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牙舟陶的制作工艺与传承保护※_第1页
试论牙舟陶的制作工艺与传承保护※_第2页
试论牙舟陶的制作工艺与传承保护※_第3页
试论牙舟陶的制作工艺与传承保护※_第4页
试论牙舟陶的制作工艺与传承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内容提要1关键词1作者简介1一、前言1二、牙舟陶的历史2三、牙舟陶的制作工艺4(一)采料4(二)陶料加工5(三)成型6(四)修坯8(五)装饰8(六)施釉8(七)烧制成品9四、牙舟陶的传承与保护11(一)牙舟陶的传承11(二)牙舟陶的保护11成果申明14致 谢15注 释16参考文献1617试论牙舟陶的制作工艺与传承保护本文系贵州民族学院2007年(学生)课题项目:笔者在贵州民族学院科研处的资助下于2007年5月1日6日前往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对牙舟陶进行调查。金 德 谷(贵州民族学院 民族文化学院 贵州 贵阳 )内容提要:牙舟陶是我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作品之一。它是黔南州平塘县布依族独具风格的工艺作品,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本文以牙舟陶的制作工艺为重点展开调查,并探讨牙舟陶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关键词:牙舟陶 制作工艺 传承 保护作者简介:金德谷,男,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2005级民族学专业本科生。A Study about Making craft and Heritage Protectionof Yazhou PotteryJin Degu(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Guizhou Guiyang China )Abstract:Yazhou pottery is the second batch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in the second times list .It is unique style pottery that on behalf of the BuyiZus crafts in south of Guizhou province. Yazhou pottery has historical value, economics value, artistic value, practical value.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problem that the Yazhou potterys craft and how to develop and protect it.Key words: Yazhou pottery; Making craft; Heritage; Protection 一、前言牙舟陶是我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作品之一。它是黔南州平塘县布依族独具风格的工艺作品,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牙舟陶正在曲折中发展,还有许多问题值得人们深思。20世纪70、80年代,曾经辉煌的牙舟陶,走出国门,为国添风采。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牙舟陶在一次重大的陶厂搬迁之后就一蹶不振,昔日的辉煌也成过眼云烟。牙舟陶还会重塑昔日之雄风吗?带着种种疑问,笔者于2007年5月1日6日前往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对牙舟陶进行调查。此次选择的调查点主要是规模大、制陶艺人多的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主要采访对象就是张禄洲、金玉龙等制陶艺人。本次调查重点是牙舟陶传统制作工艺。二、牙舟陶的历史牙舟镇位于平塘县境中部,东邻白龙乡、卡罗乡,南抵摆茹镇、西凉乡,北至谷硐乡、掌布乡,西连大塘镇、通州镇。镇政府所在地长寨村距县城26公里,距省会贵阳市157公里。