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解说词_第1页
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解说词_第2页
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解说词_第3页
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解说词_第4页
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解说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解说词 跨越 * 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清官之念将通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那就是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包公是中国清官廉吏的符号,青天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时代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国青天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 * ,为巩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清官情结”和“青天文化”对现实社会仍具有启示价值,清官之念将通过 * 人“清官情结”的解读,探寻青天文化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意义。 解说词:初一、十五,焚香礼拜,祈求丰年和平安,是中 * 传统习俗。每逢这两天,家住开封西坡街的常四改都会早早起床,收拾停当,拿上早已准备好的贡品,来到附近的包公祠拜祭包公。位于包公湖畔的包公祠,是开封最有影响的建筑物。 一千多年来,开封包公祠一次次毁于黄河水患,又一次次被人们重新修建起来。每天无数的人们在这里瞻仰包拯的风采,更有一些虔诚的百姓在这里焚香跪拜,在他们心中,包拯就是执法如山,清正廉明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代明臣包拯,早已经成为清官的化身。 千百年来,包拯一直被尊称为包青天。人们对清官的尊崇和期盼,已经凝聚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长盛不衰的青天文化和清官情绪。那么,在清官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呢? 解说词:今天,老艺人李志强要做一方端砚。做一方好砚,选一块好的砚石尤为重要。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而闻名于世。 广东省肇庆市,在古代这里叫端州,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就产自这里。经过半个月的纯手工精雕细刻,一方精美的砚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方砚的名字叫做“包公掷砚”,它讲述了一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为官时的一个民间传说。 被历代中国视为青天的包拯和端砚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公元1040年,42岁的包拯来到端州担任知州。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当时端砚是献给皇帝的贡品。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的名义层层加码,肆意索取砚台,用来贿赂上司和权贵。包拯到任后,要求工匠严格按照进贡的数目制作砚台,不允许多做。民间传说中,当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感念包拯清廉的下属,将一方端砚愉愉藏在了包拯的行李中,以作纪念。包拯发现之后,径直将砚掷于水中,于是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初到端州,包拯就在州衙的清心堂墙壁题下了一首诗,“书端州郡斋壁”,作为他为官和做人的座右铭。“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诗的意思是,居心清正是官员为政清廉的根本,正道直行是做人做事的准则。好木终成栋梁,好钢宁折不弯,历史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教训,为官者千万不要做出让后人感到羞耻的事情。包拯用这首诗告诫自己,为官者当谋正直之道,去除贪欲。这是包拯流传下来唯一一首诗,可谓吉光片羽。但却成为包拯一生为官做人的光辉写照。包拯在端州为官三年,离任时不带一方端砚的故事,很快传了出去,成为朝野上下的美谈。一时间,清正廉洁的包拯一举成名,包青天的传奇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每天上午,开封府内,一出大戏准时开演,这出戏的名字叫铡美案,讲述的是北宋时期包拯将负心人陈世美送上龙头铡的故事。 (同期声):包龙图打座在开封府 解说词:京剧铡美案自诞生以来,大概是人们最喜爱的京剧剧目之一。这出戏之所以久唱不衰,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人们心中的清官情结,将善良平民告倒作恶权贵的畅快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千多年前,开封是北宋王朝的首都,包拯曾在这里长期为官。那么,历史上的包拯和舞台上的包青天,又有着怎样的不同之处呢? 公元1057年,包拯担任开封府尹。刚一上任,他就下令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百姓可以直接向他递交状子,陈述冤情,不再受衙役的刁难和欺骗。此时,年逾六旬的包拯早以清正廉洁,判案公正严明,铁面无私而闻名全国,他已经成为百官的楷模和百姓心中公平正义的化身。出任开封府尹4年之后,包拯与世长辞,仁宗皇帝赵祯亲自上门吊唁,并宣布停止视朝一天,以示哀悼。包拯临终前,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按例律将门荫入仕,便留下了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的遗嘱。包拯在去世前留下的遗嘱,成了包拯后世子孙必须恪守的一条家训。在包拯的严格要求下,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成为清廉贤明,享誉一方的模范官员,而这条家训在包拯去世后,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成为后人景仰和学习的对象。 这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包拯画像,这幅珍藏在故宫的画像,就是当时人们为缅怀包拯而作。画像上的包拯与人们熟悉的舞台上的黑脸包公的形象截然不同,包拯是如何由白脸变成了黑脸呢? 河南省曲剧团导演李 杰:“戏曲的脸谱,它有自己特殊这个寓意,颜色有寓意,形状有寓意。”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 祯:“那么包公这个黑脸,其实这个黑,是象征着一种正义。” 南京大学教授董 健:“黑颜色就表示他第一个强,第二个坚定啊,刚正不阿。” 河南省曲剧团导演李 杰:“实际上他的脸儿真正的勾画呢,是黑里透红,白色的月牙,一轮清月。” (同期声导游讲解员):“所以包大人在大家心中的地位攀升速度非常之快,后人见了这个碑的时候,大家都喜欢用手去触摸一下包大人的名字,那么久而久之呢,硬是在他的名字上面” 解说词:在今天的开封包公祠内,还有一块仿北宋时期的题名碑,上面刻着北宋时期历届开封府尹的姓名。这里原来刻着包拯两个字,由于经常被后人抚摸,石碑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指痕,包拯两个字今天已难以辨认。 作为能臣廉吏的包拯告别了人世,但是包拯作为包青天的传奇故事才刚刚开始。在南宋时期,包拯的故事就被民间艺人搬上了艺术舞台,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说唱节目。从那时起,包公铁面无私,断案公正的故事,开始被人们广为传颂。在漫长的岁月中,包公的故事不断地被加进各种神怪和奇案的元素,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后来人们将这些被搬上舞台的包公传奇统称为包公戏。 包拯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廉吏,开始成为民间崇拜的精神偶像。在人们的心中,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在中国,只有为数极少的官员能够像包拯那样跨越古今,在历朝历代的艺术舞台上被不断演绎。 xx年,一部以唐朝宰相狄仁杰为主角的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票房突破5亿,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国产电影之一。近年来,许多以狄仁杰为主角的影视剧播出后,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在徐克的电影中,还是在神探狄仁杰等电视剧中,狄仁杰都被塑造成了能文能武,英俊倜傥的能臣廉吏。 狄仁杰之所以能够如此频繁地出现在世人面前,还要归功于一名荷兰人,他叫高罗佩。 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时,高罗佩读到了武则天四大奇案,他对小说中的主人翁狄仁杰屡破奇案大为折服,于是高罗佩开始着手翻译这本书。后来高罗佩又以狄仁杰为主角写了一系列断案小说,编写成大唐狄公案出版。这篇小说面世后,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发行了100多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狄仁杰很快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历史上的狄仁杰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以至于今天仍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狄仁杰这个人呢,在历史上是被归为叫能吏,也就是说非常有才干,同时呢,这个人还是一个很廉洁的人。” 