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语文高考一模社科类文本阅读汇总_第1页
2016年上海语文高考一模社科类文本阅读汇总_第2页
2016年上海语文高考一模社科类文本阅读汇总_第3页
2016年上海语文高考一模社科类文本阅读汇总_第4页
2016年上海语文高考一模社科类文本阅读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静安区】:民意和舆论童兵 民意是整个社会普遍意志和意识的集中展现。通过对一定空间和时间民众的观察、捕捉、测量、分析与呈现,人们可以感知甚至洞见民众的所思、所盼、所喜、所恼,从而了解及把握民心向背及民愿所求。( )能够以此为依据,为民执政,务实谋划。( )可以透过广泛的民意考问自己的立场和追求,应对大众的异同及短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则可以根据民意察情理,判是非,既为官方喉舌,又当民众耳目,力求于人于事,皆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群体意愿为取舍。 从广义上说,民意有时也称作舆论。舆论是大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综合。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认为,舆论实质上就是公共情绪。林肯甚至说,“公共情绪就是一切”。有了公共情绪,一切皆可成功;没有公共情绪,一切皆将失败。因此,些铸造公共情绪的人要比那些制造法律或者宣布判决的人要高深得多。 然而,民意同舆论还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中,民意的突出特点是非表层性和相对稳定性。民意是较大规模民众一般的内心活动和对某些事件、事态、机构、人物以及这些机构人物政策言行的相似或相同的评价,这种社会评价及社会情绪有时还可能伴随着相当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而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处于表层的群体情绪。民众的所言所行,常常出于情感、心绪的激发而成,理智和理性相对较少,以言相传,以情相染的成份较重。舆论还是变动不居和改变难料的,因而又缺乏稳定性和可测性。朝意夕改,此事此地一种看法另一地又持一种看法,是常有的情状。一个事件的冲击,可以让一些人冷静下来,又可能让一些人焦躁不已。一个意见领袖的一席话,可能改变一些人的意志,也可能坚定一些人的观点。 民意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易于测知,在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民意充盈着一定时域、地域特定人群甚至多数民众对公共事件、公共政策、公众人物的观察、思考与评价,这种砚察、思考与评价常常是理性的、务实的、感情成份少、客观成份多,因而作为民意的这种社会情绪,相对于一般舆论来说,显得厚实、有力、威慑性强。因此,民意比舆论更有威力,对官方的压力也更大。 相对于官方意志而言,民意表达的是大众的意见、意志、要求和愿望,而官方意志体现的主要是政府的立场、观点和意愿。在一个民主化程度不高的社会里,所谓官方意志往往是主要官员尤其是高官的立场与观点,有的情况下,官方意志完全代表着最高长官、行政首长的立场与意愿。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权力权利关系下,民意不免会受到轻视、蔑视甚至践踏。就舆论的构成与布局看,一个社会至少存在着民间舆论与官方舆论两类。官方舆论依据与依附于官方意志生成与变动,而民间舆论则主要服从并服务于民众的根本利益与基本立场,虽然民间舆论有时可能由于种种压力会屈从于官方意志,也可能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奇从于官方意志,但民间舆论在总体和大局上总是从有利于伸张和服务于自身的根本利益与基本立场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民间舆论不违背民意,为伸张与贯彻民意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由此观之,民意比之官方舆论、官方意志实在、具体、稳定、尖锐,更有韧劲和耐力,也更有实践力和可操作性。此外,由民意操控的民间舆论也易转化为行为与行动,即转变为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超过官方舆论场而高看民间舆论场的原因,也是人们超过官方意志而敬畏和尊重民意的原因。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1在第段的三处()中依次填入相应的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为传媒业者 为政者 为民者 B为政者 为民者 为传媒业者 C为政者 为传媒业者 为民者 D为民者 为传媒业者 为政者2第段引用林肯话语的目的是。(3分)_3根据上下文推测:下列不属于第段“相当规模群体示向性”民意活动的是( )。(2分) A选举投票 B演讲呼号 C发表微信 D静坐示威4对“民意”和“舆论”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民意具有相对稳定性;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表层的群体情绪。 