省道302公路贯穿境内,交通便利。全镇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4641余户,20932人,其中少数民族(布依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4%。牙舟镇地处东经1070310712,北纬25432601之间。境内地势属县中部中切割低山峡谷地区,沟谷纵横,地表破碎,无大坝地;地面起伏较大,海拔6901110米,相对落差200400米。牙舟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夏无酷暑无冬无严寒,热量充足。气候分区属温暖中夏旱区,最冷月平均气温4.87,最热月平均气温23.525.6,年平均气温在15.117.2;年总积温55006280;无霜期282313天;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注释: 贵州省平塘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平塘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P136-142.牙舟镇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利于制陶业的发展。牙舟陶的历史,就是牙舟制陶艺人祖祖辈辈创造的独具风格的陶文化史。牙舟陶融合了汉族与布依族的审美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制陶工艺不断进步、完善,从而提升了牙舟陶的艺术价值。牙舟陶的历史经考证,距今已有600多年。综述平塘县志有关牙舟陶的记载,其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时期:1.萌芽期:牙舟陶始于明洪武年间,因明朝实行屯兵制,大量军队进住贵州,之后,他们与地方少数民族通婚,渐渐地与少数民族融合。牙舟陶的制作工业艺就是这时随军从江西省景德镇传入了平塘县的。牙舟镇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独特的制釉原料,以及传统的布依族文化,从而为牙舟陶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物质的基础。此时的牙舟陶制作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2.发展期:清朝年间,牙舟制作工艺不断的创新,但种类少,釉色只有黄、白两种色调。清末,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前,牙舟陶就已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3.鼎盛期:民国时期,牙舟陶制作户达100余户,有陶窑48座。周边邻省的客商到平塘经商时,就顺便把牙舟陶运往各地销售,赚取高额利润。1941年,贵州物产陈列馆开馆展览时,有牙舟陶瓷狮子、罗汉、茶杯、痰盂等亮相。1944年,县政府选派陶工林吉成等4人赴贵阳新生陶瓷厂学陶瓷工艺。1949年,种类达20多种,釉色增加了绿、血色种类已达4种之多。4.辉煌期: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牙舟陶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1950年冗平寨百余户组成陶器联营小组,1955年建立牙舟陶器手工业生产队,有82人入股。1961年后,县政府请有关陶艺专家来传授技术,使得牙舟陶种类发展到80多种,釉色又增加了灰、棕、褐、紫等,规模不断扩大。1959年9月,牙舟陶茶碗、花瓶10件送往北京,作为庆祝建国10周年献礼。1978年,牙舟陶的种类发展达到238种,美术陶有118种。牙舟美术陶27件在北京“全国第二次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时,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梅建鹰教授把牙舟陶评为全国工艺美展陶瓷展品中最有特色的展品之一。1981年牙舟陶增至280种,规模不断发展。同年 2月,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将牙舟陶作为贵州民间艺术陶器代表之一,送往德国、加拿大、芬兰三国展出。