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分期_第1页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_第2页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_第3页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_第4页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中国语言学史分为六期:第一期:先秦中国语言学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的表现是:诸子著作中有关语言问题的论述方面及训诂学的产生萌芽。首先是诸子的语言观,表现在:(1)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认为,只有正名,国家的政策和官员们的言论才能统一,政令才能顺利地下达,政事才能成功,礼乐才能复兴,刑罚才能准确,老百姓才能有所依从。只有通过正“名”以正实,重建社会的和政治的关系与制度,使其名实相符。君主和各级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名份来行事,就能够实行仁政,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这样社会便可以转危为安,转乱为治。由于其政治主张在各国都无法采纳,于是开始修春秋,想通过编书来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他寓褒贬于一字,在语言运用上非常严肃。公羊传、谷梁传里分析春秋的语言很注意孔子的正名思想。我国训诂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孔子在谈论正名问题的时候,对语言的运用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反对过于浮华的辞藻。主张言辞足以达意,这就是论语卫灵公篇所说的“辞达而已”。论语里还提到言语的朴实和有文采是对立的两方面,君子要使这两方面配合得当,统一起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看法,今天还有积极意义。修辞学的著作谈到修辞的起源,还是认为孔子起了很大作用。(2)老子著有老子,这本书在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中第二个“道”的一是就是称说,也就是言语表达。第一个与第三个“名”是名称,第二个“名”是动词“取名。”名称与事物的关系,用今天语言上的惯用的说法就是解决语言在认识过程中作用的问题。老子以后,不少学者也都谈到了这个问题。(3)墨子,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著作墨子里面有些论述反映了当时人对语言问题的看法。如“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这些话谈到了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过程。(4)荀子,名况,赵国人。正名篇的写作目的在于语言的社会实践是为政治服务的。内容上大大超过了孔子的正名论。名实关系的社会约定性在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这些话就说明了名称与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关系的约定俗成原则。,也就是语词成立的社会因素。当然他没有用“社会”这个词,用的是“群”。在名的分类方面,荀子和墨子也不同。其次是训诂学的萌芽,表现在:(1)公羊传中写道“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这实际上是指古汉语里同一个词兼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现象。(2)谷梁传不止一次提到了“名从主人”的问题。其一,鲁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故曰郜大鼎也。”这里是说,孔子是依照“名从主人,物从中国”的原则将郜大鼎之名记于、春秋的,郜是春秋国名,在今山东省城武县东南十八里。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宋灭郜,并取其所铸之鼎。桓公又从宋得到这个鼎。公羊传记此事说“此取之宋,谓之郜鼎何?器从名(从本主名名之),地从主人(从后所属主人)。”对照谷梁传可见,“名从主人”是指器物之名遵从原主人所定之名。其二,鲁襄公五年(前568年),“会吴于善稻,吴谓善,伊;谓稻,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其注云“夷狄所号地形及物类当从中国言之,以教殊俗,故不言伊缓,而言善稻。人名当从其本俗言。”此注说得十分明白,所谓号是指地形及物类的名称,这些名称应当依从“中国”的叫法,(“中国”是当时对周王朝名义上统辖区域的称呼,又特指周直接控制的中原一带。)为的是教化夷狄。左传记此事为“会吴于善道。”古时地名无定字,依音书之,故善稻可作善道。从谷梁传及其注来看,似乎吴地将善稻叫作伊缓,并不是一地两名,而是一名两音,是“中国”音与方音的不同。这说明“号从中国”包含有在地名读音上,方音要服从中国音的意思。至于“名从主人”只是作为与“号从中国”并列对举出现,其意为:人名要遵从本名。其三,鲁昭公元年(前541年)“晋苟吴帅师败狄于太原。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号从中国,名从主人。”