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编 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被称为“诗论”“诗学”,如中国的诗品原诗,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直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内容。虽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 文学史: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释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范畴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发展的根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有何规律?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文学创作论: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 世界作品 读者 作家读者 作家 作品【3、作用:1)引导创作: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一定文学观的规范和引导。文学理论的修养,是作家提高认识、理解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是提高文学创作质量的重要一环。2)指导欣赏:如果文学常识肤浅,往往回缺乏艺术的感受力和鉴别力,最美的作品也难以被当作欣赏对象,最独特的意蕴也难以被发现。3)规范批评: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需要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作出理性的评判。面对复杂纷繁的文学创作、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批评需要站到更高的理论层次去分析、研究和诱导。因此,文学批评家必须具备坚实的文学理论根底。文学批评家贮藏的文学理论知识越是广博而丰富,他对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和阐述就越会深入细致,就越会具有科学性、独创性和说服力。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任何文学理论,总要以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意识形态)去解读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民主(提倡广大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归)、科学(深厚的学理性而不迎合政治需要)、现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取向;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一、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反映论视角)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心理学视角)中国:“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 西方: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康德“审美态度”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3、文学社会学(社会学视角)孟子“知人论世”说 丹纳三因素说: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4、文学符号学(符号学视角)文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中西文论中言意关系符号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训练,后成为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人论等。他的符号哲学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5、文学价值学(价值学视角)非实用价值:特殊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的存在环节:创作、作品、消费 6、文学信息学(信息学视角)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文学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7、文学文化学(文化学视角)“泛文学”观:两个活动系统的融合文化诗学:最古老的、最年轻的和最热的 【三、古今中外文论概述 中国:文学理论是以杂文学为基础,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周秦两汉为第一阶段,儒家各学派在文学理论上建树较多,提出了文学的社会功用论;魏晋到唐初为第二个阶段,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观念的自觉,即从认识上可辨清文学与非文学;创作的自觉,作家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能成为比较自觉的追求;作家的自觉,文人开始把著文作为一种生活的目标或人生的理想。);盛唐到两宋金元为第三个阶段,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分途发展,逐步深化的时期;明清为第四个阶段,这是中国传统的杂文学理论体系的总结时期、繁荣鼎盛时期;近代为第五个阶段,是由传统的杂文学理论体系向现代纯文学理论体系转化、过渡的时期。即中西理论结合期。总的说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具有“外儒家而内释老”的特征。 西方: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近代文论: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文化研究生态批评四、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艺术学理论的关系文学理论与美学原理的关系美学在其学科创始人鲍姆嘉通那里被定义为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和“自由艺术的理论”,它奠基于西方人对人的心理结构所作的知、情、意的划分与对各门艺术统一性的追求。知研究真,对它的探讨形成逻辑学;意志研究善,与之对应的是伦理学;而研究情感或感性认识的完善的便是美学。1747年,法国学者巴托将文学、建筑、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与一般技艺与科学相区分,称为“美的艺术”,被普遍接受,自此艺术成为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与文学理论不同,美学主要偏重于对审美与艺术现象的思辨研究,并不探讨文学活动及文本解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更偏于哲学。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比较文学也注意寻找与把握不同民族文学的共同点与问题,在这方面与文学理论有相通之处,但无论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都主张对文学进行跨国别、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与文学理论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有别。美国比较文学学者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k)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探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文学理论与艺术学原理的关系艺术学理论固然要研究文学,但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研究包括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门艺术中的理论问题,与文学理论的研究范围与对象不同。