同年5月,加拿大及香港商人与牙舟美术陶瓷厂订购156件和300件产品。11月份,日本商人订购132件产品。牙舟美术陶瓷厂以展出、订购等形式与美、英、法、加、澳、马来西亚、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联系交往。1983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品展览会上,经44个国家1000多名代表推荐,牙舟陶“鸡纹双耳罐”被评为优秀纪念品,获得国际旅游会议金质奖章1枚、奖状1张。1984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品评比中,“方纹奶罐”作品,荣获国家轻工业部优秀作品奖。1986年9月,在省举办的旅游品、工艺品、民族用品展销上,平塘县民族工艺美术陶获“黄果树杯”一等奖。 5.衰弱期:80年代中期后,由于原陶瓷厂搬迁县城,企业管理不善,盲目扩大规模,技术跟不上,造价成本高,烧制不过关等等原因,最终导致牙舟陶瓷厂走向衰落之路。 贵州省平塘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平塘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P416-419.6.复兴期: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牙舟陶的发展。2008年6月牙舟陶被评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牙舟陶又焕发光彩。目前,牙舟有1家陶瓷厂和10余户家庭手工作坊从事制陶业。从牙舟陶的发展历史来看,一方面,牙舟陶是在浓郁的布依族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元素是其特色。牙舟陶历史的最大亮点是获得不少奖项,这足以证明牙舟陶的重要地位。这些都应归结于牙舟制陶艺人和省内外陶艺专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牙舟陶的种类由少到多,色彩由单一到多样,制陶规模由小到大,制陶工艺由简到繁,影响的范围逐渐扩大。另一方面,牙舟陶的衰落留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它的衰落原因,从而吸取经验教训,为牙舟陶的振兴打下基础。三、牙舟陶的制作工艺牙舟陶的制作工艺经过原料的开采、加工、成型、修坯、装饰、施釉到烧制成品等一系列工序,才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品。它的每一道工序环环相扣,前一道工序是后一道工序的基础,越到后面的工序越重要,最终的烧制成型的工序将决定此次生产牙舟陶成品的数量。所以,各项工序都需要制陶艺人细心工作。(一)采料牙舟陶的制作原料主要分布于镇上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原粮站)的周围田坝、冗平村、底楼村等地。其成分是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及其他金属离子和杂质等。这些原料所含各种成分不同,含量较多的是氧化硅和氧化铝。“牙舟陶土蕴藏量大,其陶土储量约100万吨,以硅质岩屑云母土为主,为第四纪坡积矿床,瓷土矿中含较多硅石块,原矿化学成份硅高铝低,需经过淘洗。因瓷土中含铁量较高,氧化焰烧成瓷呈白黄色,适合于烧制工艺陶和日用陶器。” 平塘县招商引资局平塘县牙舟工艺陶瓷厂项目建议书Z平塘县人民政府,2006P4. 采料是指制陶艺人使用开采工具将陶料开采出来,并搬运到制陶工厂或制陶手工作坊的过程。采料过程中用的工具有:锄头、泥刀、铁铲、推车、撮箕、箩筐等。一般采料的最佳时间段是从每年的秋末冬季初春。在这段时间,雨水少,天气干燥,利于开采。开采点的选择是蕴藏有陶泥的田地,如果自家的田地有陶泥,就自行开采,反之,则与田地有陶泥的农户商量事宜,并支付一定补偿金额,方能开采。开采先是用铁铲把田里表层的肥泥铲开,然后呈阶梯状往地表下挖洞。有丰富经验的制陶艺人看看土质和土色就可以判断有无陶土,从而确定陶泥分布方位,应该往何处挖才遇到陶泥。陶泥的分布位置与地质构造有关。地质构造为背斜的,陶泥分布浅,反之为向斜,则陶泥分布较深。一般陶土层位于地表下1至3米处,如果人们挖到地表下5、6米,还未发现陶泥,就说明此处无陶泥分布,需另寻选其他地点开采。当挖到陶土层时,陶泥呈乳白色,质地柔软,含水分大。这时就用铁铲或泥刀将陶泥切割成重约十公斤左右的陶泥块或泥团。