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左传学略论朱翠翠 1010060401 中国古典文学院摘 要:左传是一部记述了春秋250多年间盛衰兴废的优秀的编年史。但是,关于它的作者、身世来历,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成为学术史上一桩难于解决的公案。一直到今天,关于它的书名、作者、体例和编定年代等问题,大家都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些问题可能永远也无法得出定论。本文主要从古今文学之争的角度来论述两汉左传学的一些相关问题。关键词:两汉;左传学很多左传研究者认为左传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流传,但在西汉前期,春秋虽最为兴盛,有公羊、榖梁、左氏、邹氏、夹氏五家之学,最为兴盛的却是公羊、榖梁二家,尤其是公羊一度成为西汉时期的显学,形成一个强大的公羊学派,其流传之广自不必说。但对于左传来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左传的盛行则经历了一番波折,直至东汉桓帝至灵帝光和五年(147-182年)郑玄与何休的论争之后,才得以大兴。左传在西汉的流传情况,史记中没有记载,原始的材料当然是汉书儒林传: 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诂, 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子长卿为荡阴令,授清河张禹长子。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 望之善之,上书数以称说。后望之为太子太傅,荐禹于宣帝,征禹待诏,未及问,会疾死。授尹更始,更始传子 咸及翟方进、胡常。常授黎阳贾护季君,哀帝时待诏为郎,授苍梧陈钦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至将军。而刘 歆从尹咸及翟方进受。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620页。 张仓作为汉代左传传授的源头或者说鼻祖,其在秦时曾为柱下御史,“主柱下方书”汉书张仓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093页。据颜师古所说“柱下”指“居殿柱之下”,“方书应当是指“四方文书”,可见张仓的职务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之类。“仓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71页。 ,其官至丞相。除了汉书儒林传说“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外,史记中没有其他明确的记载。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中说“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这是说西汉时左传行世,最早从张苍献书开始。赵伯雄先生在春秋学史中认为“张苍为秦朝的御史,接触过各种史书,私藏有左传是完全有可能的”。 赵伯雄:春秋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72页。西汉治左传的第二人是贾谊。在史记、汉书的贾谊传中都没有提到他的左传学,据经典释文序录,贾谊的左传学是师承张苍的。据梁书武帝答刘之遴诏“张苍之传左氏,贾谊之袭荀卿”,梁书刘之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74页。知贾谊的左传学也是荀卿一系的。赵伯雄先生认为经典释文序录所说张苍授贾谊“未必得其实”,因为张苍明确主张汉为水德,而贾谊则主张汉当土德,似乎师徒主张不应如此相左。 参见赵伯雄在春秋学史中的观点。据汉书儒林传云:“谊为左氏传训诂,授赵人贯公。” 班固: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622页.可见贾谊曾为左传作注,并曾有授徒。关于贾谊之传贯公,唐代陆德明有不同的见解。经典释文序录所记左传的传承,全部照抄别录和汉书,但在贾谊后多出一句“谊传其孙嘉”,然后由贾嘉传给贯公。虽不知陆德明何所据,但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09页这样看来贾嘉应该也是贾谊左传学的传人。贯公受之于贾嘉而非直接授业于贾谊,也是不无可能的。贯公授其子贯长卿,长卿授张禹。张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多次向萧望之言左传,萧望之很感兴趣并多次向皇帝上书讲论,但始终没引起皇帝的重视。张禹授尹更始,更始传子咸及翟方进、胡常,他们都是榖梁学者,对左传仅是兼修而已。胡常授贾护,尹咸及翟方进授刘歆。贾、刘二人在左传传授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汉书儒林传说“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620页。 