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226-2014《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1页
GB 50226-2014《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2页
GB 50226-2014《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3页
GB 50226-2014《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4页
GB 50226-2014《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 GB 502262014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buildings(征求意见稿)201 发布 2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前 言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136号文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3年度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在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 502262007)的基础上全面修订而成。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总结近年来铁路旅客车站尤其是城际铁路、高速铁路等铁路客站建设经验,吸纳了原规范执行以来在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运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科研成果。修订内容符合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和发展纲要,并与相关技术标准相协调。本规范共分章,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选址和总平面布置,车站广场,站房设计,站场客运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设备,另有1个附录。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增加对客站建筑设计四节一保的原则性规定。2.增加建筑功能多元化、用地集约化,并留有发展余地的要求。3.增加旅客流线和作业流程的相关规定。4.增加车站建筑面积计算原则。5.增加中小型车站建筑规模控制指标。6.修订客运专线铁路旅客车站候车区面积和售票窗口数量的指标。7.增加建筑装修与构造、车站建筑室内环境和检修维护的要求。8.深化客运管理、生活和设备用房的有关规定。9.增加客运专线铁路综合物流通道的设置要求。10.将原第7章“消防与疏散”内容移至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TB10063。11.增加静态标识的相关内容。12.增加结构设计章节。13.增加站房中水及饮用水的规定,修订站房采暖、空调等系统的标准。14.增加变电所设置原则,增加计费计量装置设置原则,修订站房动力照明配线的标准。15.修订车站级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及客票系统构架、深化与建筑、结构配合密切相关的终端设备设置原则。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10号,邮政编码:300142),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8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杜爽 卢瑛 周铁征 赵建华 温静 陶然 孙红峰 孟然 侯凯 赵畅 于凤凤 揭蓓蕾 张佳璐 余洋 李桂平 李国富 朱建章 黄保民 贺涛 郭卫东 吕小征 马静波 夏天妍 冯敬然 樊艳 杨卫红 牟忠霞 董志强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 目 录1 总则12 术语23 选址和总平面布置43.1 选址43.2 总平面布置44 车站广场65 站房设计85.1 一般规定85.2 集散厅95.3 候车区(室)95.4 售票用房115.5 行李、包裹用房125.6 旅客服务设施145.7 旅客用厕所、盥洗间145.8 客运管理、生活和设备用房155.9 国境(口岸)站房165.10 检票口175.11 室内环境175.12 静态标志186 站场客运建筑226.1 站台、雨棚226.2 站场跨线设施236.3 站台客运设施247 结构设计258 建筑设备268.1 给水、排水268.2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268.3 电气、照明288.4 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及客票系统29附录设计包裹库存件数计算30本规程用词说明31条 文 说 明321 总则1.0.1为统一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标准,使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符合以人为本、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1.0.3旅客车站布局应符合城镇发展和铁路运输要求,并根据当地经济、交通发展条件,合理确定建筑形式。