然后将其向上传到地表,再将其运到制陶工厂或家庭手工作坊。一般将这些刚采来的陶泥堆放在厂房或作坊的墙角,这便于陶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使其充分氧化,增强陶泥的粘性和可塑性,利于对其加工。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一年的开采量在20吨左右。当人们采到足够的量时,就把开采的洞填满,将田整平,便于春耕。采料工序完成后,就对陶料加工。(二)陶料加工待开采的陶料在墙角充分氧化两个月后,就可以对其加工了。主要采用的方式有配料、练泥、淘浆。1.配料配料是一种或多种化学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混合物。配料有的是直接与陶泥混合搅拌,而有的则是先与一定的水配制,再与陶泥一起搅拌。在搅拌时,一定要搅拌均匀,便于陶泥与配料发生化学反应。传统古朴的牙舟陶是直接对陶泥加工,不需要加入任何配料。但现今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或者是烧制艺术陶时,则需加入某些配料。如制作酒瓶时,加入长石粉、高岭土等,其主要作用是防渗透,提高瓷化度、气孔率等。配料与各家各户的秘制配方有关,一般配方的配制方法是只传内不传外的。其主要作用是增强陶泥的粘性和可塑性;或是在烧窑过程中,提高它的耐火度,防止外因造成的缺陷等。如果配料配制得好,就可在烧窑完成后不必封窑,陶坯也不受任何影响。配料对陶器的外观和成品率均有影响,它是陶艺者多次试验而成的结果,也是击败竞争对手的秘密武器。2.练泥练泥的过程是指制陶艺人运用工具将陶泥敲碎、浸泡、揉搓,制成熟泥的过程。首先,制陶艺人用木棰把陶土敲碎成粉末,在敲的过程中发现小石子、沙粒、草根、树根等杂质立即捡出。其次,把敲碎好的陶泥粉末用撮箕运到水池中浸泡。一般浸泡24小时左右之后方能取出,再将其放到泥板进行练泥。最后,挥动泥刀(砍刀)不停地、反复地砍,不断的揉搓陶泥,使其水分均匀,增强其粘性、可塑性。判断练泥是否练好的标准是陶泥的细腻程度,即:用手指捏捏陶泥,感觉没有细小的颗粒,这就说明练泥练好了。否则继续练泥,直到练好为止。人们把练好的陶泥称为熟泥。练泥的工序是陶坯成型的关键。练好的陶泥,在手拉坯成型中,利于起坯,成型快。如果陶泥没有练好,则在拉坯的过程中造成坯体断损,不利于成型。练泥的过程主要用来为手捏成型、手拉坯成型而服务的。陶泥练好后,就可以成型。3.淘浆淘浆是指制陶艺人将陶泥敲碎后放入滤浆池中溶解、稀释,再对其过滤后形成细腻泥浆的过程。淘浆使用的工具和设备有:木棰、撮箕、木耙、瓢、桶、过滤网、滤浆池等。一般的过程是:首先用木棰把陶土敲碎成泥末,并捡出杂质(小石子、草根、树根等)。再用撮箕将其运到三口相连的滤浆池中的较低一口池子里。然后放大量的水浸泡泥末,并用木耙不断地搅拌,使其溶解。为了提高溶解速度,有时可以加入一些碱性物质,使泥末充分溶解、稀释。陶泥在池中一般浸泡一个星期以上,并且每天至少搅拌泥浆一次。其次,陶泥在上口池中浸泡足时后,就在次高的滤浆池上放80目的过滤网。再用瓢舀浸泡过的泥浆到网中过滤,这样就过滤掉了沙粒等细小杂质。这时,过滤到次高池中的泥浆要比先前更细腻。当过滤完泥浆后,在其池中泥浆表面约留一寸高的水浸泡。一般浸泡4天左右,这时不需每天搅拌陶泥。最后,在最高的滤浆池上放100目的过滤网,再用瓢舀上池中的泥浆过滤到该池中。这时的泥浆更加细腻和黏稠。这时又浸泡陶泥3天左右,之后就把泥浆舀进桶里,挑入手工作坊内的蓄浆池中沉淀,待其泥浆中多余的水分振出来后,再用水管拔出池外,这时的陶浆就可以用于注浆成型了。总之,反复的过滤的目的是使泥浆细腻,增强泥浆的流动性,便于注浆成型。(三)成型 成型是指制陶艺人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将加工好的陶泥制作成陶器半成品的过程。成型的方法有:手捏成型、手拉坯成型和注浆成型等。1.手捏成型手捏成型是指制陶艺人将练好的陶泥用手捏的方法捏成各种小型的陶器或大型陶器附件的过程。如 :“十二生肖”(泥哨)、杯耳、烟斗等均是手工捏制成的。一般是把陶泥放在手掌上捏制,或是把淘泥放在桌面双手捏制。常用的工具有竹签、竹刀等。2.手拉坯成型手拉坯成型是指制陶艺人用练好的陶泥放在陶车(拉坯车)上,利用陶车带动陶盘上的陶泥旋转,再通过双手使陶泥渐渐变为所需陶器的过程。其成型方法主要适用于制作圆形或椭圆形的陶器,如:碗、花瓶、坛子、钵等陶器。以碗为例来说明拉坯的过程:首先是将陶车上的陶盘洗净,再把练好的陶泥放到陶盘上,陶泥的多少是根据器物的大小而定。其次,用木棍插在陶车磨盘的孔里,用力搅动磨盘,使其飞速旋转,磨盘的旋转带动了陶盘的旋转。