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担保的内部控制PPT课件_第1页
第十一章--担保的内部控制PPT课件_第2页
第十一章--担保的内部控制PPT课件_第3页
第十一章--担保的内部控制PPT课件_第4页
第十一章--担保的内部控制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一章担保的内部控制,.,2,担保风险日益凸现,日前,某上市公司因隐瞒25.6亿元的巨额担保遭到了深交所公开谴责。公司此前解除了对银广夏的5,000万元担保,另外还为北京城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5.40亿元的贷款担保,为歌华集团提供3亿元贷款担保,为福州华电房地产公司提供1.50亿元贷款担保,担保金额达到35.5亿元,占其净资产的201%,令人瞠目结舌。,.,3,根据深圳证券信息公司公布的统计资料,从2000年至2001年9月,沪深两市共有173家上市公司有对外担保,担保金额接近200亿元,其中约一半公司的担保金额超过其净资产的20%。而上市公司陷入担保黑洞的个案也不少,如兴业房产被债权人告上法庭,殃及为其担保的中国高科、英雄股份和上海九百;ST成百被法院判决,该公司为成都文化用品钟表总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本金1,920万元及利息承担连带责任;威达医械因替第一大股东担保而被起诉,被要求对4,000多万元本金及利息、罚息承担连带责任;而吉发股份因替大股东担保600多万美元,被告上法院。,.,4,担保风险的特点:一隐蔽性二突发性三放大性,.,5,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制度,(一)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1担保业务的评估岗位2担保业务的审批岗位3担保业务的执行岗位4担保资产的保管岗位5担保业务的记录岗位6担保业务的检查岗位,.,6,(二)授权审批制度1适当分层授权2健全批准制度3完善审批方式4追究失职责任,.,7,(三)、担保责任的制定(一)担保的对象1自己的子公司2自己的母公司3同一集团中的其他企业4业务上有关联的其他企业,.,8,(二)担保的范围1并购的融资项目2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3其他具有可行性的投资项目4流动资金方面的融资,.,9,(三)担保的程序(四)担保的方式1一般保证2连带责任保证3抵押贷款4质押贷款,.,10,(五)担保的最大金额(六)担保期限(七)禁止担保的事项,.,11,担保业务的评估与审批控制,一担保业务的评估的执行要点:1建立严格的评估制度对如下事项应由明确的规定:1由什么样的部门、人员进行评估2评估时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程序评估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提交评估报告,.,12,二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三收集评估资料四评估的重点领域1申请担保单位的主体资格2申请担保项目的合法性、可行性。3申请担保单位资产质量4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行业前景担保潜在风险诚信记录的情况,.,13,五评估报告的撰写,.,14,二担保业务的审批1建立担保业务的审批制度2根据单位性质,明确审批机构和审批人非经济组织股份公司其他类型的企业,.,15,2审批时关注的对象1财务状况是否良好2信用记录是否良好3担保单位的借款用途,是否有良好的投资前景4担保对象的管理能力,.,16,三担保合同的签订四对担保合同的审查,.,17,担保执行、财产保管与记录控制,一对担保业务的检测1建立担保业务的检测制度2明确需要监测的内容3及时采取化解风险的措施二对担保资产的保管,.,18,三对担保业务的记录建立对担保业务的记录制度。担保合同的事项、编号和内容担保事项的变更担保信息的披露,.,19,贷款特殊“担保关系”的风险防范,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客户与贷款担保人之间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利益关系,但不同的利益关系对保证人承担担保责任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有以下几种情况应引起足够重视:上下级关系:包括保证人是借款人上级主管单位或投资母公司两种情况。合作关系:是指保证人和借款人对贷款项目具有共同利益的情况,如工程项目的甲、乙方,合同的买卖双方等。互为担保关系:是指借款人和保证人存在相互担保关系,这是目前许多企业经常采用的担保方式之一。,.,20,有偿担保:是指保证人与借款人在私下达成某种协议,诸如借款人被迫让利给保证人,保证人向借款人变相或直接收取高额担保手续费等等。分摊贷款关系:是指保证人以提供担保作为条件,要求借款人将获得贷款的一部分提供给保证人使用。“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不言而喻,这是指保证人实际就是借款人的一个翻版,双方法人代表、经营范围甚至办公地点均一致。,.,21,这些特殊的“担保关系”都暗藏着巨大的风险,担保人往往因为其与贷款人的利益关系,在不考虑后果的情况下做出担保,很有可能将来要承受巨额债务,作为担保人首先应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即如被担保人无法按期偿还债务,将承担连带偿还义务。,.,22,对于上下级关系,贷款银行应更多地了解保证人各下属企业的具体情况,相关收入来源及稳定性。同时还要了解借款人在保证人的经营中所处的地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保证人和借款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对于合作关系应当更多地关注保证人在贷款项目中的责权利关系,注重保证人的其他收入来源,考虑保证人的综合经营状况和抗风险能力。