中国唐史研究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他的仕途呢,一直还走得比较正。当个地方的、中央的司法监察方面的官吏。” 南京大学教授钱大群:“他依法办事,他不冤枉一个好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当地方上官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都给他树立生祠,用来纪念他。” 解说词:据史书记载,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之后,仅用了1年的时间,就将历年积压的案件全都清理干净,涉案的17000多人都得到了公正处理,没有一个人鸣冤告状。断案数目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狄仁杰断案如神的名声,迅速传遍了全国,成为朝野上下备受推崇的大法官。 公元676年的一天,唐高宗得到了这样一个消息,武卫大将军权善才不小心砍了唐太宗陵墓的柏树。砍伐皇家陵园的树木,这在当时是大不敬的罪行,朝野上下有人主张将权善才等人处死。但是,主审此案的大理寺丞狄仁杰却认为,根据律法,权善才等人不应被处死,而应该免官,最终权善才等人被依律免官,唐高宗还命令史官把这件事记入史书,并将狄仁杰提升为侍御史。为官正直,才敢一心为公。明察秋毫,方能断案公道。直到今天,狄仁杰的传奇故事还在被人们不断演绎。 戏曲、电影、小说里的包公、狄仁杰,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清官形象。事实上,历史上的包拯和狄仁杰能力和职权并不像戏曲、电影和小说里那么夸张。但是在他们的身上,却凝聚了中国老百姓对清官有着强烈的期盼,在这种集体心理的背后,是历朝历代的百姓们对政治清廉和社会公正,法纪严明的向往,中 * 清官情结就这样产生了。随着 * 前行,这种寄托着中国人对公平正义强烈期盼的情结越来越强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能臣廉吏可谓灿若星辰,他们名垂千秋的人生足迹,丰富着中 * 精神世界。 到底什么样的官员才能成为清官呢?清官的标准是什么呢?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 波:“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清官,是要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第一是清廉,清廉就是不贪。第二就是清正,清正就是要直。”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 杰:“清官往往能够做到不徇私情,大义灭亲,执法如山,刚正不阿。”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 波:“那他还必须有清正、清洁、清明。清明在古代又叫循吏,这种循吏呢,就是能造福一方百姓。”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 杰:“也就是说呢,清官往往代表着老百姓的一种愿望,也代表了老百姓的一种民心和民意。” 解说词:xx年9月1日,一部根据东汉名清官董宣的故事,重新创作改编的曲剧洛阳令,在洛阳新区歌剧院上演。作为洛阳曲剧团的保留剧目,这部戏在舞台上已经连续演出了半个多世纪,一直是洛阳老百姓最喜爱的传统剧目之一。xx年,洛阳曲剧院根据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开始对这部传统剧目进行新一轮的改编和排演。 河南省曲剧团导演李 杰:“董宣,洛阳令的形像,可以说是深入民心。50年来,洛阳市曲剧团一直换了几代演员在演出这出戏,可见老百姓对这个人物,对这出戏的喜欢。” 解说词:在今天的洛阳市东面,有一座巨大的古代城市遗址,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就在这里。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这里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但是这里也是当时全国治安最为混乱的地区,居住在城里的皇亲国戚,豪门贵族骄横跋扈,横行街市,就连他们的奴仆也仗势欺人。当时朝廷一连换了好几任洛阳县令,都没有改变豪门大族横行不法的局面,最后,69岁的董宣被任命为洛阳县令。这位以执法严格,清廉刚正而闻名的官员,将要在这里迎来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考验。一天,董宣率领一批衙役在洛阳街头突然围住了一位公主出行的车队,并当场将这位公主的一个家奴杀死,这位公主就是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刘黄。 河南省曲剧团导演李 杰:“当时,公主门禁森严,作为七品县令的董宣根本就进不去公主府,没有办法去缉拿凶犯。董宣呢,就在公主外出游玩的时候拦住了凤驾,要求公主给予一种说法,公主呢,就不干了。董宣可以想见,如果这个时候再放这个人走,那就是放虎归山。所以说董宣就当机立断,在公主驾前,大庭广众之下,施行了他自己的权力,一个执法者的权力。” 解说词:愤怒的湖阳公主立即直奔皇宫,向刘秀告状。