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求不X之药阅读答案 求不死之药 目录 初,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司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船去。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及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市等争上书言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选自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曾被宋神宗评论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本段 注释 .之徒:一伙人。 .迂怪:荒唐,超出事理之外。 .其: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 .使:命令,让,派。 .去:距离。 .且:将,将要。 .及:等到。 方土:方术之士,指古代求仙,炼丹,自言能长生不死的人,后泛称医、卜、星、相之流为方士。 本段 译文从前,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一伙人声称世上有一种成仙之道、人老死之后尸体解骨化升天的法术,燕国、齐国的迂腐、怪异的道士都争相传授和学习。从齐威王、宣王到燕昭王都相信他们的话,派人到海上寻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据说这三仙山在渤海之中,距离人间并不遥远。只是凡人将要到达,风就把船吹走了。不过也曾有人到过这三山,看见各位神仙和长生不死的药都在那里。待到秦始皇出游海滨时,许多通晓神仙方术如同以前齐国人徐福一样的人等纷纷争着上书谈这些事,请求准许斋戒清心洁身素食后率领童男童女往海上寻求神山。秦始皇于是派遣徐福发数千名童男女入海求仙。但是,船行海上后却均因风势不顺而返航,(他们)说:“虽没能到达仙山,可是已经望见了。” 本段 文言知识 释“去” “去”的古今含义有很大不同,上文“去人不远”中的“去”,指“离”、“离开”、“距离”,意为那里距离陆地上的人不远。又,“去此五里即有源”,意为距离这儿五里就有水源。又,“父斥儿,儿即去家”,意为父亲斥责他,儿子就离家出走了。 本段 文化常识 话说“斋戒” 古人在祭祀前,或举行重要典礼前进行的仪式。即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房,整洁心身,以表示对神灵的敬重。上文提到的徐福,他在出海找仙丹时,要求秦始皇“斋戒”并为他物色三百金童玉 女。然而徐福出海后一去不回,有人说他卷包后逃之夭夭,有人说被海浪吞没了,又有人说他到了日本。 本段 古诗文阅读大赛参考答案1、解释: .之徒:一伙人。 .其: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 .使:命令,让,派。 .去:距离。 .且:将,将要。 .及:等到。 2、翻译: 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曾有人到过这三山,看见各位神仙和长生不死的药均在那里。 3、你认为作者司马光通过上文的描述要给 _提供怎样的教训? _不能贪图利益,同时做人也不要太迂腐。 13秋 汉语言文学 古代汉语 1C 2ABCD 3要断句 要弄清句子的语气和句子间的关系 4 5春秋左传 春秋左氏传 6道经 德经 7古风 指在近体诗产生之后,诗人们仍按古诗的作法写的诗称“古风”,也叫“古体诗”。 8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9次韵 就是指按别人诗词的韵脚作诗作词。 10 11 12提意见 13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写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 会意字。 14 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 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15 ,;,。,。,。,。,。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中国古代文学 1D 2D 3 4C 5B 6 7C 8C 9A 10A 11 12汉代著名作家司马相如的一篇代表之作,作品虚构诸侯国的楚国子虚先生、齐国乌有先 生、亡是公三人,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田猎的盛况,及他们对此事的态度,构成作品的骨架。最后归结到应该尚德崇义,按照儒家的理想和经典来治理天下。以天下大治的理想社会成为对上林巨丽之美的否定。本篇文章语言夸张,用词富丽,也是汉赋的代表作。 13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志怪小说主要来历于古人对天帝的迷信,战国后期从巫术中分化出来的方士,鼓吹神仙之说,求不死之药,东汉后期道教、佛教的灵异故事,在魏晋广泛传播。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地理博物,鬼神怪异,佛法灵异。代表作为干宝的搜神记。 14中唐的一大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主要有:不平则鸣、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韩孟的诗歌主张,突破乐传统的人伦道德的诗教,使诗歌走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 15 16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时,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有的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同时,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17 (1)、善于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刻画。李将军列传对李广高超的射技进行描写。万石张叔列传对石奋祖孙三代谨小慎微、惟命是从的描写。 (2)、描写人物的推出特点以及对后世的极大影响。如知恩图报、以牙还牙、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对后代影响极大。 (3)、采用多维透视法,刻画人物矛盾的性格特征。突出表现是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对项羽和刘邦的刻画。 (4)、旁见侧出叙述手法的运用。如对项羽、刘邦的描写。 18 (1)、关汉卿的剧作,注意尽快“入戏”。如窦娥冤中窦娥二十年的时光,前面十九年一 折代过,后面重点写一年的矛盾冲突。 (2)、关剧善于设置悬念。如望江亭中谭记儿戏耍杨衙内。 (3)、关剧的戏剧语言,写得本色当行。如救风尘中赵盼儿的一段对同伴宋引章不幸遭遇的唱词,“你好没来由、遭他毒手,无情的棍棒抽,赤津津鲜血流。逐朝家如暴囚,怕不将性命丢。况家乡隔郑州,有谁人相睬啾,空这般出尽丑”。 关于“不死之药”诸问题的探讨 孟建升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不死之药”的名称就已经出现了,然而后世诸代皇帝们在追求长生不死的“伟大举动”中一个个死去,这就证明不死之药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求得的。