这里大原,在今太原市西南约二十五里,公羊传亦记为大原,而左传记为大卤。可能大原、大卤为一名两写。谷梁传引“号从中国,名从主人”的原则,认为夷狄名应当服从中国名。“名从主人”在这里仍是并列对举。其四,昭公五年(前537年)“叔弓帅师败莒师于贲泉。狄人谓贲泉失台。号从中国,名从主人。”贲泉,古莒、鲁交界之地。公羊传作濆泉,左传作蚡泉,盖一名三写,而谷梁传说狄人称为失台,可能是贲泉之地的别种语言名称。果如是,“号从中国,名从主人”原则又显示更进一层的意义,不仅方音要服从“中国”音,而且,若一地有两种语言的名称时,应取“中国”的称呼为正式地名。从上述摘引分析来看,谷梁传所载“名从主人”并不具有使用地名应尊重地理实体所在地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习惯这层意思,甚至与地名根本无关,只是器物名、“人名当从其本俗言”的意思。在谷梁的词典里,今天所说的地名,不属“名”,而是属于“号”的范畴,疑此划分在先秦是较为明确的,汉以后才出现地名一词。“号从中国”与地名大有关系,这个原则、要求,一名多音、一地多名的,都要依从“中国”习惯,为的是“以教殊俗”,显示了儒家处理地名问题上的大一统思想。与此同时,以上两部书都提到了语法分析的问题,而且还有不少解说虚词的地方。再次是综合词典的编写,表现在:尔雅一书的编写应该是战国晚期的学者缀拾前代故训而成,它是先秦时期的著作。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或作“迩”是“接近”、“走近”的意思;“雅”字从牙从隹,“牙”指前排上下齿,用于咬文嚼字;“隹”原指尖嘴鸟,在此表示“锥形”;“牙”与“隹”联合起来表示“锥形牙”,即“犬齿”。古人视犬齿为“基准牙”,故“雅”有“基准”、“标准”的意思,通“正”。“雅言”就是古代的官方语言,就是标准语、规范语。“尔雅”就是“使人们的语言接近标准”之意。 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等19篇。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第二期:秦汉中国语言学的确立期这个时期的表现是:秦帝国的“书同文”文字政策的颁布,古书注释的大量出现。(1)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著有毛诗故训传。中国研究诗经的著作,即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30卷。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现在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诗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古人做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所以毛诗就是诗经的毛传。毛诗故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训诂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但毛亨解诗,常以封建伦理观点歪曲诗的主旨,语多附会,不足凭信。通行版本有十三经注疏等。(2)郑玄研究以汉代学术为背景,通过严密的考证,采用统计、分析和比较等方法,从文献学、文学、哲学、文字学等多角度对毛诗笺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着重论述其校勘和注释成就及其所反映的主要思想。创新之处在于挖掘了笺注中所蕴涵的德治、阴阳和谶纬思想,弄清了郑玄融合今古文的大体情形,对郑玄引用经典、笺序释兴等情况作了充分的论证说明,这些对致力于汉代学术、诗经学和郑玄经学研究的学者无疑具有启发作用。(3)王逸,东汉文学家。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楚辞章句是楚辞注本。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原为十六卷,王逸增入己作九思一卷,改编为十七卷。书中对楚辞各篇作了文字注解,记述了各篇的创作由来和作者经历。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王逸注释楚辞的体例是,逐句作解,着重训诂,大多言之有据。他其实是完成了当时的一个集大成的工作。这部书中所凝结的,除了他个人的勤奋努力之外,其实还有在他之前或与他同时的很多汉代学者的辛勤与智慧。刘向、贾逵、班固、马融等前辈大家的遗说,就有一些是靠楚辞章句才得以保存。王逸虽然很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并不囿于一己之见,他常常用“或曰”来引用别人的观点。王逸楚辞章句是楚辞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王逸之后,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再出现优秀的楚辞注本。(4)扬雄(公元前5318)是著名的辞赋大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名副其实的一位“通人”。他花了27年时间,记录了大量的方言口语词汇,并整理成方言一书,成为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扬雄方言历来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但素称难读。方言之难读,大概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字讹、脱、衍、倒等问题,需要校勘复原;二是方言多奇字僻字,需要考释;三是方言所记均为西汉口语词,有不少在古籍中难觅例证,流存于后世方言中的也不多,因此释义极难。