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侵权类型化: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_第1页
网络侵权类型化: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_第2页
网络侵权类型化: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_第3页
网络侵权类型化: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_第4页
网络侵权类型化: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网络侵权类型化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关键词论坛发帖、语音聊天、侵权作品下载、电子邮件、黑客侵犯、病毒侵犯等多样形式。被害人收集证据和证明加害行为的存在具有明显困难。在互联世界中,网页总是处于不断更新之中,BBS和聊天室的内容更是不断滚动翻新,这给被害人收集和确定证据带来很大困难,即使通过截屏等技术手段进行取证,行为人只要不予承认也很难具有证据效力。7即使原告出示具有侵权信息的某家网站的网页备份,被告也可能主张网页是仿制的而否认其侵权责任。远程访问的便捷与链接的无限性,使得网络侵权行为的打击范围可以扩展到互联世界的任何角落,极大地扩展了侵权影响的范围和幅度。网络传播不受地域限制的特征和网站之间的无限链接,使得加害行为实施地和损害后果发生地的认定异常困难,给侵权行为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国际私法带来挑战。损害后果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侵害对象的复杂性,不仅可能侵犯民事主体在现实世界中的权利,还可能侵犯虚拟空间的权利,如网名、网络虚拟财产等;损害后果难于消除。许多信息如隐私、商业秘密等,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公开则再不能恢复原状。而且,侵权信息一旦在网络上公布,就很难消除。即使网络服务提供2/5商对相关网页予以删除,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或通过百度快照之类的工具进行浏览。一些侵权信息在被短暂删除后,过不多久又可能被搜索和链接到。网络侵权的上述特点是否足以表明,其已对传统侵权责任理论构成根本性冲击,而到了必须进行类型化程度笔者认为,上述特征只能证明对网络侵权进行类型化探讨是有意义的,尚不足以得出须将其类型化的结论。LOCALHOST在侵权责任法中应否将网络侵权作为一种特殊类型取决于如下方面1网络侵权责任与一般侵权责任在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和免责事由等方面有无不同如果两者大致是相同的,则没有类型化之必要。只有不同之处甚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在侵权法中专章作出规定。因为传统上,世界各国尚无将网络侵权作为特殊类型规定在侵权法的先例,改变传统是需要充足理由的。“在我们没有把握未来一定会更好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现状。”8即使存在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免责事由等方面的不同,也并不表明侵权法必然要对网络侵权进行类型化规定,是否进行类型化还要经过充分的利弊衡量网络侵权的类型化与侵权法的民事基本法性质会否冲突通过侵权法与通过其他法解决谁更具可行性,产生的效果更好下文将在对网络侵权进行分门别类的基础上,结合3/5上述标准探讨其类型化问题。对于网络侵权可以作不同分类,如依行为主体之不同,可以分为信息上传者侵权、信息传播者侵权和网络服务提供商侵权;依行为侵犯之客体不同可以分为网络侵犯人格权、侵犯个人信息财产权、侵犯域名权等。笔者认为,对网络侵权大致可作如下区分1通过网络侵害他人名誉、隐私、姓名、肖像权利或侮辱、诽谤他人等侵犯人格权的行为;2通过网络侵犯商誉、侵犯商业秘密、进行不正当竞争等商事侵权行为;3通过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4黑客入侵他人数据库盗取相关信息,或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电子病毒侵害他人数据库、软件乃至硬件设备等非法入侵、非法盗取、损毁财产等行为;5侵害他人域名权的行为;6网络经营者对他人实施的加害行为疏于采取必要措施的不作为行为。二、类型化探讨的视角一归责原则所谓归责,即责任承担。“在BBS论坛规则并聘用了负责BBS讨论的版主形成了PRODIGY公司的家长式定位,这种定位足以使其对BBS拥有充分的控制而使其应承担与报纸出版者一样的责任,法院因此判决PRODIGY公司要对其用户在BBS上的侵权承担责任。16DMCA第512节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使用信息定位工具,包括目录、索引、路标或超文本链接,将用4/5户引导或链接至存在侵权内容或行为的网站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承担赔偿责任,并且除了法院下达命令之外,不承担停止传输的义务。17即经营者在收到权利人通知以后,应当移除侵权内容或断开链接,否则将经营者视为明知侵权而仍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应与侵权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18即显而易见规则,当侵权事实至为明显,ISP“能够从中明显推出侵权行为的事实或状况”,而没有“迅速移除材料或屏蔽对它的访问,ISP构成帮助侵权,应承担连带责任。参见王迁论“网络传播行为”的界定及其侵权认定,载于法学XX年第5期。19林宏坚、曾祥生论网络名誉侵权案件中网络服务商的披露义务,载法律适用XX年第1期。20ZERANVAMERICAONLINE,284THCIR199721相关观点参见王迁论“网络传播行为”的界定及其责任认定,载法学XX年第5期;胡震远网络传播帮助者的侵权责任认定,载法律适用2016年第3期。22在中国人民大学关于侵权责任法的系列研讨会中,中国邮电大学的刘德良教授不止一次的提出上述观点。5/523ROBERTSVOHIOPERMANENTEMEDGROUP,INC,8OHIO199624张新宝侵权责任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年版第42页。25王丽萍、步雷等信息时代隐私权保护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XX年版第242251页。26袁雪石从艳照门事件看网络侵权民事法律规则的完善,载政治与法律XX年第4期。27王眉网络传播中的名誉侵权问题研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