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1、康德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 实践理性批判(1780) 判断力批判 (1790)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2、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4、“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契 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心灵与形式(1911)、现实主义论文集、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葛兰西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狱中书简(1947)“文化霸权”理论: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间文化能力的较量。无产阶级通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权。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本雅明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独特的艺术生产论:艺术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阿多诺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主要著作:启蒙的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阿多诺否定性文论: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弗洛姆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主要著作: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现代人及其未来、爱的艺术等。精神分析文论:毕生的宗旨是认识人、改造人、美化人。以“生产性的爱”为核心的人学;展示人类普遍经验的艺术象征论;社会无意识和文学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建立“文学活动论”马克思区分了人的生活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 马克思:资本论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人学” 2、文学反映论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文学活动是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列宁:文艺反映生活,也反作用于生活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们的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点的一面镜子,是家长制农村的软弱和勤劳庄稼汉的习以为常的懦弱的反映。 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3、艺术生产论经济学的观点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之一种文学活动进入现代资本社会后,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后,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艺术生产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只有产品进入资本运作过程中,作家的劳动才是艺术生产。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特殊性的一面:文学的审美特征审美意识形态的提出:“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实质就在于这种审美方面。” “意识形态原则上只有在各种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阿布洛夫:美学:问题和争论审美意识形态的提出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反思“文学为政治”:“审美意识形态”(钱中文)或“审美反映”论(童庆炳)5、艺术交往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第二编 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一、人类活动的性质1、生命活动:动物性的一面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具有动物性的“本我”(id)对理性的“自我”(ego)有着强大的内驱作用2、生活活动:自觉意识的一面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从发生学层面看生活活动: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基础。从认识论层面看生活活动:马克思主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1、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类通过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生活活动,对自然加以改造,使其成为人化的自然;同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自身,使自身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这样,人类同对象不仅可以发生功利或道德关系,而且可以建立和保持一种自由的诗意情感关系。而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自由的诗意情感的高度发展的产物,这正有力地展现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李白独坐敬亭山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看不厌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也看不厌自己,自己同自然亲密地融合在一起了。我是敬亭山的情感倾诉对象,它的知音;而敬亭山也是我的情感倾诉对象,我的知音。2、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类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活动,这意味着人类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而文学作为人类活动之一种,就不是被动的和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完全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李商隐乐游园:“向晚夜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傍晚时分心情不快,便驾车登上乐游原高地遣闷。显然,他的“驱车登古原”的行动是合目的的,这目的就是排遣心中的“不适”。他看见夕阳正要落山,赞赏其无比美丽动人,但又不得不感叹它毕竟已时近黄昏,终将消逝。这一感受是对客观规律的发现和确认,是合规律性的。而李商隐的这首诗正表达了他的一种合目的和合规律的体验,显示了人类生活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及其高度统一。3、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类生活活动由于人类主体的能动参与,在使对象被改变以符合人的需要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对象中呈现并灌注了人的本质力量。当人类在生活活动中通过观照对象而返身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时,对象就成为了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正是要通过想象去创造一个审美的诗意世界,在其中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前面所举陶渊明、李白和李商隐等的诗,正是通过创造一个个诗意的情感世界而确证了诗人们各自的“人的本质力量”。