,.,23,如果接受企业的相互担保,信贷员就应该对担保方的信誉状况进行深入了解,把保证人的经营状况也作为调查的重点,考虑保证人的贷款金额、用途、期限、还款能力及与贷款银行的关系,防止出现连锁反应。对于分摊贷款关系的具体解决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贷款调查中要依据借款人提出的贷款用途,认真测算贷款金额,扣除不合理的贷款占用;二是在贷款管理中,密切关注借款人与保证人之间的资金往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及时反映、解决处理。,.,24,对于有偿担保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更要提高警惕,严加杜绝,这种现象担保形同虚设,对贷款风险防范没有任何保障意义。而作为担保方来说,同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并不是那些企业主管不知道这一点,主要还是因为那些老的制度遗留下来的上下级关系或是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巨大危机。作为担保方在做出担保前必须对贷款人进行深入地了解,对其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有清楚的认识,以本公司的利益为前提,给予适当的贷款担保,这样才可以降低风险、避免损失。,.,25,实力雄厚的某联合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蔡某至今仍在为自己的老实受骗而万分痛苦。“只是履行一下形式而已。”这就是原上海某实业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张某给蔡某吃的“空心汤团”。他为了向银行申请贷款,找到了熟人蔡某,提出请联合公司为他们担保。老实仗义的蔡某爽快地在张某带来的格式担保合同上签字加盖公章。,.,26,银行向实业公司发放贷款700万元。张某将这笔钱投进了期货市场,最后全部亏损。无法还钱,张某又向蔡某提出继续担保,蔡某又签下了担保书,银行以借新还旧的方法,重新发放了750万元贷款,将其中的700万元还旧贷。直到贷款期满,张某还是还不出750万元的借贷,银行将实业公司和担保方联合公司告上了法院,这时实业公司已关门,张某也下落不明。因联合公司担保了贷款的归还,法院依法判联合公司对实业公司的750万元借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联合公司觉得冤枉,但法律无情。,.,27,在本案例中,该联合公司一错再错,在第一笔担保贷款无法偿还的情况下,居然再次为其提供担保,我们不得不说该企业对担保事项没有任何控制。企业并未认识到给其他企业进行担保意味着什么,高层领导的风险意识非常淡薄,认可了“只是履行一下形式而已”。作为担保方,首先应该了解被担保企业的基本情况,即公司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为降低风险,一般只能为那些财务状况好的企业进行担保。,.,28,对于那些质量较好的企业也不能盲目担保,还要了解其资信情况,财务状况好的企业未必就会及时偿还贷款,信用情况未必就好。再者,还必须了解贷款的具体事项,贷款的大小、性质、用途等等,比如说案例中的实业公司贷款是为了期货市场的投资,期货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于这样的贷款最好是不要提供担保。,.,29,另外,企业缺乏相关的职务分离制度对筹资活动进行控制,法定代表人可以在担保合同上签字加盖公章而无需经过任何他人的权力制衡,简直就是一个人说了算,根本没有经过必要的调查和审批;尤其是没有分析担保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未来收益的影响;对于重大担保事项须经董事会的批准,而不是法人代表一人决定的,董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审批作用。联合公司的筹资担保已完全失控,导致公司遭受巨大损失应不感到“冤枉”。,.,30,为ST国嘉提供1亿元担保的隧道股份,已是相当无奈。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隧道股份会积极向债务人ST国嘉进行追偿,尽力减少公司蒙受的损失,但与此同时,公司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即业绩可能会因此而抹去1亿元。隧道股份公司为ST国嘉提供担保共1亿元均一审败诉,其中3500万元已终审败诉执行,其余在上诉审理过程中。根据法院的终审判决,隧道股份要在2002年12月31日前承担国嘉实业借款本金的还款连带责任,并承担相应的利息。隧道股份有关责任人称,公司已履行了上述责任。,.,31,此外,根据隧道股份的公告,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浦东分行自行将隧道股份在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第一、第二支行的存款合计1035万元划转用于抵充贷款本金。对于银行的做法,隧道股份的这位负责人称,公司方面还会和银行交涉,不过银行这么做也有他的道理,公司也没办法。显然,隧道股份已深受担保拖累。据公告显示该公司替ST国嘉还债导致的现金流出已超过4751万元。此外,该公司还须为这1亿元担保计提或有负债。实际上,这1亿元担保已影响到隧道股份2001年度业绩。2001年,隧道股份为1亿元的担保计提了共计4950万元的预计负债,并计入隧道股份当期营业外支出。至于这1亿元担保究竟会给公司带来多少损失,隧道股份有关负责人称,这与ST国嘉的重组进程息息相关,从国嘉的状况来看,恐怕无力偿还这1亿元贷款。,.,32,1、适当的职责分离。(1)受理担保业务申请的人员不能同时是负责最后核准担保业务的人员。(2)负责调查了解被担保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