然后,撒少量的水在陶泥上,双手握住陶泥使其随着陶盘的转动而慢慢升高变成圆锥体形状的泥团。这时,左手扶助泥团,右手的拇指和无名指分开,拇指压住泥团的中心慢慢用力往下压,泥团随着陶盘的转动而产生陶坯。再然后,无名指也随之慢慢和拇指靠拢夹住陶坯,陶坯受到挤压并随之增高。当陶坯达一定高度时,就要用刮片修平陶坯和口沿,主要是去掉手印。最后,用钢丝线切割到陶坯底部一半,随着陶车的不断转动,这时把刚制作好的陶体就与陶车分离了,双手用包布托住陶碗放到陶板上即可。这就完成手拉坯的工序。手拉坯成型的技艺反映工艺者的技艺水平,技艺水平越高,拉出的坯体就越高越好。该技艺讲求工艺者的心灵手巧,也是最难学会的技艺之一。3.注浆成型注注浆成型是指制陶艺人将过滤好的陶浆注入模具中,待其水分稍干后,脱摸而成陶体的过程。注浆成型必须先制作模具。模具是针对较复杂造型的艺术陶而制作设计的,制作的陶器越复杂,模具组成的部分就越多。模具促进了艺术陶的发展。注浆成型使用的工具和设备有:模具、橡皮筋、注浆桶(壶)、竹片、瓢、回浆槽、过滤网、海绵、蓄浆桶等。首先,组装好5、6个模具,一般是从下到上组装,然后用橡皮筋固定住模具。之后把它们整齐放在回浆槽上,这便于操作。其次,用小瓢舀过滤好的陶浆到注浆桶里(注浆桶类似炊壶)。然后,手提注浆桶,对准模具的注浆口开始注浆,一直把模具灌满,并随时保持陶浆满到注浆口。由于模具的石膏具有吸水性,陶浆会减少,这时需要随时注入陶浆到模具中。最后,稍等两分钟左右,用竹片轻轻划开注浆口,看陶坯的厚度。如果达到所需的厚度时,就立即停止注浆。这时,需要把整个模具翻转180,即把注浆口朝下对准回浆槽,使模具里的陶浆流出,顺着回浆槽流进蓄浆桶里。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回浆。一般在储浆桶上放过滤网,防止泥颗流进桶里。如果蓄浆桶里的陶浆振出水分来,需要用海绵把水分吸去,再舀来注浆,这利于注浆成型。回浆后待1小时左右,石膏把陶浆的大部分水分吸干后,就可以脱摸。这时,把模具拆开,一个崭新的陶坯就呈现在眼前。然后,小心地把它放到陶板上,让其自然晾干,便于修坯。在注浆成型的过程中,一般模具可以连续用两次左右。如果用的次数过多后,就会影响模具的吸水性,成型就慢。因为石膏吸收水分的量是有限的,所以模具用多了就不利于成型。模具用过之后,要送到烘房中烘干。一般是白天使用模具注浆成型,晚上就烘干模具。烘房中的温度为35左右,利于石膏所含的水分蒸发。烘干后,利于第二天使用成型。使用注浆成型的方法,有利扩大产品的产量。(四)修坯修坯主要是指对陶坯的修理、整理的过程。一般早上刚脱摸好的陶器半成品中午就可以修坯了。修坯必须待其坯体水分稍干后才修,否则坯体太软,修时容易造成坯体的破损。修坯所用的工具有竹签、木转盘、小钢锯刀、小喷雾器等。修坯是从坯体的上部开始,先是把注浆口用小钢锯刀割掉,并削平、修圆口沿。然后把在模具块与块之间的裂缝所形成留下多余的泥用竹片刮掉、刮平,再把坯体凸出的部分刮掉,凹陷的部分补平,使其表面平整、光滑,利于对坯体装饰。修坯根据器物的大小而使用相应的工具。一般小的器物放在手掌上修理即可,而较大的器物则是放在转盘上修理。在修理的过程中,如果坯体干燥,则需要用小喷雾器喷水淋坯体,使其水分均匀,便于修坯。修坯一定要细心,以防坯体破损。修好坯,待其水分稍干后就可以对其进行装饰。(五)装饰对坯体装饰有刻线、贴花等。修好坯后,就可以在其表面进行刻画。刻线就是用刻刀在其表面刻纹露,如花纹,波浪纹、水纹等。贴花是将事先剪好图案贴在器物的表面,然后根据其图进行雕刻。此外,坯体的装饰还有添加附件。一般添加附件要求坯体和附件两者的水分含量相当时才操作,这便于两者的粘合。通过装饰,使得陶体更加彰显其艺术性。(六)施釉牙舟陶的釉料主要是釉土和玻璃粉末。在调制釉料的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有石碓、小勺、釉盆、釉桶等。釉的种类主要有土釉(化妆土)、和玻璃釉两大类。土釉是直接将化妆土与水,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而成的釉料。玻璃釉是将废弃的玻璃放在碓中捣碎后的玻璃粉末,再加入有色金属粉末混合而成的,然后将其与一定比例的米汤混合搅拌,调制而成的粘稠状的液体釉。使用米汤调制主要是利用其粘性、悬浮性,便于施釉。但米汤的缺点是时间长它会变澄清,从而粘性和悬浮性减弱。最后,用釉盆或釉桶来储存这些调制好的釉料。釉料调制好后就可以对陶器坯体施釉。施釉的主要方法有:刷釉、浇釉、喷釉、浸釉等。刷釉是指用擦布蘸上釉,再往陶器坯体表面来回刷的过程。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施釉方法。