三、文学活动的地位人类活动系统: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精神活动是指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精神活动的形态具有多样性精神活动的分类:按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来分:1、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2、宗教性或幻想性的精神活动3、伦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道德意识,伦理观念4、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艺术,文学按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关系来看:1、非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某些领域,如逻辑学和语言学2、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观念性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恩格斯称之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问:怎样理解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答:人类生活活动由于人类主体的能动参与,在使对象被改变以符合人的需要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对象中呈现并灌注了人的本质力量。这样,人类生活活动就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而这实际上正是审美与文艺活动产生的基础。当人类在生活活动中通过观照对象而返身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时,对象就成为了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正是要通过想象去创造一个审美的诗意世界,在其中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由于如此,人类的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一、 世界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文艺摹仿说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如德谟克利特。1.西方传统:柏拉图: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因而没有真理价值。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诗学:“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奥尔巴赫:论模仿:西方文学中所再现的现实:一个(荷马史诗)是详尽的描述,着墨均匀,各部分连接紧密,表述自如,发生的一切均在幕前,一目了然,在历史发展和人类问题方面有局限;另一个(圣经)是突出几个部分,淡化其他部分,支离破碎,未完整表达的东西具有强烈的作用,后景化,含义模糊,需要诠释,世界历史的要求、历史观念的形成及问题的深化。2.中国传统:周易系辞下“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 )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叶燮: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二、作者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1、中国传统“诗言志”说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2、 西方传统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福柯:作者缺席“作者的作用是表示一个社会中某些话语存在、传播和运作的特征” 一方面,作者是功能性的;另一方面,作者表现了话语存在的特殊性两种不同的作者:“跨话语的作者” 、“作为话语实践拓荒者的作者”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文学表现要经过深思熟虑苏珊朗格:“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将那些正常人看来混乱不整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三、作品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形式主义文论1.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 “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 2、英美新批评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3、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 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序与序列等【问:作品的形式在文学中有什么作用?答:首先,文学作品的创造性体现在,它要再现世界和要表现作者情感,但这种再现和表现都必须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果没有具体可感的形式,这种再现和表现就是一句空话。这样,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在文学中就具有了基本地位或作用。其次,由于形式在文学中的基本地位或作用,文学尽管无法做到一丝不改地再现世界或表现情感,但却可以尽力超越事物的表面形态,而揭示更具有普遍性的和更深层的意蕴。这就使得作品形式的创造性具有了合法性。】四、读者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印刷术的发展,形成包容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学公共领域,比如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该书基本主题是嘲讽时政,作者自称该书是“使世人烦恼而不是供他们消遣”,而今天人们把它当做儿童文学作品。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姚斯走向接受美学: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 ,开启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 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 五、文学活动是一个交往结构(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交往性:马克思:“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哈贝马斯:“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一、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仪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的发生起点是巫术仪式。英国人类学家詹.乔.弗雷泽 :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巫术有两条原理“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宗教发生说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点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赫尔德:诗歌情感同宗教神秘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格罗塞 :艺术的起源:追求情感表达就是艺术的目的。实践活动追寻外在目的,审美活动以情感表达为内在目的,游戏介于二者之间。 格罗塞把艺术也当成一种宗教。游戏发生说认为文学源于游戏或本质上就是游戏。康德: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席勒:“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动物的游戏局限在身体运动的方式,而人还有想像力的游戏;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游戏冲动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谷鲁斯: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劳动说(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该派认为劳动是文学产生的原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中考证了舞蹈动作来自采集种子的劳动活动。二、文学的发展1、文学活动发展的动力和原因的探讨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黑格尔的理念:文艺发展不过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idea)对文艺产生了不同作用而已。文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有由精神外化为物质形态再返回精神的自生长的要求,理念运动的不同阶段就有不同艺术类型来表现它。 