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与对策 - 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_第1页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与对策 - 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_第2页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与对策 - 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_第3页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与对策 - 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_第4页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与对策 - 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与对策,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立冬2009-6-18,主 要 内 容,新发及再发传染病影响因素WHO及其它区域性防控策略我国形势及防控策略,基本概念,上世纪90年代中期, 政府以及很多专家把注意力从传染病移开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改善、传染病死亡顺位下降疫苗:消灭天花、消除脊灰等抗生素治疗有效,如麻风、结核等乐观局面不复存在军团病、汉坦病毒、AIDS、西尼罗河病毒、SARS新抗药株的出现(如结核、流感)曾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威胁如结核、STD、血吸虫病、鼠疫,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提出: “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突发急性传染病?,突发急性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需要对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鼠疫以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以下简称“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 (卫应急发2007203号 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一、什么是新发与再发传染病?,What are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在人群中新出现的传染病(SARS、H5N1)过去已存在的传染病但发病率快速增高/范围迅速扩大(性病)原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由于公共卫生措施不当又重新出现(结核、血吸虫病),新发传染病概念(一),1992年,美国医学协会提出新发传染病的 概念:“新的、刚出现的或呈现抗药性的传染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生在过去20年中不断增加或者有迹象表明在将来其发病有增加的可能性”。,该定义实际包括了两类疾病:其一为新发生的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 ,是指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其二为重新发生的古老传染病(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RID),是指一些原已得到基本控制、已不构成公共卫生问题,但近年来因某些原因又重新流行的古老传染病。将二者合起来简称为(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RI),S.S. Morse 定义(1996年):新发传染病就是新出现在人群中的疾病或者原本存在于人间但其发病率呈现快速增加或其发病区域迅速扩大的疾病新发传染病杂志定义:新发传染病是指在过去20年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或者在将来有可能增加的疾病。包括由于已存在的病原体的变异或进化导致的新的感染;已知的感染扩散到新的地理区域或人群;在一些生态发生改变的地区,出现原先不被认识的感染;由于抗药性或公共卫生措施的消失导致的一些旧的感染性疾病的重新出现。美国CDC的定义(2001年): 新发传染病是指在过去20年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或者在将来有可能增加的感染性疾病。其可以包括:出现特有的症状;原来很少的疾病出现流行;原来临床表现轻微的疾病变得严重;原来可以预防或治疗的疾病失去控制或出现耐药性;或者是由于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一些疾病被发现有所增加。,主要有以下情况: 一种崭新的疾病; 在新的地区或人群中出现的老疾病; 重新引入的一种古老的疾病;出现特有的症状;原来很少的疾病出现流行;原来临床表现轻微的疾病变得严重;原来可以预防或治疗的疾病失去控制或出现耐药性;或者是由于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一些疾病被发现有所增加。,综合上述,新发传染病,1973年以来新发现传染病的病原体,甲型H1N1流感,新发传染病的发现,新发传染病的特点,新发传染病不可预知,不知道何种、何时、何地发生;一般来势凶,传播快,范围广和传播途径多;人群没有免疫力,没有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急性新发传染病的病死率一般都很高,如AIDS、埃博拉出血热和CJD等在90左右,尼巴病毒性脑炎在48左右,人禽流感在50左右。