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总规文本(2007~2020)_第1页
苏州总规文本(2007~2020)_第2页
苏州总规文本(2007~2020)_第3页
苏州总规文本(2007~2020)_第4页
苏州总规文本(2007~202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 第一章第一章总则总则.1 第二章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2 第三章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3 第一节市域资源保护地区.3 第二节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3 第三节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4 第四节市域城镇空间结构.4 第五节市域城镇等级规模与职能结构.4 第六节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策略.4 第七节市域城乡建设标准.5 第八节市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规划.5 第九节市域产业空间布局.6 第十节市域旅游发展规划.6 第十一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6 第十二节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10 第十三节市域水系保护规划.12 第十四节市域城镇空间管制与协调.13 第四章第四章规划区统筹规划区统筹.14 第一节规划区“四区”划定与政策.14 第二节规划区城乡统筹战略、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14 第三节规划区城市统筹策略.15 第四节规划区镇统筹策略.15 第五节规划区村统筹策略.16 第六节规划区道路交通规划统筹.17 第七节规划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统筹.18 第八节规划区风景名胜区、自然山体与水系保护.20 第五章第五章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20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职能.20 第二节城市规模.21 第六章第六章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21 第一节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21 第二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21 第三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22 第四节老城区保护与更新.22 第五节中心城区用地构成.23 第七章第七章中心城区村庄建设中心城区村庄建设.23 第八章第八章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24 第一节公共服务中心等级与布局.24 第二节行政办公用地规划.24 第三节商业金融业用地规划.24 第四节文化娱乐用地规划.25 第五节体育用地规划.25 第六节医疗卫生用地规划.26 第七节教育科研设计用地规划.26 第九章第九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规划.26 第十章第十章中心城区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27 第一节工业用地规划.27 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28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中心城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中心城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28 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28 第二节景观系统规划.29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29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设施规划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设施规划.34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34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35 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35 第四节燃气工程规划.36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36 第六节环境卫生工程规划.37 第七节市政基础设施黄线范围.37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规划中心城区公共安全规划.37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37 第二节抗震减灾规划.38 第三节消防规划.38 第四节人防规划.39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39 第十六章第十六章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40 第一节市域环境保护策略.40 第二节规划区环境保护策略.41 第三节环境管理措施.42 第十七章第十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42 第一节保护目标与原则.42 第二节保护范围和保护体系.43 第三节总体保护内容和措施.43 第四节古城格局与风貌保护.43 第五节传统街区保护.45 第六节文物古迹保护.47 第七节古镇、古村保护.48 第八节历史文化环境保护.49 第九节历史文化遗产利用和展示.50 第十节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50 第十八章第十八章分期建设规划分期建设规划.51 第一节近期建设规划.51 第二节中期建设规划.54 第三节远期建设规划.54 第四节远景城市发展策略.54 第十九章第十九章规划实施规划实施.54 第二十章第二十章附则附则.55 附表 1:苏州市城市发展目标体系表.56 附表 2:苏州市域自然保护区.57 附表 3:苏州市域森林公园表.58 附表 4:苏州市域风景名胜区表.58 附表 5:苏州市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览表.58 附表 6:市域生态保护区一览表.59 附表 7:市域生态廊道一览表.59 附表 8:市域湿地公园.59 附表 9:苏州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表.59 附表 10:苏州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60 附表 11:“四区”划定依据一览表.61 附表 12:规划区与中心城区四区划定面积.62 附表 1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62 附表 14:中心城区公共图书馆布点一览表.63 附表 15:中心城区文化馆布点一览表.64 附表 16:中心城区综合运动场馆布点一览表.65 附表 17:中心城区医院布点一览表.66 附表 18:中心城区居住片区一览表.67 附表 19:中心城区公园布点一览表.68 附表 20:中心城区绿线控制一览表.69 附表 21:规划区蓝线控制一览表.70 附表 22:中心城区主、次干道一览表.71 附表 23: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段一览表.79 