B民意厚实有力、威慑性强;舆论因其可变性对官方的压力不如民意大。 C民意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易于测知;舆论则理性不足,缺乏稳定性 D民意更有韧劲和耐力;民意一旦操控舆论就转变为公共、群体性事件。5结合第段内容,分析文中所附的两幅图蕴含的信息。(4分)_6简要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_1(2分)B2(3分)评分量表答案要点分值“佐证”(“强调”)“舆论”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3“强调”“舆论的重要”。(只说重要,未能指出在哪个方面)2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1直接摘抄第二段的相关文字,或答非所问。0答案示例:强调舆论对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进程的重大影响。3(2分)C4(2分)D5(4分)从舆情来源看,官方舆论(新闻)所占比例不到一成,民间舆论(名人微博和民间论坛)占了九成;(1分,见右图)民间舆论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撬动)社会舆论;(1分,见左图)因此,对民意操控的民间舆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分)【指出图的内容,2分;联系原文,揭示图的内涵,2分】6(4分)民意是整个社会普遍意志和意识的集中展现,应该重视、敬畏;(1分)作为民意的初期或说是表层阶段的公共舆论要及时关注和引导。(1分)作者讨论民意和舆论,旨在强调执政者、民意表达者、媒体从业者都要了解和把握民心向背及民愿所求:(1分)只有民意表达顺畅,才有可能构建高效率的政府和和谐的社会。(1分)【分析(概括总结)2分,评价2分】 【黄浦区】:唯有牡丹真国色刘夙牡丹是中华名花,自唐代以来,它那雍容艳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每当国运兴盛、社会繁荣的时候,牡丹热潮就会兴起,因此牡丹文化也成为盛世的象征。北宋周敦颐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有言:“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倾倒。刘禹锡在七绝赏牡丹中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人竟不惜通过贬低芍药和荷花来赞美牡丹。皮日休七绝牡丹中“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更是将牡丹称为“花王”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属全世界一共有30 多种,除北美洲西部的两个种外都产自旧大陆。这些旧大陆的种可以分成两组(在分类学上,“组”是界于属和种之间的分类单元)牡丹组和芍药组。尽管牡丹组和芍药组在花型上极其相似,但牡丹组是灌木,它们的茎高度地木质化,冬天地上部分只落叶不枯死,来年新叶和新枝直接从老枝上生出;芍药组则是亚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的茎只有基部木质化或完全为草质,冬天地上部分大都枯死或完全枯死,来年不得不从茎基上再生出新枝叶。1972 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东汉初年的医药简上记载了一个药方,用到“牡丹二分”,这是可以确定的最早提及牡丹的文献,由此可见牡丹一开始只是被作为药材,大约从南北朝开始,牡丹渐渐得到栽培观赏,直到唐代,它才真正成为流行花卉。二十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以为栽培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1979 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中记载了11 种中国芍药属植物,其中芍药组8 种,牡丹组只有3 种。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正如历朝历代的情形一样,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根据 2014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牡丹组原来一共竟有9 个野生种(比原来的记载多出6 种),其中4 个原产于横断山区到西藏东南部;5 个原产于中国东部,中国传统的牡丹栽培品种大都是由这5 个原产中国东部的野生种经过驯化和反复杂交而成。园艺上往往习惯把中国栽培牡丹分成四大品种群,即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与西南牡丹品种群,此外还有若干个小品种群,如延安牡丹、鄂西牡丹等。研究表明,栽培牡丹的家世远非同种内部变异那么简单。通过上面这一“牡丹野生种列表”,栽培牡丹的家世基本弄清,但在从事野生植物保护的学者看来,这场艰难的学术探索背后却反映了野生牡丹的沉痛家史。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值得人们深思、反省。