1.0.4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1.0.5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应采用成熟可靠、经济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1.0.6客货共线和客运专线铁路旅客车站的建筑规模,应分别根据最高聚集人数和高峰小时发送量按表1.0.6-1和表1.0.6-2确定。表1.0.6-1 客货共线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规模建筑规模最高聚集人数H(人)特大型H10000大型3000H10000中型600H3000小型H600表1.0.6-2 客运专线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规模建筑规模高峰小时发送量pH(人)特大型pH10000大型5000pH10000中型1000pH5000小型pH 10001.0.7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 铁路旅客车站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主要为旅客办理客运业务,设有旅客乘降设施,并由车站广场、站房、站场客运建筑三部分组成整体的车站建筑。2.0.2 车站广场 station square在铁路站房与城市交通道路衔接部位设置的广场。一般由站房平台、旅客车站专用场地、公交站点及绿化与景观用地组成。2.0.3 铁路旅客站房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为旅客办理客运业务的铁路客运公共建筑。根据铁路运输性质又分为客货共线铁路站房和客运专线铁路站房。2.0.4 站场客运建筑 passenger traffic facilities in station and yard 在站场范围内为客运服务的站台、雨蓬、地道、天桥等建筑物以及检票口、站台售货亭、站名牌等设施。2.0.5 站房平台 platform for station building由站房外墙向城市方向延伸一定宽度,连接站房各个部位及进出口的平台。2.0.6 旅客车站专用场地 special area for passenger station自站房平台外缘至相邻城市道路内缘和相邻建筑基地边缘范围内,包括旅客活动地带与人行通道、车行道和停车场。2.0.7 客货共线铁路站房 mixed traffic railway station设置在客货共线铁路沿线,为旅客办理客运业务的客运公共建筑。2.0.8 客运专线铁路站房 Passenger delicated line station设置在客运专线铁路沿线,为旅客办理客运业务的客运公共建筑。2.0.9 进站集散厅 entry concourse hall旅客站房内,对进站旅客进行疏导,并设有安检、问询和其他服务设施的大厅。2.0.10 出站集散厅 exit concourse hall旅客站房内,对出站旅客进行疏导,并设有其他服务设施的大厅。2.0.11 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maximum number of passengers gathered in waiting room 旅客车站全年发送旅客最多月份中,一昼夜在候车室内瞬时(810min)出现的最大候车(含送客)人数的平均值。2.0.12 高峰小时发送量 peak hour departing quantum车站全年上车旅客最多月份中,日均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2.0.13 设计行包库存件数 designed capacity of luggage office设计年度内最高月的日平均行包库存件数。2.1.14 旅客服务信息系统 passenger service information system为铁路旅客车站提供综合显示、信息查询、视频监视、入侵报警、旅客携带物品安全检查等功能的信息系统。2.0.15 导向标志系统 guiding sign system设置在旅客车站范围内,沿旅客进站、出站流线设置的引导旅客到站和离站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文字等标志的统称。2.0.16 静态标志 static sign显示固定图形、符号、文字信息的导向标志、位置标志、安全标志、疏散标志、平面示意等标志的统称。3 选址和总平面布置3.1 选址3.1.1 铁路旅客车站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1 旅客车站应设于方便旅客集散、换乘并符合城镇发展的区域。2 有利于铁路和城镇多种交通形式的发展。3 少占或不占耕地,减少拆迁及填挖方工程量。4 符合国家安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有关规定。3.1.2 铁路旅客车站选址不应选择在地形低洼、易淹没以及不良地质地段。3.2 总平面布置3.2.1 铁路旅客车站的总平面布置应包括车站广场、站房和站场客运设施,并应统一规划,整体设计。