弗莱 :循环动因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从一百多个俄罗斯神话与民间故事分析出三十一种功能,各个不同的民间故事无非是这三十一个功能不同组合下呈现的不同样式。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俄狄浦斯神话流传中形成了不同变种,不同“版本”,它们都体现出大体相似的“主题”,即“过分强调人的血缘关系与过低估价人的血缘关系”的矛盾。该神话的不同变种无非是由同一些纸屑组合成了不同图像。 2、 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并不是文学发展的惟一的因素,上层建筑一些观念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等往往有更直接影响;经济因素只是在最终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3、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不平衡说: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有关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关系的学说,认为艺术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或快或慢,有时甚至呈反方向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思考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几种主要的文学观念:一、摹仿论二、实用论这是一种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功能和效用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儒家的教化理论就是一种实用论。孔子就非常重视诗歌和音乐在塑造心灵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他把文艺当作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其中“兴”孔安国解为“引譬连类”,朱熹解为“感发志意”,指诗能诉诸于人的社会情感,使人在心理上受到感染,从而影响人的意志;“观”郑玄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释为“考见得失”,指诗可以帮助读者认识一定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得失;“群”孔安国解为“群居相切磋”,朱熹解为“和而不流”,指诗能够有助于人们彼此间交流思想感情,与他人和谐相处;“怨”孔安国释之为“怨刺上政”,朱熹注为“怨而不怒”,指诗歌可以对不良政治进行揭露。孔子对于教化的重视奠定了儒家的“诗教”传统,即要求文学以“温柔敦厚”作为伦理道德规范,描写温柔恭顺的形象,使人人遵从礼教,从而有利于社会政治统治的稳固。自此之后,我国古代各种企图以文学维护礼教或发挥社会政治功能的观点层出不穷,如“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等,上述见解都可以归入实用说。现代毛泽东关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理论也属于实用论。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把文学看成是进行社会动员的一种力量。他要求革命的文学作品“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西方自古也流传着一种类似中国古代教化说的实用理论。古希腊的柏拉图便要求文学要有道德教育意义,“我们必须寻找到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古罗马的贺拉斯则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说。他在诗艺中指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喻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诗人与文学理论家锡德尼)认为诗人是历史家和道德家之间的仲裁者,因为诗歌可以正确地评价善恶,“引导我们,吸引我们,去到达一种我们这种带有惰性的、为其泥质的居宅染污了的灵魂所能够达到的尽可能高的完美”。另一英国学者培根也说,文学“可以使人提高,可以使人向上。”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则张扬普遍的人性即理性的作用,他说,“首先须爱义理: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义理获得价值和光芒。”三、表现论四、客体论这是一种将文学从其他外界事物中孤立出来进行考察的理论,其基本形态是强调文学是一种语言的构造,文学的成功取决于作家的语言创造力量。20世纪以来,西方发生了语言学转向。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语言看作是与世界相互并列的系统,语言的能指(符号)与所指(指示物)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他进一步把语言区分为由一定的社会集团使用的语言和个人使用的言语两个部分。按照这种观点,文学所描写的世界只是一种以作家个体创造为基础的追求符号能指的言语活动,与外在的现实世界并不对应。在这种语言观念的影响下,文学语言的建构功能和创造性力量受到重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以及分析美学等派别都从语言论的角度看待文学的特性。俄国形式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雅克布逊声称,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新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将文学看作是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独立的符号结构或符号系统。他们认为,文学是一个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极其复杂的组合体,因此需要研究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层次系统。客体论的特点是突出语言在文学创作、语言建构、文学解读中的地位,使文学语言以及作为语言系统的文学成为文学理论的焦点,但有脱离作者、读者和社会历史,对文学进行孤立化研究的倾向。五、游戏论游戏论是一种从文学创作的发生、性质及功能的整体上将文学归结为无功利的自由活动的理论。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马佐尼最早明确地提出文学是一种游戏。他说“如果把诗看作游戏,它的目的就在娱乐。”德国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经对文学艺术与手工艺作了区分,指出文学艺术活动的本质是自由的游戏。他说:“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前者唤做自由的,后者也能唤做雇佣的艺术。前者人看做好像只是游戏,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依康德的说法,文学能把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当作知性的严肃事情来进行,故能给读者以很多启示。后来,德国美学家席勒、伽达默尔、伊瑟尔等人分别从本能天性、想象的变形、人类拓展自身的一种方式等方面发挥了游戏论。伽达默尔认为,与艺术有关的游戏不是指行为或游戏活动中所实现的主体性的自由,而是指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因为这种游戏活动与严肃事物有着关联。我国古代有关文学怡情悦性的理论与游戏论有类似之处。东晋的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五柳先生(实为作者化身)“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宋代的曾巩说,“虽病不饮酒,而间为小诗,以娱情写物,亦拙者之适也。”明代的汤显祖在答张梦泽里自述“时为小文,用以自嬉”。我国现代的游戏论是由于受康德、席勒影响而产生的。如王国维在文学小言里主张,“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他还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中说,“且吾人内界之思想感情,平时不能语诸人或不能以庄语表之者,于文学中以与我一定关系之故,故得倾倒而出之。易言以明之,吾人之势力所不能于实际表出者,得以游戏表出之是也。”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也称西游记“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这样评价游戏论:“游戏和艺术有四个最重要的类似点:一、它们都是意象的客观化,都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创意造世界。