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课堂】201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南方新课堂】201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南方新课堂】201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南方新课堂】201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南方新课堂】201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纲阐释,粤题精讲(以下三题的文本见专题十四的“粤题精讲”)1(2011 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对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够熟练掌握,其次要结合语境,尤其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A 项,两个“其”均为代词,“他的”,代指罗提督。B 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凭借,依靠”;第二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不译。C 项,两个“之”均为代词, “他”,也是代罗提督。D 项,两个“且”均为副词,“将要,快要”。,【参考答案】B,2(2010 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名师剖析】A 项,两个“之”均为代词,代居庸关。B项,第一个“为”是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第二个“为”是介词,译为“给、替”。C 项,两个“所”均为助词,与“为”合用表被动。D 项,两个“于”均为介词,表处所(方位地点),相当于“在”。【参考答案】B,3(2009 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名师剖析】这一题延续了 2008 年的命制原则与形式。A 项,第一个“其”为人称代词,译为“他的”;第二个“其”为副词,表祈使语气,“当、可要”的意思。B 项,第一个“之”为代词,译为“他们”,代指那些“亡卒”;第二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用”、“拿”,“何以济”即“以何济”;第二个“以”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D 项中两个“乃”字都是副词,译为“竟然”。A、B、C 三项中的虚词从意义到用法均不同,正确答案为 D。,【参考答案】D,粤考规律,1广东卷最近 7 年都考查了虚词,从所考的虚词来看,都是一些常见的、其用法在教材中反复出现过的虚词。(历年考查的虚词见后面的附表),2虚词的考查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道传统题、重点题,每年都单独考了文言文虚词,有时在文言文的翻译中还要间接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从题型看,都是选择题,具体而言有这几类:,(1)结合教材考查:从材料中选出 4 个句子,再结合教材中的 4 个含有对应虚词的句子,选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的一组,一道题考 4 个虚词(20042006 年试题)。,(2)全部选自材料:从阅读材料中选出 8 个句子,编成 4 组,选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的一组,一道题考 4 个虚词(20072011 年试题)。,(3)选出阅读材料中 4 个含有相同虚词的句子,判断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两句,一道题考一个虚词。,附:20062011 年广东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览表,考点透析,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词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性。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文言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切实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复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一词多义,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因此要分清其用法及意,词,“往”;例中的“之”是代词,可译为“他”;例中的“之”是助词,“的”;例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同类异形,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1)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唯、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2)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3)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4)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可根据文意译为:吗、呢、了、啊、吧,3特殊虚词,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尔(而已)。,(2)虚词连用,如:“藉第令毋斩”中的“藉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或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最后一词。,(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在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可以”等。(注: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见配套资料制胜锦,囊),解题指津,1语法切入法,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如: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做“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2位置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根据“而”的用法可推知,“以”是表修饰的连词。,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噫吁 ,危乎高哉!(蜀道难),“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3标志识别法,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的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4语气探究法,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如以下三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其”表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要、当”。,(,5语境联系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如:,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的意思。“伏焉”即“伏在那里”。,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焉”用在疑问句中,表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6词语替代法答题时先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你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后一句源自课文,我们比较熟悉。“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比更”的意思,用“比”代替句中的“于”,句子通顺,语义不变;但用“比”代替前一句的“于”显然讲不通,前句中的“于”是“从”的意思。,7句式推断法,对某些虚词用法的把握,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如: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这个句子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是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这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这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竖子不足与谋。(史记鸿门宴),这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这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8对号入座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这样对号入座,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等;副词,译为“多么”;复音虚词“奈何”“何如” “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