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也聊我们的家乡安阳一、安阳的古都史“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这是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对古都安阳的由衷赞誉。安阳是我国既有文字可据,又经考古证实最早的古都殷墟的所在地。早在3000多年以前,商王盘庚迁都于此,传8代12王,历时254年。(约公元前1330年 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北蒙(今安阳小屯村一带),史称殷商。) 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将殷都之地分封给纣王之子武庚,以续殷祀。同时,把商的王畿分为邶、卫、庸三个封区,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统治,以监视武庚,谓之三监。武庚叛乱后,周公将殷人强制迁徙到洛水北岸,兴建了一座成周城,殷地从此成为废墟。和兴建成周城的同时,周大封诸侯,全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卫是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整个西周时代,殷都旧地属卫国。公元前7世纪春秋齐桓公时,在今安阳北20公里处建邺城。后晋国打败了卫国,占有了殷都旧地,称之为义阳,亦称东阳。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这里始归魏所有,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西门豹、史起先后治邺。后又属赵国,称宁新中或新中。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将王龁(h)攻克宁新中,改名“安阳”,从此,安阳之名见于史册。后秦军围攻邯郸,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十一年),命大将王翦等攻克安阳后,开始修筑城墙。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安阳分属上党、邯郸二郡。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群雄并起,楚王项羽与秦将章邯在“洹水南,殷墟上”结盟,史称“洹上之盟”。东汉末年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个王朝的都城,达126年,造就了安阳历史上的又一次辉煌。左思三都赋以魏邺、吴建业、蜀城都三都并举,足证其时人们心目中,三国鼎立初的曹魏政府中枢实在邺都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自580年杨坚焚毁邺城后,千年邺都才成为一片废墟。并将邺民全部迁至邺南之安阳城。安阳遂称相州,隋唐以后,安阳崛起,经宋、元、明、清为相州、彰德路、彰德府治所,今邺都废址所在临漳县,历来为其属县。至本世纪50年代初废平原省,安阳、临漳才划属两省。就历史情况而言,安阳(殷)与邺虽相距20公里,然两者皆处于漳洹冲积扇,曾有过密不可分的隶属关系,如同关中平原的丰、镐、咸阳、长安一样,是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安阳的历史,就应该包括殷都和邺都的历史。论建都开始的时间,安阳远比西安早200多年;论建都历时久暂,自殷算起,包括六朝时代的邺,合计370年,比开封、杭州要长得多。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1982年就提出,安阳应与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杭州并列为我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1988年,中国古都协会将安阳列入中国七大古都。(七朝28王)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建都时间商 殷 殷墟前1300年-前1046年曹魏 邺 邺城遗址 213年-266年后赵 邺 邺城遗址335年-351年冉魏 邺 邺城遗址 351年-352年前燕 邺 邺城遗址 357年-370年东魏 邺 邺城遗址 534年-550年北齐 邺 邺城遗址 550年-577年二、安阳的称谓演变公元401年,北魏在邺城立相州,取河澶甲居相为名,是为相州名称之始,邺城属相州治理。公元580年,北周灭北齐,邺城被焚,邺民全部迁至安阳。安阳遂称相州,亦称邺郡。隋、唐、宋都沿用相州一名。公元1192年(金代),升相州为彰德府。此为彰德府名称之始。明、清一直沿用,直到民国初年。1913年,废彰德府,置安阳县。民国以后,在豫北设河南省第三行政区,治所安阳,下辖安阳、汤阴、临漳、内黄等11个县。1949年置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仍保留邺县。1952年平原省撤消,邺县、安阳县属河南省。1954年,安阳县、邺县合并为安阳县,属安阳地区。1983年9月1日,国务院的国函字198317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河南省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批复,第二条,撤销安阳地区行政公署,将安阳、浚县、淇县、林县、汤阴五县划归安阳市管理。