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练习题及答案 23 捕蛇者说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 提示:本题重点检测文中实词的一词多义。(1)中句的“赋”为名词,而句中的却为动词,因为它后面接了个名词,作为它的宾语。(2)中句作“你”讲,比较特别,应强记。同样的还有(3)中的句,“毒”作“怨恨”讲。(5)中句为动词活用成名词,作“收入”讲。 参考:(1)赋税;征收。 (2)你;好像。 (3)毒害;怨恨。 (4)捉住;得到,看到。 (5)收入;内部,国内。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2)君将哀而生之乎( ) (3)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 (4)以啮人( ) (5)无御之者( ) (6)君将哀而生之乎( ) 提示:本题帮助掌握重点词语。解释实词,应特别注意其词性有没有改变,如改变,其 意义也变。如句(1)中的“腊”,本是名词,后活用为动词。 参考答案:(1)干肉,名词活用成动词,晾成干肉。 (2)使?活,动词的使动用法。 (3)眼泪。 (4)连词,表假设,用法相当于“而”。 (5)构成“者”字结构,“者”字可以解释为“?的办法”。 (6)指“我”,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3.判断下列语句在古汉语里是何种句式。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 提示:本题帮助掌握重点句型。(1)倒装句。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何如:如何,怎么样。句意:更换你的差使,恢复你的纳税,怎么样呢?(2)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甚(于)是蛇”。句意:谁知道纳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毒蛇更厉害的呢?(3)省略句。省略主语,“(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句意:蛇碰了草和树,草和树就都死掉;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它的。 答案:(1)倒装句 (2)省略句 (3)省略句 4.根据要求填空。 (1)是_,字_,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_、_。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和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其被贬到_时写的。他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最著名的山水游记是_;他的寓言讽刺小品,故事生动,寓意深刻,其中以_最有名。 (2)“说”是古代的一种_,跟现在的_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在形式上则表现为_结合,以_(叙述、议论)为主。捕蛇者说就是作者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述他_的看法。 提示:本题主要帮助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参考答案:(1)柳宗元 子厚 柳河东、柳柳州 永州 永州八记 三戒 (2)文体 杂文 叙议 议论 对政府向民间征税问题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更若役( ) (2)挛踠、瘘、疠( ) (3)死者数矣( ) (4)隳突( ) (5)日蹙( )(6)殚其地之出( ) (7)死者相藉( ) (8)转徙( ) (9)顿踣( ) 提示:此题主要帮助掌握文中的生字。 答案:(1)gng (2)lun l?u l (3)shu? (4)hu (5)c (6)dn (7)jia (8)x (9)b? 2.选择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提示:此题主要帮助掌握文中的重要虚词。B项“今其室十无一焉”,焉,语气词。 答案:B 3.文中提到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提示:做此题时要特别注意结合课文第一段来考虑。 答案:当其租入。 4.你是怎样理解文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的? 提示:做此题时要特别注意结合课文的重要段落来考虑。 参考答案:所谓的“利”是用蒋氏祖父和父亲的生命以及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 5.蒋氏悲痛的哭诉中,表明全段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提示:本题主要帮助掌握段落的核心语句。 答案: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快乐时光 母 亲 语文老师正在台上讲高尔基的代表作母亲这一课,而学友却在桌下打逗,被老师发 现了。老师叫起学友问:“你听见我讲课的内容了吗?”学友回答:“听得一清二楚。”老师继续问:“那么母亲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呢?”学友响亮地回答:“一定是高尔基的母亲吧!”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基础知识 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啮(nia) 腊(x) 当其租入(dng) 嗣(s) B.几死者(j) 死者数矣(sh) 莅(l) 蹙(c) C.殚(dn) 踣(b?) 死者相藉(j) 囊(nng) D.隳(hu) 缶(f) 谨食之(s)以俟夫(s) 提示:B项“数”应读“shu?”;C项“藉”应读“a”;D项“缶”应读“fu”。 答案:A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提示:D项“而乡邻之生日蹙”中“生”指生活。 答案:D 3.请写出三个带蛇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提示:此题主要帮助掌握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答案示例:画蛇添足、杯弓蛇影、虎头蛇尾、飞鸟惊蛇等。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 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而吾以捕蛇独存( ) (2)时而献焉( ) (3)又安敢毒邪( )(4)殚其地之出( ) (5)汪然出涕曰( )(6)乡邻之生日蹙( ) (7)今虽死乎此( )(8)竭其庐之入( ) 答案:(1)连词,表转折 (2)到时候 (3)痛恨 (4)出产 (5)?的样子 (6)窘迫 (7)即使(8)竭尽 5.翻译下列。 (1)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答案:(1)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村子,到处乱闯乱嚷。 (2)回来后,有滋有味地吃我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余年。 6.本文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两例。 