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它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最终让牡丹“家族”走上了衰败的不归路。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们还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野生生物仍在一种接一种地走上灭绝的不归路。“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天香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吉祥富贵、兴盛繁荣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1第段加点词“家谱”在文中的意思是 。(2 分)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2 分) 人们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 在揭开了牡丹神秘的面纱的同时 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慢慢有所深入 却也揭开了牡丹鲜为人知的委屈和殇痛 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团A BC D3联系上下文分析图表在文中的作用。(3 分) 4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第段引用的说明方法,确切说明牡丹广受人们喜爱的特点。B第段以芍药作比较,突出说明牡丹作为木本植物的特点。C第段运用例证法,强调说明牡丹最初仅用作药材的功用。D第段列数字,确凿说明牡丹野生种丰富,栽培前景广大。5本文语言具备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请举例分析。(4 分) 6综览全文,概括牡丹长期以来遭受的“委屈”和“殇痛”。(3 分) 参考答案:1、牡丹(野生种)培育繁殖情况(产地)。2、C3、直观性(1分)牡丹种类多、分布广、野生种丰富(1分)看到了牡丹全面告急的困境有助于情感表达。4、B5、(1)具备严谨准确的科学性,“往往”“大都”限定性副词的运用。 (2)第一段引用诗句增强文学底蕴,引用诗句“比喻”、“比拟”。6、牡丹是中华名花,自唐代以来周敦颐、刘禹锡、皮日休都赞美牡丹,甚至称赞牡丹为“花王”,但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不甚充分,以为栽培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直到今天,人们还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它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长宁区】: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合青蒿素。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_,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忠。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mtemisia 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植物学上的青蒿,其实是名字用错了地方。 屠呦呦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屠呦呦断定古本草书中记载的青蒿是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无疑,她因此建议把“青蒿”作为Artemisia annua的正式中文名。不过,她认为“黄花蒿”是另一种蒿属植物,具体是哪个种有待另作考证,这个结论却不正确。菊科分类学专家林有润考证,本草纲目中的“青蒿”和“黄花蒿”实际上是同一种植物。无论宋人所谓“青色与深青色两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还是李时珍所谓“色绿带淡黄”,都不过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罢了。 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那种植物,还是被叫成“青蒿”的场合多,但为什么在植物学上,Artemisia annua这个种的正式中文名却是“黄花蒿”,而“青蒿”却用来指心Aremisiacarvifolia这个没怎么入药的植物呢? 最早误用“青蒿”一名的是日本18世纪本草学家小野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中国学者贾祖璋等人在1955年所著的中国植物图鉴中引用了日本学者的记述,将Artelnisiaapiacea的中文名定为“青蒿”。这样一来,中国历代所称的“青蒿”之名就张冠李戴地给了另一个种。