第三条,撤销濮阳县,设立濮阳市,由其直接领导,并将安阳地区的内黄、滑县、清丰、南乐、长垣、范县、台前七县划归濮阳市管辖。古时以水北山南为阳,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阳。三、安阳成为殷都的因素1 殷都安阳兴起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在古都形成的诸地理因素中, 自然环境颇为重要。尤其应值得注意的是地理位置、地势、山川、土壤、气候等。1.1 地理位置吕氏春秋慎势说: “古之王者,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上古时代选择都城注重探求国土的中心点。史念海先生说: “都城的最早的作用是王朝或政权以之来统治或控制全国的疆土。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王朝或政权才能长治久安。远古时期有些人设想, 为了能够更好的统治或控制, 都城所在地以居全国疆土的中央为宜”。安阳一带在古人心目中是被视为天下之中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昔唐人都河东, 殷人都河内, 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 若鼎足, 王者所更居也”。在汉代人看来, 殷人的都城河内一带显然是居天下之中的。从探求国土的中心点这一基本原则看, 商王在此建都, 应该是较为理想的。1.2 地势今天的安阳西接太行山脉, 南北两侧是海拔200m 左右的丘陵, 东部与华北平原相接。商代安阳地区的地貌环境与现在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就地势而言, 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更为显著。安阳一带的地理形势非常适宜古代人类居住和生活, 是统治者立国定都的理想场所。上古时期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 北方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先秦文献中多有大规模洪水泛滥的记载。面对频频发生的水患, 人们为避洪水灾害, 多选择地势较高的丘地营建聚落。钱穆先生曾论及: “盖古人其先皆居丘, 故所居地亦以丘为名”4。考古学资料表明, 新石器时代安阳一带的聚落遗址多分布在岗丘地带。如汤阴白营龙山时代遗址“由于居住的堆积, 遗址的中心地区逐渐形成一个老远就能看见的高台地, 高出周围地表约3m”5。与其类似的还有安阳后岗遗址等6。这种聚落遗址的分布显然与上古时期安阳一带的地理形势有密切的关系。1.3 山川古代立国定都, 大凡遵循“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 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 就地利”的原则7。古人选择都城往往对山川相当重视。安阳西依太行, 濒临漳洹, 可谓山川俱备, 地理形胜颇为优越。战国策魏策一说殷墟一带“左孟门而右漳滏, 前带河,后被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河南四彰德府中有如是记载: “山川雄险, 原隰x平旷, 据河北之襟喉, 为天下之腰膂”。毕沅在重修彰德府志序中说:“其地襟带漳洹, 阻宅山阜, 辙迹所会, 此为要冲。”古代安阳三面有水, 一面背山, 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天然防御圈。仅从防守角度而言, 这里已是一个建都立国的最理想所在8。事实上, 在我们今天看来, 山川对于古代安阳兴起的意义尚远非这一方面。著名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周昆叔先生在对华北地区甚至更广大区域人类生存和迁移规律进行较为全面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讲到: “山对人类及其文化发展十分重要, 山能为人类生存提供水、土、生物等重要资源。山在人类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应于更多关注”9。先秦时期安阳一带河流密布, 纵横交错。安阳东部是古黄河, 从安阳东南方向而来,经安阳、内黄之间向东北缓缓流过。南边是淇水、荡水、羑水, 北面有漳水、滏水, 紧靠安阳的是源于太行山向东奔流的洹水。上述河流构成安阳地区的主要水系。据卜辞资料,殷墟地区商代先民的生产、生活与这些河流有相当密切的关系10。1.4 土壤农业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部门, 在以农业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里, 都城所在地的土壤往往格外受到重视。安阳一带位于豫北、冀南的河( 古黄河) 、漳冲积扇上, 地势较高, 排水良好, 土壤肥沃, 是理想的农业地带。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今京广铁路以西洹河两岸, 史前时期以来并无剧烈地貌变化, 两岸地面堆积有较厚的早期全新世黄土。今京广铁路一线以东, 除当时河道南北两侧堆积有东西延伸的条带状早期全新世黄土外, 其余地段, 包括现今洹河所经地区, 当时地势较低, 地面堆积主要是一种黑色土壤11。