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SLP方法习题课内容_第1页
物流工程SLP方法习题课内容_第2页
物流工程SLP方法习题课内容_第3页
物流工程SLP方法习题课内容_第4页
物流工程SLP方法习题课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习题课1:流水线平衡,补充方法:试凑法对于工艺过程比较简单,加工关系不复杂的流水线,可以直观判断,组合工作地。,例:将图2.4-8所示的作业进行分配。解:节拍为1分钟,具体分配过程见表,闲置时间百分比(0.5/(31.0))100%=16.7%;效率10016.783.3。,经过平衡,加工过程如图,例:某装配线有6道工序,作业顺序和工序时间如下:(节拍为5分钟/件),缺点:浪费了时间资源。出现了忙闲不均的现象。浪费了人力资源。,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重新组合工作地(再平衡)。,按三个工作地:5分钟4.3分钟4分钟,依据流水线平衡的原则,按工序先后顺序(约束),把作业分配给每一个工作地;每个工作地作业时间之和尽量接近节拍,并使流水线所设计工作地最少;各工作地空闲时间少,工作地之间负荷均匀,以保证流水线时间损失最低、效率最高。,重新组合后只有三个工作地:4.8分钟4.5分钟4分钟节拍为4.8分钟/件,流水线平衡(工序同期化)举例,进行生产线平衡要注意的问题:,要考虑不同作业的技术要求。不能把技术要求不同或不相容的作业分配到一个工作站。要考虑到人员因素(如疲劳、厌倦、缺席等情况)及设备和空间要求。某些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平行工作站。,例:一份作业包含四个作业,作业时间分别为:1分钟,1分钟,2分钟和1分钟。该生产线的节拍为2分钟,每小时的产量为30单位,如图。,对工作站3采用两个平行的工作站将使生产线的节拍降为1分钟,混合模型流水线如何对需求波动做出反应?,表中列出了每种作业及每个作业中劳动力和机器时间的组成。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假设每个作业中的所有劳力和机器资源都被计划。因此,总的消耗时间是劳力和机器时间的总和。有了这种背景,我们来研究可以应用该流水线的两种需求方案。,方案1:,在本方案中,流水线要求每天生产260个装配件,产量水平的需求节拍为5.54分钟。第1个资源处理作业10、20和30;第2个资源处理作业40、50、60;第3个资源处理作业70、80、90和100,而第4个资源处理作业110、120和130。表2方案1中的劳力资源部署细节,注意到除作业40外,所有时间等于或小于流水线需求节拍。为了使流水线保持平衡,可在作业40之后加入一些生产中的看板IPK,使其作为40和50之间的缓冲。使用这种配置,在正常的作业情况下,流水线每天可生产大约262个装配件。流水线实际周期时间5.5分钟,方案2,每天必须生产240个装配件,其需求节拍为6分钟;这种布局仅使用三个劳力资源,请与方案1对比,它使用4个劳力资源。第1个资源处理作业10、20、120和130;第2个资源处理作业30、40、100和110;而第3个资源处理作业50、60、70、80和90。表3方案2中的劳力资源部署细节,方案2的所有时间等于或小于流水线需求节拍。使用这种配置,在正常作业的情况下,该流水线每天可生产大约240个装配件。同时应该注意到,在作业40之后的生产看板不再需要,因为作业周期时间现在少于需求节拍。,课堂练习:某企业生产5种零件,由产量预测及查询BOM表得到产量及重量信息,见表1;查询各个零件的工艺路线卡得到工艺路线信息见表2,试进行物流分析。,表1:零件产量及重量表2:工艺路线,解:用从至表进行物流分析1)首先求当量物流量,2):作业单位物流量从至表,从,至,习题课2:CORELAP,1、CORELAP绘制平面布置图的步骤:1)进行基本要素分析,确定各作业单位的占地面积;2)进行物流相关分析与非物流相关分析,确定各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3)计算各作业单位的综合接近程度该作业单位所有综合相互关系(量化的)之和;,4)确定各作业单位布置排序首先,将综合接近程度最高的作业单位布置在中心地带;然后,根据其它作业单位与中心单位的综合相互关系等级A、E、I、O、U、X安排布置顺序;综合相互关系等级相同时,根据综合接近程度确定先后顺序;综合相互关系等级相同,综合接近程度也相同时,根据面积大小确定先后顺序。