政府决策人员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明确意见,无法及时做出决策;大众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产生恐慌心理,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二、不明原因疾病(中毒)?,是指在最初开始调查处理时或者一定时间内原因不明的疾病(中毒),或其它无法解释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由于原因不明,诊断不清,往往以其主要症状表现或者综合征,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腹泻、出疹、出血、肺炎、脑炎或肾炎等对外公布尽量避免使用“不明原因”,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种类,“已知”传染病暴发的初期新发传染病食物、饮水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事件恐怖事件其它无法解释的健康危害事件,不明原因疾病常以暴发形式出现,局部地区在短时期内出现大量(比预期数量多)相同症状的病例或两个或更多的相互联系的同样疾病的病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可能是流行病学原因不明,或部分不明也可能是病原学病因不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特点,往往是意料之外必须迅速反应现场调查工作复杂处置难度大容易被炒作社会影响大,发生初期:临床医生不熟悉,救治效果难以确定预防医生不熟悉,防控措施难以精确行政官员不熟悉,防控对策难以明确公众缺可靠信息,容易造成社会恐慌,主 要 内 容,基本概念WHO及其它区域性防控对策我国形势及防控策略,新发及再发传染病 影响因素,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威胁,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结核、病毒性肝炎造成经济损失,阻碍经济发展霍乱造成社会动荡及政治不稳定上海甲肝、SARS威胁地区或国家安全SARS冲击卫生体系 流感大流行,为什么会出现新发与再发传染病?,导致传染病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不断发生变化,有时甚至是戏剧性的变化“传染病的病原体迅速进化与环境和宿主行为的改变三者之间的动态作用为病原体提供了新的生态环境”导致新发传染病的出现结果,新的病原体出现,原有的病原体以新的特性或者在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出现,影响新发传染病出现的因素(13个)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mergence of disease,人类的行为/人口统计学Human behavior and demographics(HIV)微生物的适应/改变Microbial adaptation and change(甲型H1N1流感) 国际旅游/贸易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commerce人的易感性Human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技术/工业Technology and industry生态系统的改变Changing ecosystems天气/气候Climate and weather,公共卫生不力或缺少Breakdown of public health measures贫穷/社会不公Poverty and social inequality经济发展/土地使用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战争/饥荒War and famine政治决策缺失Lack of political will 人为导致的Intent to harm(生物安全),新发传染病出现的人类因素,增加机会过度生育贫穷受教育程度低卫生状况差工具制造(技术)交通/ 运输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信息,生态改变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污染改变、改革冲突,危险因素,贫穷贫富差距加大公共卫生基础结构的破坏都市化,内战战乱新型生物产品的研制 和使用环境的改变和恶化旅游和贸易全球化,危险和保护因素,许多现时的人口和环境状况有利于新的病原体的出现和蔓延一些人类的行为如饮食习惯、食物加工操作、不良的个人卫生、危险的性行为和共用注射用具吸毒全球旅游和食物以及动物产品的国际流通人口增长导致不断的城市化和拥挤由于国际和国内移民导致的人口流动由于海平面上升、战争、饥荒和其它灾难导致的人口迁移,人类的饮食行为,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有华枝睪吸虫(称肝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称肺吸虫) 、姜片虫广州管圆线虫等通常这类疾病是透过进食生鱼片、生鱼粥、生鱼佐酒、醉虾蟹或未经彻底加热的涮锅、烧烤的水生动植物感染.抓鱼后不洗手、使用切过生鱼的刀及砧板切熟食、或用盛过生鱼的器皿盛熟食也能使人感染,饮用含有囊蚴的生水则是感染姜片虫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吃野味(野生动物)SARS,危险和保护因素,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人群移动)由于灌溉、采伐森林和重新造林导致的生态改变气候的长期改变包括全球变暖,天气模式的短期改变,如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干旱和洪水人类与热带雨林的密切接触增加,而这里昆虫和动物众多,是威胁人类微生物的温床。,危险与保护因素,易感人群增加原因是医疗卫生服务使用的增加侵入性治疗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病人增加一些常见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如肠道球菌,疟疾和导致淋病、伤寒和肺结核的细菌)导致过去已经得到控制的疾病由于公共卫生控制措施的不当而卷土重来。