从晋代郭璞为方言作注以后,研究方言者代不乏人,而尤以清代以来为盛。华学诚先生的新著扬雄方言校释汇证(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一版)是继钱绎方言笺疏和周祖谟方言校笺之后既能全面反映历代方言研究成果,又能代表当代学术水平的一个新校注本,赵振铎、方一新等先生称此书是校释方言的集大成之作。此书于2007年11月荣获北京大学第12届王力语言学奖金一等奖。(5)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人,说文解字一书的作者。东汉之初,许慎在汉字研究领域竖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许慎著说文解字以前,中国没有文字学著作。收集全部流行汉字,介绍它们的造字方法,分析每个汉字的形、音、义结构这样的著作,只有一部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收集了当时流行的汉字9353个,用秦汉常用的小篆书体,把它们全部摹写下来;个别字的古文、大篆与小篆书体不同,说文解字也为它们做出记录,这给我们今天研究文字源流、变化提供了绝好的材料。说文解字给汉字建立了540个部首,所以,从部首法创立之后,玉篇、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纷纷采用。直到今天编辑辞书,也还离不开此法。特别是一些上古文字字典的编纂,不仅离不开部首,甚至还必须依照说文解字的十四卷分部,如甲骨文编、金文编等。(6)刘熙(生卒年不详,约生于160年左右),或称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著作有释名。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是研究汉语语源学的要典。其体例仿照尔雅。刘熙在自序中说:“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多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这段话说明了他编这部书目的在于探讨各种名称得名的由来,书名就表现了他的旨趣。今本释名将27篇分为8卷,所释为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这代表了刘熙对语词所表示的事物的一种分类。释名解释事物的名称,完全从声音上去探索,它要考求语词音义之间的关系,说出事物所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如:“日,实也”,“月,阙也”,这本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但释名却要说出道理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月,阙也,满则复阙也”其它如:“冬,终也,物终成也”;“彗星,光梢似彗也”;“身,伸也,可屈身也”;“脊,积也,积续骨节终上下也”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以音求义,在训诂学上称之为声训,亦称音训。释名就音以说明事物如此称名的缘由,但释名的不少解释出于主观臆断,穿凿附会,没有实际的根据,也并非是经过系统的探索而得出来的,因而缺乏科学性。释名虽有明显的缺陷,但这部书却是我国音训词典的先河,对后代双声叠韵的词书的编撰,有不小的影响,在古汉语研究方面,也颇有用处。首先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的语音和方言;其次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书中的词义和事物。另外,它也启发我们从语音方面去理解词义和探索义近的形声字之间的关系。一千七百多年以前就有这样具有语源性质的书,这是很可贵的。其所以能流传至今而没有亡佚,既与人们想追寻语源的心理有关系,也与它在语源学上的地位和影响有关系。第三期:六朝隋唐时代中国语言学传统学科的健全期这个时期表现在:训诂学、文字学有较大发展,汉译佛经大量出现,最为明显的是产生了音韵学。主要人物及其代表作有:(1)郭璞是东晋著名学者,也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郭璞花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语词的著作。它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集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全书19篇,其中最后7篇分别是: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这7篇不仅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及其名称,而且还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中。尔雅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的重要著作。郭璞更是把尔雅视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入门书。他说:“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但是,尔雅成书较早,文字古朴,加上长期辗转流传,文字难免脱落有误,早在汉代就已经不易被人看懂。因此,在郭璞之前已经有刘歆、樊光、李巡、孙炎等人,为尔雅作注。