那么古代帝王们追求的不死之药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将对诸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从古代帝王追求长生不死之药的过程中 _古代哲学体系进行思考。 关键词:不死之药 古代帝王 哲学反思 “不死之药”这个名词是我们大家早就知道的,不论在正史记载中还是神话小说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不死之药”之所以经自它的出现到现今的几千年中仍然可以清晰的存在于人们的大脑和日常生活中,这就在于它的“不死”二字,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们都会想要长生或不死,也正是它的这种神奇的功效深深地吸引着人们。 一、不死之药出现的历史背景 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不死之药名称就已经出现了,最早记载不死之药的可靠史书当是韩非子这本书。说林上:“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 以入。”从此书记载中不知道这位献药者是当时楚国的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但是这位献药者已经把不死之药献到了楚王这里,这就说明楚王的时候,贵族们肯定是有过求不死之药的想法或是已经向天下昭告过了,并且求不死药在当时或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这种思想的出现应当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西周时期实行的井田制度到春秋时期由于土地转让关系的进一步增多而开始瓦解,周王室日益衰弱,诸侯们的权利日益加强,土地国有制在向土地私有制转化。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土地的使用价值的提高,诸侯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并且在各国征战中,诸侯王们也推行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文化、学术上更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这样,诸侯王们因经济的富足和称霸野心的驱使,他们便产 此处荆王指的是楚顷襄王. 梁启雄:韩子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8月第1版,第189页. 生了永远享受下去的愿望。而文人方士们在当时宽松的政治、学术环境中投诸侯之所好,经过一个时期的酝酿过程,便把不死之药搬上了中国 _舞台。 起初,各诸侯国国君们都想象有一种“不死之药”,服食之后便可以长生。而在方士们来到各国国君这里的时候,都假托这种不死之药是由神仙们掌管,只有仙人们才有这种不死之药,而且各国方士们也都说自己见过神仙或能与神仙交通,或知道神仙所在之地,或者他们懂得与神仙交接的办法,总之,他们告诉国君们,只要国君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就会遇见神仙,并且得到不死之药。他们为了让国君们相信他们的说辞,举出了很多的证据。 “不死”、“不死之药”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山海经中有“不死之国”、“不死之山”、“不死树”、“不死民”等等关于长生不死的记载;楚辞天问有“延年不死”的话;远游有“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的句子;韩非子说林上有“不死之药”和“不死之道” 以及“长生”的字眼;战国策楚策有“不死之药”;吕氏春秋有“不死之乡”;淮南子有“不死水”11等等说法。 总之,各国的方士们通过各种记载和途径,终于使贵族们相信了真的有不死之药,并且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得到不死之药。 二、什么是不死之药不死之药的成分 对于什么是不死之药,不死之药到底是什么东西,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不死之药即是野生猕猴桃。日本“徐福会”理事重村定夫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这种神奇的不死药,不但存在,就出产在他的故乡祝岛,而 且今天它依然存在。在日本的古书记载中名为“千岁”。经过调查,它就是野生 猕猴桃。具有调中理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活血消肿的功效,常吃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王学典:山海经大荒南经,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xx年8月第1版,第230页. 王学典:山海经海内经,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xx年8月第1版,第259页. 王学典:山海经海内西经,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xx年8月第1版,第199页. 王学典:山海经海外南经,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xx年8月第1版,第163页. 詹杭伦,张向荣:楚辞解读天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年10月第1版,第93页. 詹杭伦,张向荣:楚辞解读远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年10月第1版,第154页. 梁启雄:韩子浅解说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8月第1版,第189页. 梁启雄:韩子浅解说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8月第1版,第277页. 参见(西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战国策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xx年第1版. 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安死,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4月初版,第538页. 11 参见刘安: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xx年版. 然而,这种说法令我们无法完全相信,古代的帝王、国君们费尽财力、人力去寻找的就是一个在中国也有出产的野生猕猴桃。况且它的产地之一便是陕西秦岭一带,这里更是秦始皇的老家,他怎么会大费周折去远方寻找一个在家门口也可以找的到的不死之药呢? 第二种说法便是我们大家从心里比较能够接受的,认为不死之药就是方士们所炼制的丹药。在西汉以前,春秋战国以及秦朝时期,人们只是希望从自然界中找到不死之药。到了西汉时期,炼丹术出现了,到东汉时期,炼丹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炼丹家。这时人们则希望从炼炉中炼出不死之药。其实这已经是对寻求不死之药者的行为的一次自我否定。他们无法从自然界中寻找到的东西,便试图自己制造出来。著名炼丹家魏伯阳在他的周易参同契一书中试图阐明长生不死之说,他说:“巨胜(胡麻)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取食之,寿命保长久。”