答案: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如:乡邻“非死则徙尔”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对比;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熙熙而乐”对比。 7.下列对蒋氏的自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蒋氏及其乡邻的悲惨生活。 B.说明捕蛇给蒋氏三代人带来的好处。 C.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 D.通过对比反衬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社会现实。 答案:B 深层探究 8.柳宗元是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吏,为什么他能写出揭露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文章?请你与同学展开讨论。 提示:这首先是因为唐代中期 _,战争频仍,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无限制搜刮人民的钱粮,使人民不堪重负。柳宗元因主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 捕蛇者说中考复习练习及答案 (一)【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 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 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 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 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 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 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段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 “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 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 农者曰:“我?骋?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注释】段太尉: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营田官: 掌管屯垦的官员。焦令谌(chn):人名。巽(xn):同“逊”,这里指委婉。判:状 纸。舆:抬。衣:包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汪然出涕曰 竭其庐之入 谨食之 且熟,归我半 2.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乡 邻 之 生 日 蹙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君将哀而生之乎? 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4.【甲】文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段太尉都关注民生、同情百姓,请结合两文画线的句 子,说说他们关心百姓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二)【甲】文?同阅读(一)【甲】文(内容略)。 【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 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短语。 -陶侃惜谷 以尽吾齿乡邻之生日蹙尝出游 执而鞭之 2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今 其 室 十 无 一 焉非 死 则 徙 尔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4阅读乙文中路人说的话,你觉得这个人是一时兴起,偶尔糟蹋未成熟的稻谷吗?从中可以 看出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5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是地方官,根据两段文字中划线句子,试比较两位父母官的异同。 (三)【甲】文?同阅读(一)【甲】文(内容略)。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一地),不 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 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米仓),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 解释下列短语。 哀而生之乎 安敢毒耶 一日不再食则饥 备水旱 2.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盖 一 岁 之 犯 死 者 二 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4.甲乙两文都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们 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3分) 甲文: 乙文: 相似处: 5.仔细阅读乙文,谈谈乙文的作者如何使当时的 _接受自己的观点的? (四)【甲】文?同阅读(一)【甲】文(内容略)。 【乙】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仕为龙阳典史。龙阳濒洞庭,岁罹水患,逋赋数 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叹曰:“何面目归 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言,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 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十四年 诏有司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明史青文胜列传) 【注】仕:做官。 罹:遭遇。逋赋:拖欠赋税。敲扑死者:受鞭挞之刑而死的 人。 登闻鼓:古代 _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所悬之鼓。 自经:自杀。 1. 解释下列短语。 则久已病矣 曩与吾祖居者 龙阳濒洞庭悯其为民杀身 2.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自 吾 氏 三 世 居 是 乡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又安敢毒耶? 何面目归见父老! 4简答下面各题。 (1)【乙】文中体现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句子是什么? (2)面对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甲】文中柳宗元和【乙】文中的青文胜“为民请命”时 分别采取怎样的方式? 