组成的屏障。14、肝肠循环;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移动中被重新吸收,返回肝门静脉的现象。15,生物利用率:是指药物被身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成分和速度。16,血浆蛋白结合率:表示治疗量中药物和血浆蛋白的结合率17,血浆半衰期:是指将血浆中的药物浓度降低到一半以下所需的时间。三、问答1.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和清除是什么?: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和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称为一起清除。口服后片剂的体内过程是什么?答:片剂崩解、药物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载体运输的分类和特性简述。答:载体运输分为扩散促进和主动运输。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沿着浓度梯度输送不会消耗能量,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运输饱和存在。活性运输过程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能量消耗、与细胞代谢相关、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结构运输速度和数量,需要载体数量和活性、结构类似物运输抑制、结构特异性和部分特异性。4.据了解,有些药物通常口服高兄弟生物利用率只有5%,食品同服生物利用率几乎可以提高一倍。影响药物口腔生物利用率的因素有哪些?请分析一下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善。答:1,影响该药物口腔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很多,药物本身的生物利用度低可能是因为药物吸收不良或胃肠分泌的影响。用食物,促进胃排出的速度,延长药物在小肠、肠停留的时间;脂肪饮食促进胆汁分泌,胆汁促进不溶性药物的溶解吸收。剂型因素也有影响,医药辅料的特性和药物相互作用都影响其生物利用率。2、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使不溶性药物成为可溶性盐或无定型药物,或添加到表面活性剂中。改变剂型以增加药物表面积。为了促进酶代谢饱和等,制造化合物制剂或改变制剂。制作前体药。简述了促进口腔药物吸收的方法。答:增加药物的溶解速度:可溶性盐的制备、无定形药物的制备、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半稳定状态的制备、亲水性包含物质的使用等提高药物的溶解性;增加表面药物,减少粒子大小:制造固体分散体,采用精细化技术。添加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渗透膜吸收。为了避免肝的第一效果,可以使用什么样的给药途径?结合各传递途径的生理特性,说明避免第一效果的原理。答:可以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第一种效果。特别是狱卒效应。主要方法如下:(1)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身体循环,没有第一个效果;肌肉注射通过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没有通过门肝静脉,没有第一个效果。(2)口腔粘膜吸收:口腔粘膜下包含大量毛细血管,不经肝脏直接进入心脏,可以绕过第一次肝脏旁路效果。一般可以制成口服补片给药。(3)经皮吸收:药物应用于皮肤时,制剂首先释放并溶解到皮肤表面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通过角质层扩散到达活动表皮的接口,然后在真皮中分配水活性表皮,继续扩散,通过毛细血管被血液监察环吸收,从而避免了门间隙系统。(4)鼻腔给药:鼻粘膜最小的血管丰富,鼻粘膜通透性高,对全身吸收有好处。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身体循环,没有第一效果。(5)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毛细血管丰富,回流很少,肺吸收快,吸收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脏第一效果的影响。(6)直肠给药剂:左药距肛门2厘米,大部分药物可以避免肝头效应,可以提高肛门4厘米以上的生物利用率。栓剂在距肛门6厘米处注射时,大部分通过上直肠静脉进入静脉-肝脏系统。淋巴循环也有助于药物吸收,淋巴吸收的药物可以避免肝代谢作用。讨论影响经皮给药的因素。答:生理因素;皮肤的渗透性随着身体部位的不同,有药物经皮传导速度不同的个体差异,这是因为角质层厚度和皮肤附件密度不同。身体各部位皮肤通透性大小为阴囊耳后腋窝部位头皮肢体胸部。角质层厚度也与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老年人和男性的皮肤低于儿童和女性的渗透性。投药因素:经皮给药系统候选药一般剂量小,药理效果强是可取的。角质层的结构限制了大分子药物渗透的可能性,分子量超过600的药物不能自由通过角质层。药物的熔点还影响皮肤渗透特性,低熔点容易通过皮肤。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能改善药物的经皮吸收。8.药物代谢酶主要是什么?简述他们的作用。答:药物代谢酶主要位于细胞的内质网、微粒体、细胞膜、溶酶体、核膜和细胞膜上。药物代谢酶通常可分为两类:微酶和非微酶。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统:微粒体酶主要位于肝细胞或小肠粘膜、肾脏、肾上腺皮质细胞等其他细胞的内质网生物膜上。最重要的是一组被称为肝颗粒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单氧酶的氧化酶。这种酶催化氧化反应的种类很广,是药物新陈代谢的主要途径。非微酶:位于肝内和血浆、胎盘、肾脏、肠粘膜等组织,体内葡萄糖醛酸结合以外的缩合和特定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由酶催化。开通时与正常物质结构相似的、脂溶性小、水溶性大的药物都由这种酶代谢9.