,抗生素耐药,世界性问题社区获得和院内获得病原体耐药的显著增加主要危险因素抗生素使用(滥用)感染控制实施(不依从),与生物武器有关的特异疾病,任何传染病病原体或有毒化学制品理论上都可以被制成并当作武器使用该领域的专家认为下面的病原体最有可能制成生物武器的病原体炭疽杆菌炭疽波特淋菌鼠疫杆菌鼠疫天花病毒天花兔热菌兔热,生物恐怖可能造成的综合征,脑炎Encephalitis出血性纵隔炎Hemorrhagic mediastinitis伴肝功能异常的肺炎Pneumonia with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tests (LFTs)丘疹脓疱性疹Papulopustularrash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下行性瘫痪Descending paralysis恶心,呕吐腹泻Nausea, vomiting diarrhea,由传染病引起的慢性病,幽门螺杆菌(胃溃疡)乙肝和丙肝(肝硬化和肝癌)人类疱疹病毒8(Kaposis肉瘤)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宫颈癌,反复发作呼吸道感染和多发性乳头瘤病)EB 病毒(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B 细胞淋巴瘤),几种主要的促进人畜共患传染病发生的流行因素,人口的增长各物种间接触的增加全球气候改变人员和动物的快速流动,野生动物的新发传染病,野生动物的新发传染病以动物流行病学的标准(Epizootiologicalcriteria),可以分为三大类:由家禽/畜 在附近生活的野生动物(犬瘟热)与人类的干预直接有关,通过宿主或寄生生物的置换无明显的人类或家禽/畜的参与这些现象的重要的生物学影响许多野生动物是威胁家禽/畜和人类健康的病原体的贮主野生动物的新发传染病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恒定的严重威胁Epizootiology-the study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 in animal populations,南京血吸虫病疫情卷土重来,形势严峻。南京血吸虫病疫情流行地区范围扩大,部分地区疫情死灰复燃,并有继续蔓延的可能。 2004.10,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病原体进化和适应点突变基因重组,人类人口学特征及行为因素变化人口的快速增加移民、战争和冲突危险性行为、静脉吸毒、经济贫困饮食习惯的改变食物加工方法的改变个人卫生习惯差等,社会、科学及经济发展农业开发森林采伐环境改变 贸易发展,公共卫生基础及体系监测和预防措施不到位人员缺乏训练、卫生设施缺乏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削弱医疗服务增加导致药物、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增加,气候变化气温增加降雨量减少或增加,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出现,主 要 内 容,基本概念新发及再发传染病影响因素我国形势及防控策略,WHO及其它区域性应对策略,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智力及意志与微生物非凡的适应性的斗争将永无止境,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继续做好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研究和制定新的策略以智取胜,未来新发与再发传染病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21世纪世界仍受传染病威胁,但是能通过努力控制强大的国家疾病监测和控制体系全球网络中心,各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监测疾病通过电子连接迅速信息交换,指导政策、国际 合作、贸易和旅游有效的国家和国际准备和迅速的应对以遏制传 染病在国际间的流行,挑战早期发现流行迅速应对非同寻常的疾病事件和暴发有效和可行的监测体系及时的卫生信息有效的应对暴发的国际措施国际基础结构的失能耐药的蔓延动物接触疾病的发生,WHO控制新发传染病的目标,加强全球监测能力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建立一个应用研究计划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增进与有关方面的信息交流,预防策略,新的控制措施以及综合性的防治策略监测手段诊断治疗疫苗必须不断测试、改善和更新要加强公共卫生、基础、临床医学三者的联系,干预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各级监测和反应能力,迅速调查和监测新发病原体以及所导致的疾病和影响因素整合实验室科学和流行病学,优化公共卫生实践充分加强各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监测和实施预防控制计划针对不同疾病的预防策略向卫生专家、医护人员和大众发布与传递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信息,预防新发与再发传染病需要的行动,监测与应对应用研究多宿主、病原体、环境因素诊断方法、疫苗、治疗基本设施/ 基层组织与培训预防与控制,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必须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识别导致新发人畜共患病出的原因和危险因素,以及探索如何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在禽流感和SARS 的防控上,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已显示了重要性,研究结果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至关重要,公共卫生和动物健康机构,长期以来,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的公共卫生与动物健康两机构合作差又缺乏沟通狂犬病人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为了有效地抗击新出现的微生物威胁,我们必须学会合作合作是调查、预防和控制新发与再发传染病的关键,美国的应对策略,美国政府于1996年6月12日正式颁布了题为“应对新发传染病威胁”的国内政策,目的是通过加强国内外的监测和应对网络、加强研究和培训以及国际合作以应对新发传染病威胁。 开展策略性研究及评估分析新发传染病对美国的威胁新发传染病的威胁公共卫生的未来公共卫生系统与新发传染病应对新发传染病的技术新发动物性疾病全球市场化,全球安全等,提出综合性防治策略,强调了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四项策略,即加强新发传染病的监测开展应用性研究影响传染病发生出现的生态及环境因素微生物进化和变化人类对新病原的易感性新发展和改进的控制策略。