捕蛇者说中考复习答案 (一)【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 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 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 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 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 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 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段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 “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 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 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注释】段太尉: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营田官: 掌管屯垦的官员。焦令谌(chn):人名。巽(xn):同“逊”,这里指委婉。判:状 纸。舆:抬。衣:包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汪然出 涕 曰涕: 眼泪 (2)竭其庐之入 入: 收入 (3)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喂养(4)且熟,归我半且:将来 2、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乡邻之生/日蹙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画横线的句子。(2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这一年大旱,田野里草都不生长,农民将旱情告诉焦令谌。 4、【甲】文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段太尉都关注民生、同情百姓,请结合两文画线的 句子,说说他们关心百姓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柳宗元用写文章的方式来反映沉重的赋税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希望 _能体察民情, 革除弊端。段太尉用自 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百姓,他亲自给被打伤的农民处理伤口、早晚 喂饭,还卖掉自己的马买谷子替农民还租。(意对即可) 译文 段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官。泾州大将焦令谌夺取民田,自己强占了几十顷地,租给农民 耕种,说:“将来庄稼成熟时,一半归我。”这一年大旱,田野草都不长。农民将旱情告 诉焦令谌。焦令谌却说:“我只知道收入粮食的数目罢了,不知道旱灾。”催逼得更厉害。 农民都将要饿死了,无法偿还,就告到太尉那里。太尉写了 _,言辞非常婉转,派人 求见并劝告焦令谌。焦令谌大怒,将欠租的农民叫了去说:“我难道怕段某吗?怎么还敢 去告我!”拿 _铺在农民的背上,用大杖打了他二十杖,农民快死了,被抬到段太尉 衙门的庭院,太尉大哭,说:“是我害苦了你。”立即亲自取水洗去农夫身上的污血,撕 破自己的衣裳,包扎农民的伤口,亲手敷上良药,早晚亲自先给农民喂饭,然后自己才吃。 牵过自己的坐骑卖掉,买粮食代农民偿还地租,不让那农民知道。 (二)【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 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短语。 -陶侃惜谷 以尽吾齿岁月 乡邻之生日蹙 窘迫 尝出游 曾经 执而鞭之 鞭打 2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今 其 室/ 十 无 一 焉非 死/ 则 徙 尔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我一年中冒死亡威胁只有两次 行道所见,聊取之耳。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老百姓听了这消息后都努力耕种,每户人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4阅读乙文中路人说的话,你觉得这个人是一时兴起,偶尔糟蹋未成熟的稻谷吗?从中可以 看出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是一时兴起,从他“聊取之耳”尤其是“聊”“耳”可以看出其人多么随便,任性,对庄 稼毫不在乎,实乃游手好闲之徒。(3分。观点“不是”1分,理由2分,意对即可) 5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是地方官,根据两段文字中划线句子,试比较两位父母官的异同。 (1)他们同为父母官,都能同情百姓,深入基层,关心民生疾苦。 (2)柳宗元以文章来反映苛捐杂税带给老百姓的灾难,可能较多地寄希望于 _,一旦 _采纳,效果要好;陶侃生性耿直,敢怒敢言敢为,能付诸于实际行动,切实解决问题。 二、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你要)用这来做什么 呢?”那人说:“走路时在路旁看见的,随便取玩一些罢了。”陶侃改变脸色大怒说:“你 不耕田,却去盗窃人家的稻谷!”然后陶侃就捉拿那人然后鞭打他。老百姓听了这消息后 都努力耕种,每户人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三)【甲】文?同阅读(一)【甲】文(内容略)。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 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 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 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 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米仓。),备水旱,故民可得 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 解释下列短语。 哀而生之乎(使?活下去)安敢毒耶(怨恨 ) 一日不再食则饥(两次、两顿 )备水旱 (防备 ) 2.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盖/一 岁 之 犯 死 者 二 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事,那么我早就困苦不堪了。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 4.甲乙两文都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们 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3分) 甲文:柳宗元写成一篇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乙文:希望 _“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 (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相似处:希望 _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维护国家统治。 5.