结合测量出的该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来说, 土壤内含较多的腐植质, 地力十分肥沃。肥沃的土壤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1.5 气候殷墟一带的气候状况, 学术界已作过不少深入细致的探讨。在此阶段, 我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优越, 雨热同季。许多学者均认为, 上古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气候类似于今天长江流域的气温和潮湿度。竺可桢先生说: “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 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 大部分时间高于现在2C 左右。一月份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C5C”12。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于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综上所述, 安阳一带高亢的地势适宜于古代人类的居住和生活, 依山傍水的地理形胜有利于军事防守, 太行山区为人类提供各种丰富的野生林木资源, 还提供大量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肥沃的土壤、丰沛的水源、良好的气候三者的最佳组合正是新石器时代以来聚落选址的基本依据, 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奠定了商代中期安阳兴起和发展的地理基础。2 殷都安阳兴起的历史人文基础殷都安阳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与洹河流域长期以来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关, 同时人类长期活动于洹河流域, 形成了较为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悠久深厚的文化基础, 也是殷都安阳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地理因素。2.1 经济发达安阳一带在商代乃至以前, 是一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业是商代经济的重要部门。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考古学资料可知, 安阳殷墟东西的洹河两侧分布有许多商文化遗址, 这些遗址靠近水源, 土壤发育良好, 基本是定居农业遗址。商代安阳一带农作物种类主要有粟、小麦、黍、稻和豆等。最近在殷墟白家坟东及孝民屯晚商文化层中, 多次获得炭化了的农作物。经鉴定为粟、小麦和黍。商代后期酿酒业发达, 酒的品种复杂, 祭祀用酒和饮用的数量之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产品丰盛, 农业已发展到相当高度。商代安阳一带养殖业也较当发达。在殷墟花园庄中商时期的遗址中, 发现了一大批动物骨骼。其中属于家畜和家禽的动物有黄牛、水牛、绵羊、猪、犬和鸡等14。1960 年大司空村制骨作坊出土的半成品、骨料及废料35000 余件15; 1959 年和1973 年在北辛庄遗址清理的兽骨数万件16; 1986 和1987 年在花园庄南地一座灰坑中, 清理的各种兽骨数十万多块17。大司空村和北辛庄的两批都以牛骨和猪骨居多, 其次为马、羊、狗骨。花园庄的兽骨绝大多数是废弃的牛骨。此外, 商代安阳一带渔猎业也很发达。相对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渔猎业, 为殷都安阳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2 交通便利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河南四彰德府中称安阳一带: “据河北之襟喉, 为天下之腰膂”。毕沅在重修彰德府志序中说: “其地辙迹所会, 此为要冲。”安阳特定地处于发源于太行山的漳、洹河谷和太行山东麓交通大道的交会处, 这就使安阳先民在与各部族之间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中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侯仁之教授在分析古代北京城兴起时曾强调过沿太行山东麓自古形成的交通控道的重要性18。由于受特殊地形的制约, 这是当时中原地区通往北京小平原的一条控制性道路。发源于太行山的许多条河流与这条南北大道相交, 形成许多渡口。渡口所具有的客货中转和物资集散职能, 往往成为城市兴起的动因。先秦以后, 更由于白沟和利漕渠的开凿, 漳水与其它河渠相沟通, 太行山东各处的船只, 能够驶抵邺城之下, 邺城由此而得到繁荣和发展。2.3 人口相对密集由于安阳一带在先秦时期具有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 加上地理位置重要, 交通便利, 所以在历史上开发较早, 在当时也是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龙山时期洹河流域不仅邑聚数增多, 而且出现了汤阴白营19、安阳后岗20、辉县孟庄213处规模较大的中心邑聚。