3.2.2 铁路旅客车站的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符合城镇发展规划要求,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枢纽、机场、码头等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布局。2 建筑功能多元化、用地集约化,并留有发展余地。3 使用功能分区明确,各种流线简捷、顺畅。4 车站广场交通组织方案遵循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交通站点布局合理。5 特大型、大型站的站房应设置经广场与城市交通直接相连的环形车道。6 当站区有地下铁道车站或地下商业设施时,旅客车站宜设置与之相连接的通道。3.2.3 铁路旅客车站的流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旅客、车辆、行李、包裹和邮件的流线应短捷,避免交叉。2 进、出站旅客流线应在平面或空间上分开。3 减少旅客进出站和换乘的步行距离。3.2.4 特大型站站房宜采用多方向进、出站的布局。3.2.5 特大型、大型站应设置垃圾收集设施和转运站。站内废水、废气的处理,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设置垃圾收集设施和转运站的车站,应根据需要设置垃圾转运的跨线设施。3.2.6 铁路旅客车站应设置铁路职工车辆停放场地。3.2.7 车站的各种室外地下管线应综合布置,并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的有关规定。4 车站广场4.0.1 车站广场由站房平台、旅客车站专用场地、公交站点、绿化与景观用地四部分组成。4.0.2 车站广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车站广场应结合旅客车站建筑、站场布置,并符合城镇规划要求。2 车站广场内的旅客、车辆、行李和包裹流线应短捷,避免交叉。3 人行通道、车行通道应与城市道路相衔接。4 除绿化用地外,车站广场应采用刚性地面,并符合排水要求。5 特大型和大型旅客车站宜采用立体车站广场。6 受季节性或节假日影响客流大的车站,其车站广场应有设置临时候车设施的条件。4.0.3 客货共线铁路旅客车站专用场地最小面积应按最高聚集人数确定,客运专线铁路旅客车站专用场地最小面积应按高峰小时发送量确定,其最小面积指标均不宜小于4.8m2/人。4.0.4 站房平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台长度不应小于站房主体建筑的总长度。 2 平台宽度,特大型站不宜小于30m,大型站不宜小于20m,中型站不宜小于10m,小型站不宜小于6m。 3 立体车站广场的平台应分层设置,每层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8m。4.0.5 站房平台及车站广场设计应符合当地防洪、排涝要求。4.0.6 旅客活动地带与人行通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通道应与公交、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及出租车载客区等交通设施相连通。 2 旅客活动地带与人行通道的地面应高出车行道,并不应小于0.12m。4.0.7 客货共线铁路的特大型、大型和中型旅客车站的行李和包裹托取厅附近应设停放车辆的场地。4.0.8 车站广场绿化率不宜小于10,绿化与景观设计应按功能和环境要求布置。4.0.9 出境入境的旅客车站应设置升挂国旗的旗杆。4.0.10 当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旅客车站衔接时,人员进出站流线应顺畅衔接。4.0.11 城市公交、轨道交通站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城市公交、轨道交通站点的设置位置应方便旅客乘降及换乘,最远换乘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公交站点应设停车场地,其停车场面积应符合当地公共交通规划的要求;无规划时,公交停车场最小面积宜根据最高聚集人数或高峰小时发送量确定,按每人不宜小于1.0m2 计算确定。3 当铁路旅客车站站房的进站和出站集散厅与城市轨道交通站厅连接,且不在同一平面时,应设垂直交通设施。4.0.12 广场内的各种揭示牌和引导系统应醒目、安全可靠。4.0.13 车站广场应设置厕所,最小使用面积可根据最高聚集人数或高峰小时发送量按每千人不宜小于25或4个厕位确定。当车站广场面积较大时宜分散布置。5 站房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站房内应按功能分为公共区、设备区和办公区,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公共区应为开敞、明亮的大空间,旅客流线应清晰、组织有序;2 设备用房应远离公共区集中设置,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3 办公用房宜集中设置,并应与公共区有良好的联系条件,与运营有关的办公用房应靠近站台。5.1.2 铁路旅客车站客流组织宜采用进、出站分流模式,进出站客流应避免交叉和相互干扰。购票、安检、实名制验票设施应结合旅客进站流线设置。5.1.3 当站房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合建时,应整体规划,统一设计。5.1.4 线侧式站房设置多层候车室时,应设置与站台相连的跨线设施。