附表 24: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一城二线三片范围).80 附表 25:苏州规划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一城二线三片范围外).81 附录 1:建规函2003115 号关于同意修编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 附录 2:苏建函规 2003302 号关于同意修编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 附录 3: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 咨询会会议纪要 附录 4:建规城函2007013 号关于反馈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审查意见的函 附录 5: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纲要省政府工作组发言意见汇总 附录 6:江苏省建设厅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成果论证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 1 条规划目的 为协调城市快速发展和不可再生资源保护间的矛盾、适应区域空间结构 的变化、应对行政区划调整对规划管理的新要求,苏州市人民政府提出 对 1996 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 2003 年建设部对苏州市 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请示的批复,特编制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72020) 。 第 2 条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苏州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 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过度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 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技术提升型模式;促进城镇空间布局由均质走 向重点、由分散走向紧凑、由粗放走向集约,发挥自身优势,错位发展。 第 3 条规划原则 1资源保护原则:以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 生态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 2文化传承原则:继承和弘扬苏州地方文化。 3区域协调原则:明确区域定位,在生态、产业、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方 面与周边城市相协调。 4城乡统筹原则。划定城乡边界,确定镇和村庄的建设标准。 5社会和谐原则。以提高城乡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关 注幸福指数,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 6事权明晰原则。打破各区、镇行政区划限制统一规划,加强市级政府 对各区、镇规划建设的统筹与调控。 第 4 条规划基本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89)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006) 3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4苏州市其它相关文件 1 第 5 条规划期限为 2007 年2020 年,其中:近期 2007 年2010 年,中期 2011 年2015 年,远期 2016 年2020 年。 规划远景为 2020 年以后。 第 6 条城市规划区范围 包括苏州市区(共辖 7 个区) ,昆山市巴城、张浦、锦溪、周庄镇,吴江 市松陵、同里镇、横扇镇部分地区(仅包括原莞坪镇,下同)和常熟市 辛庄镇部分地区(不包括原练塘镇,下同) ,总面积 2597km。2 1 新一轮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本规划已多次与市国土局和编制单位进行规划协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 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 7 条规划层次 1市域:面积 8488km,包括苏州市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 吴江 5 个县级市; 2城市规划区;面积 2597 km; 3中心城区:面积 602km,包括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工业园区 部分地区(中新合作区、唯亭镇沪宁高速公路以南地区、胜浦镇、娄葑 镇东方大道以北地区) ;高新区虎丘区部分地区(枫桥街道、狮山街道、 横塘街道、浒关新区、浒关镇通浒路以南地区) ;吴中区部分地区(苏苑 街道、龙西街道、长桥街道、郭巷街道苏嘉杭高速以西、绕城高速以北 地区、越溪街道、木渎镇(不包括原藏书镇) ;相城区部分地区(相城经 济开发区、元和街道、黄桥街道、太平街道太阳路以南、苏嘉杭高速以 西地区) ; 4古城地区:面积 22.63km。 第 8 条文本条文中加下划线内容均为依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以及工程建 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城乡规划部分)所确定的强制性条文,所有强制性 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 9 条城市发展总目标 构建以名城保护为基础、以和谐苏州为主题的“青山清水,新天堂” 。1 实现“文化名城、高新基地、宜居城市、江南水乡” 。2 第 10 条城市发展分目标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保 护 5 个方面,具体量化指标见附表 1。 第 11 条社会发展策略 统筹城乡就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探索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强化外来人口管理,为外来人口居住、创业 创造良好条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卫 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扶持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第 12 条经济发展策略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 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第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和产出效益;保持第一产业的适度规模,发展精品农业。 第 13 条文化发展策略 根据这一规定,本版规划的城市规划区划定原则为: (1)延续 1996 版苏州总体规划范围,打破市区行政边界限制,将周边需要进行统一规划控制的地区(包括自 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水源地、生态敏感区等)划入城市规划区; (2)为便于规划管理,以建制镇和街道行政管辖边界为划定依据; (3)处于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未来重点建设的地区,以及与中心城区连片发展的地区应纳入城市规划区。 