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2. 0 1 (中 旬 刊) 摘要唱歌, 只要一张口就可以唱出来, 看来似乎并不 难。 实际上,声乐是一门艺术,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艺术。 通 俗地说,声乐艺术也就是唱歌艺术。 真假声结合不好在歌唱 训练中是很多人遇到的难题, 只有将这一关解决好才能使 声乐水平达到又一高峰。 要敢于正确地使用和锻炼声带。 可 以做软起首、 硬起首和舒气起首不同的练习来锻炼声带的 张力和功能,从而使真假声结合得到理想的解决。 关键词真声假声过度歌唱训练 Discussion on the Singing Training of Excessive Real Voice and Faked Voice / Li Junke Abstract It seems that singing is not hard,for a person can sing merely by opening his mouth.In fact,vocal music,namely si- nging art,is an art which should be performed by peoples voice. Many people cannot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real and faked voice. The singer should have the brevity to train his vocal cords, so as to settle the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of real and faked voice. Key words real voice;faked voice;excessive;singing training Authors address Datong No.2 Seni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037000,Datong,Shanxi,China 有很多人都喜欢唱歌, 那么, 唱歌难不难?有人认为只 要一张口就可以唱出来, 看来似乎并不难。实际上, 真正能 唱歌、 会唱歌、 唱好歌, 却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声乐是一 门艺术, 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艺术。通俗地说, 声乐艺术也 就是唱歌艺术。歌唱, 能唱出感情, 人们的心为之震颤、 情 绪为之激昂, 这其中确有科学、 确有规律、 确有技巧, 也确有 方法。 在学习声乐的几年里,“真声” 到 “假声” 的过渡曾一度 是我歌唱训练中的难题,我的老师和我也就特别关注真假 声结合在歌唱训练中的重要性。在我特别困惑的时期, 我查 阅收集了很多有关歌唱训练中真假声结合难点解决的资 料, 因此, 在这篇文章中, 我将结合我的学习体会谈谈歌唱 中 “真声” 过渡到 “假声” 时如何得到比较完美的混声。 “真声” 到 “假声” 的过渡也被称为胸声区到头声区的过 度, 这个过渡点也被称为换声点。在声乐训练中, 我发现中 声区到低声区的过渡好克服,而中声区到高声区的过渡就 不容易克服了。我查了一些资料, 也证明了这一点是声乐实 践中的常见问题。根据人的微观共鸣腔体 (主要指可变共鸣 腔体) 和宏观共鸣腔体 (主要指不可变共鸣腔体) 的相对运 动互补关系, 可在微观共鸣腔体的发生运动中找到解决 “换 声点” 的几个重要环节。 第一, 在发换声点上的音时, 需要更稳劲的气息作用, 以构成和声门闭合力的运动平衡或反抗平衡。第二, 在发换 声点上的音时,需要声带更有力的闭合以及假声带的大力 辅助。第三, 口咽部要根据声音的需要有意识地做向下或向 四周的扩大调整,以使咽部基音共鸣管的调节力与基音的 振动力达到运动平衡。第四, 顺应咽部基音共鸣的需要, 加 强软腭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它要求在面部状态积极的前 提下, 根据所发声音的高低、 强弱以及字音和元音的形成特 点, 在腭帆提肌和腭帆张肌的作用下, 使软腭进行松紧、 升 降的变化, 使鼻腔共鸣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引发强有力的 头腔共鸣和其他腔体的可塑性共鸣。上述四大环节是换声 发音在行调节运动的概括,也客观地概括了歌唱运动的主 要关系, 即气息、 声源体和共鸣体、 腔的相互协调关系, 这种 关系决定了歌唱换声区的良好过渡和整体歌唱语言的完美 表达。 就个人而言,我是唱男中声的,我曾经有个很大的毛 病, 那就是声区不统一的问题, 也就是说 “真声” 与 “假声” 结 合得不是很好, 低音区用了大量的 “真声” , 到了高音区却发 出了苍白、 无力的 “假声” , 这使我在声乐训练中很是苦恼。 过查阅了很多声乐训练的书籍后,我在孔令华老师撰写的 声乐入门 一书中找到了答案和解决的方法。男中音的三 个声区: d2 以上为高声区, e1c2 为中声区, e1 以下为低声 区。女中音歌手往往出现声区不统一现象: 唱 e1 以下的音 时是声带整个振动,以胸腔共鸣为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真嗓子” 、“真声” , 到 e1 时本该结束这种 “真声” 混进 “假 声” , 但有的歌者为了追求 “结实、 丰满的中音音色” 而扯开 “真嗓子” 使劲唱, 把所谓的浑厚、 饱满的声音硬扯过其正常 结束点 e1,到了 g1 或 a1 就会因面部、颈部肌肉的逐渐紧 张、 下巴拉长或突出、 下颚与舌根的僵硬, 使喉头位置不稳 定, 喉咙卡紧, 共鸣调节不当, 声带负荷太重, 过度疲劳而出 现破音, 再往高唱, 就改成虚弱、 苍白无力的 “假声” 。 