5.1.5 站房的进出站通道、换乘通道和楼梯应满足旅客进出站高峰通过能力的需要,其净宽度应按每100人不小于0.65m计算确定。 5.1.6 铁路旅客车站应在进站口设置防爆及安检设备,安检设备数量每站不宜少于两台。中小型旅客车站实名制验票宜与安检区结合设置,安检区面积不宜小于100m2。5.1.7 旅客站房宜独立设置。当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应保证铁路旅客车站的功能完整和安全。5.1.8 站房内设备管线宜集中布置,并满足消防要求。5.1.9 办理行包、快递业务的车站应设置相应的作业空间及配套设施。5.1.10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面积可根据车站最高聚集人数计算确定。一般小型客站规模指标为46(人),中型客站面积指标为35(人)。大型、特大型车站的规模,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确定。5.1.11 铁路站房面积的计算,除满足相关国标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原则:1 综合交通枢纽中,地铁站、长途汽车、公交场站、社会车、出租车等交通配套设施以及交通设施间的换乘空间、城市通廊、综合商业等面积应另行计列。2 站台雨棚、旅客进出站天桥、地道、地下出站通廊、室外连廊、旅客专用进出站通道等旅客设施面积不计入站房面积内。 3 高架候车厅下部、站房高大挑檐下部形成的灰空间不计算建筑面积。5.1.12 站房建筑公共区内部装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结合站房所在地域特点、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状况、建筑设计理念以及空间特点进行设计,并与建筑外立面设计相协调。2 简洁、实用、安全、经济,便于检修和维护。3 材料和构造的选择,应满足节能、环保、消防、吸声降噪、防静电、防电磁干扰等性能要求。4 统筹布置导向标志系统、商业广告和照明、采暖、通风、火灾探测、自动灭火和广播、时钟等系统设备终端。5.1.13 铁路站房应设置供屋面、外幕墙、高大空间吊顶等部位检修维护的设施。5.2 集散厅5.2.1中型及以上的旅客车站宜设进站、出站集散厅。客货共线铁路车站进站集散厅应按最高聚集人数确定其使用面积,客运专线铁路车站进站集散厅应按高峰小时发送量确定其使用面积,且均不宜小于0.2m2/人。5.2.2 集散厅应有快速疏导客流的功能。5.2.3 特大型、大型站的站房内应设置自动扶梯和电梯,中型站的站房宜设置自动扶梯和电梯。5.2.4 进站集散厅内应设置问询、邮政、通讯等服务设施。5.2.5 出站集散厅内应设置厕所等服务设施。5.3 候车区(室)5.3.1客货共线铁路旅客车站站房可根据车站规模设普通、软席、军人(团体)、无障碍候车区及贵宾候车室。各类候车区(室)候乘人数占最高聚集人数的比例可按表5.3.1确定。表5.3.1 各类候车区(室)人数比例()候 车 区(室)建筑规模普 通软 席贵 宾军人(团体)无障碍特大型站87.52.52.53.54.0大型站88.02.52.03.54.0中型站92.52.52.03.0小型站100.0注:1 有始发列车的车站,其软席和其他候车室的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2 无障碍候车区(室)包含母婴候车区位,母婴候车区内宜设置母婴服务设施。3 小型车站应在候车室内设置无障碍轮椅候车位。5.3.2 铁路旅客车站候车区总使用面积应根据最高聚集人数,按不小于1.2m2/人计算确定。小型站候车区的使用面积宜在计算结果基础上增加15。5.3.3 候车区(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普通、软席、军人(团体)和无障碍候车区宜布置在大空间下,并可采用低矮轻质隔断划分各类候车区;2 候车室座椅的排列方向应有利于旅客通向进站检票口,普通候车室的座椅间走道净宽不得小于1.3m;3 候车区(室)应设进站检票口;4 候车区应设饮水处,并应与盥洗间和厕所分开设置。5.3.4 无障碍候车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无障碍候车区使用面积可根据本规范第5.3.1条计算的人数,按不小于2m2/人确定。2 无障碍候车区的位置宜邻近站台,并宜单独设置检票口。 3 无障碍候车区宜靠近无障碍电梯设置。5.3.5 软席候车区使用面积可按本规范第5.3.1条计算的人数,按不小于1.2m2/人确定。5.3.6 军人(团体)候车区应与普通候车区合设,其使用面积可按本规范第5.3.1计算的人数,按不小于2m2/人确定。5.3.7 贵宾候车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中型及以上旅客车站宜设贵宾候车室。2 特大型站宜设两个贵宾候车室,每个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50m2;大型站宜设一个贵宾候车室, 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20m2;中型站可设一个贵宾候车室,使用面积不宜小于60m2。3 贵宾候车室应设置单独出入口和直通车站广场的车行道。4 贵宾候车室内应设厕所、盥洗间、服务员室和备品间。5.4 售票用房5.4.1 售票用房的主要组成应符合表5.4.1的规定。表5.4.1 售票用房主要组成房间名称旅 客 车 站 建 筑 规 模特大型大 型中 型小 型售票厅应设应设应设不设售票室应设应设应设应设票据室应设应设应设宜设办公室应设应设宜设不设进款室应设应设应设宜设总帐室应设应设不设不设订、送票室应设宜设不设不设微机室应设应设应设应设 注: 有始发车的车站应设订、送票室。 