19761977 年, 在汤阴白营一座龙山文化的村落, 发现房基40 多座, 纵横排列成行, 大致有序。19921995 年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辉县孟庄遗址进行大规模的发掘, 该遗址龙山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尤为重要的是遗址内发现了一座目前河南境内面积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目前已发掘出房基16 座, 均为地面式建筑。以上中心邑聚首次从规模上打破了邑聚间的平衡。中商时期洹河流域的聚落发展进入新阶段, 集中表现在洹北商城的出现22。据初步的钻探和试掘可知, 城址平面近方形, 边长21002200m, 面积470 万km2。城内分布着多处夯土基址。尤其值得重视的, 在城的中部偏南部位发现大范围的夯土建筑基址群, 排列密集有序, 有的规模很大。史记货殖列传中曾列举了战国到秦汉时期天下人口分布状况, 其中尤其提到被称为天下之中的三河地区“土地小狭, 民人众”。显然战国、秦汉时期三河之中的殷都河内地区应该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殷都的兴起与该地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有一定关系。2.4 历史文化基础深厚历史地理学家认为, 古都的形成离不开历史文化基础。盘庚迁殷可以说正是也考虑到了这一因素, 因而迁殷后使商朝逐步稳定下来。文献和考古学资料表明, 安阳殷墟一带曾经是商族兴起和早期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商时期, 安阳一带已成为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有的学者以为洹北商城遗址年代上略早于殷墟时期, 地理位置不出文献关于盘庚迁殷范围, 不能排除该遗址可能是盘庚迁殷的最初地点, 而以小屯为中心的传统意义上的殷墟是武丁以后发展起来的24。也有学者认为, 洹北商城遗址可能并非盘庚所迁之殷, 而应是河亶甲所居之“相”25。盘庚迁殷可以说正是考虑到了中商以前商族在安阳一带已进行了数世纪的经营,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这一因素, 因而迁殷后使商朝逐步稳定下来, 从而也使殷都安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都城。四、安阳都城地位的失去政治中心的转移。商代以后, 周、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的统治集团均兴起于西部地区, 安阳一带远离以上王朝或政权建立者的根据地, 安阳作为统一王朝都城的社会基础随之丧失。灭商前周人已在关中地区确立了较为巩固的统治, 关中一带已成为周人倾覆殷商王朝及进一步经略四土的后方基地。以后秦选择咸阳作为都城同样与秦在西方经营已久有着密切的关系。隋、唐王朝也因获得关陇集团的支持相继选择关中地区作为都城。总之, 自西周以后, 随着王朝政治中心转移, 安阳永远失去作为统一王朝都城的历史机遇。五、安阳文化纵观几千年安阳文化,其特点可以归纳为根、信、博、智。根安阳是“三根之源”, 人类祖先在这里繁衍, 华夏文明在这里发端。“文字之根” 在安阳。一片甲骨惊天下。100 多年前, 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一次偶然的发现, 让沉睡3000 多年的甲骨文得以拂去尘埃, 重见天日。甲骨文的发现, 宣告了我国在殷商时期就已形成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从而震惊了国际学术界和考古界。千年岁月流逝, 我们却仍然能透过那些凿刻在龟甲之上的文字, 触摸到人类的童年时代, 解读那段古老的岁月。甲骨文不仅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 在世界三大古文字体系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也唯有甲骨文穿越时空,将生命延续至今。甲骨文和现在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从形体上看, 它和现代汉字都是长方块;从构制上看,它和现代汉字都具有相形、会意等结构; 从行排上看,在文字改革以前,它和现代汉字都是竖排右起阅读; 从文法上看,它和现代汉字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主语、谓语等。所以我们说,甲骨文是汉字鼻祖、文字之根。癸gu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人祖之根” 在安阳。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 三皇五帝的地位显得非同一般。他们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让我们的先祖一步步摆脱蒙昧与混沌。他们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就曾生活并且葬在安阳, 如今的安阳市内黄县就有“二帝陵” 遗址。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曾赞二帝陵: “人文初祖,万方同宗。” 