促进预防和控制,加强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依靠多种措施预防和控制新发传染病开展国际合作加强流行病学及实验室能力培训USCDC 帮助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FETP)和实验室培训项目大力开展各种基础及应用性研究,泛美卫生组织应对策略及措施,泛美组织于1995年6月组织专家讨论了针对新发、新出现及再出现的传染病的策略,并制定了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区域行动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即通过加强监测、加强基础建设、加强研究和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新发传染病的威胁,亚太区域新发疾病防治战略,目标1 降低新发疾病的风险目标2 尽早发现新发疾病目标3 尽早对新发疾病采取应对措施目标4 加强对新发疾病的防范目标5 在亚太区域内进行可持续技术合作,主 要 内 容,基本概念新发及再发传染病影响因素WHO及其它区域性应对策略,我国形势及应对策略,一、中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 新出现的传染病(1),已经存在或流行 HIV/AIDS、O139霍乱、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军团病、莱姆病、空肠菌腹泻、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新型肝炎、肠道病毒71型感染、隐孢子虫病、人猪链球菌感染、SARS、人禽流感(H5N1)、甲型H1N1流感,人禽流感H5N1(2005)、人粒细胞无形体病(2006)甲型H1N1流感(2009),全国分省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数,疫情地区差异大疫情呈继续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持续增加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 群扩散的态势女性感染者比例上升,全国艾滋病报告发病及死亡情况(19922005年),我省艾滋病病例报告情况,HIV (+) 5145,SARS远距离跨越式传播,SARS发生严重医院感染,2005年7月四川局部地方暴发猪链,起病急,迅速进展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凝血功能障碍、全身出血,肝、肾功能衰竭不全、死亡;发病204人,死亡38人。,我国确诊人禽流感病例发病曲线(N=37),截至2009年2月1日,不包括2003年病例,发病时间(月),病死禽,病例数(例),病死禽数(只),中国人禽流感病例分布地图(截至2009年2月1日,N=37),注:不包括2003年追溯诊断病例,我国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病情况,(疑似)无形体疫情分布,(疑似)疫情特点,一、中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 新出现的传染病(2),一些国外罕见的传染病出现扩散趋势,有传入我国的危险 如埃博拉出血热、尼巴病毒脑炎、拉萨热、人类克雅氏病、西尼罗河脑炎、汉坦病毒肺症、人猴痘、裂谷热、委内瑞拉脑炎等。,2008年,出现基孔肯亚热输入性病例,一、中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 重新出现的传染病,性病、结核病上升明显;登革热近年有所回升;血吸虫病一度大规模回升;布病、黑热病疫情上升。,古老的、死灰复燃的传染病,血吸虫病流行现状(2004年)全国尚有湖区5省和四川、云南的共108县市未能控制传播;现有病人约82万人,晚期病人2.5万人;钉螺面积为34.5亿m2 ,受威胁人口4000万人;近年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发生。,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的颁布,古老的、死灰复燃的传染病,结核病负担日益加重中国结核病患者数量居全球第2位每年新发生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30万例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全国80%的肺结核病人在农村是结核耐药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面临着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的危险,中国结核病疫情,估算全国现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450万,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涂阳肺结核)150万据WHO估算,我国每年新发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45万,其中传染性肺结核65万例每年因结核病死亡13万,全国肺结核报告发病率(1997-2005年),10 000 to 99 999,100 000 to 999 999,1 000 000 or more, 1 000,1 000 to 9 999,No Estimate,肺结核: 全球大部分病例集中在中国和印度,二、中国发生新发传染病的影响因素,经济高速发展,改造自然、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剧新发传染病从境外的传入卫生设施、安全供水系统缺乏防病意识的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界的接触频率及范围增加生物恐怖的威胁卫生体系的削弱人们行为如饮食、生活方式、性行为、吸毒等改变人口众多、人员流行性大、跨区域流动大、城市化加剧癌症增加、艾滋病等的增加等导致人群免疫力低下药品滥用、动物饲料中抗生素的添加、杀虫剂滥用改变,影响新发传染病从境外传入的因素,三、我国新发传染病防控策略,政治承诺,依法防治建立机制,储备技术加强监测,及早发现依靠科学,扩大合作,营造有利于新发传染病监测、控制、研究的政策氛围,防止、减少新发传染病的发生及传播,提高新发传染病的综合预防控制能力,努力降低新发传染病对健康、经济以及社会的危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战略目标,具体预防控制策略(九大),将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纳入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防治明确部门职责,建立统一协调的预防控制机制降低新发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 