而他的注解以当时通行的语言,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为它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而郭璞开创的动、植物图示分类法,也为唐代以后的所有大型本草著作所沿用,可谓集前代尔雅学之大成。(2) 陆德明撰写了经典释文,它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共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首为序录,主要说明本书的内容安排和经学的传授源流。次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传六卷,公羊传一卷,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其中因唐代孟子尚不为经书,故未收入。而老子、庄子因魏晋以后影响很大,故也收入。经典释文对所注之书,均标明书名和章节,然后摘录字句,注释音义,绝大多数字都标明反切或直音。作者不仅为经典本文注音,而且还为注文注音,全书共收录汉魏六朝二百三十余家的各种音切和诸家训估。因绝大多数音训原书都已失传,故本书保存的资料弥足珍贵,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崇此书。(3)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省冀县,一说衡水县)人,唐代著名经学家、教育家,生于隋唐之际的官宦之家。著有五经正义共180卷,其中包括周易正义14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40卷、礼记正义70卷、春秋左传正义36卷。前后历时30余年,参与者约50余位著名学者。其中周易用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尚书为梅颐本汉孔安国传;诗经用汉毛亨传、郑玄笺;礼记用郑玄注;左传用晋杜预注。各经大多依据自古以来,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的多家注释整理删定而成,“事必以仲尼为宗”,试图“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虽然,在编撰中曾出现过不少疏漏,可作为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和集大成之作,它仍是前无古人,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不仅对唐代文化、思想、哲学、教育、伦理、社会舆论等的发展变化起过一定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4) 吕忱著有字林,它收字12,824个, 按说文解字540部首排列,已佚。字林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隋书经籍志题晋弦令吕忱撰,七卷。魏书江式传说:“宣武帝延昌三年 (514)式上表曰:晋世义阳王典祠令任城吕忱上字林六卷,寻其沉趣,附托许慎说文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又唐代封演闻见记说:“晋吕忱撰字林七卷,亦五百四十部,凡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四字。”由此可知字林即仿说文解字而作,收字比说文多3000多字,兼有异体,不过仍分为540部,全书7卷。在刘宋时扬州都护吴恭曾撰字林音义 5卷,见于隋书经籍志。(5) 江式,南北朝北魏官吏,文字、训诂学家。字法安,陈留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人。擅长篆体,撰古今文字凡四十卷。(6)顾野王著有玉篇,它是一部楷书字典,是有史以来,我国第一部用楷书书写的字典。它是今天现代汉字词典的雏形,很多时候,它的意义超过了本身。玉篇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表明了作者的看法:“文遗百代,则礼乐可知;驿宣万里,则心言可述。”就是说文字可以克服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他还认为正确使用文字,可以“鉴水镜于往谟,遗元龟于今体,仰瞻景行,式备昔文,戒慎荒邪,用存古典”。大同九年(543),书籍成稿,取名玉篇。玉篇共30卷,是我国继许慎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顾野王对魏晋时期异体字收集归类,共收集汉字16917个,这种处理方法被看作他的字书编纂体例特色之一。从体例上看,玉篇保存有广征博引的书证材料,具有文字训诂学方面的参考价值,体现顾氏辞书编纂思想的“野王案”,忠实反映了六朝时期社会用字和使用情况。(7)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是收录唐代俗文字的一部字书,对于研究近代汉字有重要参考价值。(8)陆法言,隋朝音韵学家,临漳(今河北临漳南)人。他经过认真斟酌,于仁寿元年(601年)编成切韵五卷。陆氏家族不见容于隋朝,因此陆法言的著作只是私家著述。但是到唐以下却大为流行,因为他的书吸取了以前诸家韵书的长处。自切韵问世,六朝诸家韵书均逐渐消亡。切韵成为考订古音及作诗文的根据,研究汉语的中古音韵的主要资料,也是重要的语文工具书。唐孙愐唐韵、宋陈彭年广韵及其他韵书均以切韵为基础修改演变而成。原书己佚。敦煌留有残本三种,互相补充,约成原书四分之三左右。