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视野中的社会有机体论_第1页
“天人合一”-视野中的社会有机体论_第2页
“天人合一”-视野中的社会有机体论_第3页
“天人合一”-视野中的社会有机体论_第4页
“天人合一”-视野中的社会有机体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天人合一”视野中的社会有机体论冯小林1 郑双胜2 陈玉生3(1.2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2;3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00)原文发表于兰州学刊2010年第2期。摘要:曾一度辉煌而后渐趋冷落的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困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生存的今天,它能给我们一些帮助和启示吗?该文在分析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指出它的根本缺陷,进而试图在实证与人文矛盾缠绕的社会学大格局中,借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资源,提出在现代意义的境况下,重新关注和理解社会有机体理论。继而,该文还明确提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问题应受到社会学研究的重视。当前,应加大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学研究的力度。关键词:社会有机体 天人合一 人 自然 社会作者简介冯小林(1972),男,江西遂川人,社会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郑双胜(1974),男,江西贵溪人,经济学硕士,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研究;陈玉生(1975),男,江西石城人,社会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注:本文是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启动资金资助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在今天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由于人们不正当处理这个关系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然而,要对当前的环境困境有所突破,就必须追溯到现代化最初的思潮和理论,对这些思潮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到它是怎样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产生影响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今天,我们又如何来克服和纠正这些影响。这样做,才能真正为解决环境困境寻找一些有效的化解途径和办法。笔者认为,作为社会学经典时期的社会有机体论就是这种思潮之一,它对后面的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从“天人合一”的视角去看这个理论,就会发现它具有我们通常所不能看到的一些特点和效应。一、 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英国社会学大师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作为三大实证主义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社会学亚圣”,他的社会学理论以“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为其两大基本理论支柱。作为其理论支柱之一的“社会有机体论”,在社会学中有着重大影响。斯宾塞在其所著的第一原理和社会学原理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社会有机体论。他认为:社会如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社会的分工类似于动物有机体各个器官的分工,正是由于动物的各种器官的机能是均衡的,才使其机体处于一种稳定的均衡状态,使它能正常生存、进化。社会也是如此。“社会有机体如同单个的有机体一样,机能的均衡引起结构的均衡”。1(P440),从而使社会得以生存和进化。动物有机体包含了营养、循环、分配、调节三个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社会有机体具有相应的三个系统,即提供营养(生产)的机能的劳动阶级,提供分配机能的商人阶级,提供调节生产的整个社会管理者阶级(政府和各种机构管理人员)。但是斯宾塞同时又认为社会不只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之间有不少差异,其中最重要的差异之一是:在生物有机体中,它的各个器官(例如四肢)是为着整体的生存而生存的;而在社会有机体中,整体是为了它的各个部分的存在而存在,除了社会的各个成员以外,社会本身不应成为目的。“社会是为其成员的利益而存在,而不是其成员为了社会的利益而存在”2(P479)。这就是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主旨,由于篇幅有限,只能对其进行一个简略的梗概。那么,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优劣在哪里呢?二、 社会有机体论:生物学化社会学理论的表率首先,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提出是对孔德以前及孔德的有机体类比的充分发展。在社会学领域,把社会类比为有机体的第一人是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mte,1798-1857)。但在社会学领域外,把社会类比成有机体的观念和思想却还得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社会学领域外的有机体类比转变为社会学领域内的有机体类比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有机体类比的思想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柏拉图(BC427BC347)和亚里士多德(BC384BC322年)都以整体论观点把社会规定为其各组成部分必然同整体相关的有机体,柏拉图强调社会有机体的统一性,明确规定各组成部分从属于整体。亚里斯多德与柏拉图不同,认为社会是一个分化的结构,各种独立的要素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3(P4)。在他们之后,为把社会类比成有机体做出贡献的还有乔巴蒂斯塔维科(16681744)、巴隆德孟德斯鸠(16991755年)、雅克卢梭(17121778)、亚当弗格森(17231816)、法国的路易德博纳尔(17541840)和约瑟夫德梅斯特以及圣西门等。