宣传和社区参与防止感染动物源性传染病防止新发传染病的医源性传播防止新发传染病的实验室感染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建立和完善监测系统,提高新发传染病早期识别的能力 以现有传染病监测系统为基础,开发和建立新发传染病监测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为新发传染病的发现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健全新发传染病早期预警体系及时应对和控制新发传染病 提高新发传染病防控决策能力制定、完善相关预案和规范,确保新发传染病及时有效控制强化、完善控制手段,综合控制新发传染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99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08140号),做好新发传染病的各项应急准备 加强人员能力建设,为提高新发传染病的控制水平提供支持建立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专业队伍强化培训,提高新发传染病防范意识和应急反应人员的现场调查处理能力提高针对性综合储备能力,为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保障加强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加强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宣传,增强防范意识 加强新发传染病的国际和地区合作,中国应对新发传染病已采取措施,制订、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改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制定策略,开展防治工作开展人员培训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政治承诺,胡锦涛主席:中国支持亚太经合组织在禽流感防控领域开展合作。中国于2006年4月在北京举办亚太经合组织新发传染病研讨会,加强人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控的区域合作。 每年组织或参与东盟人禽流感防控高层研讨会,依法防控,突发事件应对法年月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9日公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2003年5月12日公布,应急反应体系建设,指挥体系信息监测系统技术支撑体系技术物质储备法律保障体系,卫生与农业人畜共患病的联防联控机制;卫生、国境检疫、交通、铁路、民航防范 疾病境外传入和通过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 联合防控机制;卫生与教育防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合协调机制等。,部门协调、地区联防机制加强,加强新发传染病的应对机制建设,从法律、机构、人员、社会意识、民众技能等多个方面,从新发传染病的监测与预警、发生前的应急准备、发生时快速反应等环节加快新发传染病的应急机制建设。,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教育培训,人才队伍,立法,运行保障,科研,工作依托,中国SARS之后建立和完善四大体系,全国45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国387个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国2678个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有应急办、防疫科等部门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28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直辖市、省会和地级市建立紧急医疗救援 中心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建设一所传染病 专科医院或承担传染病防治任务的后备医院在各县选择一所县级医院设置不同规模的传 染病科或传染病区组建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国家应急专家队伍,国家级应急专家库: 临床救治专家库 疾病控制专家库 公共卫生专家库 实验室专家库 相关专业专家库(心理救援、健康教育) 国家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预案体系,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大型活动应急预案,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预案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和应急方案,卫生应急储备机制,基本建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应急的资金和物资储备机制国家发改委建立了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制度(达菲)财政部建立了应急经费保障机制采取实物储备、资金储备、生产能力储备三种形式进行储备建立应急储备审批的绿色通道基本形成,中国传染病网络直报体系,国家CDC,区县CDC,InternetVPN,医疗机构,省CDC,区域卫生信息网,医疗机构,省卫生厅,相关卫生机构,地市CDC,医疗机构,市卫生局,相关卫生机构,卫生部,系统运行情况,可满足2万人同时使用,2000个医疗单位在同一时间上报传染病信息;每日平均产生1万多监测病例信息;日运算量200亿万条记录;实现日、周、月、季、年、跨年度及任意时段数据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动预警。