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_第1页
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_第2页
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_第3页
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_第4页
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盼小康,我们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我们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生活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日常生活中,在衣食住行中,我们感受变化,我们见证变迁衣: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新中国成立后,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了人民的普遍选择。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最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人士的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现如今,我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成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食: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我的父母回忆起当年的生活,感受颇深:他们结婚时正赶上我国粮食短缺,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给。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结婚证书上还印着“果糖、布票已领”字样。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当时仅凭父亲每月28元的工资供我家5口人生活。吃不饱的时候只有拿萝卜、红薯充饥。现如今,父亲的月工资就涨到了2000多元,市场供应应有尽有,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现在,人们已经摆脱了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粗放消费方式,正逐渐向讲究营养、风味、疗效、方便消费方式转变。住:建国初期,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多为土坯房、窑洞、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极差。父亲说,过去,我们一家五口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旧房里,五个人睡一个大通坑,当时没有暖气,只在屋里生一个小蜂窝煤炉子取暖。母亲说,二儿(我的小名)就因为烟卤堵塞中过一次煤气。要不是抢救及时,她可能已经不在人事了。母亲说,她一提及此事就后怕现如今,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我们一家3口前不久喜迁新居,搬进了160平方米的大房子。房内有太阳能、天然气,取暖方式也从暖气片变成了地采暖。小区内种有绿树、草坪,还有各种健身器材。晚饭后人们在小区内遛弯、健身、娱乐,享受着美好的新生活行: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5年11月16日,京九铁路全线铺通。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