5)根据位置分数进行位置布置根据布置顺序依次将各作业单位布置在位置分数最高的位置上。某作业单位在某一位置上的位置分数等于与该作业单位相邻的所有作业单位与该作业单位的综合相互关系(量化的)之和。,2、CORELAP假设各作业单位均为矩形(包括正方形)轮廓;只有周边接触的作业单位才是相邻的,除此之外,包括对角接触均为不相邻。,例1:一生产系统有5个作业单位组成,经过基本要素分析及作业单位之间相互关系分析,得出各作业单位占地面积及彼此之间的综合相互关系等级,见下表。求该生产系统的平面布置图。,解:1)计算各作业单位的综合接近程度,作业单位,等级,作业单位,2)作业单位布置排序首先,将综合接近程度最高的作业单位3布置在中心地带;然后,根据其它作业单位1,2,4,5与中心单位3的综合相互关系等级E、O、A、O安排布置顺序为:412=5;与3综合相互关系等级相同2、5,根据综合接近程度确定先后顺序为:25;最终布置排序为:34125,3)位置布置根据布置顺序依次将各作业单位布置在位置分数最高的位置上。a、布置中心作业单位3,b、布置作业单位4作业单位4共有6个位置可以布置,6个位置的位置分数相等,皆为4,所以可任选P1作为布置地点,c、布置作业单位1作业单位1共有7个位置可供布置,P1的位置分数最高,所以将作业单位1布置在P1,d、布置作业单位2作业单位2共有4个位置可供布置,其中P1的位置分数最高,所以作业单位2布置在P1,e、布置作业单位5,作业单位5共有10个位置可供布置,P3、P4、P5位置分数最高,任选P5作为作业单位5的布置地点。,f、平面布置图为:g、考虑到实际情况,也可将5布在P10由于用的是确定性方法,CORELAP只产生一个最终布置方案。,4)改变关系值,例如设定A=200,E=100,I=50,O=10,U=0和X=-200得到新的方案。,5)布置图评估:任意两个作业单位之间关系值与两作业单位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的积的总和最低为最优。,例2:P186,6、某机加工车间拟搬入一长18米宽12米的新厂房中,该车间有六个工段,即备料(a)、焊接(b)、钻床(c)、车床(d)、磨床(e)和压弯(f),它们所占面积大致相等。根据以前的数据,各工段之间的物流量情况见表。该厂房划分为6个等大小的小间,见图。各工段之间的距离按直角距离来量取。试确定各工段在图中的位置。厂房示意图:,作业单位物流量从至表,从,至,解一:CORELAP法1)假设a、b、c、d、e、f分别安排在1、2、3、4、5、6,则距离从至表为:,从,至,2)物流强度从至表为:,从,至,3)物流强度分析表:,a,b,c,d,e,f,I,E,U,I,E,U,E,U,U,U,A,O,O,U,U,4)物流相关图,5)各作业单位的综合接近程度:,6)确定布置顺序确定中心单位a的综合接近程度最高为10,所以作为中心单位;其余作业单位的布置顺序根据与a的物流相互关系等级确定c=fb=ed再根据综合接近程度确定c与f、b与e的布置顺序,最终布置顺序为:acfebd,7)位置布置先布置a于中心位置布置c,共有4个位置可供布置,位置分数相等,任取P2布置,布置f共有6个位置可供布置,位置分数为:任选P5布置,再布置e,共有6个位置可供布置,位置分数为:任选P5布置,布置b,共有2个位置可供布置,位置分数为:b布置在P1,最后布置d,8)物流强度计算验证新布置的距离从至表:,物流强度从至表:各方案物流强度比较6270与3990,解二、关系表法1)假设a、b、c、d、e、f分别安排在1、2、3、4、5、6,则距离从至表为:,从,至,2)物流强度从至表为:,从,至,3)物流强度分析表:,a,b,c,d,e,f,I,E,U,I,E,U,E,U,U,U,A,O,O,U,U,4)物流相关图,5)关系表及各作业单位的综合接近程度:,6)根据关系表确定优先布置单位(从本步骤开始与CORELAP法有区别)根据关系等级确定优先布置单位为c(而CORELAP法是根据综合接近程度确定中心单位a)其余作业单位根据与a的物流相互关系等级布置A级关系边靠边;E级关系至少角靠角;X级关系既不能边靠边也不能角靠角。,(1)(2),7)方案评价(计算物流强度进行评价)布置(1)的距离从至表:,布置(1)的物流强度从至表:,布置(2)的距离从至表:,布置(2)的物流强度从至表:各方案物流强度比较6270、3990、4620、4140,解三:先不假定a、b、c、d、e、f的位置,根据物料流量做物流相关图,1)物料流量分析表:,a,b,c,d,e,f,A,E,I,I,E,A,O,O,2)物流相关图,3)CORELAP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