从颛顼开始, 华夏开始建立统治机构, 定婚姻, 制嫁娶, 研究男女有别, 长幼有序, 整顿社会秩序,促使宗教进化, 民安其生。颛顼又是一位天文历法家,他根据对天文的观察和测算,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对农林牧业的生产起到了科学指导作用。颛顼还创制了九州, 确定了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 中国首次有了自己的版图和行政区划。至此,华夏泱泱大国雏形初现, “日月所照, 莫不砥属”。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 是传说中的颛顼诞辰日,许多华夏儿女千里迢迢, 云集帝陵, 大行祭祀。如今, 二帝陵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和华人寻根祭祖的一处圣地。颛顼、帝喾正用他们“人文初祖, 万方同宗” 的博大胸怀, 吸引着无数华夏子孙来此念古思今, 缅怀先祖。“文化之根” 在安阳。在安阳城南15 公里处有一座羑里城, 这里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国家监狱。“五经” 之首周易就诞生在这一片寂寞的土丘之上。在约公元前1069 年, 周文王姬昌被殷纣王囚禁于羑里城。82 岁高龄的周文王苦心钻研, 发愤著述,观日月交替, 察草木枯荣, 看鸟兽生息, 思人世沧桑,提出了“刚柔相济、变在其中”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哲理,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巨著, 又称易经, 被称为“中华第一经”。周易所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理, 以及它博大深奥的内涵, 是中华文化发展、发扬的“原点”, 是不可争辩的“文化之根”。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一切皆动, 一切皆变。从那时起, 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 并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 的和谐宇宙观。从那时起, 我们的先人便通过观察浩渺宇宙的变化, 提出了“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思想, 成为激励代代华夏儿女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原动力。信安阳是考古圣地, 众多文物在这里发掘, 历史足迹在这里印证。殷墟的考古发掘,把片片甲骨和尊尊青铜器呈现在世人面前,也让我们在司母戊鼎的厚重和文字舞的轻盈中探寻人类文明的起源。形制雄伟的司母戊鼎, 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被称为“国之重器”。大鼎于1959 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 其外形被博物馆定为馆徽标志,并成为镇馆之宝。1936年,殷墟遗址内发现的YH127 甲骨窖穴,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的甲骨最多的一坑,共17096 片龟甲,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在1996 年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甲骨文的出土和研究,打破了20 世纪弥漫国内外两种占统治地位的“东周以上无信史”和“东方文化西来说”的观点,它不仅证实了史记、尚书等文献关于商代历史的记载,中国的历史由此上溯近千年,而且以实物的形式证明了千年文明古国的存在。在安阳市西北部有一个渔洋村,这个小小的村庄浓缩了安阳6000 年的历史。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七垣文化,到商、春秋战国以来各个朝代, 乃至民国、新中国抗美援朝等,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在这里都有实物和印证,被外界称之为中国最古老的村庄。渔洋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普通村落6000 年演变的标本, 在它4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普通人的生活6000 年来不间断地在这里进行, 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历史堆积。博安阳是艺术殿堂, 科学技术在这里兴盛, 文化成果在这里交融。安阳前后有殷商、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此建都, 深厚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商代, 就有了求雨和祭祀乐舞,有歌颂商王朝“文治武功” 的“韶” 舞、“武” 舞和“桑” 舞; 春秋时期,安阳属卫国,诗经卫风收录的就是安阳一带的民歌, 经前人考定,邶风、鄘风、卫风都是卫国的诗,卫诗有三十九首之多, 近风诗的四分之一;“郑卫新声” 说的就是当时安阳一带的民间音乐, 这种音乐倾倒了各国诸侯, 使魏文侯“乐而忘倦”; 三国时期,安阳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涌现出了“三曹” 和“建安七子” 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 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北齐时期, 安阳出现兰陵王、踏摇娘等歌舞; 元代安阳人郑廷玉是仅次于关汉卿的元曲大家, 代表作看钱奴是中国古典十大戏剧之一。