二、在意造世界时它们都兼用创造和模仿,一方面要沾挂现实,一方面又要超脱现实。三、它们对意造世界的态度都是佯信,都把物我的分别暂时忘去。四、它们都是无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 ”。游戏论在解释文学的发生、创造的自由性时确实有深刻的地方。但是细加推敲便可发现,游戏论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这里的游戏实际上涵盖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游戏:一是看重文学的非功利性与超越性的严肃的游戏,一是偏向文学的消闲性与娱乐性的轻松的游戏,伊瑟尔在其近著虚构与想象中分别称之为自由的游戏与工具的游戏。西方的游戏论主要属于自由的游戏论(当然也有例外,如俄国形式主义者艾亨鲍姆把果戈理的外套看作游戏文学,便是工具的游戏论),我国古代甚至现代鲁迅的游戏论基本上是工具的游戏论。如何将两种游戏协调起来是游戏论面临的一个问题。 六、文化论近30年来,西方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对文学作社会文化的思考。文学文化论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有威廉斯、霍加特等。威廉斯质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分法和狭隘的经济决定论,而看重文化本身的作用,并将电影、电视、广告等视为文学的变异形态。乔纳森卡勒在其近著文学理论中,也把“文学”看做随一定时代文化观念的改变而不断地建构的一个过程。在他看来,文学被作为审美的、想象的作品的观念只不过是最近200年左右的事,以这个观念概括当今的文学存在形态已经不合时宜,而应该把文学看作随着特定的社会情势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存在形态的文化现象。文学文化论留意到新的文学经验与文学变异形态,有助于从多方面看待和理解文学在文化活动中的地位,也有助于观察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多重关系,但它又有模糊文学与一般文化、文学与非文学边界的危险。】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第一节、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什么?本质主义;历史主义(建构主义)】一、文学概念三义(或文化含义、审美含义、通行含义)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所谓语言的艺术品 文学,也包括今天不称作文学的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是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现代杂文、纪实文学等。这三种文学含义分别通向三种文学观念:文化的文学观念、审美的文学观念和惯例的文学观念。 二、文学作为文化在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通常被作为一般文化形态即广义文学看待。1、魏晋前,文学泛指一切文章 “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文学、德行、言语、政事为孔门四科; 诗有多方面作用;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2、古希腊未产生一般文学概念,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文学( literature ):14世纪自拉丁文litteratura和litterae引进古代广义的“文学”观表明两个问题:一是“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获得独立地位,二是它还没有被赋予特殊的审美性质。小结: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三、文学作为审美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在中国大致完成与魏晋时期,在西方完成于16-18世纪,成为特殊审美形态。文学审美含义通行的原因:1、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2、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1、中国魏晋时期,宋文帝“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文史正式分家。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陆机:“诗缘情”钟嵘:“滋味”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萧统、萧绎、沈约:声律等方面的努力2、西方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查里斯巴托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 (fine art)之中,手工艺、科学不再是“艺术”;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在创作上对审美的追求;四、文学作为惯例1、惯例,在这里是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无意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2、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如。威廉斯便条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研究,应当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中,才能对文学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本源。文学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商品意识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2、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方式的三个方面: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参看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四契机”“美的分析”:1)“非功利而生愉快”;美在对象的形式而非实际存在。2)“无概念而有普遍性”,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运动,心理方面。3)“无目的的目的性”,非客观目的,是主观目的,哲学概括。4)“共同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审美之根源在社会。】3、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4、 文学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举例:汪曾祺受戒5、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现: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1)无功利与功利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非经济商业利益:“名画”拍卖。非政治权力利益:萨特“笔当作一柄剑”。非科学知识目的:读红楼梦,学中医。非物质占有目的:类同物质消费。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interestedness);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从表现方式】审美形象的含义及特征:艺术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像、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 。审美形象与艺术直觉:形象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 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审美直觉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文学中的理性: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与形象方式相对;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赖于理性的力量;艺术形象本身蕴含着某种理性;理性使艺术形象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 形象与理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