光武帝刘秀听了姐姐的哭诉,立即派人去捉拿董宣,准备在朝廷之上将他处死。不料,董宣的一席话使事情发生了改变。 洛阳市曲剧院院长刘联合:“董宣说,我在捍卫大汉的律法,这个律法是谁写的呢?万岁一想,自然是寡人所定啊!既然是你所写,我依照你所写的律法去斩了人,就如同你万岁亲自杀人一样,我有何罪呀?一句话问住了刘秀,这就是据理力争。” 解说词:作为一代明君的刘秀,当场接受了董宣的意见,但考虑自己姐姐的感受,刘秀命令董宣给湖阳公主叩头谢罪。不料董宣竟断然拒绝。这时,在东汉皇宫里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皇帝命令身边的武士按住董宣的头,强迫这位大臣给公主磕头认错。然而董宣的反应却用双手撑地,挺着脖子坚决不肯低头。最后刘秀只好下令释放了这位硬脖子大臣,并赏给他30万钱。强项令董宣的名声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洛阳城的治安一夜之间迅速好转。 这里曾经就是祭祀董宣的祠堂,这位执法如山的清官,直到今天,依然受到洛阳百姓长久的思念。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 公元1709年,张伯行出任江苏巡抚,当时江南一带官场上浮华奢靡之风盛行,行贿受贿, * 现象是各省中最为严重的。张伯行上任之初,就写了一篇却赠檄文。“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通过这篇檄文,张伯行向各级官吏公开宣布谢绝一切馈赠。张伯行的这篇短文,被称为一字诗,很快不胫而走,成为提醒官员们为政以德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张伯行的一字诗还被人们长久地记住,成为砥砺道德,提高修养的格言警句。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因为一贪一腐,就容易出很多的事情,实际上法律也没有办法执行了,你本来要依法给这个人治罪,但是他给官员塞了钱,这个人就可以脱罪,这个法它的公信力就没有了,实际上整个政治就败坏了,所以历代的百姓都尊崇这个清官。” 解说词:两年后,江苏发生辛卯科场案,由于牵涉出了两江总督噶礼,案子迟迟没有结果,张伯行愤而上奏弹劾噶礼,不料,噶礼却串通同伙上疏诬告张伯行。督抚互相弹劾的故事,一时间成为轰动朝廷的奇闻。江南是朝廷的钱袋子,为了维护地方稳定,康熙皇帝不得不下令将张伯行和噶礼同时解职。据史书记载,杨州百姓听到张伯行被免职的消息之后悲愤异常,哭声震动了整个杨州城。第二天,杨州的老百姓拥到张伯行的住处,前来为他送行。人们知道张伯行一向清廉,从来不接受礼物,就带来水果和蔬菜,张伯行婉言谢绝。百姓们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 波:“君在此,只饮江南一杯水。在我们江南做官,只喝了江南的水,什么都没拿。现在君要走了,多少要带上百姓的一片心啊!所以最后老百姓送的东西,张伯行只收了一棵青菜,两块豆腐。一青二白。” 解说词:张伯行为官40多年,在当时就以清廉和爱民闻名天下。张伯行曾经多次受到恶意的诬告,但总是因为他个人走得正,行得端,为官清廉,而让这些诬告不攻自破,并没有影响康熙皇帝对他的重用和提拔。 清官,是百姓们赋予官员的美誉,它既反映了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反映了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 公元1558年,担任福建南平县的教谕海瑞接到吏部公文,去浙江淳安担任知县,明朝历史上第一清官的传奇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据史书记载,海瑞来到淳安县之后就公开宣布,从今以后,所有衙门的陋规,一概废除。正税之外的火耗等,所有杂派一律不准征收,所有除朝廷俸禄之外的钱,也不能拿。在县衙其他官吏们惊讶地注视下,海瑞一家搬入了县衙。每天海瑞的妻子亲自下厨做饭,老仆上山砍柴,海瑞在县衙里开辟了一片菜地,浇水施肥,他和家人每天吃得青菜、豆腐。平时不升堂的时候,就穿着自己仅有的几件破衣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海瑞住得很简单,吃得很简单,用得很简单,他和他的母亲一起生活。母亲过生日,海瑞在当地做了一件新鲜事,让别人都感到十分惊讶的事,就是他买了二斤肉。”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 波:“结果卖肉的那天都高兴疯了,海大人居然买肉了,买了我们家的肉,这事儿当时胡宗宪,闽浙总督都知道了。”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宏杰:“胡宗宪在一次全省的会议上对大家说,海瑞居然买了二斤肉。海瑞买肉成了一个轰动性的新闻,这就证明他们全家平时根本吃不起肉。” 解说词:海瑞废除苛捐杂税的结果是,仅淳安县征收的用来支应县衙各项开支和招待费的税收,就从原先的每年白银1万多两,下降到每年900两左右,百姓们的负担大大减轻。而刚刚开始自己职业生涯的海瑞,也在浙江迅速地声名鹊起,成为远近闻名的清官。 公元1570年,海瑞被任命为应天巡抚前往苏州就职。史书记载,海瑞担任应天巡抚的消息公布之后,当地许多官员如临大敌,一些平日贪污受贿的官员甚至自动离职逃跑,大户人家纷纷把朱漆大门改漆黑色,出门就穿上一件打满补丁的破旧衣服,以符合朝廷法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