切韵一书可追上古汉语,下启唐宋汉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又因为切韵代表了中国研究语音的规则标准,所以切韵成为汉语音韵学的第一经典,掌握切韵音系是了解和研究语音史的基础。第四期:宋元明中国语言学的拓展期这一时期语言研究的范围拓宽。主要人物及其代表作有:(1)陈彭年,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全书分二百零六韵,其中包括平声五十七韵(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每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每一韵中则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个“小韵”, 与二百零六个“大韵”相对而言 ,後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纽”。全书共有三千八百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或繁或简的释义,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韵的其他字无关,这与小韵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质不同。(2)集韵是中国宋代编纂的按照汉字字音分韵编排的书籍。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只是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和韵目下面所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 。字的又音,集韵比广韵增了很多,但是集韵主要的特点还在于收字多,而且收的异体字特别多。一个字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写法,又不管是正体,还是古体、或体、俗体,只要有点根据就收进来。有的字竟多到八、九个写法。集韵的缺点是对字的来源不加说明,不过字训以说文解字为根据,反切多采自经典释义,集韵是一本较好的字书。(3)类篇是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十一月丁度等奏称:“今修集韵,添字既多,与顾野王玉篇不相参协,欲乞委修韵官将新韵添入,别为类篇,与集韵相副施行。”仁宗命王洙、胡宿、掌禹锡、张次立等人相继修纂,到英宗治平三年(1066)由司马光接代,业已成书,治平四年缮写成功,上之于朝。旧称司马光撰,实际只是由司马光整理成书而已。类篇一书当为集体智慧的结晶,集韵按韵编字,而类篇 接部首编字,两书相辅而行。类篇依据说文解字分为14篇,又目录1篇,共15篇。每篇又各分上、中、下,合为45卷。全书的部首为540部,与说文解字相同,部首排列的次序变动也很少。本书是直接承接说文解字和玉篇的一部字书。所收字数 31319字,比原本玉篇增多一倍。集韵遗漏的字也都尽量收入,但集韵书中冗杂的重文就不尽采录,体例比较严谨。每字下先列反切,后出训解;如果字有异音异义,则分别举出,可与集韵相印证。且书中收有唐宋之间所产生的字不少,为研究文字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旧刻有清代曹寅所刻楝亭五种本,现在通用的是后来姚觐元的翻刻本,即一般所说的姚刻三韵本。(3)梅鹰祚著有字汇,字汇这部大型字典,在中国字典编纂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千年以来,文字工作者大都奉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为金科玉律,到了宋版的玉篇,比起说文,它在体例上更为合理,且收字22510个,向字典的大型化迈出了一大步。到了近代,在文字学者眼中,可称道的字书是公元1716年编成的康熙字典和191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然而,在说文、玉篇与康熙、中华之间有一部更有价值的字汇,不知为什么却被忽视了。(4)张自烈(1597-1673),字尔公,号芑山,又号谁庐居士。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江西宜春北厢上水关(今市区秀江路市委大院一带)人。张自烈著述颇丰,尤以正字通影响最著。正字通是一部字书,共收录三万三千余字。清代官方编纂的康熙字典,系以正字通为蓝本增益而成。我国古代的字书编撰,以尔雅、方言、说文为肇始,在历经各个朝代之后,出现了一本巨作正字通。当然,从现代辞书学的角度来看和其他古代字书一样,正字通无疑存在诸多局限。但比起早先和同时代的同类著作。正字通对于字书编纂的思想观念与实际操作则不无较为进步之处。正字通有个较为强烈的规范意识,较为注意吸收传统语言文学的新成果。对词本位的认识有进步,语粹采撷面广。 (5)“大徐和小徐”。徐鉉校訂說文解字三十卷的本子,又叫大徐本,是現行說文的通行本。徐鉉是徐鍇之兄,人稱大徐。又其弟徐鍇,人稱小徐,也有校訂說文的本子傳世。因此,為示有所區別,就稱徐鉉校訂說文的本子為“大徐本”。徐鍇校訂說文解字的本子,又叫小徐本,也就是他的名著說文繫傳四十卷。徐鍇是徐鉉之弟,人稱小徐。又其兄徐鉉,人稱大徐,也有校訂說文的本子傳世。因此,為示有所區別,就稱徐鍇校訂說文的本子為“小徐本”。(6)王安石著有字说,它是关于字义训释的文字学专著,促进了说文学的发展。(7)黄生,著有字诂,它是解释字义的书。字诂凡一卷,共 107条,取经史群书语词,考辨其音义,订正讹误,与颜师古匡谬正俗相类。黄生为学极有根柢,能从声音上考察字义,不为文字形体所囿,在明代学者中极为突出。如谓“伏羲”与“包羲”古音相同,从“分”之字都有乱义,“怎”为“作么”合音,“咱”为“自家”合音等等,都精确不易,对清代的汉学家不无影响。(8)郑樵著有六书略,内容是讲解汉字形体构造。