同样令人遗憾的是:林有润先生在进行系统性的蒿属分类研究工作时,虽然已经在艾蒿类本草植物的考订文章中明确指出“从现代药理与临床资料看,药用青蒿即黄花蒿心Aemisia annua,含青蒿素,可治疟疾”,但是他考虑到植物学界沿用日文名“青蒿”作为Artemisiacarvifolia(=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已久,在其编著的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2分册的“蒿属”中仍把这个种叫做“青蒿”,而Artemisia annua则采用本草纲目的名字,叫做“黄花蒿”。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此 B但是 C因为 D而且2第段中加点词为什么要使用引号?请具体说明。 (2分)3根据,概括历史上植物学界和药学界关于青蒿和黄花蒿命名混乱的原因。(4分)_4第段中的“一致性”在文中指的是,_。(2分)5下列语句是文章的第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为了名称的稳定性,我们恐怕不宜擅自更改,也只能将就沿用下去了。 但中国植物志这样的权威性志书一出,蒿属这两个种的中文名在学界均已得到广泛应用。 其实本来有一个可以避免名称混乱的做法,就是在“青蒿”和“黄花蒿”中取其一作为Artemisia annua的中文普通名,而为Artemisia carvifolia另起中文名。 但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是“菊科植物黄花蒿Arccnlisia annua的干燥地上部分”,事实上相当于承认了黄花蒿的“青蒿”之名。6本文实际上回答了两个让人困惑的问题。请根据文意,分别用疑问句表述这两个问题。(4分)(1)_(2)_2016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一、阅读(80分)(一)(17分)1(2分)B 2(2分)此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种”,既作一般量词,又表示两个不同的物种(种属)。3(4分)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大多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2分)。北宋相关记载中青蒿具有的不同形态,为后世命名混乱埋下隐患(1分);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1分)。4(2分)民间使用的青蒿以植物学上的黄花蒿为主。(如果答“民间使用的青蒿是黄花蒿”,给1分)S(3分)A 6(4分)(1)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是黄花蒿而不是青蒿,为什么取名为青蒿素?(2)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植物多叫青蒿,为什么植物学却命名为黄花蒿(却用青蒿指另一种不怎么入药的植物)?(答案必须含令人困惑的因素)【嘉定区】文房展前言 蒋远桥 到博物馆,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以艺术门类为基本单位的展馆,如陶瓷管、铜器管、雕塑馆、玉器馆等,各个展馆内则陈列着许多单个的“典型器物”,这些器物当然远比照片影像更为真实,但我觉得,这些按门类、按年代或者按质地、按用途陈列的“实物”,还并非“真实”:无数从古代生活中移出然后转入博物馆的瓷器、铜器、雕塑、玉器,都被剥夺了原来所处环境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博物馆里,它们仅用来增加我们专门艺术门类的某些知识。而那些被忽略的原始环境,也应该是甚至更应该是作为器物“真实”的一部分。 为了理解的连贯,我们可以先从影像说起。 从柏拉图时代开始,仿佛这一概念就已经在哲学、艺术、文学各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机械复制的繁荣,尤其是电子世界的产生,人类现今更无可救赎地停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身边的影像越来越繁多,影像的内容越来越齐备,生活、研究、批判越来越受到影像的帮助的同时离不开影像。 人们十分愿意相信照片即真实。但是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即能知道,即使从未被制作的影像如照片,也远非真实。一位摄影师在拍摄任何一副作品时,往往要同时或者严格地说是连续拍摄数十张,然后从中选择出自认为满意的一副,比如这张照片具有令摄影者满意的表情、光线、角度、结构,而未表现或者未恰当地表现这些东西的照片即被认为是“非真”的。 比如,当我进入敦煌第130窟,通高26米的弥勒佛高耸在眼前,在佛像前面感觉到的只有无能为力和相形之下的渺小:佛低垂双目,似乎在看着我,使我觉得自己似乎将要失去固有的信仰。而面对照片时,我们可以冷静地发掘、细致地思考,一些直面26米大佛本身时无法进行的思考或感受,都变得轻松自然。大佛照片取消了大佛的高度带给参观者的压力、震撼。 基本上每个敦煌石窟都是建筑、绘画、雕塑、书法共同配置的综合体,它还具有礼仪、宗教意义,若非电灯的发明,在数百年前的采光条件下,壁画尤其是顶上的藻井图案基本无法让人看见。况且,部分洞窟作为庄严、肃穆的宗教礼仪场所,本来是藏而不使人见的。若非处于真实的石窟空间里,我们也就失去了古代僧侣在缥缈、昏暗的洞室中的宗教情怀? 影像是这样,其实,被布置成碎片的实物也是这样。面对一件件摆在我们面前分门别类的实物,我们无法真正走进古代文人的生活。