5.4.2 售票处应按下列要求设置:1 特大型、大型站售票处应设置在站房进站口附近,进站通道上宜设置售票点。2 中型、小型站的售票处宜设置在站房内候车区附近。 3 当车站为多层站房时,售票处宜分层设置。4 售票处应设公安制证窗口。5.4.3 站房售票窗口的设置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客货共线铁路旅客车站售票窗口的设置数量应根据最高聚集人数经计算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特大型站售票窗口的设置数量不宜少于55个; 2)大型站售票窗个口的设置数量可为2555个; 3)中型站售票窗口的设置数量可为524个; 4)小型站售票窗口的设置数量可为24个。 2 客运专线铁路旅客车站售票窗口的设置数量应根据高峰小时发送量经计算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特大型站售票窗口的设置数量不宜少于100个; 2)大型站售票窗口的设置数量可为51100个; 3)中型站售票窗口的设置数量可为550个; 4)小型站售票窗口的设置数量可为24个。5.4.4 售票厅每个售票窗口的设置面积,特大型站每个窗口不宜小于24m2、大型站每个窗口不宜小于20m2,中型站和小型站每个窗口均不宜小于16m2。5.4.5 售票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个售票窗口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 。2 售票室的最小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4 。3 售票室与售票厅之间不应设门。4 售票室内工作区地面宜高出售票厅地面0.3m。严寒和寒冷地区宜采用保暖材质地面。5 售票室内采光和通风应良好,并应有防盗设施。5.4.6 售票窗口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与相邻售票窗口之间的中心距离宜为1.6m,靠墙售票窗口中心距墙边不宜小于1.2m。2 售票窗台面至售票厅地面的高度宜为1.1m。3 特大型、大型站应设置无障碍售票窗口,其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铁路旅客车站无障碍设计规范TB10083的有关规定。5.4.7售票厅内自动售票机应集中设置,并宜采用嵌入式安装。自动售票机的最小使用面积可按4m2/个确定,自动售票机前方空间应满足旅客排队购票和维修要求。5.4.8 票据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票据室使用面积,中型和小型站不宜小于15 m2,特大型和大型站不应小于30 m2。2 票据室应有防潮、防鼠、防盗和报警措施。5.5 行李、包裹用房5.5.1 客货共线铁路旅客车站宜设置行李托取处。特大型、大型站的行李托运和提取应分开设置,行李托运处的位置应靠近售票处,行李提取处宜设置在站房出站口附近。中型和小型站的行李托、取处可合并设置。5.5.2 特大型、大型站房的行李和包裹库房,宜与跨越股道的行李、包裹地道相连。5.5.3 包裹用房的主要组成应符合表5.5.3的规定:表5.5.3 包裹用房主要组成房间名称设计包裹库存件数N(件)N20001000N2000400N1000400以下包裹库应设应设应设应设包裹托取厅应设应设应设不设办公室应设应设应设宜设票据室应设应设宜设不设总检室应设不设不设不设装卸工休息室应设应设宜设不设牵引车库应设应设宜设宜设微机室应设应设应设应设拖车存放处应设宜设宜设不设注:1000件以下包裹库的微机室宜与办公室合并设置。5.5.4 包裹库、行李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旅客车站的包裹库和行李库应统一设置。 2 多层的特大型、大型站的站房和线下式站房的包裹库应设置垂直升降设施,升降机应能容纳一辆包裹拖车。3 特大型站的包裹库各层之间应有供包裹车通行的坡道,其净宽度不应小于3m,当坡道无栏杆时,其净宽度不应小于4m,坡度不应大于1:12。4 特大型站的行李提取厅宜设置行李传送带。 5.5.5 包裹库的使用面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A=N0.35 (5.5.5)式中 A包裹库的使用面积(m2);N设计包裹库存件数(件),可根据本规范附录A计算;0.35每件包裹占用面积(m2/件)。当设计库存件数少于400件时,包裹库的使用面积应增加10m2。5.5.6 设计包裹库存件数2000件及以上的站房宜预留室外堆放场地。5.5.7 特大型、大型站宜设无主包裹存放间,其使用面积可按设计包裹库存件数1%设置,并不宜小于20m2。5.5.8 办理运输鲜活货业务的站房,包裹库内宜设置专用存放间,并应设清洗、排水设施。5.5.9 包裹库内净高度不应小于3m。5.5.10 有机械作业的包裹库,应满足机械作业的要求,其门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应小于3m。5.5.11 包裹库宜设高窗,并应加设防护设施。5.5.12 包裹托取厅使用面积及托取窗口数不应小于表5.5.12的规定。表5.5.12 包裹托取厅使用面积及托取窗口数名 称设计行包库存件数N(件)N600 600N10001000N20002000N40004000N10000N10000 托取窗口(个)1124710托取厅(m2)253060150300注:表中所列数值为设计包裹库存件数下限的最小数值,当采用上限时,其数值应适当提高。5.5.13 包裹托取柜台面高度不宜大于0.6m,柜台面宽度不宜小于0.6m。