其过程:先是把坯体放在桌面上,然后一支手扶住陶体,另一支手则用擦布蘸取釉料,再往坯体上刷,直到把整个坯体刷好。浇釉是指用勺子舀釉往陶器坯体上浇的过程。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先是在釉盆的正上方,左手拿坯体,右手拿起勺子舀釉往坯体上浇,直到把整个坯体浇周为止。喷釉是用喷枪往坯体上喷釉的过程。先是往喷枪中加入釉,然后打开喷枪的开关,就往坯体上喷釉。喷釉的方法能够把釉料施到细小的纹露里,这是其他施釉方法所达不到的。浸釉是用细丝铁钩,钩住坯体,然后放入釉盆中浸泡,待泡好后取出来的过程。浸釉一般适用于较小的陶器坯体。在施釉的过程中,有时是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施釉方法,目的是把陶器坯体的釉施好。把所有的坯体施好釉后,将其放到陶板上自然风干。待其晾干后,便可以入窑烧制。(七)烧制成品在烧制陶器坯体过程中,主要使用的设备是陶窑 。牙舟的陶窑主要是传统的龙窑,龙窑烧制陶器具有成本较低、升温快、节约燃料等优点。但其烧制成品率不高,制约其今后的发展。龙窑分为3至7个洞不等的龙窑。在龙窑的每个洞上,各有两个孔,上方的孔为观火孔,用来观看火焰、窑变等,便于掌握火候。下方的孔为烧柴孔,用于控制火力。在牙舟有一个关于烧窑的习俗,人们相信陶窑有窑神,在每年的农历七夕那天,烧窑的主人必须祭拜窑神。一般是拿酒肉到窑门前供奉,烧香烧纸地象征性祭拜,目的是祈求烧窑顺利成功。同时牙舟还保留有关烧窑的禁忌,即:各家各户禁忌女性进窑洞,认为她们进后,会对烧窑不吉利,所以烧窑是由男性独自操作的。烧窑也是最能体现制陶艺人的技艺功底的工序之一。1.装窑装窑是制陶艺人把制作好的陶器半成品放入窑洞内的窑架匣钵里的过程。一般是从窑头装到窑尾,有次序地放置陶体。装窑是烧好窑的基础。一般装窑是由两个人来配合,一个人在窑外传递,另一个人在窑内放置。因此装窑很讲究,一般由经验丰富的制陶艺人来完成。装窑必须谨慎、细心,以免在烧窑的过程中,造成陶器的歪倒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装窑一般是根据火焰的流向(火力的方向)和陶体的形状、大小而确定其放置位置。体积大的、坯体厚的陶器放在窑的前部、上方,大小交叉放置,放置陶器的密度要适中,装窑好之后就可以正式烧窑了。2.烧窑烧窑的成败决定了此次成品陶器的数量,所以它在整个制陶工序中最为关键。烧窑必须是由有着丰富的烧窑经验的制陶艺人来掌舵。它要求烧窑者必须随时掌握窑内温度,以及观看火焰颜色和火烟浓度来判定烧的是氧化焰还是还原焰。氧化焰指的是前面的火门放空气(氧气)进来多,木柴充分燃烧。反之,从火门进来的空气量少,木柴燃烧不充分,就会释放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由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过把氧化金属中的氧分去掉,并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烧的是还原焰。烧窑的主要燃料是木柴,尤其松树柴居多。先是在窑前火门预热,然后再慢慢地加大火候。这时不能一开始就加大火候,这样会导致陶坯破裂。一般预热的时间约为一个半小时。烧窑要求制陶艺人随时从观火孔观看火焰,把握好火候,火力保持适中。一般烧窑的温度达1300左右。烧窑的过程会产生美丽的窑变。窑变是泥料和釉料在高温情况下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五彩斑斓的效果,尤其是玻璃釉产生的窑变最为独特。“玻璃釉的特点是光泽度好经过窑变后会出现奇特的效果,由于玻璃釉面与坯体在烧制过程中膨胀系数的差异,是釉面自然形成无规则裂纹,其不可预见的彩釉效果与古朴庄重的造型结合扩散出一股大气的张力,往往带来一种神秘气氛。” 杨俊对贵州牙舟陶研究的价值与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07,(2)P123.窑变造就了独具一方特色的牙舟陶,它是牙舟陶艺术魅力之所在。窑变实际上是一种不能控制的色变结果。坯体的颜色是与其泥料中所含的矿物质和釉料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各种化学反应,这是人们所不能控制的变化。有时对温度把握不好,原本想烧的颜色却变成了别的颜色。所以,要想烧好窑,就必须积累丰富的烧窑经验,多进行烧窑试验。烧窑一般是每洞孔烧11.5个小时,这样才能把陶器坯体烧透、烧好。