声带形成的这一过程叫声音的起首。起首的方式有: 硬 起首: 在声音出来之前声带已闭合, 然后用气息的压力将声 带冲开, 气随之出来, 声带振动发声。也就是吸气后, 先 “憋” 住一刹那, 喉头向下挡气, 声门闭合, 然后气息冲开声带发 出声音。做此练习切不可用过量的气息像阵风似地猛冲声 带, 否则声音的起首太猛, 会使喉腔内和喉咽腔、 口咽腔等 整个肌肉系统失去正常的调节而损伤声带。正确的感觉是 气息轻轻地抚摸声带, 或者想象气息先送上来贴住声带, 然 后呼出发声。 硬起首是歌唱发声中最主要的起首法。 歌唱中 硬起首的方法宜于表现坚定、 豪放、 热烈的感情。软起首: 声 门的闭合不是在发声之前, 而是在发声的过程中, 这种起首 的感觉就像是用舒适的声音高喊出 “啊” 一样, 这种发声技 巧的声音特点是柔和, 宜用于抒情婉转的歌曲的歌唱中。舒 气起首: 声音形成时, 声带不完全闭合有些气白白放掉, 就 像元音前和 “h” 发出的声音。在演唱亲切、 柔媚的歌曲和乐 句时, 可以适当地用舒气起首, 目前唱流行的气息唱法用的 就是这种起首。 试论 “真声” 与 “假声” 过渡的歌唱训练 李军科 (大同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山西 大同0 3 7 0 0 0 )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 7894 (2012) 02- 0163- 02 美育 1 6 3 2 0 1 2. 0 1 (中 旬 刊) (上接第 161 页 ) 紧密联系是必然的。艺术作为一种行为表达方式, 与各民族 的各艺术门类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本土文化资源给 艺术创作带来了源泉,用本土文化资源提供的素材创作的 作品自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是一种民族音乐的文化身 份的象征。笔者认为, 促进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新发展, 必须 借鉴国外手风琴的发展经验和模式,挖掘适合我国手风琴 音乐的发展因素。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以传统音乐为基石, 改革创作手法 目前,我国在手风琴音乐编曲上还是采用与传统经典 曲目结合的方式, 这有些陈旧, 必须要有一些新的元素加入 到编曲的过程中。纵然我国传统经典名曲是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的积淀, 但是要使演奏鲜活唯美又不失厚重感, 在音乐 选材上还要多下工夫。对于固有的题材和旋律要适当抛弃, 全面创新的地方应包括调式和声、 节奏等方面。我国音乐文 化具有多元性, 来源丰富多样、 风格各异, 可以在民族音乐 文化资源中提取大量的民间素材运用在手风琴音乐创作 中, 也可沿用民歌原生曲调丰富创作。 2.2 运用技术手段创新教育与表演形式 兼顾我国手风琴音乐在创作上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 合, 就要努力借鉴国外的表现技法。中国手风琴艺术要跻身 世界前列, 必须要培养人才, 拓宽教育与表演形式; 在演奏 上选拔和培养艺术人才;需革新乐器性能的开发与利用方 式; 可以用一些非常规的演奏技法对音乐进行形象刻画, 充 分展现其音乐个性; 和外国民族传统技法融合创新, 又不失 现代感, 充分体现民族特征。 2.3 设计和制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手风琴乐器 国内手风琴渐冷的市场情形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领悟 手风琴艺术魅力同时,打造手风琴靓丽且富有中国特色的 形象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当中国文化元素为手风琴换 上了时尚的彩装, 它不再是一件板着面孔演奏的乐器, 而变 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首先要做的是产品的研发和技 术创新, 要以满足广大师生和手风琴爱好者为目标, 产品人 性化、 市场化才能有销路; 其次是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满 足国际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变化,让国外更多手风琴爱好者 用上中国制造的流行手风琴, 感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高洁.20 世纪中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与思考J.人民音乐:评论 版,2008(4). 2 杨钰哲.融合 跨界 冲击中国手风琴流行音乐之探讨D. 2009(7). 3 余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手风琴音乐J.中国音乐学,2007(1). 4 李丹.