走进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等共同配置的古代文人的生活空间,我们 能真正走进古代文人的生活。这个空间,应该让我们感受它,接受它,接近它,走进它、而不是提供影像,也不是提供碎片,让我们欣赏它,分析它,获得了认识,然后离开它。这个空间应该有实和虚也即物质和精神两层。实的层面,从竹树翳深庭户虚寂,到惠风和畅窗明几净,到书桌禅椅,朴素柔美,到纸墨相发笔砚精良,到缩龙成寸,山林古木助案头清气。虚的层面,当然就是这些内容营造出来的氛围,还有面对这些文人生活的物件时,打磨家具时,写字刻印时,伺候盆景时,制作文玩时,具有的礼仪、宗教意义,这和敦煌石窟何其相似。 当然,精神层面的空间也必然与处在这个空间内的人相关。明代高启说: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高启强调了人的重要性。我总觉得,这两层是从来不能分开的。人很重要,居也很重要;依于仁很重要,游于艺也很重要。质很重要,文也很重要: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注】文房展:文房,“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简称,泛指文人书斋文化中的器物。展:展览。1、第节加点词“柏拉图的洞穴”在文中的含义是_ _。(2分)2、联系第段的内容,分析第段“展馆内的器物比照片更为真实”的原因。(3分)_3、填入第段空缺处合适的词语是( )(2分) A、如果 就 B、只有 才 C、只要 就 D、除非 才4、对第段“原始环境”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石窟中缥缈昏暗的洞室环境。 B、指建筑绘画等共同配置的环境。 C、指含礼仪宗教意义的空间环境。 D、指原生的环境氛围与精神文化。5、简析第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3分)_6、前言也称为序,作为一次文房展的前言,本文内容是如何体现文体特点的?(4分)_(一)17分1、(2分)非“真实”(1分)的影像世界(1分)2、(3分)展馆内的器物(1)不包含主观取舍的因素(2)更能带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心灵冲击力。(1点2分,2点满分)3、(2分)B4、(3分)D5、(3分)语言整饬,读来琅琅上口,有节奏感、韵律美;多用成语、文言,引经据典,古朴典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6、(4分)本文以敦煌洞窟为例,指出展馆要有典雅别致的生活空间和艺术氛围(实),以及在此基础上附着的礼仪宗教等文化意义(虚)。强调“处在这个空间”的人的精神品质的重要性,含蓄表达了对此次文房展主人的期待。体现了以介绍、评论所引介内容为主的序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崇明区】神话思维创作铁舞 神话是什么?通常我们是这样认识的,神话就是原始时期,人们不自觉地把自然力形象化、拟人化而形成的幻想神奇的故事和传说。它是人类早期生产力低下的产物,是初民对于宇宙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幼稚的解释,其中有初民的理想追求,富有积极进取的浪漫主义精神。教科书上也这样说的。这从发生学上说无可争辩,但没有从思维本体考虑,它在各种思维中占据何种位置。说它是最高级别的思维,也许有人不赞成。我们必须垂直看。一个先民考虑的是如何打猎,获取生活用品。另一个先民考虑,天怎么会下雨刮风,天上有没有神?你说哪个思维层次高,显然是后者。要不然,神话怎么会是宗教的萌芽、美术的由起、小说的渊源呢?我国的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保存了多少的神话材料啊,这都是古人高级思维的结果。至于那些传说,尽管属于集体口头创作的叙事文学,也有相当部分由神话演变而来。神话思维的根本特征就是超越现实,这种在原始时期不自觉地把自然力形象化、拟人化而形成的幻想神奇的故事和传说,随着人们对现实社会有越来越清醒的认识,从而降低了一开始就有的最高层面的追问,不再有飞天,追日那样的故事,而热衷于志怪了,这类小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千百年来流传不绝。可以说它们是神话世俗化的表现,是神话思维的末梢,若给神话思维分上中下三品的话,它属于下品,最高级的神话思维还是在先人那里。人类童年对宇宙秘密的追问至今仍未被我们超越,这也正是我们今天重提神话思维的意义所在。我们今天研究神话,不仅仅是讨论神话的源头和神话的内容,重要的是要讨论它的思维方式,看看这种思维方式于今人还有没有用。首先要看到神话的思维层次不是低级别的,前面已稍作解说,在此我们再做一些深入探讨。我们不妨为先人初民的思维层次立一个数轴,第一层考虑的是生存,上一层考虑的是怎样更好地组织部落问题,再上一层可能是家族的繁衍,更大范围的联姻等,这样一层层的上去,最高层就是终极问题了,究天问地,大自然怎么会是这样的,怎么会有风雨雷电,天有多大,地有多广,人的命运由什么决定的,由现实进入虚拟,人的想象力充分打开,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高级的层次。这是一根竖的数轴,在这根竖的数轴底部再画一条横的数轴,在这条数轴上标上历史年代。