依次把每个洞孔按照同样的方式烧好之后就封窑。封窑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冷空气进入窑内,使得洞内温度骤降,陶器承受不了这种剧变,会造成陶坯炸裂。3.出窑出窑就是把所有烧制好的陶器存放到库房的过程。封窑24小时之后,就可以出窑了。出窑的过程与装窑的过程相反,先是把小的陶器拿出来,然后在拿大的陶器。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小心谨慎,以防把烧制好的陶器人为的打碎。出窑的工序完成后,整个牙舟陶的制作工艺就大功告成了。接下来,到了赶集市或节日时就可以将牙舟陶拿到集市上销售,实现其经济价值。 从出窑的陶器来看,牙舟陶的器物类别可以分为三类:日用陶、工艺美术陶、日用工艺美术陶。日用陶是一类着重强调实用性的陶器,如:壶、灌、烟斗等;工艺美术陶是一类注重强调艺术性的陶器,如:十二生肖、鸡纹双耳瓶、云纹牛奶灌等;日用工艺美术陶是一类将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陶器。如:双龙香炉、龙凤壶、虎头烟缸等。目前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共开发出了45件工艺美术陶,该产一年的生产量为40万件左右。四、牙舟陶的传承与保护(一)牙舟陶的传承目前,牙舟陶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面临困难。牙舟老一辈制陶艺人有:刘朝甫、钟伟甫、钟林甫、张福忠、钟成雄、汪胜前等;年轻一代的制陶艺人有:张禄其、张禄洲、金玉龙、钟太甫等。最近几年,由于经济原因,大多数的年轻外出打工,从事制陶业的人越来越少,牙舟陶工艺传承前景值得关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牙舟陶工艺的传承。牙舟陶艺的传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家庭手工作坊传承;二是学校教育培训传承。家庭手工作坊传承以血缘关系分为族内传承和族外传承。一般是家族内部传承,父子传承或传授亲属。如:钟氏家族、张氏家族。族外传承是指与制陶艺人无血缘关系的人来学习陶艺。这样的人有两种,一种人是为了谋生,学陶艺技能;另一种人则是对陶艺感兴趣,主动学习陶艺技能。两种人的出发点不同,但最终都是既传承了陶艺技能,又获得了经济利益。学校教育培训传承,主要通过牙舟中学来实现的。该校在学生进入初三之后,设有一个劳技班,专门培训制陶技能。从影响范围来看,学校教育培训传承比家庭手工传承影响大,但学校教育培训具有短期性,而家庭手工作坊传承具有稳固性。两者各具优点,但最有效的传承方法是两者皆固,在学校学习之后,进一步到手工作坊进行创作,加强牙舟陶传承的力度,这样才能促进陶艺的发扬光大。从性别的角度看,牙舟陶的传承重男轻女,传男不传女。牙舟陶主要是当地男人的事,一般女性只是协助他们打打下手,关键的工序男性不许女性介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受到传统宗族观念的束缚,传统社会存在对女性的偏见。从传承的地域看,牙舟陶的传承地是以牙舟镇为中心,辐射整个平塘县的一个牙舟陶文化圈。总之,传承好牙舟陶制作工艺,可以从传承人和传承地两方面发展。一方面,必须培养大量的传承人才,这样就要抛弃传统的观念,把女性纳入传承人中来。另一方面,必须扩大传承的地域范围,提倡“多元化传承,鼓励以家族、师徒、学校、文化宫、社区等多元方式传承牙舟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城乡共建共享的传承机制。” 祖明.牙舟陶的传承与发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9).P92.牙舟陶的经济效益影响牙舟陶的传承,人们应当定位好牙舟陶市场经济价值,将会更有利于陶艺的传承发展。(二)牙舟陶的保护对牙舟陶的保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牙舟陶最好的保护,就是发展牙舟陶,就是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善于运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高层次人才,采取各种措施,最终使牙舟陶振兴,重塑昔日的辉煌。