奏响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新旋律J.大众文艺,2011(10). 5 单建鑫,任志宏.手风琴艺术现状考量J.中国音乐学,2007(3). 编辑杨呈祥 以上三种声音内的起首配合在一起练习,有助于锻炼 声带的功能。另外也可以用跳音、 顿音以及各种快慢结合的 音阶练习, 使声带受到多方面的锻炼, 增强其耐力、 柔韧性、 灵活性和适应不断变换的震颤方式和振幅的能力。声区不 同, 喉头位置和共鸣调节也应有所不同, e1 以下, 喉头自然 处于较低位置, 共鸣以胸腔共鸣为主, 同时要有一定比例的 上部共鸣。唱到 e1 这第一个换声点时, 就要提前掺入 “假 声” , 使声音变暗一些、 变虚一些, 同时用心理上的声音向后 向上、旋转提升和气息向后向下拉住的感觉来帮助声带变 薄、 变短, 上下共鸣贯通, 使 “真假声” 混合。随声音的上升, 这种声音与气息反向拉开的感觉愈加明显。喉头不稳定的 人, 一般在中、 低声区总有几个音是喉头稳定的, 那么就应 以这几个音为基础, 在这段声区培养正确的、 稳定的喉头状 态, 然后半音半音地扩展音域。初练时声音往往是不太好听 的, 只要找对感觉,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 喉头就会稳 定, 声音也会自如、 悦耳。 我认为在学习声乐中, 光靠自己收集资料、 自行训练是 不行的,还要靠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来提高歌唱的 水平。善于学习的人总是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懂得 借助和利用别人的间接经验来推动自己的学习。在如何对 待外界的意见和建议方面, 同样存在着思想方法问题。凡是 在歌唱学习中抱类似态度的人,在学习中也一定难有大的 作为。 学习声乐正确的思想方法是:根据歌唱和歌唱学习的 基本方法及基本原则, 正确分析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找出合 理的方面,我们应逐步养成凡事均通过大脑思考、探究究 竟、 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 这样我们就会变得聪明起来。歌 唱学习的思想方法通常是与学习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有时我们甚至难以将两者区分开来。随着歌唱学习情况的 变化, 歌唱学习的思想方法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只要 我们能结合具体情况, 运用灵活的思维, 采取有效的措施, 所有问题都可以一一解决。其实, 声乐学习的过程也是调整 思想方法的过程, 也是改善和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的过程。 只要我们的思想方法正确,我们便可以沿着正确的轨道前 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 通过艰苦细致而长期的磨炼,“真声” 与 “假声” 的过渡就会顺利解决, 得到完美的混声。 科学的道路是崎岖的。声乐是一门艺术, 是用人声演唱 的音乐艺术。学声乐是为了做声音的主人, 最主要的是自己 刻苦的钻研, 能自由驾驭自己的声音。真假声结合不好在歌 唱训练中是很多人遇到的难题,只有将这一关解决好才能 使声乐水平达到又一高峰, 真正做到能唱歌、 会唱歌、 唱好 歌, 唱出感情, 使人的心为之震颤, 情绪为之激昂。 参考文献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说课稿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2025租房转让合同协议书
- set协议书又称为
- 课堂教学设计模板(V91)
- 陕西地区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综合知识专练题库及答案
- 课堂教学设计表李拥军
- 鹤岗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英语专练题库及答案
- 231图形的旋转 说课稿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 海伦·凯勒课件
- 2025年安全员竞聘上岗考试题库及答案
- 广东省深圳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数学模拟试题
- DB11∕T 583-2022 扣件式和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选用技术规程
- 食材配送服务质量保证方案
- 《孕前和孕期保健》课件
- 肾病科糖尿病肾病(DKD)与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ESRD-HD)单病种质量控制统计表
- 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室内设计教学大纲(五篇)
- 促单技巧及话术大全
- 车辆司法鉴定申请书
- 塑料原料名称中英文对照表
- 第十四杂环化合物
- GB/T 5454-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氧指数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