1与苏州上版规划对当时现状“假山假水,城中园”和规划“真山真水,园中城”的空间形态描述相比,本次规 划提出“青山清水,新天堂”的城市发展总目标强调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即从追求简单的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 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含义分别为:文化名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高新基地高端制造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宜居城市 宜居天堂创业天堂;江南水乡传统水乡现代绿都。 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和自然山水景观,构建苏州现代文化;实施科教兴 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创建 学习型社会;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第 14 条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适度集中;明确沿江各岸段的 环境准入标准;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依法实施排污许可证制 度,完善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收费制度;提升应对重大环境突发事件能 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控,建立饮用水安全预警系统;加 强酸雨控制力度,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强化噪声管理;综合治理固体废 弃物。 第 15 条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 1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大力推进土地盘整与 置换,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通过设定工业用地准入门槛提高土地使用效 率。 2强化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区域统一管理;发展节水产业,推广应用节水 技术、工艺、设备和器具,提倡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和污水处理回用;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鼓励使用“中水”;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和调整机 制,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拉大各级水量间的差价。 3建立以电力为核心的多元能源供应结构,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发电; 建立多渠道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 16 条发展时序 转型发展的各项目标分 3 个阶段实施:近期至 2010 年为转型准备期,中 期至 2015 年为转型启动期,远期至 2020 年为转型深化期。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市域资源保护地区 第 17 条市域资源保护地区范围与政策 为优先保护市域自然与人文资源,城镇密集开发地区的选择应避让市域 资源保护地区(包括禁建区与限建区) ,划定原则见附表 11。具体包括: 1生态景观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附表 2) 、森林公园(附表 3) 、风 景名胜区(附表 4) 。 2历史人文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附表 5) 、历史文化 街区、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古迹。 3农田与生态环境:包括基本农田(市域 300 万亩) 、生态保护区(附 表 6) 、生态廊道(附表 7) 、湿地公园(附表 8) 、河湖岸线、山体周边地 区。 4水源保护地区、工程地质限制地区、基础设施控制地区及其它需要保 护的地区。 第二节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 第 18 条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 提升苏州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建立面向区域的开放式城镇空 间结构;做大做强苏州中心城市,提高中心城区在苏州市域的首位度, 打造长三角区域次中心;加强市域城镇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各级中心 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择优培育重点镇,强化服务功能;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 第三节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 19 条市域人口规模 2010 年,市域总人口 980 万人;2020 年,市域总人口 1100 万人,规划 期内市域总人口年均增加 1.4%。市域基础设施按 1200 万人规模预留。1 第 20 条市域城镇化水平 2010 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 70%,城镇人口为 690 万人;2020 年,市域 城镇化水平为 80%,城镇人口为 880 万人。规划期内市域城镇化水平年 均提高 1.1 个百分点。 第四节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第 21 条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心两轴一带” 。 第 22 条“一心”即市域核心 范围即苏州规划区,是苏州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担引领市域发展 和长三角区域重要中心城市的职能。 第 23 条“两轴”即区域中轴和南北发展轴 1区域中轴:指沿沪宁东西城镇聚合轴,由苏州中心城区、昆山城区及 沿线各镇组成。是市域发展的主轴,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 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产业的集聚区。 2南北发展轴:指沿苏嘉杭南北城镇聚合轴,由苏州中心城区和常熟、 吴江城区及沿线各镇组成。是市域发展的次轴,以商贸、物流产业为主 导,是苏北浙江新兴发展轴线的核心地区。 第 24 条“一带”即沿江城镇带 由张家港、常熟、太仓 3 市城区及沿江各镇组成。是江苏省重要港口物 流基地和基础产业基地。 第五节市域城镇等级规模与职能结构 第 25 条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2 2020 年,形成“一级城市二级城市小城镇” 3 个规模等级。见附表 1现状 2005 年末苏州市域总人口约为 890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 607 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 283 万人。 2吴江城区包括松陵镇和盛泽镇,张家港城区包括杨舍镇和金港镇,常熟城区包括虞山镇和新港镇,太仓城区包 括城厢镇和浮桥镇。 9。 第 26 条市域城镇职能结构 2020 年,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 4 个职能等级。见附表 10。 第六节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策略 第 27 条市域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