,国家级公共卫生病原微生物应急实验室网络组织结构图,传染病监测系统-新结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3类,37种疾病),哨点监测 流感/流感样病例,高危人群的STIs/HIV监测,实验室或环境监测 -Pulse-net, Food-net,SARS和禽流感早期预警监测 各级医院为基础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以县级以上医院为基础的感染性疾病的死亡报告,灾害和公共卫生应急报告系统 救灾防病卫生信息疾病爆发,化学物泄漏, 环境污染, 食品中毒等,加强的传染病监测鼠疫, 霍乱, 狂犬病, 流行性出血热, 登革热,结核, 艾滋病,疫苗可预防性疾病 等特点为要求进行病例调查和/或实验室诊断其中的结核病、艾滋病可以视为特殊的加强检测体系,特点为对病例的持续追踪管理,2005年开始,卫生部组织在31个省份建立国家级监测点782个,省级监测点1693个,开展22个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重点传染病监测,重点监测内容,常规病例报告及暴发调查相关因素监测(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病原学监测(病例、健康人群病原体的类别、变异、毒力 )免疫水平监测动物宿主及病媒生物监测(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病原体携带情况等)耐药情况监测环境因素监测基础信息搜集: 生态环境资料(气象、水文) 社会基础资料(人口、生产、生活),监测的新发传染病,SARS人禽流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克雅氏病猪链球菌病,全国克雅氏病监测点分布(11个点),共在5个省的10个县开展监测: 江苏省东台市、如皋市 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 江西省景德镇市、崇仁县 广西武宣县、荔浦县 贵州省罗甸县、遵义县,全国猪链监测点分布,2009年始,31个省市区全面开展常规监测,在原来5省基础上,增加湖南为重点监测省份,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点地理分布,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全国范围内所有医疗机构均进行监测报告; 2005年来,共报告不明原因肺炎和动物疫情发生后的发热病例219例; 其中71例的251份标本送中国疾控中心检测; 确诊37例H5N1病例; 没有SARS。,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不明原因肺炎及人禽流感发病曲线,截至2009年2月,197家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增加至364家,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6384212),症状监测,流感样病例(ILI)监测流行病学监测、实验室监测、暴发监测及早发现人禽流感病例、其他新发传染病获得流感病毒,症状监测试点,急性呼吸道感染监测普通感冒,发热呼吸道症候,发热肺炎,不明原 因肺炎门(急)诊病例记录;住院病例信息; X线检查信息腹泻症候群监测稀便、粘液便、水样便、血便门(急)诊病例记录;住院病例信息; 大便常规检查记,自2005年,加强了新发传染病防控技术的研究,投入经费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涉及的新发传染病有:禽流感(H5N1)、埃博拉出血热、尼巴病毒脑炎、人类克雅氏病、西尼罗河脑炎、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人猴痘、非典型肠炎沙门氏菌腹泻、O139霍乱、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军团病(嗜肺军团菌)、莱姆病、猪链球菌感染、空肠弯曲菌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肺炎衣原体感染、隐孢子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等。,科学防控,2008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 “重大新药创制”和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两个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启动。,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由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组织实施的“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于2008年7月正式启动。至11月底,已基本完成“十一五”计划立项工作。这两个重大专项部署1161项课题任务,安排了近100亿科研经费。对于提高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和新药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提升新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有效手段,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培养传染病防治人才队伍,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我国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完善国家传染病综合防控、应急处置和科学研究三大技术支撑体系,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服务。,(感染)症候群监测,急性腹泻症候群(霍乱、伤寒、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急性呼吸道感染症候群(流感样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等)急性出血热症候群(流行性出血热、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