当包裹库与托取厅之间采用柜台分隔时,应留有不小于1.5m宽的通道。5.6 旅客服务设施5.6.1 旅客车站应设置饮水设施和导向标志,根据车站规模可设置问询处、小件寄存处、医务室、时钟系统及邮政、 通讯、商业等设施。5.6.2 特大型、大型和中型站应设有人值守问询处。5.6.3 特大型、大型和中型站应设置小件寄存处,并宜设自助存包柜,小件寄存处使用面积可根据最高聚集人数或高峰小时发送量按0.05m2/人确定。小型站的小件寄存处可与问询处合并设置。5.6.4 特大型、大型旅客车站宜设旅客医务室。5.7 旅客用厕所、盥洗间5.7.1 旅客站房应设厕所和盥洗间。5.7.2 旅客站房厕所和盥洗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置位置明显,标志易于识别。2 厕位数宜按最高聚集人数按每百人2个计算确定,男女人数比例应按1:1,男女厕位按1:1.5确定,且男、女厕所大便器数量均不应少于2个,男厕应布置与大便器数量相同的小便器。3 厕位间应设隔板和挂钩。4 男女厕所宜分设盥洗间,盥洗间应设面镜,水龙头数量宜根据最高聚集人数或高峰小时发送量按每150人设置1个计算确定,并不得少于2个。5 候车室内最远地点距厕所距离不宜大于50m。6 厕所应有采光和良好通风。7 厕所或盥洗间应设污水池。5.7.3 特大型、大型站的厕所应分散布置。5.8 客运管理、生活和设备用房5.8.1 客运管理用房应根据旅客车站建筑规模及使用需要集中设置,其用房宜包括站长室、车站会议室、客运值班室、交接班室、间休室、备餐间、检补票室、办公室、公安值班室、上水工室、开水间、清扫工具间等。5.8.2 客运值班室应设在候车区(室)或旅客站台附近,其使用面积应根据最大班人数,按不宜小于2/人确定,并不得小于8。5.8.3 检票员室应设在检票口附近,其使用面积应根据最大班人数,按不宜小于2/人确定,并不得小8。5.8.4 特大型、大型和中型站在站房出口处宜设补票室,其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0,并应有防盗设施。5.8.5 特大型、大型和中型站应设交接班室,其使用面积应根据最大班人数,按1/人确定,并不宜小于30。5.8.6 有客车给水设施的车站应设上水工室,其位置宜设在旅客站台上或站房一层,使用面积应根据最大班人数,按不宜小于3/人确定,且不得小于8。5.8.8 特大型、大型和中型站的集散厅、候车区(室)、售票厅附近宜设清扫工具间。采用机械清扫时,应设置存放间。5.8.9 站房内在旅客相对集中处,应设置公安值班室,其使用面积不宜小于25。5.8.10 旅客车站可根据需要设置通信、信息、供电、供水、供气和暖通等设备的技术作业用房。各类技术作业房屋应集中设置。5.8.11 客运办公用房应根据车站规模确定,使用面积不宜小于4/人。办公用房宜采用大开间,集中办公的模式。5.8.12 旅客车站宜设间休室、更衣室和职工厕所等职工生活用房,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客运服务人员、售票与行李、包裹工作人员间休室的使用面积应根据最大班人数的23且不宜小于4/人确定,并不得小于20;2 客运服务人员、售票与行李、包裹工作人员更衣室的使用面积应根据最大班人数,按不宜小于l/人确定;3 特大型、大型和中型站应在售票、行李、包裹及职工工作场地附近设置厕所和盥洗间;4 特大型、大型和中型站宜设置职工活动室、浴室、就餐间生活用房。5.9 国境(口岸)站房5.9.1 国境(口岸)站房应设客运和联检设施。5.9.2 国境(口岸)站房应设置导向标志系统,其标志内容及有关文字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5.9.3 国境(口岸)站房的客运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客运设施应设出入境和境内两套设施;2 出入境候车室宜按中型和小型分室设置;3 出入境候车室及行李、包裹托运处应布置于联检后的监护区内;4 站房、站台和旅客通道等应设置出入境与境内旅客分开或隔离的设施。5.9.4 国境(口岸)站房的联检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 联检设施应包括车站边防检查站、海关办事处、卫生检疫站、动植物检疫站、国家安全检查站和口岸联检办公室;2 出入境旅客的联检可按卫生检疫、边防检查、海关检查、动植物检疫的流程布置;3 联检设施宜分为出境和入境两套设施。当使用时间能错开时可合并设置。5.9.5 出入境旅客服务设施可设免税商店、货币兑换、邮政、电信及世界时钟等,并宜设旅游咨询、接待和小型餐饮等设施。5.10 检票口5.10.1 进出站检票口的设置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人工检票口的旅客车站,进站检票口的设置数量不宜小于表5.10.1的规定: 表5.10.1 客货共线车站检票口设置数量最高聚集人数(人)进站检票口(个)800028400070001524200030009121000180058600800630050041002002注:1 当普通旅客进站检票口分散设置时,其数量可根据候车室设置情况适当增加。2 有始发终到业务的车站,其检票口应满足始发终到作业要求,并应通过计算确定其数量。2 设置自动检票闸机的铁路旅客车站,自动检票口旁应设人工检票口,宽度应满足无障碍和消防疏散的要求。3 出站人工检票口的数量应根据出站口服务的站台数量酌情增加。5.10.2 检票口应采用柔性或可移动栏杆,其通道应顺直,净宽度不应小于0.75m。5.10.3 出站行李车辆通道净宽度不宜小于1.5m。5.10.4 在楼层候车室设进站检票口时,检票口距进站楼梯踏步的净距离不得小于4m。