1725年,维科出版了他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新科学。在这本书中,他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作了极其广泛的比较、研究,探讨了财产、宗教的起源以及语言、艺术与文字的发展,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社会是历史的社会制度和人的关系,它们都是行动的产物。在1744年此书第三版问世四年之后,孟德斯鸠出版了他的论法的精神一书,孟德斯鸠在此书中使用了历史分析法,把社会定义为一个整体的结构,尤为重要的是,他试图找出不同的社会现象的具体原因。正因为如此,孟德斯鸠一直被一些学者尊奉为启蒙运动的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以至于艾伦斯温伍杰写道:“1744年印行的该书(新科学)第三版以及四年后问世的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在把社会作为有机体进行理论概括,以及在把各种文化、价值观及制度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联系起来方面均堪称最早的重大尝试3(P7)。孟德斯鸠的社会整体观在法国启蒙运动的原子论个人主义那里受到阻碍,但对卢梭却是例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和论社会不平等的起源(1755年)中,分析了财产的起源及其同分工、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关系。同时,还像孟德斯鸠那样,既把握了社会的分化性,又突出了社会是有机整体的论点,强调在这种有机整体里各种个人利益融合为一种普遍的共同意志3(P15)。十八世纪下半叶,一批在格拉斯哥和爱丁堡工作的学者推动了同社会契约说大相径庭的对人类社会的科学研究3(P15)。亚当弗格森就是其中一位。他虽然没有直接地把社会类比为有机体,但他谈到了结构与整体的关系,还批驳了这种把社会类比为有机体的观点,说“关于人性的正常研究是(研究)人,以其他动物作类比是根本无法了解人性” 3P26)。这样,弗格森从反面促进了有机体类比的发展。上述三位人物对“关于人类社会、文化及历史变迁的科学,关于人的行动、客观社会结构及历史演变之间关系的科学,奠定了基础,并提出了这门科学(社会学)的若干根本问题。关于社会 是根据一定的规律和阶段而发展的有机系统的概念也已确立” 3(P25)。在此之后,法国的博纳尔和梅斯特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观念,“社会被规定为非理性的传统因素在其中起积极的构成作用的有机整体,宗教和家庭都是这个整体的构成部分。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是通过它的内在精神或灵魂这样一些实际上基本是宗教性实体的概念来定义。博纳尔和梅斯特就这样提出了表现论整体观,即各个组成部分表现内在本质和精神。有机整体的一切要素作为不能化简的本质而结成一体”3(P30-31)。继他们之后,“圣西门创造了社会生理学和社会物理学这两个名词,并且效法梅斯特和博纳尔,把社会定义为有机的统一体”3(P34)。以上学者对有机体类比作了不同的论述,且前后之间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他们的著作中也包含了许多属于社会学的课题,如社会分化、社会冲突等,但是他们并不能因此而成为社会学家,他们的有关有机体的论述也不能因此而成为社会学理论,但可以说他们是社会学有机体类比的先驱者。在社会学领域中,第一个提出完整社会学体系的是奥古斯特孔德,他的社会学体系受圣西门的影响;“同时,也受博纳尔和梅斯特的不朽学派的有机整体社会观的影响,即认为社会象中世纪社会那样,是由固定的不同社会等级构成的和谐的有机整体” 3(P37)。孔德认为社会学应当首先认识生物学中的个体有机体和社会学中的社会有机体之间这种对应性:“假如我们使用生物学中最确定无疑的观点,就可以将结构分成要素、组织、器官,对社会有机体,我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分析,甚至使用同样的名词”4(P9)。接下来,孔德把一些特殊的社会结构和生物学的概念进行类比:“我们可以这样看待社会有机体,把它分解为家庭它们是社会真正的要素或细胞,然后是阶级或种族它们是社会真正的组织,最后是城市和社区它们是社会器官”4(P9)。这样,有机体类比的社会学理论在孔德那里才真正确立起来。但是,孔德的有机体类比毕竟还是粗糙和简单。只有斯宾塞才真正把它充分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社会有机体论。正因为如此,以至于乔纳森特纳(TurnerJA)把斯宾塞看作是“第一个生物生态学社会学家”4(P83)。总之,“斯宾塞把生物学的类比和隐喻带入了对社会动力的思考,这样,在孔德有关生物学与社会学的联系含糊不清的地方,斯宾塞为社会学和生物学理论如何能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实质性和详细的论述”4(P85)。其次,有机体类比在社会学领域由孔德首次提出。它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在生物科学笼罩下为使社会学合法化的一种方法,并且提供了引导社会科学研究的策略”4(P9)。但孔德本人未能将其贯彻始终。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提出则是使社会学合法化的一种方法和提供引导社会科学研究策略的强化,并且进一步激励和启发后来的社会科学者(特别是社会学者和人类学者)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和人类问题。其中,最直接受到有机体类比的启发并且是孔德有机体论的继承人就是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Durkeim,1858-1917)。“迪尔凯姆在劳动分工论中对斯宾塞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但他的许多思想显然还深受19世纪知识界对生物学偏爱的影响。迪尔凯姆除了大量地应用于生物学有关的术语外,他的基本假定也反映了有机体论者的假设”4(P11)。在孔德、斯宾塞及迪尔凯姆的有机体类比的影响和启发下,生物学的社会学思考沿着两条主线发展。 第一条主线是,从生物有机体的功能类比分析出发,“强调人类社会的长期趋势已提高了复杂性和差异性”(P88),与进化论重合,产生了功能主义学派。“孔德和其后的斯宾塞以及迪尔凯姆的有机体论影响了第一代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和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 Brow);他们和迪尔凯姆永恒的分析一起,推动了现代功能主义的形成”4(P18)。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功能主义一直是社会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像默顿(Robert KMerton)、帕森斯(Takott Parsons)、亚历山大(Jeffrey CAleander)都是功能主义学派的杰出代表。1950-1970年功能主义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顶峰时期。