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社会越朝前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科技的发达,人们越看清现实,现实思维越来越发达,想象的事物越来越清晰,已经无所谓神话了,因而神话思维越来越萎缩,或者说越来越世俗化,尽管其思维方式还存在,但不再是一开始的那种终极性质的。即使这样神话思维依然处在最高层的,这仅仅是由它一开始处于它的超越现实的终极性质决定的,事实上人们更多地考虑现实问题。从理论上讲,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它超越时代现实的思维追求,只是正如赵汀阳在他的坏世界研究里所说的,“世界首先是个坏世界,而人们幻想好世界。人们通过政治去研究坏世界,而通过道德想象好世界。古代人看重理想,所以把政治学看作理学的一部分,现代人认清现实,因此政治哲学成为了第一哲学。”这种情况下,神话思维几乎派不上用处了。如果说还有的话,那就衍化成志怪一类的,也是专指现实的,再没有向上叩问的动力了。然而这也许仅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表现得比较广泛;其实,人类对其童年时的那种追问一直没有停止过,神话思维主要被科学思维所代替,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都是对大宇宙终极追问的表现。这么说,神话思维在今天已经无所作为了?也不是。其实类似志怪类的神话思维末梢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还有些蛛丝马迹,如莫言的蛙生死疲劳即是;不过在网络小说鬼吹灯那样的玄幻小说里还是大量存在的。而流传在民间的大部分神话都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些神话的内容今天如何发掘?其精神如何体现在叩问未来未知世界的文学作品里,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面对未来的海平面的上涨,未来的机器人时代,我们的文学“创客”该有何作为呢?正如格林小说揭示的,通往善的道路并不真实存在,通往或多或少的邪恶的道路倒有千条万条,因此,今天关注人性的边缘,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乃至拯救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像莫言生死疲劳这种借助旧神话思维生死轮回讲故事的小说,如果能借助人类基因遗传的知识,而产生一种全新的神话思维方式,一定会写得别开生面,令人喜欢。可以说,这方面的想象力我们的作家还远未打开。(节选自解放日报,有删节)1.第段中加点字“垂直”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2.第段中“教科书上也这样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根据文意,下列有关“神话思维”的表述正确的是( )(3分) A.神话思维之所以是最高级的思维,因为它体现终极性邪恶追问。 B.最高级的神话思维还在先人那里,体现作者对神话思维的忧虑。 C.科学思维就是神话思维的现实延续,保持对大宇宙的终极追问。 D.神话思维在现代文学中依然保留,势必能让创作别开生面。4.概括第段内容。(3分) 5.试从神话思维“超越现实的终极性质”角度对以下神话进行分析。(4分)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 6.第段作者对神话思维在今天的意义价值做了思考,请对此进行探究,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案:、阅读(80分) (一)(17分) 1.纵向比较(1分) 2.表明上文从发生学角度对“神话”的概念定义具有一定权威性,合理性。(1分)同时为下文提出自己有关神话思维本体考虑作铺垫。(1分) 3.A(3分) 4.神话思维思考问题具有终极性特点,是高级思维;(1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科技的发达,现实思维越来越发达,神话思维越来越萎缩;(1分)人类的终极追问逐渐被科学思维替代。(1分) 5.这一神话讲述了拥有神力的盘古持斧凿开天辟地的故事,(1分)它所思考的不是现实的问题,超越了人类的现实认知,(1分)展现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1分)体现了先民对混沌初开、天地生成的终极性思考。(1分) 6.作者认为神话思维在关注人性的边缘、人类未来的命运、拯救我们的星球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如可以利用人类基因遗传知识创作生死轮回的故事等。(2分)我认为可以利用核能、风能利用等方面的知识,探究未来地球能源危机的解决问题;可以利用天文学知识来探究人类对未知的宇宙空间的发现利用问题等。(2分)【奉贤区】:、当图像“遭遇”数字大数据似乎一夜之间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人们却还没来得及给自己身处的时代起一个确切的名字。一说是图像时代,一说是数字时代。可以肯定的是,这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方式:一是文字,一是图形。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它们时而交错,时而分离。