收在他所著通志内六书即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说的指事象形、谐声、会意转注、假借6种造字的方法和原则。许慎虽然给六书作了解说,可是在他的书里并没有把所收的9000多字总的加以区分。郑樵首创六书分类之学。他在六书略里不仅把六书都分别举例,而且又细加区分,又有所谓“形兼声”、“形兼意”之类,竟增多至12类,以文字牵就六书,未免于理不合。自此以后,元代戴侗有六书故,周伯琦有六书正讹,杨桓有六书统,明代魏校有六书精蕴,赵古则有六书本义,赵宦光有六书长笺,几乎把六书分类看做是研究说文的惟一途径,众说纷纭,走入歧途。(9)韵镜是现存最早的两部等韵书之一(另一部为七音略)。作者不详。南宋张麟之韵镜序说该书原名叫指微韵镜。南宋郑樵通志七音略序说:“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张麟之韵镜序作又说:“旧以翼祖讳敬,故为韵鉴。今迁祧庙,复从本名。”从这里看来,这部书的祖本可能叫韵镜。(10)朱熹著有诗集传,简称集传,共二十卷,为诗经的研究著作,朱熹在每首诗的韵脚上(或者他认为是韵脚的地方),增注了叶(音xi)韵。叶韵是将原来读音不押韵的字,改为另一个音,以求押韵,这并不符合上古音的实际情况。不过朱熹增注叶韵的意图,“只要音韵相叶,好吟哦讽诵,易见道理,亦无甚要紧”(朱子语类卷八十)。可见他认为叶韵只是便于朗朗上口,是否符合古音则无关紧要了。这跟他以声得解、讽咏得义的主张有关,后人评价其叶韵说时,应当注意这一点。(11)吴棫著有韵补。本书是宋明以来古音学的创始之作,作者根据音训与古韵文以说明古时韵补,认为古人用韵较宽,有古韵通转之说。上补自汉迄宋研究先秦古音之空白,下则影响有清一代之古音研究,故此编实为宋代比较有成就的小学类著作之一,在我国音韵学史上,占据着一定的地位。(12)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他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条分缕析,主次分明。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13)周德清著有中原音韵,它是代表近代官话的一部韵书。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 、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每一个韵里面又分为平声阴、平声阳、入声作平声阳、上声 、入声作上声、去声 、入声作去声等类。每一类里面以“每空是一音”的体例,分别列出同音字组,共计1586组。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14)贾昌朝,字子明。宋朝宰相、文学家、书法家,著作有群经音辨,群经音辨共七卷。宋贾昌朝撰,是一部专释群经之中同形异音异义词的音义兼注著作,集中而又系统地分类辨析了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录存的群经及其传注中的别义异读材料,并对这些材料作了音义上的对比分析,同时还收集、整理了不少古代假借字、古今字、四声别义及其它方面的异读材料,有助于读书人正音辨义,从而读通经文及其注文。(15)卢以纬著有我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的书语助,语助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文言虚词的专著,它突破了前人随经释义的传统,对虚词的语法、语义功能都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的编排也颇有特色。第五期:清初至1898年以前中国语言学的全面发展提高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发展的空前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1)陈廷敬(16381712),原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人,清代泽州(现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人;张玉书(16421711) 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优点有:一是收字相当丰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一九一五年中华大字典出版,达四万八千余字,才超过了它)。二是它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三是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见”的古书。(2)袁仁林虚字说,本书共收词语143个,分为51条。书成于康熙四十九年,乾隆十一年由袁氏的学生王德修付梓刊刻。(3)刘淇著有助字辨略,它是第一本有专用于讲解古籍中虚词的书:一、所收单字,除同音相通者外,有476字,较之王引之经传释词的160字,几乎有近3倍之多。二、所收的例句,除先秦两汉古书以外,下及唐诗宋词,范围广泛。三、所收复音词不少,甚至“等头”、“等闲”、“者边”等唐宋人常语也收了进去,约略计算有1140条。刘淇不收元曲, 说“他日别为一编”。本书曾经几次木刻,但已难见到,早年开明书店印有章锡琛的校注本,他一方面校订脱误,一方面汇释各家注释解说,分别列于有关词句之后,排印出版,且附以索引,检阅方便。(4)王引之著有经传释词,它是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经传释词共收虚字160个,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然随文论及。