今天,它依然存在但已失去往日的辉煌,逊色多了。但我们今天不能忘记它是发轫于有机体论。另一条主线是,从生物学思想的生态学和基因学取向发展,分别诞生了生态学取向的社会学理论和基因学取向的社会学理论。前者是从生态学取向发展,“强调受资源限制的社会行动者之间的竞争过程”(P88),有机体论越过大西洋在美国扎根开花结果,诞生了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学。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沃思(Louis Wirth)。他和其他人从生物学中的生态学次级领域去研究城市问题而导致城市生态学的产生。他们把生态学理论带入了二十世纪。但是,他们是把“斯宾塞和迪尔凯姆关于人类社会组织的宏观观念简化为为城市社会过程的中观分析”来研究的4(P105)。到芝加哥学派传统的直接继承者霍利(Amos Hawley),继承了城市生态学方法,并在二十世纪4050年代继续强调城市空间分化。八十年代,他把生态分析带回到宏观或社会的层次上来,因而霍利的宏观生态学理论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在霍利把城市生态学提升到宏观层次之时及之前,城市生态学保留了一个可行而鲜明的中观层次的理论方法”4(P114)。在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里,城市生态学方法在受到生态学视角的组织动力学分析的启发下,组织生态学理论也就脱颖而出。其学派的主要代表是汉南(Michael Hannan)、弗里曼(John Freeman)。“无论在宏观还是在中观层次上,这些理论都力求证明,在社会集体行动者整体中有着某种与生物世界里生物群体一样的动作过程”4(P123)。他们的后继者们在本质上继续保证这个理论方法的活力和可行性。 后者是从基因学取向发展,“强调基因选择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本性的后果”4(P88),受孟德尔(Gregor Mendel)遗传学理论和费希尔(RAFisher)的基因理论的启发,与进化理论融合,在以落伦茨(Konrad Lorenz)为代表的早期本能理论派的推动下,诞生了社会生物学家和社会生物学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温爱德华兹(VCwynne-Edwards)、威廉姆斯(GeorgeCWilliams)、汉密尔顿(WDHamilton)。社会生物学理论在最近发展为梅纳德史密斯(JMaynard-Smith)的“博弈理论”。而“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名著利己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里使之成为流行于社会生物学的方法”4(P100)。“社会生物学理论是遗传学发展前沿的极端表现,它认为行为和社会组织受力图最大化适应基因的驱动最后,这种理论变得自相矛盾”4(P102)。反对这些极端理论的人们,努力调和社会生物学的极端程度,把遗传学、生态学和与进化论重合的功能主义的关于提高复杂性的发展观念、生物生态学和更为社会取向的生态学理论思想折衷混合,结果,在二十世纪末导致了新进化理论的降临。新进化理论没有一致性,但它超越了类比和使用生物学及生态学概念来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模型的做法。它其中的每一种理论都从生物学现代综合技术的不同方面得到启示,在21世纪,它向更综合、更折衷的方向发展。“作为21世纪理论社会学的方向,最后一种综合努力是进化论社会学的未来。就像19世纪所发生的那样,生物学的革命将使生物学再次成为支配性科学。也许这个时代正在到来,”4(P88)。所有的这一切都使我们不会忘记斯宾塞和他的社会有机体论。三、 社会有机体论:表率中的不合理虽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为后来的生物学化的社会学理论树立了一个表率和典范,但它却有不够合理和完美的地方。首先,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是以他的极端个人主义为指导,因而在他的有机体论中处处可见他的个人主义痕迹。比如,斯宾塞称生物有机体的部分是为其整体存在,而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是为其部分或为其个体而存在;他还认为社会是为了其成员的利益而存在,而不是其成员为了社会的利益而存在。这一理论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色彩,虽然表达了斯宾塞希望社会最大程度地维护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强烈愿望,表明他看到了作为社会的超有机体对生存的个体应尽的职责。但由于个人主义的极端化,如果人们用这一理论去指导他们的实践,那么,这一理论必然使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社会是为了个人存在而存在,一切灾祸和苦难都归罪于社会;没有水喝,没有粮食吃,没有房子住,以及天灾、人祸、疾病与死亡都是社会所造成的,一切罪恶都应归于社会本身,而不是单个人自身。把一切不满都发泄给社会。顺其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也是为了人类个人的存在而存在。给人类提供其所需的一切能源、资源、养料和一切所需和不需的物质,都是自然的责任和义务。人类贪婪地向大自然无穷无尽地索取一切,甚至在打着“为了人的生存发展”的口号下,可以任意地践踏自然,搜刮自然,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排放废气、废液和废物,滥伐森林和滥开采矿藏等等一切,都是大自然所应该承担的,因为他有理由说作为大自然的整体是为了个体而存在的,捕杀和滥吃野生动物也就不足为怪,以至于推导出“野生动物天生下来就是让人吃的”。顺其自然,如果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个人也用这种理论去指导他们的行动,那么,他们就会认为世界是为了他们的存在而存在的,没有他们的存在,也就没有世界的存在;以至于强国认为它欺凌弱小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强民族认为它蹂躏弱小民族是理所当然的,强势的公民认为他欺压弱小公民也是理所当然的。试看今日有些国家就是采取这种个人主义来指导本国的对外行动,而招来一些麻烦和祸害。极端个人主义对一些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影响还是深刻的。在社会学领域消除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漫长的过程。其次,在实证主义指导下的社会有机体论只关注表象、实证和科学,不注重影响和结果。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无论在谈生物有机体时,还是在谈社会超有机体时,虽然他注意到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内部的“均衡”或者说“和谐”问题,但都忽视了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没有注意到生物有机体与自然的和谐,也没有注意到社会这个超有机体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社会有机体论没有注意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问题,即“天人合一”问题。