左氏一书在西汉的传承有200年左右,从张苍到刘歆涉及10余人,所用的都是古文字本。为什么没人把它转写成汉代通行的隶书,惟一的解释是这些人只把古文的左氏限于书斋之内,没有使它向社会公开流播。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古文经书有“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北魏文字学家江式说过:“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 魏收:魏书江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62页。看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本古文左氏以原貌被保存于中秘府,直到汉成帝后才被刘歆发现。而民间玩赏左氏者,或耆儒如贯公,或博学如贾谊、尹更始,或专精古文字如张敞,都没有想到把这本以“叙事”见长的春秋史书拿来解经应用于现实政治,所以使它以古文原貌保存在社会中。 我们一般认为左传只有古文,而没有今文,无论是张苍所献还是后来鲁恭王坏孔子壁得到的左氏春秋均属古文。但杨伯峻先生认为前者属于民间传读本,从战国末年流传下来,后者为孔壁藏本。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页。据刘歆的移书太长博士一文可知刘歆所见到的抄本显然应是属于孔壁藏本,自孔安国献出后一直藏于秘府。左传从战国到西汉传承不绝,公羊学是西汉的官学,榖梁学得以附骥,而左传只在民间流传,始终没有成为显学。河间献王刘德虽立春秋左传博士,但也仅限于山东一隅,并没有得到当时最高权威的认可。西汉一朝,左传学者自然不少,但也仅在民间私下传习。虽然经过贾谊的“训诂”,但在西汉始终未能成为显学。所以沈玉成先生说:“在刘歆以前,左传在经师儒生心中不占地位,当然谈不上研究。” 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5页。虽然这一论断有些过于绝对,似乎否定了西汉一朝作为私学相传授左传的学者之功,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西汉一朝的左传重在流传,并不在于研究。左传之学,是在和公羊、榖梁之学的斗争中开始、发展并且壮大的,而这一斗争又始终和今古文斗争的大趋势相一致。刘歆是汉代继贾谊之后第一个公然为左传辩护而且加以认真研究的人,从此左传渐显。可以说从刘歆开始才正是有了左传学,有了古今文学之争,并一直延续到汉末。 刘向、刘歆父子虽属宗室,却出自博学世家,于学术均“通达能属文辞”,又热心于时政。汉成帝河平年间,父子受诏整理中秘藏书。刘歆整理皇宫藏书的过程中,他才发现世间竟还有古文春秋左氏传这本书。汉书刘歆传记载: 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时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歆略从咸 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 班固:汉书刘歆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67页。刘歆发现了左氏,又对之进行研究整理,“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作左氏章句。这时属于今文的春秋传共有公羊、谷梁、邹、夹四家,被立于学官的是公羊、谷梁。刘歆认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之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 班固:汉书刘歆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68页。,所以左氏的价值远在二传之上。为此他还向作为谷梁大师的父亲刘向问难,对有些问题刘向也不能很圆满地予以回答。于是在汉哀帝时,刘歆提出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典立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刘歆移书太常博士,对当时的学风大加指责说: 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 班固:汉书刘歆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70页。对刘歆立古文经典于学官的请求,因当时执政大臣多是“抱守残缺者之流”,最终其意见未被采纳,但古文经学的大旗却从此张起,成了与今文学分庭抗衡的力量。平帝时,古文经典左氏春秋终于被立于学官。这是古文经学取得的一次胜利。不过这和王莽的篡汉是密不可分的。平帝即位时年幼,王莽以大司马辅政,总揽大权,并以汉代的周公自居,尤好古学。王莽非常看重刘歆,两人私交甚好,及其篡位后以刘歆为国公师。至此,刘歆成为王氏新朝的理论大师,得以借助于王莽的政治势力,使古文经学势力迅速发展起来,左氏春秋也终于被立于学官。但这并不是学术斗争的结束,今文经学家不愿轻易退出自己的官方独占地位和学术地盘。但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恒久不变地被社会所尊奉,公羊学也难脱其衰败的命运,代之而起的是春秋左氏学。