经传释词因声求义,不限形体。经传释词仍有缺点,一是阙漏较多,二是偶有误解古书处。(5)阮元著有经籍纂诂,书成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它是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106卷,别有补遗106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采用古书达100多种,收字13349字(异体字不在内)。古代的文字义训和在不同古书文句中的训解几乎都汇聚在一起了。(6)顾炎武著有音学五书,它是研究汉语上古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1643年,全书分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5个部分。音论分上中下3卷,共15篇,论述古音和古音学上的重大问题,集中地阐述了作者对古音学的基本看法,是音学五书的总纲。音学五书从理论和实践上彻底否定了叶韵说,奠定了古音学的基础,开拓了音韵学研究的新领域。(7) 段玉裁著有六书音韵表,书成于乾隆41年 (1776)。段氏谓古音明而后六书明,故书名冠以“六书”。段氏分古韵为17部。段氏说古同谐一声必同部,此乃一大发明。再次,此书有音韵学丛书本,中华书局1983年7月曾据以重印。此外还有广雅疏证,它是一部系统整理、阐述广雅的著作。实际上,广雅疏证乃是王念孙借广雅一书以畅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集大成之作。还有,说文解字注也是他的代表作,其特点是:校勘大徐本说文的不足之处,对说文本身进行了一些发凡起例,对许慎的不足于以批评,注释过程中注意到了词义的历史性及发展演变规律,注意到了同源词的探讨和同义词的辨析。说文解字注是徐锴说文系传以後的首部说文注释书,在清代数以百计的说文解字研究大军之中,段氏之作能够一枝独秀,的确有其过人之处。这部划时代的巨著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血,创见颇多,在学界影响深远,反响巨大,王念孙评价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8)桂馥著有说文解字义证,这部义证对于历代用字的实例搜括完备,且按时代排列,几乎可以算是一部“汉字字用史”。(9)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其中说文句读一书,王筠采撷诸说文学大家的著作,辨其正误,删繁举要,参以己意,集语言文字之大成,浅易简明,是初学说文者较为便利的本子,共20卷。而说文释例疏解许说,贯穿通达,博大精深,辞尚体要,为研究许书开辟了新途径,使阅读说文者能够提纲契领,登堂入室。(10)朱骏声的著作说文通训定声凡18卷,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全书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分别归属古韵十八部。同从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联缀在一起,秩然有序。每字之下,先释说文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即所谓说文;次陈述字的引伸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借义,即所谓通训;最后举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阐明字音,即所谓定声。这3部分的主要部分是通训,对研究词义的发展和转变大有帮助。(11)戴震著有声韵考和声类表。在古韵分部上最先分为二十部,而后改为二十五部。此外还有江有诰的音学十书将古韵分为而二十一部,王念孙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12)江永,所著古韵标准一书,对研究中国古韵有重要创见。其所著古韵标准定古韵为十三部,又著有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论述等韵学及韵书中分韵的原理。(13)李光地等人著有音韵阐微,18卷,雍正六年(1728年)武英殿刻本。本书运用等韵学理划分音类,改革了韵书体例。而且,此书在方法上是最完备的古代韵书,对反切做了很大的改革,为研究近代读音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4)劳乃宣著有等韵一得,1883年出版的等韵一得一书,是清代最晚出的等韵学著作,也是清末唯一的一本等韵学著作。全书分内外篇,内篇以声母、韵母、四声为三个纲,包括字母谱、韵摄谱、四声谱等10谱;外篇包括字母、韵谱、四声、双声叠韵、反切、射字、读法、杂论等8个内容。该书条理清晰分明,审音精细,分类多合现代音理。在等韵学研究中有一定的成就。(15)俞樾著有古书疑义举例,它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总结了传统的训诂学,又开了近现代训诂学的先声。举例一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文字、音韵、语法、修辞、词汇、校勘、句读、句段、篇章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所论及,包括了训诂学的方方面面。