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选活动教案第一课时乡愁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诗歌讲解 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同的强烈愿望。 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课堂板书:乡愁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6.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歌唱祖国教学目标: 1、理解歌唱祖国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排比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对祖国的喜爱,以及作者如何将祖国当做我们的母亲来写,而且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祖国经历了什么,最后让学生将感情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未来美好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及感情的流露。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排比句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观看3分钟朗诵歌唱祖国,有助于学生的提前了解本节课目的。 一、 导入新课。老师:大家对祖国的认识?学生自由回答二、 老师播放PPT。三、 指导朗诵。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充满自豪的感情、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四、 明确感情基调、语速。(充满激情并带有自豪感情的朗诵。) 五、 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六、 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七、 诗歌讲解 结构方面:本诗分五句话,作者首先来总的写了祖国,用了一个形容词“可爱”来修饰祖国,把祖国比喻成人来写。按照时间顺序将祖国一次经历的困难挫折形象的描绘出来。而且使用了四个排比句,结构整齐,气势磅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感情也越发强烈。八、 课堂板书: 歌唱祖国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我自豪你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我自豪你的光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我自豪你的精神,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教学反思:第三课时祖国,感谢您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感恩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对祖国的感恩之情,以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诗歌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倡导学生对祖国的感恩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三个排比句的运用和把握。 教学过程:(观看3分钟朗诵祖国,感谢您,有助于学生的提前了解本节课目的。 一 导入新课。老师:一谈到感谢的话题,相信我们都有需要感恩的人,首先你会想到谁?学生:自由回答(尽量让学生能够回答出祖国母亲,然后开始讲课)二 老师播放PPT,引出我们本节课的主题祖国,感谢您三 指导朗诵。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四 明确感情基调、语速。(充满激情并带有自豪感情的朗诵。) 五 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六 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七 诗歌讲解 在讲解时给学生补充一些祖国的优美河山。 结构方面:本诗分六句话,作者首先来总的写了我们中国人的外貌特征,开头第一句就直接用了感谢祖国母亲,也形象的说明了我们是炎黄子孙的后代。紧接着就用了三个排比句一次比一次感情深,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感恩之情。而且也从具体的方面来说了,第一个感恩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紧接着是感谢祖国赋予的知识。最后一句升华主题。八 找学生来朗诵,朗诵的好,就奖励小星星。九 全班分成男女两个小组来进行比赛,全班一起朗诵。课堂板书祖国,感谢您!感谢您赐予我金色的生命,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让我的身体里流着炎黄子孙的热血。祖国,感谢您,感谢您给予我优美的环境!游黄山,登长城,过三峡,让我在这青山绿水中自由地徜徉,祖国,感谢您,感谢您传授我渊博的知识! 学天文,习地理,明历史,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祖国,感谢您 感谢您所给予我的一切!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感谢您,我的祖国母亲!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论语一、教学内容: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二、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中关于子女与父母关系的一句话。2、背诵这句话。3、能够反思与父母的关系,理解父母的苦心,正确处理与父母发生的矛盾。三、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能够换位思考,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每个人都有父母,小时候我们都非常依赖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些同学会觉得父母总是唠唠叨叨,让人心烦,也许有些同学会觉得父母对自己要求太严,毫无自由,当然也会有些同学觉得父母就像自己的朋友,亲密无间,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要求学生作简短发言,教师及时总结。)我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他是怎样看待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我们今天学习论语中的一句话。2、自主、合作、探究 1、教师板书第一句,学生抄写。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不远走高飞,如果走,也要有一定的方向。”)(1)学生翻译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教师强调“方”字的解释。(方:方向)(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教师提出问题:现在有人认为这句话已经不再适用,因为有飞机、汽车等快速交通工具,虽然地理位置远但往返时间短,出门没必要向父母说明。你是怎样看的?(4)学生发表自己见解。(5)教师总结:其实孔子的这句话重点不在于不要远游,而在于不使父母过分思念和过分忧虑。四、作业1、背诵这句话。教学反思:第五课时 论语一、教学内容:1、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二、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中关于子女与父母关系的一句话2、背诵这句话。3、能够反思与父母的关系,理解父母的苦心。三、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能够换位思考,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全班一起背诵,上节课学过论语。并让同学回答问题。2.导入新课1. 教师板书,学生抄写。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只讲能够养活父母,人也一样养活狗、马,不尊敬,那有什么区别?”)2. 学生翻译这句话并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3. 教师提问:两个“养”字含义是否相同?区别在哪里?(不相同,区别在于是否尊敬)4. 引导学生发言,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不尊敬父母的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解剖自己)5. 教师总结:通过学生的发言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并教导他们要孝敬父母。五、作业1、背诵这句话。教学反思:第六课时 论语一、教学内容: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二、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中关于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这句话2、背诵这句话。3、能够反思与父母的关系,理解父母的苦心,正确处理与父母发生的矛盾。三、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能够换位思考,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尊敬父母是孝心的体现,父母平时对我们关怀备至,可是我们是不是也从心里关心过父母?同学们都能说出一些你喜欢的明星的生日、星座、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吃的食物等等,可对自己的父母,你又了解多少?也许有些同学连自己父母的年龄都不知道吧!我们来看看孔子关于父母年龄的第三句话。2.导入新课1. 教师板书第三句话,学生抄写。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孔子说:父母亲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呀,一方面是欢喜,一方面是忧惧)2. 学生翻译这句话,教师明确。3. 提问:知道父母的年龄为什么会有“喜”和“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4.老师播放一首歌曲时间都去哪了5. 听完歌曲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6. 教师总结: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都在长大,可是在我们长大的同时,父母却不再年轻了呢?这个时候岁月是无情,因此我们要好好地把握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珍惜当下,感恩父母。7. 提问:知道父母的年龄为什么会有“喜”和“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喜”是因其虽年增而健在,“惧”是因其年增而衰老而近死亡。要在父母健在时尽一份孝心,不要等到有一天“子欲养而亲不待”。五、作业1、背诵这句话。教学反思:第七课时 论语一、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二、教学目标:啮指痛心(曾参)孝感动天(舜)百里负米(仲由)芦衣顺母(闵损)扇枕温衾(黄香) 埋儿奉母(郭巨)三、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古代都有这么多有孝心的人,我们今天更要向他们学习,尊敬父母孝顺父母,以此来报答他们的的养育之恩。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我们已经学了理解论语中关于子女与父母关系的三句话,今天我们一起背一遍。2. 观看小故事:啮指痛心(曾参)孝感动天(舜)百里负米(仲由)芦衣顺母(闵损)扇枕温衾(黄香) 埋儿奉母(郭巨)3.老师用PPT做好小故事,逐个演示。4.学生熟记小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交通银行2025石嘴山市笔试英文行测高频题含答案
- 建设银行2025营口市秋招结构化面试经典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3D打印的3D打印应用
- 2025大数据分析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 交通银行2025扬州市秋招群面案例总结模板
- 2025养老金融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
- 2025行业绿色技术发展前景
- 工商银行2025上海市秋招半结构化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中国银行2025金昌市秋招笔试英语题专练及答案
- 邮储银行2025雅安市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秋季学期安全主题班会教育记录
- 2025年外企面试英语常见问题与答案解析
- 火电厂安全员课件
- Unit 1 A new start Starting out 课件(内嵌音视频)高一英语外研版必修第一册
- 2025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批招聘(42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树立正确就业观课件
- 口腔科终末处理流程与规范
- 监控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钢管护栏拆除方案(3篇)
- 静脉输液十二种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 矮小症诊治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