据后汉书儒林传云:“自安帝揽政,薄于文艺,博士依席不讲,朋徒相见怠慢,学舍颓敝,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 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47页。这是东汉中期官学的情形。灵帝时,太学生虽增至三万人,“然章句盖疏”,今文经学的衰败之势已不可扭转。反观古文学派,却日益精进。东汉建立,继承与发展刘歆左氏学的,首先是郑兴、郑众父子。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少学公羊传,晚善左氏传,遂积精深思,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天凤中,将门人从刘歆讲正大义,歆美兴才,使撰条例、章句、传诂及校三统历。 郑兴是两汉之际人,曾在王莽时从学于刘歆门下,兼能今文古文春秋学,其学风特征与刘歆也无大的区别。东汉时期古文虽非官学但日趋得到朝廷的重视。光武帝好古学,他所亲近的功臣,如寇恂、冯异等,皆通左传;建武时曾立左传博士,而卫宏等更以通古文经典被征为议郎。明帝时贾逵为古文作注,章帝时,甚喜古文学,尤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八年,诏诸儒各选高材者二十人,受左氏等古文经典。安帝也重古文,整个东汉之世古文学者以通经致仕者不乏其人。左传作为古文经学的一部重要的典籍,其流传不绝,势力大增。东汉时期,有关古文左传的官方地位问题共发生了三次大论争,双方斗争之激烈,在中国古代的学术领域中是少见的。第一次,汉光武刘秀时期,主要是陈元与范升之间的辩论。第二次,建初四年,两派针对左传展开了两汉王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辩论:白虎观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李育、贾逵二人再次展开论争。第三次,东汉晚期,两位经学大师郑玄与何休之间的争论,焦点在春秋三传的优劣长短上。(关于这三次大的争论,详见附录)经过这三次论争,尤其是最后一次围绕着左传的大论争,不但确立了左氏在“三传”中后来居上的主流地位,而且也基本结束了两汉时期长达200余年的今古文学之争。附录:两汉时期研究左氏春秋的重要学者和东汉时期的围绕着古文左传的官方地位问题发生的三次大论争。根据汉书儒林传的记载,左传的整理研究自贾谊始。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他对左传做过训诂工作,汉书儒林传云:谊为左氏传训古故,但后人一般不把“左氏传训故”理解为一个书名,汉书艺文志也未加著录,贾谊有关左传的著作,所以究竟是否成书,已无史可查。刘歆,字子骏,沛(今江苏沛县)人,一般认为是真正研究左传的第一人,是左传学的创始人。他研究左传的特点是将左传与春秋相对照,以传文解释经文,让经、传转向发明,互为补充,使春秋所谓的义理得以彰显。与刘歆同时的另一位左传学者是贾护,但贾护汉书无传,事迹不详,也不像刘歆那样官高位显,因此其影响远不如刘歆。陈元,字长孙,苍梧广信人。其父陈钦,“习左氏春秋,事黎阳贾护,与歆同时而别自名家”。陈元“少传父业,为之训诂,锐精覃思,至不与乡里通”。(后汉书陈元传)陈元力主立左传于学官,曾与范升展开激烈的辩论,是一位标准的古文学者。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早年曾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遂积精深思,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 范晔:后汉书郑兴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58页。王莽天凤年间,他带领门人“从刘歆讲正大义”,深得刘歆的赏识。他是一位有今文转变而来的古文学者,在左传上有很深的造诣,“世言左氏者多祖于兴”。他的儿子郑众也是东汉时期的一位重要的左传研究者。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是贾谊的后代。其学源于刘歆而后转精。据后汉书本传及隋志贾逵著有左氏传解诂三十卷、春秋左氏长经二十卷、春秋释训一卷、春秋左氏经传朱墨列一卷、春秋三家经本训诂十二卷,均佚。贾逵是早期左传学的一位代表人物,标志着东汉左传学的发展。郑玄,字康成,高密人,是东汉最后一位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位经学大师。他师事于马融,以古文学兼容今文学。其研究左传的著作主要有左氏膏肓十卷,来攻击宿敌(贾逵)的左传学。服虔,字子慎, 河南荥阳人。太学生。灵帝中平末为九江太守。生活和学术活动时代和郑玄同时,有春秋、左传著作春秋左氏传解谊三十一卷、春秋左氏膏肓释疴十卷、春秋汉议驳二卷、春秋成长说九卷、春秋塞难九卷。其中解谊最为重要,正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见,释疴和汉议驳则针对何休,前者补充郑玄的箴膏肓,后者则是“以左传驳何休之所驳汉事六十条”。此外,东汉的春秋、左传之学的学者还有王充、崔骃、崔瑗、崔烈、马融、延笃、许慧卿、谢该等。