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_第1页
《论语》中的孝_第2页
《论语》中的孝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论语中的“孝” 丁文哲 8 汉语1501班论语是孔子的门人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记录,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孝”的观念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和流行,对“孝”的内容解释有两种形态:一是对在世父母的, 即对“活人”的孝;一种是对去世的父母的、先祖的, 即对“死人”的孝。对在世父母的孝包含着奉养、尊敬、服从等方面, 对于已死父母及先祖的“孝”,通常被称为“追孝”。孔子吸取了有关思想并结合当时实际,第一次对孝道做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解释,其精华集中于论语一书中。本文将围绕论语中有关 “孝”的论述来探讨孔子认为的“孝”的基本观念及其现代意义。一、“孝”的定义首先,论语提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个人存在与发展的前提。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则:“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徒弟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为人的根本!”由此可见,“孝”是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东西,它具有维护社会秩序,防止犯上作乱的巨大政治作用。 同时,孔子也认为“孝”是年青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道德水准的基础。因此,孔子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即,为人子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这也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同时,孔子主张家国同一,“忠孝合一、移孝忠君”。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政,他说只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并把这种风气施于政治上也就是参政了。孝由家庭推广到了社会,就进一步有了政治内涵。“孝慈则忠”(为政), 家庭的稳定最终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士子行孝可以导致忠顺于国君,所以孝的最终指向的是“忠”。而国君做到了孝的表率,也就能使民服、民顺, 实现自己的统治。孝的范围的扩大化,孝的功能的扩大化,使孝能为君王服务,成为其治理天下,管理臣民的一种很好的方,使孝在以往的氏族宗族个体家庭之外又添上色彩,也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尊崇的家国同构的特殊模式。总之,论语中所主张的“孝”,是“为人之本”,也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更是用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标准之一。2、 如何践行“孝”既然提出了“孝”的概念,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践行孝道呢? 论语为人们提出了“孝”的行为准则,这就是真心、真意、真情、真爱。 孝敬父母是发自内心的真情。首先就是赡养和尊敬父母。论语为政中有一则: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也就是说尽孝道,首先得赡养父母,但这远远不够,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对父母的“敬”,即儿女对于父母在感情上的真情投入,真实的尊敬爱戴之心正是“孝”不同于“犬马之养”的地方。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始终如一,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如果缺少了人间温情,并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让父母精神上感到愉悦,人格得到尊重,心情保持愉快,这是子女应该和颜悦色的深层原因。所以说,“孝”的衡量标准不是物质上的能否奉养,而是在奉养中是否蕴涵着来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前面子游问孝的时候,孔子着重在敬父母。子夏问孝,这里着重在爱父母。可见得孝道包括爱和敬两个层面。 其次,应竭力尽孝,这就是“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要时时担心父母,事事牵挂父母,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还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如果真要出远门,一定要讲清去处,安顿好父母。论语中还特别强调,要关心父母的健康状况,即“父母唯其疾之忧”。 再次,尽孝道不可违礼,态度要谦和。盂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后来又给弟子樊迟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人,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讲究方法,希望他们接受,但叉不可违礼。 最后,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这个可以扩展到更久远的祖先,善终追远,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3、 “孝”的局限性及其现代价值孔子对孝的论述是比较充分的, 但它是基于血缘关系和宗法观念的产物, 为宗法社会服务, 当然不可避免地被打上封建思想的烙印。讲究“爱有等差”, 过分强调父母的权威和尊严,“无违”、“父为子隐”等 片面、愚昧落后的缺陷 , 我们应该加以剔除。但孔子的孝讲求的孝敬、爱亲以及对父母的精神抚养等, 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一, 孔子说:“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里仁)他还说 :“父母之年,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我们要时时处处为父母着想, 陪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 要关心父母的思想。实行孝道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事情。儒家孝道是人类世代繁衍过程中家庭的养老抚幼自然功能的反映, 它因此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与意义。一个人出生时候,没有独立能力, 父母有义务抚养、教育子女;当子女长大成人,父母老了,丧失劳动能力,子女就应当赡养父母。养老送终这是子女的一种“反哺”行为,关心、对父母行孝这是自然繁衍规律的要求,是天经地义的,这也是社会主义家庭道德的内在要求。 第二,孔子还强调在孝顺父母时要做到物质侍奉和精神慰藉的统一。现在很多人以为每个月定时往家里打钱就算是尽到孝道了,殊不知父母还需要子女抽出时间陪伴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对父母来说也同样重要。如今许多空巢老人的出现就是部分子女只满足了父母物质上的需求却忽视了他们对子女在心理、情感方面的关怀的渴求。第三, 对孝道的提倡, 可以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中提倡尊重、赡养父母作为子女的义务与父母抚养子女的统一性,可以使得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同时成年人孝敬父母也是对未成年人最好的言传身教。孔子主张的孝,是整个道德的出发点和基础,不仅局限于家庭内部, 而且还扩展到社会领,最基本的就是社会公德建设。个人既是家庭成员,也是社会成员,家庭道德和社会道德建设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