“智” 安阳是智慧摇篮, 人间奇迹在这里创造, 哲学思想在这里闪耀。周易被誉为五经之首, 东方文明的源头, 它所包含的辩证思想, 一直影响了几千年中国的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派,多多少少都和周易有着渊源关系。孔子提出了“未知人,焉知鬼” 的人文思考, 断言“天地之性人为贵”(参见汉书董仲舒传)。礼记礼运称: “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荀子以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董仲舒则肯定: “人下长万物, 上参天地”, “而摇荡四海之内。”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更引入周易的阴阳思维,论证“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周敦颐太极图说)。“善不积, 不足以成名;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穷则变, 变则通,通则久”,“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些周易中的名言, 至今广为流传。安阳历史上出现了一批科学家、改革家、发明家, 他们为推进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改革家,战国时期卫国(今属安阳) 人,辅佐秦孝公变法,奖励耕织,废除世袭特权,推行连坐法,废除井田制,按男丁征税,按军功大小授爵,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制等,在他的改革措施推动下,秦国完成了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历史转变,一个半农业半游牧的落后国家, 数年时间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出任邺令时期,政绩最著者当为凿渠引漳灌溉农田。至今, 漳河南岸还留有当年西门豹兴修水利的遗址, 漳河边上的稻田村就是因为引水种稻而得名。六、安阳老城概况安阳老城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增筑于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筑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几经变迁,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形制。老城面积约2.4平方公里,居民约8万人。作为我国明清府城的代表。安阳老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街道以南、北大街为轴线,呈片字状分布。安阳老城地势呈龟背型,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马道。以东、西大街为东西轴线,南北大街为南北轴线,街道布局呈片字状,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城内街道以十字形、丁字形为主,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由于九个府中有7个,十八个巷中有7个在南、北大街以东,2个府和11个巷在南北大街以西,所以老城街道又有“东府西巷”之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除个别街道、胡同如九府胡同因城市改造已难觅踪迹外,安阳老城内格局基本保存完好。二是老城内文物建筑特色鲜明。在老城2.4平方公里范围内,密集分布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安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2处,文峰区文物保护单位3处,单位面积内分布文物保护单位密度之高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老城内的文物建筑,既有我国罕见的上大下小呈伞状、雕刻精美绝伦的文峰塔,祭祀北宋三朝宰相韩琦的祠堂;又有高台建筑高阁寺,独具元代建筑艺术的小白塔;更有凝聚着安阳老城人精神与心灵寄托的城隍庙,塔、寺庙、楼阁红墙绿瓦,设置有序,高低错落,特色鲜明,成为彰显古城特色和文化内涵最靓丽的符号。三是传统民居特色独具。安阳老城内传统民居多为四合院,以灰色为主色调。沿街宅门一般开在左侧,宅门高大,进门后一般有借东厢房南山墙镶嵌的照壁。院内正房一般面阔五间,为带前廊硬山式建筑,体量较大,檐下多施雀替、斗拱,斗拱多十字交麻叶单斗斗拱,为典型豫北特色。厢房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体量较小。整个院落布局紧凑,不仅保存了明清以来的建筑特色,同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礼教制度在老城建筑中得以完美的体现。