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答:药物输送系统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的光学特异性结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酶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0.药动学研究内容是什么?答:药动学模型的建立;不同给药方案下血浆、组织和尿液的药物浓度预测;探讨药物浓度与药物疗效或毒性的关系。估计药物或代谢产物的可能积累。探讨药物结构与药动学及药效学的关系。调查生理或疾病的变化如何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去除。探讨药物剂型因素与药动学的关系,开发新的传递系统。根据药动学参数制定临床药物治疗方案;从药动学的角度理解和评价药的质量。新药的生物利用率及生物等效性研究。11.论口服给药第二腔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特征?答:血浆浓度-时间图分为3小时相:1)吸收相,给药后血液浓度持续升高,达到峰值浓度,此时药物吸收将作为主要过程进行。2)分布上,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后,以药物从中央室分布到周边室为主要过程,药物浓度减少得更快;3)除相、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中央室和周边室的分布均衡,体内过程以清除为主,药物浓度逐渐减弱。12.重复给药和单剂量给药的药物体内过程有何不同?答:与1剂量剂量不同,反复给药的时候,在第二次给药之前体内药物还没有完全清除,所以体内药物的数量在反复给药后逐渐积累。随着继续服用,体内药量持续增加,过一段时间达到正常状态。在正常状态下,药物从体内清除的速度等于给药率,血浆浓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正常状态。13.什么是非线性药动?非线性药动学和线性药动学的区别是什么?答:部分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体内清除过程与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征不一致,主要表现为根据称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剂量改变部分药物动力学参数差异:线性药动学的基本特征是血浆浓度与体内药物量成正比。在线药动中,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去除率常数和去除率与剂量无关,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与剂量成正比,在剂量变化时,当时的血浆浓度与剂量成正比变化。非线性药动学在血浆浓度和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与剂量不成比例,生物半衰期、去除率等药动因子表现出剂量依赖性14.药物在什么过程中容易产生非线性的药动力学?A: (1)与药物代谢相关的饱和酶代谢过程;(2)与药物吸收、排泄相关的饱和载体运输过程;(3)与药物分布相关的饱和血浆/组织蛋白结合过程;(4)酶诱导和代谢产物抑制等特殊过程。15.TDM在临床药学中如何应用?答:TDM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如下: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2)决定联合治疗的原则。(3)药物过量中毒诊断;(4)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的手段;(5)医疗差错或事故的识别标准,以及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评价手段16.TDM的目的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血浆浓度监测?答:其目的是个体化药物传递程序,提高药物疗效,避免或减少副作用,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药物过量中毒诊断和患者是否按医生的话服药也提供了重要依据。以下情况需要血浆浓度监测:(1)低指数药物治疗,如地高辛、茶碱等;(2)具有苯妥英、水杨酸等非线性动态特性的药物;(3)肝、肾、心、胃功能损伤;(4)联合疗法;(5)治疗效果和毒性反应难以区分。17.在新药药动学研究中,取样时间如何确定?答:根据研究样品的特性,取样点通常可以排列913个点,一般吸收上至少需要23个取样点,对于吸收快速血管外给药的药物,第一个点是Cmax建议您避免;Cmax附近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移除拓朴需要4到6个取样点。整体取样时间至少应持续3-5个半衰期或血浆浓度为Cmax的1/10至1/20。18.药物传递的机制是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水考试题及答案
- 点考试题及答案
- 抗震考试题及答案
- 中外名曲赏析知到智慧树答案
- 中西美食鉴赏知到智慧树答案
- 验光员模拟试题+答案
- 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思维与方法知到智慧树答案
-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培训考核试卷(附答案)
- 第四章血液循环阶梯测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公务员特定项目担保合同规范文本
- 医院数据分级分类制度
- 渤海大学《软件工程》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税务会计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2024年
- ICD-10疾病编码完整版
- 消防设备设施操作讲解培训讲课文档
- 内分泌科医疗管理制度
- 临床开展十二项细胞因子检测临床意义
- FlowmasterV7中文技术手册
- 房屋承包出租合同
- 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 《滚珠丝杠螺母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