仔细阅读乙文,谈谈乙文的作者如何使当时的 _接受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从反面指出其危害:认为百姓生活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 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即百姓不能安居乐 业。);当百姓饥寒交迫时,就顾不上廉耻了,什么事都会干。(即百姓不能遵纪守法) 译文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 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 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 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 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 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 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 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四)【甲】文?同阅读(一)【甲】文(内容略)。 【乙】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仕为龙阳典史。龙阳濒洞庭,岁罹水患,逋赋数 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叹曰:“何面目归 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言,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 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十四年 诏有司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明史青文胜列传) 【注】仕:做官。 罹:遭遇。逋赋:拖欠赋税。敲扑死者:受鞭挞之刑而死的 人。 登闻鼓:古代 _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所悬之鼓。 自经:自杀。 1.解释下列短语。 则久已病矣 困苦不堪 曩与吾祖居者从前 龙阳濒洞庭濒临悯其为民杀身 怜悯 2.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自 吾 氏 三 世/居 是 乡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何面目归见父老! 我有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 4【乙】文中体现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句子是什么? 逋赋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5、面对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甲】文中柳宗元和【乙】文中的青文胜“为民请命”时分 别采取怎样的方式? 【甲】文柳宗元把蒋氏的遭遇写成一篇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文中的青文胜多次上书要求减免百姓的赋税,最后在击打朝堂外所悬之鼓并自杀,从 而使 _了减免了受灾地区老百姓的赋税。 译文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龙阳毗邻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 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青文胜情绪激昂的样子,来到宫门外呈 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再三上书,(皇帝)都不答复。青文胜叹息说:“我有什 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上诉,于是在鼓下上吊 自尽。皇帝听闻(这件事)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宽贷龙阳赋 税二万四千多石。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奠青文胜。文胜的妻子和孩子 因为贫困不能返乡,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叫嚣( ) 2隳突( ) 3日蹙( ) 4谨食之( ) 5腊( )之以饵( ) 6募 有能捕之者( )7貌若甚戚者( )8 熙熙而乐( ) 9孰知赋敛之毒( )10以 俟夫观人风者( )11呼嘘毒疠( ) 12号呼而转徙( )13吾恂恂而起( ) 14视其缶() 15则弛然而卧() 16悍吏之来吾乡() 17鸡狗不得宁焉() 18哗然而骇者( )19当其租入( )20吾嗣为之十二年( )21往往而死者相 藉也( )22几死者数矣(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当其租入( ) 2貌若甚戚者( )3谨食之( )4吾嗣为之十二年( ) 5募有能捕之者( )6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7以俟夫观人风者( )8更若役 ( ) 9黑质而白章()10曩与吾祖居者( )11积于今六十岁矣( ) 12殚其地之出()13则弛然而卧( ) 14犯寒暑() 三区别下列多义词的不同含义。 1.【已】可以已大风( ) 则久已病矣( )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2.【若】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 更若役() 貌若甚戚者( )若毒 之乎( ) 3.【食】谨食之()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4【焉】永之人争奔走焉。( ) 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时而献焉( ) 5【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而吾以捕蛇独存( ) 以尽吾齿。( ) 以啮人( ) 6【乎】若毒之乎( )叫嚣乎东西( ) 7【居】居十日()曩与吾祖居者(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8【毒】若毒之乎( )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9. 【赋】岁赋其二( ) 复若赋( ) 10【而】黑质而白章( )得而腊之以为饵( ) 恂恂而起() 时而献焉( ) 11【之】悍吏之来吾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君将哀而生之乎( ) 太医以王命聚之 ( ) 言之,貌若甚戚者( ) 若毒之乎() 12【是】吾祖死于是( )吾尝疑乎是(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自 吾氏三世居是乡() 13【于】余将告于莅事者() 积于今六十岁矣()吾祖死于是( ) 苛政猛于虎( ) 14【生】而乡邻之生日蹙( )君将哀而生之乎( ) 15.