汉光武刘秀时期,发生了第一次主要是陈元与范升之间的辩论。据后汉书范升传载: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升起对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日中乃罢。” 范晔:后汉书范升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228页. 范升,今文梁丘易博士,他反对立左氏为博士认为其“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承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会后他又上奏疏于光武帝,从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不立左氏的理由:一是治春秋还有邹氏、夹氏二家,如立左氏,其他也要争立,会引起混乱;二是学术思想贵在统一,而左氏有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十四事,属应绝之“末学”;三是开国未久,庶事草创,立左氏并非当务之急,可以缓议。此后,范升还奏上列举司马迁违背五经和孔子以及左传的谬误三十一条。左传学家陈元上疏,批驳范升的的奏议。陈元上疏反驳范升的奏议。他指出范升所提出的四十五条,前后矛盾,小题大做,无限上纲,以掩其宏美。接着有针对范升的“先帝不不以左氏为经,故不置博士,后主所宜因袭”的观点予以反驳。他认为“先帝后帝各有所立,不必其相因也”。 又进一步指出,当今战事稍息,拨乱反正,建立左氏,可释先圣之积结,淘汰学者之累惑,使基业垂于万世。经过这次论争,光武帝同意立左传为学官,封李封为春秋左氏博士,但正好此时李封病故,立而旋废,于是左氏争立官学的努力又一次失败。到了东汉章帝时,由于左传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学术地位不断升高,春秋“三传”的进退消长进入转折阶段。古文学派正式形成,并反守为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其中的关键人物是经学大师贾逵。 贾逵强调左氏能够直接为汉朝统治服务,有利于巩固封建的纲常伦理控制,说左氏合于图谶,为刘氏天下提供了天命依据。这些都与今文公羊没有太大区别,同者“十有七八”,左氏也应该被立于学官。公羊大师李育起而抗击贾逵。建初四年,两派针对左传展开了两汉王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辩论:白虎观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李育、贾逵二人再次展开论争。李育“以公羊义难贾逵,往返皆有理证,最为通儒” 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82页.。随着东汉时期经学和经学大师所具有的崇高声誉和社会地位,不管是今文学家还是古文学家,他们尽管在学术风格上有些差异,但目的都是为皇朝提供治国经略的指导,越来越投靠政治,双方的对立,实质上成为功名利禄的正统之争。贾逵时代古文学派正式形成,他为左传作注,虽然比较注意名物训诂和对历史事实的说明,但在治学整体上仍然重在义例,强调微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北京市通州区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非在编药学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线上课堂协议样本
- 小学佛山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2025年微机励磁屏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皮手套及皮革制衣着附件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安徽六安市中医院紧缺人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届中国兵器装备春季校园招聘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机组自动化屏项目建议书
- 2025年烟台莱阳市卫生健康局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35人)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安阳市新华学校招聘教师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LED销售技巧培训
- 《人民调解业务知识》课件
- 2025年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汇编(2025版)
- 养老服务合作协议
- 《埃菲尔铁塔唯美》课件
- 依诺肝素钠课件
- 道路交通安全培训课件
- 教材验收合格报告范文
- GB/T 23450-2024建筑隔墙用保温条板
- 2022年海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