这是这个理论的一大缺陷。这当然对于斯宾塞本人是不应责难的。这是因为斯宾塞生活的时代还是现代化工业刚刚起步不久的时期,现代科技和工业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完全明显地表露出来。虽然他以后的社会学家在受其有机体论的启发之后,也开始关注生态平衡问题,如城市生态学理论学派就开始注意到城市的生态问题。但总体来讲,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问题在社会学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我国的社会学研究更是如此。只是在近些年,由于人类在饱尝了因破坏生态平衡而招致的苦果之后,人们才开始愈来愈重视这个问题。当然,对这个问题的忽视不能完全归罪于“社会有机体论”,还有其他理论和主义,如机械主义,也应该承担这种责任。但对这个问题的忽视也不能免除社会有机体论的责任而不谈。四、 启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应得到社会学研究的重视在我们认识到社会有机体论的不足之处后,我们得对它进行重新审视且应开始注意人与之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问题。就目前来讲,我国的社会学界对这个问题还不够重视。那么,前几年非典的入侵应足够引起我们的重新思考那就是:社会学不但要关注社会问题的本身研究,还应关注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共同发展的研究。2003年SARS的灾难,给我们社会所带来的重大损失和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不亚于一场战争或一次社会震荡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起有硝烟的战争更为可怕,这是践踏自然、暴敛天物、破坏生态平衡的报应。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它是人类破坏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整体和谐所遭受的大自然的惩罚。如果人类还不警醒,其结果将不堪设想。研究社会及社会问题本身的目的在于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这样,我们就不能忽视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因素。因破坏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导致的自然环境的恶性运行,当然就会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社会的和自然的良性运行都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没有自然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也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和安定。这场SARS的入侵所造成的社会混乱我们都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问题纳入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当中去。不能再把社会学孤独地置于“社会”这一范畴中去研究,而应把它放在“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的范畴中,即“天人合一”的视野中去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更合乎科学、更合理的结论,用它去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才不至于使人类再误入歧途。当代中国的社会学研究者们应担起这一艰巨而宏伟的历史重任。我们有这个责任和使命用我们的理论去唤醒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识,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因而,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中,值得我们考虑下面几个问题:第一是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法问题。那就是:社会学作为我国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除了要以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作为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外,还应以这门学科本身的特有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作为指导,同时,也不应忽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的观点作为指导。换而言之,就是把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的观点纳入到社会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的范畴当中去。第二是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问题。就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能仅限制于“社会”,还应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也应作为其研究对象。目前,我国国内社会学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忽视这个问题,因而还有待于我们提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将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更严重的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那么就等于抓住了人类当前所面临的本质问题之一,必将增进我们对社会学的重新思考,扩大社会学的内涵,丰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而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研究结论更合理科学地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第三是关于社会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