另外,安阳老城中均匀分布着大小十余个坑塘,有暗河与护城河相通,护城河通过万金渠与洹河相接。坑塘周围绿树成荫,近处亭台楼阁倒影其中,与老城街道、文物建筑、传统民居一起营造了良好环境氛围。九府: 平府、六府、林府、老府(马号)、娘娘府(甜水井)、洛阳府、西府、学儒府(二中东)、铁拐府。十八巷:豆腐巷、卜府巷、三义巷、巧家巷、小颜巷.西钟楼巷、东钟楼巷、丁家巷、唐子巷、竹竿巷、香巷、仁义巷、裴家巷、鹅脖巷、纪家巷、东冠带巷、西冠带巷、夹巷。七十二胡同(街):辉府胡同、县胡同、梯家胡同、大胡同、南家胡同、姚家胡同、新营街、二果园、北门东、红庙街、甜水街、仓巷街、后仓街、铁狮口、平安街、二朗庙街、鼓楼坡、神路街、御路街、 鼓楼东街、县前街、县夹道、县东街、县西街、马号街、马号后街、西华门、渠口街、后渠、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东马道、北马道、短街、井夹道、下凹街、东南营、东大街、影壁后、南门东、南门西、南马道、南大街、西马道、西大街、鱼市街、北大街、中三街、西南营、白塔寺、箭道街、雷家夹道(大院街)、学巷街、戏楼后、学后街、大寺前、西营街、大井街、大夫铃、西小花园、库口街、皮园街、 东小花园、北门西、小回隆、南一道街、后卫街、大院子、马家夹道、 毛家胡同(北门东) 十八罗汉街: 北门东、北门西、甜水井、裴家巷、东钟楼巷、西钟楼巷、二朗庙口、香巷街、姚家胡同、竹竿巷、鼓楼东、西大街、东大街、西府、东冠带巷、小颜巷、南门东、南门西。七、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整体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4厘米,重达832.84千克。大方鼎呈长方形,有两个立耳,腹下连接四个中空的柱足,两耳外侧装饰一对虎嗜人纹,鼎的腹部装饰有饕餮纹等图案。腹的内壁铸有“司母戊”三个字,所以,它的全称是:“司母戊大方鼎”。那么,大方鼎是商代后期王室的礼器,学术界对大方鼎的年代重新进行了研究,认为是商王祖庚、祖甲为他们的母亲铸造的。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如今,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八、渔洋村河南、河北两省交界处有一条古老的漳河,漳河南岸有个叫渔洋的村落。从河南安阳向西北行22公里,就到了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这里北依蜿蜒漳河,西望太行余脉,远远望去四野青青,村庄轮廓与中原大地上众多的普通村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祖先依水而居,为防止河水泛滥,便以河边高地为栖息地。渔洋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离漳河不过区区500米,所在地地势较高,先人选择这里居住是很自然的,年代久远了,这里就形成最初意义上的村落。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推测,不晚于仰韶文化时期,渔洋村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了。就是这个偏居漳河岸边不足千户的村落,在它普通外表下却深藏着厚重的历史,完整地记录着从仰韶文化起,历经龙山文化、下七垣文化到夏、商、周、春秋战国,再到汉、东魏北齐、唐、宋、元、明、清乃至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和演变,都能在这里找到实物和印记。一个看似普通的村落,居然浓缩了6000年不间断的中华文明史。寨门和寨墙远看渔洋貌不惊人,来到村前,方感觉到这个村落有些非同一般。用硕大的鹅卵石垒起的古寨墙,青砖砌就的拱形寨门,脚下不知被多少代人的足迹踩磨光的青石路以及苍老遒劲的古树,都无一不在宣泄着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谈判实战攻略:三策略制定离婚调解合同》
- 空调设备采购、安装与能源审计整改合同
-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调整补充协议范本
- 《智能电子合同签订与数据安全保密协议书》
- 暑期学校师德培训
- 负面情绪管理培训体系
- 辽宁省就业促进条例课件
- 公文处理标准培训
- 麦田少儿画课件
- 气割安全技术操作考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链整合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搅拌桩机使用说明书
- LY/T 1063-2008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
- 2023年兴文县中医院康复医学与技术岗位招聘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GB/T 4852-2002压敏胶粘带初粘性试验方法(滚球法)
- 情绪压力管理-情绪压力管理课件
- 2023年太原市第二热力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DDI辅导员工迈向成功-辅导领导力系列
- 阿联酋法律体系
- 煤矿井筒装备安装方案
- 育苗基质选择标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