发展好牙舟陶就是处理牙舟陶生产和销售的关系,努力构建一个生产与销售相结合的互动模式,创造一个科学经营管理的平台,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利于牙舟陶发展的陶文化氛围。1.协调各种关系,营造环境,推进牙舟陶的保护牙舟陶的保护涉及到多方面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牙舟陶发展的环境。在一定程度就是处理好政府部门与制陶艺人的关系、制陶艺人之间的关系、生产与销售的关系、工艺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等等。只要把人们的各种关系处理好、协调好后,人们所形成的合力是牙舟陶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当前,牙舟陶发展的难题在于缺乏资金购买新设备,引进先进技术,聘请专家指导生产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政府部门,一方面在资金上给与制陶艺人大力扶持,另一方设立相关监督和学术指导机构,在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上要有所倾斜,以此来促进牙舟陶的发展。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权衡制陶艺人之间的利益和权利,使牙舟陶在和谐的生产关系中发展。牙舟陶的发展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后盾,这样要求政府部门配合制陶艺人做好牙舟陶的宣传,为其拓展销路,扩大市场,实现经济价值。2.生产优质的工艺美术品,促进牙舟陶的保护牙舟陶的生产,要求发挥传统技术优势的同时,结合现代新技术打造好高质量、高艺术、实用与审美集于一身的,迎合大众的,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牙舟陶。从原料开采到出窑等一系列的工序,要求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以较少的物质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牙舟陶的艺术价值决定经济价值。因此要提升牙舟陶的艺术价值就得挖掘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以奇制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艺术设计与题材的选择要独具匠心,突破传统艺术风格的束缚,大胆借鉴国内外各种艺术形式。牙舟陶属于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自然要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在牙舟陶文化内涵方面,不仅不拘泥于布依族文化,而且应该广泛地吸取周边兄弟民族的文化精髓。例如将黔南水族的水书文字运用到牙舟陶的装饰艺术上,突出反映地域民族特色。“牙舟陶表面粗犷,色彩夸张,是典型的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陶艺,如果在设计创新求变,创意上结合贵州高原及大山的一些地域元素,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神韵,必定会顺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杨俊.贵州牙舟陶的衰落与传承J.装饰2007.(6)P63. 参考文献:1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2.2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44汪宁生著.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95凌纯声,林耀华等著.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2.6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12.7贵州省平塘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平塘县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