【夫】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夫大国难测也( )荷担者三夫( ) 16【其】当其租入( ) 专其利三世矣( )视其缶( ) 17【自】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一板已自布字( ) 其印自落( ) 18【为】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故为之说( ) 19【疠】可以瘘疠()呼嘘毒疠( ) 20【入】当其租入()竭其庐之入() 21【岁】岁赋其二()积于今六十岁矣( ) 22【观】今以蒋氏观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四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两个词,不是近义词的一项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君有疾在腠里B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C叫嚣乎东西 ; 吾祖死于是 五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 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君将哀而生之乎: 3.殚其地之出; 4.竭其庐之入: 5.岁赋其二: 6.乡邻之生日蹙: 7.时而献焉; 8以尽吾齿; 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可以已大风 则久已病矣 虽鸡狗不得宁焉 汪然出涕 向吾不为斯役 以尽吾齿 黑质而白章 七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 A非死则徙尔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八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 九翻译句子。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译文: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译文: 3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译文: 4君将哀而生之乎译文: 十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 3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 十无四五焉。() 十一填空。 1捕蛇者说的体裁是 选自 ,作者 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这八大家除了柳宗元,还有 、 、 、 、 、 、 。2文中能 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目的的句子 是 。 3“蒋氏”用对比的方法回答作者向他提出的问题,具体说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 甚也”。请用原文回答:(1) 回顾过去,六十年以来,乡邻的情况怎样,而蒋氏的情况怎样: (2 )从现在的情况看,乡邻们的情况怎样,而蒋氏的情况怎样: 4蒋氏悲痛的哭诉中,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答: 5捕蛇者说的“吾尝疑乎是”一句中“是”字指代:_。 6文中写作者曾经对一种社会现实表示怀疑,哪句话概括这一现实?答: 7文中写蒋氏的自述,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 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 ”相对比;以他“” 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和“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和乡邻“ ”相对比; 以他的“ ”和乡邻的“先死”相对比,说明捕蛇的“幸运”。 8作者面对蒋氏诉说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的语句是 ;作者发出慨叹,进 而揭露赋敛毒害的语句是。 十二文章内容阅读理解。 1从捕蛇者说全文看,第 段是描写和记叙,第 段是议论。其中第 段是蒋氏捕 蛇的背景,为后文的展开做了铺垫。第 段叙述蒋氏三代捕蛇的苦难家史,为后面的议论打下了 基础;而 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点出主题。 2文章第一部分交代了 ,分三层来写。先交代,再写 ,最后写。 3课文开头第一句说:“永州之野产异蛇”,接着从三方面对这种蛇之“异”进行描述。 请你指出这种蛇哪三方面“异”,并用原文具体说明。(6分) (1)蛇之 异: (2)蛇之 异: (3)蛇之 异: 4“永州之野产异蛇”中用“异”,不用“毒”,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用“异”说明此蛇格外毒 B用“异”说明与其他蛇都不相同 C用“异”暗中伏下一个“毒”字,但比“毒”的含义更丰富D用“异”说明蛇是永州特产 5永洲之野这种蛇有巨毒,可是“永之人”却争着去捕捉这种蛇,其原因是( ) A这种蛇对人和草木极有害。B 异蛇虽有毒,但可以用来治病。 C捉到这种蛇可以抵他的税收。D用这种蛇可以养家糊口。 6在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异蛇之毒”? 7“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8怎样理解文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 9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所表达的蒋氏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悲愤难忍B痛不欲生C愤怒控诉 C哀而不伤 10对“安敢毒耶”理解不当的是( ) A 回应上文作者的提问(若毒之乎)。 B用反问句委婉表示捕蛇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好处。 C 这个问答出人意料,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蕴含更加深刻。 D 暗示了不敢怨恨捕蛇一事,是因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 11“余闻而愈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两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作者由疑又到信,其中原因是( ) A作者亲眼见到的事实 B 作者亲耳听到了许多事实C蒋氏的血泪控诉D 孔子的观点十 分正确 13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熙熙而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14出自“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一句的成语 是,多用来形容 。 15读课文第四段句子“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这些句子使用 了对比的手法: 和 对比,对比是为了说明(此空用课文中的句子回 答)。 16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问题。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蒋氏捕蛇十二年,“几死者数”可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态?其中又蕴 涵着他怎样的情感?) (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