500年前达芬奇在一位建筑家建筑十书的插图中,画了一个有两种不同姿势的维特鲁威人: 自古希腊至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人们终于完成了对透视法的研究和运用。把这些经验感性空间和逻辑理性空间结合起来,画家们可以在二维平面上再现客观空间的三维视觉真实感。透视法成了确立文艺复兴美术里程碑地位的奠基石之一。比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巧妙地设置在米兰圣玛丽亚感恩教堂的墙壁尽头。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人们的视线在穿过一扇扇的门远远看去时,其天花板的透视线、厅堂的建筑结构,随画面做了自然延伸。最绝的是十二门徒分在两侧,这四组人像愤怒、惊恐、怀疑、剖白,在视线上的冲突、紧张和透视线的互相作用和引导下,最终落点全部都汇聚到耶稣的脸上。今天,数字和图像再一次生成令人惊艳的新视觉图像方式,强力冲击了对于传统图像的产生和认知。视频、文献、图像、视觉符号等形成的泛视觉的图象,直接影响了美术的创作方式和呈现方式。从美国超写实主义画家查克克劳斯的艺术之路,可以看出时代新兴科技电脑对艺术家的影响。最初他用手指头蘸丙烯和油画颜料,模拟照片作画,后来他的画面追求电脑数字生成的色块图案逐格堆积,形成具有马赛克般花纹透明玻璃感的逼真肖像。 图像和数字的合力能不能超越文字的垄断和隔膜,更有效地助力人类文明的发展呢?几千年前,传说人类之间由于语言不通,使通天的巴别塔不断建造和不断崩塌,充满了冲突和悲剧。海德格尔质疑人类建造的方式出了问题:“把世界有意地制造出来的这种无条件的贯彻意图的活动,被无条件地设置到人的命令的状态中去,这是从技术的隐蔽本质中出现的过程。”他对于这种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的天性的技术征服充满了担忧,所以他认为“归根到底,这是要把生命的本质交付给技术制造去处理”。海德格尔质疑人们的生存模式,“是我们诗意的栖居吗?也许我们完全非诗意地栖居着”。他把艺术和科学并列为现代的根本现象,把让生活变得美妙的艺术,“视为人类生命的表达”。海德格尔描述了一种不同于中世纪的和古代的现代世界图像的时代。当然他的“图像”是有深意的。他说:“图像在这里并不是指某个摹本,而是指我们在我们对某物了如指掌这个习语中可以听出的东西。这个习语要说的是:事物本身就像它为我们所了解的情形那样站立在我们面前。”“所以,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今天所说的大数据,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图像。数字要累积成海量(Volume),具备各种信息种类和来源的多样化(Variety),再进行快速有效处理(Velocity),经过筛选提取分析成为可共享的价值诉求(Value)。而图像也只有经过上述4V的综合,才能生成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图像方式。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把握了图像就把握了世界,因为图像不是图像方式。也不能简单地担心可视化时代的文字会被图像代替,因为图像方式的内涵和深层,是对语言方式的理性逻辑和抽象分析。现在看到图像时,它的背后却是数字,而这一大串数字一旦发生重组和变更,就会产生万花筒般的新图像。1.标题中“遭遇”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中,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分开的双腿碰触到圆圈边缘,正好形成等边三角形 当他站直时,水平伸出的双臂等于身高 以肚脐为圆心划一个圆时,向上抬举的手臂的指尖触碰到圆圈边缘,并且正好和头顶相平 他所展现的比例精妙与和谐,成了将数字和图像结合的经典名作 这是一个四指为一掌,四掌为一足,六掌为一腕尺,四肘尺合全身,肘部到手的中指尖的长度为身高的五分之一,而肘部到腋窝的长度为身高八分之一的完美男人的比例 A. B. C. D. 3.推敲作者行文思路,概括第段的内容。(3分) 4.第两段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言论,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认为,文字的垄断和隔膜是巴别塔悲剧的根本原因。 B.他认为,技术制造会隐蔽和征服自然规律和人的天性。 C.他向往“诗意”,认为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生命的表达。 D.他认为图像不该是复制,而是对世界了解的具象化。5.分析第(7)段的作用。(3分) 6.从全文看,当图像“遭遇”数字,会对人类文明产生哪些影响?(3分) 答案:1.(2分)结合,融合。2.(3分)选B得3分,选A得1分。3.(3分)继续举达芬奇的例子,说明透视法是图像和数字的一次完美结合(将经验感性空间和逻辑理性空间结合起来),生成了令人惊艳的新视觉图像方式。4.(3分)D5.首尾呼应,阐释了大数据的内涵;并提出要辩证地认识图像和数字;使论述更深入、全面。6.(3分)数字和图像结合所展现的比例精妙与和谐,增加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将经验感性空间和逻辑理性空间结合起来,直接影响了美术的创作方式和呈现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