这时的炼丹家们就用各种化学学物品相互组合,炼出了许多丹药。他们把这些丹药献给国君们,然而结果证明,这些丹药并不能带给帝王们长生的希望。 第三种说法便是后来在魏晋流行的五石散。这种五石散的出现和被贵族们所崇尚,已经是比较晚的事情了,和先秦的方士门寻找的不死之药以及秦汉间炼丹家们炼出来的“不死之药”有了很大的不同。此时的人们仿佛已经不是非要追求“不死”了,他们似乎清醒了很多知道了人一定会死。他们服食五石散只是为了治病或延年益寿。 魏晋时期,一些达官贵人们所服食的五石散(或称寒食散),据余嘉锡先生考证,实际上是“取张仲景的侯氏黑散与紫石寒食散方加减之”,其中所用的主主要药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等五石,故又名五石更生散或寒食药。服食五石散的风气直至唐初还有遗留。 由以上的三种说法可以看得出来,不死之药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变化的。起初出现的时候,人们尚没有见过它,只能靠主观去想象,按照不同的途径去寻找理想中的不死之药。所以不死药在刚出现的时候并不是固定的一种,而是多种的,比如有不死树、不死山、不死药等等。而当人们寻找不到它的时候,便自己制作出一个样版来,说它就是不死之药。再到后来,人们通过日常的生活积累,制造 参见魏伯阳:参同契正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 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沈阳:辽宁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33页注.(余嘉锡先生:寒食散考,辅仁学志第七卷第一二期合刊). 出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药品,认为这种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就是一种神效的药。 三、古人寻求不死之药的历程 古人为了长生不死,便开始了寻求不死之药的艰辛历程。据山海经、韩非子、史记等书的记载,最早开始寻求不死之药当在春秋之际的燕国和齐国。这里靠近大海,对古代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的领域。而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东西看做是非常神奇的。在古代的传说中,人们也往往把茫茫不可知的海洋看成是神奇的地方。到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方士们便将诸多的神话传说与海洋联系到了一起。又由于中国传统中对山的崇拜和敬仰,人们往往又认为山是一个有着特殊力量的地方,当神仙的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脑海当中时,人们便将神仙安居在了大海中的神山之上。这样,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便成为人们寻药求仙的三座神山。史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水临之。患且至,则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若说有此三山,而又有人到过,但后文又说“及至,反居水下”,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古人们为了找到心理的安慰,或是方士儒生们为了赢得国君的宠信,借用一些传闻和自己编造一些场景来骗取国君们的热心。其实,这些方士们也正是紧紧抓住了国君们的长生不死的心理,才将诸侯国君们玩弄于股掌之中。 当方士们多次不能为诸侯国君们求得仙药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在思考,如何继续得到国君的信任。此时,他们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让国君们祭神、封禅,如果祭祀、封禅之后,神人不至,仙药不得,那便是国君们的诚心没有感动诸神仙。这样,方士们便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了,同时,也更消除了国君对他们的怀疑。 当然,在要求诸侯国君们进行祭神、封禅的同时,方士们并没有闲下来,他们继续在为国君们寻求不死之药。 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天下一统。始皇认为“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便想把秦朝的基业千秋万代的永远延续下去,这样,他就开始了他寻求不死之药的历程。秦始皇有了这种愿望,帮他 班固:汉书卷25上郊祀志第五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1204页. 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36页. 实现这个愿望的人也就应运而出了。“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但徐巿不但没能帮秦始皇寻回仙药,反而一去不返,消失了。这样秦始皇怎能甘心,于是又“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结果还是没有求得仙药,于是他们“以鬼神事”塞责,并诬说:“亡秦者胡也”,诱秦击胡来引开秦始皇的视线。这样几经周折,始皇不但没能求得不死之药,反而在“几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到沙丘崩”。 秦始皇死后,秦朝也在很短的时间里分崩离析了,汉朝代替秦朝出现在中国历史之上。汉朝初年, _们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墙涂料高级施工方案
- 教师团建活动策划方案设计
- 大型幼儿园活动的方案策划
- 两个单位团建活动方案策划
- 家政团购客户咨询方案
- 2025年云计算行业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报告
- 2025年总部经济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互联网教育行业在线教育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报告
- 2025年金融科技行业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 2025年通信行业5G技术应用与通信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 医院非暴力沟通小讲课
- 2025至2030年中国山西省房地产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第4课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任务型导学案)(原卷版)
- 创建文明班级班会课件
- 2025年新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课件
- 社会渠道支撑管理制度
- DBJ50-T-047-202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标准
- 呼吸科出科小讲课
- 2025年中国红富士苹果市场深度调研研究报告
- 钢结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仓库员工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