5.10.5 旅客进站检票口和出站口应具备安全疏散功能,并应符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等标准的规定。5.11 室内环境5.11.1 站房建筑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隔声、污染物控制等室内环境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11.2 站房建筑室内光、热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1 候车区(室)、售票厅等旅客公共区应有良好的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条件。2 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候车区(室),其室内净高不宜小于3.6m。3 窗地比不应小于1:6,上下窗宜设开启扇,并应有开闭设施。4 设有大面积透明天窗和幕墙的站房,应根据节能要求采用有效遮阳措施。5 严寒地区站房主要出入口应设置门斗或其它防寒措施。5.11.3 站房声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1 站房的建筑、装修设计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室内声环境,保证客服广播系统的语音清晰度。2 站房应采用隔声效果良好的外围护结构和吸音效果良好的的内装修设计。3 合理确定大型及以上站房主要功能区域的室内允许噪声级、混响时间指标和围护结构的空气声隔声标准。4 对车站主要设备噪声源应采取有效的隔声、隔振措施。5.12 静态标志5.12.1 铁路旅客车站应按相关要求设置静态标志,并满足下列基本要求:1 静态标志应包括导向标志、位置标志、综合信息标志、安全标志、疏散标志、禁止提示标志等。2 静态标志的设置应具有规范性、系统性、醒目性、易辨性、连续性和安全性。5.12.2 铁路旅客车站静态标志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铁路旅客车站应设置旅客进站和出站导向标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进站导向标志应以车站广场范围内的公交站点、出租车站、停车场和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等为起点开始设置,沿进站流线至售票处、进站口、候车室、检票口、站台等;出站导向标志应从站台开始设置,沿旅客出站流线至出站口、公交站点、出租车站、停车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等;导向标志应按通向目标的主要路线进行布置,并应在目标处设置位置标志;导向标志应具有连续性,在道路和通道的节点处应设置指示方向的导向标志。设置位置和间距可根据标志牌面设施的大小、环境照度、背景环境、观察距离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GB/T15566的有关规定;2 铁路旅客车站应在下列为旅客提供服务的主要处所设置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位置标志,并可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导向标志: 车站广场范围内设置的公共交通站点、停车场、出租车站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售票处(自动售票机)、进站口、出站口、行包托取处、候车(区)室、检票口、站台、天桥和地道出入口;国境站和口岸站的海关、边防检查、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免税店;旅客车站公共区内设置的问询处、医务室、公安值班室、小件寄存、母婴服务设施、公用电话、饮水处、盥洗间、厕所、商业零售、餐饮、邮政、自动取款机等。3 铁路旅客车站宜在旅客进、出站集散厅设置车站总平面示意图,站房各层宜在主要出入口处设置相应楼层的平面示意图和信息板。平面示意图和信息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第3部分:平面示意图和信息板GB/T20501.3的有关规定。4 站台站名牌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有雨棚的站台每侧应设置不少于2个悬挂式站名牌,并可垂直于线路方向布置。当车站为高铁车站时,应充分利用站台的设施条件,加强站名牌的设计,设置不少于4个站名牌; 无雨棚的站台应设置不少于2块立柱式站名牌,并应平行于线路方向布置;站名牌、站台号牌应醒目、坚固。5 铁路旅客车站应面向广场设置站名大字标志,其位置、字体大小应满足车站周边道路的旅客识别需求。6 铁路旅客车站无障碍设施应设置无障碍标志,并应在进站和出站的流线上设置与无障碍设施相关的导向标志。其设置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铁路旅客车站无障碍设计规范TB10083和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GB/T15566的有关规定。7 铁路旅客车站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消防安全标志GB13495和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15630的有关规定。8 铁路旅客车站内疏散标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进行设置。