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乐中年》观后感-(2)_第1页
《哀乐中年》观后感-(2)_第2页
《哀乐中年》观后感-(2)_第3页
《哀乐中年》观后感-(2)_第4页
《哀乐中年》观后感-(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哀乐中年观后感摘要:这部由桑弧编导,充满浓烈“作者式”味道的影片被誉为当时最有价值的影片之一。一部具有较高思想深度和艺术力量的优秀影片;一部内容和技巧都接近完美的中国电影,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也是“文华风格”中最有风格的一部。它深深根植于时代生活的深层,深得上海独有的都市市民文化的底蕴。关键词:哀乐中年、文化、传统、自由正文:人到中年的小学校长陈绍常妻子去世之后未再续弦,子女长大成人之后虽然孝顺,但却只想把父亲当成宠物养起来,而缺乏对情感心灵的真正体贴。父亲的再婚果然引起了轩然大波,好在陈绍常意志坚定,我行我素,终于开放了爱情和生命的二度梅。中国电影的主流,对集体和阶级的关怀远远大于对个人;而在对个人的关怀中则对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者的关怀远远大于对中年;进而在中年故事中对他们的物质生活的关心远远大于对他们的情感与精神的重视。哀乐中年明显是一个另类。本片将哀婉、讽刺与幽默达观融为一体,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编导技艺圆熟,有如哀乐人生的抒情诗篇,有论者说这部影片可以放在国际水准上衡量,此言不虚。1电影在温情脉脉、平淡朴实的叙述过程中,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却做了主导,这种力量来自于传统世俗观念,也来自于一种集体势力。哀乐中年不容忽视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风格上的轻喜剧色彩。喜剧天生的娱乐性更符合个性张扬和人性的解放,所以该片的出现是一个更“开放”也更“现代”的标志。对子女亲属的付出,对开办自强小学的执着与对名利的淡泊,甚至对友人子女的关心,让陈校长这一形象显现出仁爱宽厚、忧国忧民的传统士大夫的民族特质。但真正的博大不拒绝进步:从善如流地改掉打学生手心的习惯;对子女采取婚事顺其自然的开放态度,以至最终竟像五四的热血青年一样冲破家庭的重重束缚与所爱的人终成眷属2。打手心意味着师生人格的不平等,父母决定婚姻意味着婚姻自由的丧失,改变这些正是对人的自由、平等的认可;追求自由、自主的婚姻,则更是对个体人格、价值和尊严的关怀与肯定。在这一点上,启蒙与进步的历史行程清晰可辨。但所有这些,又仍建立在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当陈校长和敏华在简陋的学校里抱着新生的孩子相视而笑,当匡济天下的宏伟命题与个体生命的愉悦幸福交汇在一起,谁又能说这里没有人间的温情与美好的希望? 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学习和汲取他者的紧迫感曾一度让国人怀疑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往往把西方文明视为生机、活力与先进的代表而把古老的东方文明视为衰颓、过时和腐朽。而哀乐中年却告诉人们:民族与文化的生命力不会枯萎,接续自己的优秀传统仍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选择。从苦闷无奈到生机勃勃,陈校长的哀乐中年诠释了远为宏大的命题。而反观他的大儿子,不管如何走红十里洋场,不管如何富足气派,不管如何掌握新潮的生活娱乐方式,却依然透着虚伪、自私的腐朽气息。西方与东方在这里不再是先进与落后的线性先后关系,而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与启蒙和进步的历史主题联结在一起,或许正是影片的深刻之处。3 尽管有这么深刻的主题,影片却依然具有十足的观赏性和娱乐性,难得的“好看”的国产片。从美学的类型上说,影片大致还属于优美的范畴。大部分篇幅用来描述了陈校长对“老太爷”生活的不适应,充满了幽默风趣的喜剧色彩,最后一段落讲陈校长和敏华冲破重重阻力结成连理,依情理应该有些沉重,但是影片也刻意避免加以渲染,处理得相对淡化,以符合整部片子的风格和基调。 其实,影片主角的生活并不平坦舒适。自幼丧父,备受后母欺凌,终于离家出走,敏华走过的是艰辛的人生历程,而与子女决裂追求自己的婚姻和幸福,陈校长内心也未尝没有酸楚。事实上,敏华幼年丧父,缺失父爱的关怀和保护,在那时对她关心爱护的“陈叔叔”在她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正直、善良的形象。她对陈校长的敬畏和依恋,不啻是对这种道德人格的肯定和归依。反过来看,陈校长退休后的生活百无聊赖,寂寞苦闷,死气沉沉,而年轻、开朗、富有活力、追求自由的敏华恰恰带给他的生活以生机4。因此,道德话语和人格追求,本来就融汇在爱情之中。而所以他们能够冲破重重阻力而结婚,所以能在开办学校的贫困艰辛中感受到幸福,又仍是那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儒家精神的延续和显现。可见,优美的背后有崇高:惟其优美,影片给人愉悦欢快的观感,惟其崇高,这种愉悦又不致流于浮浅和空洞。而这,大概是哀乐中年在美学风格上的独特和精彩吧。关于影片的手法、技巧方面,历史系学生也不甚了解,但是就观影的感受而言,确乎可以感到影片拍摄上的拿捏自如,推拉摇移、场面调度、长镜头等等都恰到好处,还有重复式蒙太奇的一再运用,画外音与画内音并现的场景,都让人印象深刻。 印象最深的一处手法,是展现陈校长试着学习、体验新娱乐方式的一组闪回镜头。画面迅速地展现出陈校长试着养花、养鸟、钓鱼等娱乐活动,脸上充满了不解和懵懂的表情,充满了喜剧色彩。 展现人对外部世界的荒谬感,这跟西方后现代艺术有些相通。但是,又依然不同。那种彻骨的悲凉感,那种无从解脱的无可归依感,在这里依然是不存在的,这里的嘲讽和解构,依然是与肯定性的价值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民族还面临生死存亡,黎民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远的不说,陈校长的自强小学还处在发不出工资的困窘中,让他如何能安心享受这些情调和娱乐?在对纸醉金迷生活的厌弃背后的,正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荒谬感背后的,依然是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理想和方式。而把来自于西方的电影艺术技巧服务于中国式的道德理想的诠释和建构,影片的技艺也着实让人难忘。 同很多伟大的文艺作品一样,哀乐中年上映的时候也备受冷落。是的,这是1948年,这一年,谁会去看电影呢?救亡压倒启蒙,政治笼罩思想,时局窒息文艺。这大概是上个世纪中国文化人挥之不去的阴影。但是,中国电影人没有退场,他们还在发出自己的声 音,去讲述一个哀乐中年的故事。中年不同于血气方刚的青年,不同于暮气沉沉的老年,他们该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会是一个隐喻吗?就像梦里的中华不是新生的现代工业文明,也不是腐朽而保守的农业文明,它欢迎启蒙和进步,却依然保留自己伟大的历史、文化和传统5。当时局的纷乱平息,当社会变革的阵痛消逝,这个古老民族仍将以它富有生命力的健康精神走向世界,成为后现代人类文明的引领者?而这,在纷乱难熬的1948年,仍是优秀的中国人美好的期许和坚定的信念?来日不可知者也,但中国电影人仍在最坏的年头里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微弱的声音,至少已足以震撼六十多年后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电影史选修课上的年轻观众们。参考文献:1. 金铁木;通俗文化的精品哀乐中年及其在都市市民电影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