当站房的总建筑面积大于5000m2时,尚应在疏散走道和主要疏散线路的地面上,设置保持视觉连续性的灯光型疏散标志或蓄光型疏散标志。9 在下列有可能引发潜在危险或可能引起旅客伤害的处所应设置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或提示标志,其设置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标志GB2894、安全标志使用导则GB16179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站台的明显位置;站台上设有安全护栏处;人员密集场所的上下楼梯处、自动扶梯和自动步道处; 平面位置改变处;其他必要处所。 10 铁路旅客车站公共场所应设置禁止吸烟的标志。11 不同功能的静态标志应互有区别和易于辨识,当受空间条件限制时应满足主要功能的要求。5.12.3 静态标志信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静态标志信息可由图形、符号、文字或其组合形式表示。2 静态标志信息的图形、符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10001和其他相关标准的规定。3 静态标志信息的构成、组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第1部分:图形标志及相关要素GB/T20501.1的有关规定。4 平面示意图和信息板的信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第3部分:平面示意图和信息板GB/T20501.3的有关规定。5 文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第2部分:文字标志及相关要素GB/T20501.2的有关规定。当多种文字同时使用时,少数民族文字宜写在汉字的上方或左侧,外文宜写在汉字的下方或右侧。5.12.4 静态标志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 静态标志可采用墙体附着方式、悬挂式、悬挑式、摆放式、柱式、台式、框架式、地面式等设置方式。2标志所固定的主体结构应能承受标志荷载,并满足安全要求;标志设施本身及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满足安全要求。3 静态标志设施采用的材料不应有造成人体伤害的潜在危险。灯光型标志设施采用的材料应具有防火性能;电气材料的绝缘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4 静态标志设施的设置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当悬挂式和悬挑式标志设置在室内时,设施的下边缘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2m,当悬挂式和悬挑式标志设置在室外时,标志设置的高度应根据下部的通行要求合理确定;附着式导向标志设施的上边缘与安装处地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0m;附着式位置标志设施的上边缘与安装处地面的垂直距离宜为1.6m,当需要在较远的距离上被识别时,标志设施的下边缘与安装处地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0m;其他标志设施的设置高度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5 地面导向标志采用的材料应具有耐磨、耐候、防污和防滑性能,其性能标准可按现行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16311的有关规定执行。6 室外设置的安全标志、消防标志、导向标志宜采用反光材料或自发光材料。7 静态标志的设计应与车站室内外装饰及动态标志统筹考虑。静态标志的设计应科学合理,便于检修及版面更换。 6 站场客运建筑6.1 站台、雨棚6.1.1 铁路旅客车站站台的长度、宽度、高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的有关规定。6.1.2 站台出入口或建筑物边缘至靠线路侧旅客站台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3.0m,困难条件下,中、小型站不应小于2.5m,改建既有站,其中一侧距离不应小于2.0m。6.1.3 旅客站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站台应采用刚性防滑地面,并满足行李、包裹车荷载的要求,通行消防车的站台还应满足消防车荷载的要求;2 站台地面应有排水措施;3 旅客列车停靠的站台应在全长范围内,距站台边缘1m处的站台面上设置宽度为0.10m的黄色安全警戒线,安全警戒线可与提示盲道结合设计。当有速度超过120km/h的列车临近站台通过时,安全警戒线和防护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6.1.4 有正线通过的线路上方的建(构)筑物不应采用装饰装修,结构及建筑设备应满足安全要求,并预留维修保养条件。6.1.5 当中间站台上需要设置房屋时,宜集中设置。6.1.6 客运专线铁路旅客车站应设置与站台同等长度的站台雨棚。客货共线铁路的特大型、大型旅客车站应设置与站台同等长度的站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