以现代语言学的眼光看来,举例一书固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但举例中一些独到精辟的见解,以及该书中所运用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对我们仍然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第六期:1898年至今中国语言学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一个崭新时期,是由传统语言学进入到现代语言学的新时期。“新”在于大量国外普通语言学理论被介绍进来,;为中国语言学的研究注入了活力,人们以之来指导汉语研究,诠释传统语言学的成果,汉语方言和国内少数民族的语言调查描写展开。19世纪末马氏文通出版问世。标志这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主要人物及其代表作有:(1)孙诒让的周礼正义于1899年写成,它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2)章炳麟,在语言理论方面也已不同于前代学者,国故论衡上编是他写的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专论,同时也是结合汉语实际与普通语言学理论写成的论述语言文字理论的专著,在此之前没人这样系统地讲述过。同时他国故论衡中也提到了将古韵分为二十三部,成均图也是他的发明。不仅如此,他还有文始一书,最早把词根理论介绍到我国。新方言是他写的研究现代方言词语,探索它们本字和语源的著作。(3)黄侃的古文字学主要见于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等著作。他对上古声韵系统的贡献主要有:提出古声十九纽说;提出古韵二十八部说;提出古音只有平入二声说。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建立了自己的古声韵系统,即古音学体系。(4)马建忠,字眉叔。著作为马氏文通,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即使对文通多所指责的书或文章也都对它的价值和开创之功给予肯定。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序云:“自马氏著文通而吾国始有文法书,盖近40年来应用欧洲科学于吾国之第一部著作也。”缪子才说:“鄙人对于马氏文通,钦其精博,谓作者心境极虚灵,而眼界极宽阔也。”(注:马氏文通答问,1931。见马氏文通研究资料。)比较文法称文通“是第一部沟通中西之大规模的创作,所谓不废江河万古流”。文通在今日仍然不失为一部重要的著作,除开创之功不可泯没外,正在于著者自己不意识到其中的矛盾而让它尽量呈现。继马氏而起的语法学者大都看到了文通内部的矛盾(不管看到的多或少),把容易解决的解决了,把难于解决的掩盖起来。他们的体系看起来比文通干净、完整,但是不如文通更能刺激读者的思考。马氏文通之可贵,就在于它充分提供矛盾,我们现在读文通主要也是为了揭露矛盾,通过这一揭露,更深入地探索这些矛盾的根源,了解问题的本质,提到方法论的高度来研讨。这样就有可能把我们引导到解决汉语语法体系问题的正确道路上去,马氏文通也就在这个意义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陆费逵、欧阳溥存等编有中华大字典,1909年开始编纂,1914年编成,1915 年中华书局出版,比康熙字典晚了近200年。 1935 年重印,1978年再次重印。本书共收字 4.8 万多,其中包括方言字和翻译的新字,较康熙字典多出1000多字。该书编撰目的即纠正康熙字典中的错误,弥补其不足,力求取而代之。与康熙字典相比它将当时由外语所译新字、新名词、科技术语等收录于内,纠正了康熙字典中两千余处错误,且全书附有各种插图,在注音、释义、印证方面则更简明、合理、有条理性。20 世纪 80年代以前中国字典中收字最多的一种。本书释义体例是:先注音,注音以集韵为准。每字注音只注一个反切,另加一个直音,标明一个韵部。注音之后是释义,义项基本上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顺序排列。每一义项后都引一条文献作为书证。此外中华大字典书前还附有切韵指掌图,书后附有笔画检字。(7)辞源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词书。它始编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15年以甲乙丙丁戊五处版式出版。1931年出版辞源续编。1939年出版辞源正续篇合订本。建国后经修订,至1983年出版了修订本。它凝聚了几代学者的心血,包含着全国数省几万人的辛勤劳动,工程浩繁,来之不易。修订版辞源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是一部综合性,实用性极强的百科式大型工具书。全书共四册,收词近十万条,综计解说约一千二百万字,几乎超出了资治通鉴一倍。修订版辞源的内容丰富,极为充实广博。除大量的字词释义上,对于艺文,故实,曲章,制度,人名,地名,书名以及天文星象,医术,技术,花鸟虫鱼等也兼收并蓄,融词汇,百科于一炉,既体现了工具性和知识性,又兼顾了可读性。修订版辞源历经几代专家学者的修订,改善体例,纠谬补缺,内容更为准确精到,查用更为容易便捷,极具权威性。全书由国内最负盛名,最具实力的商务印书馆承担校审,工作上精益求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书的准确程度和权威性。(8)王力先生所著的汉语史稿是第一部对汉语做通史性研究的学术专著,也是迄今为止,在对汉语史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汉语史专著。这部著作充分吸收了我国古代及近代语言学研究的精华,借鉴了国际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勾勒出汉也是他的代表作语史这一学科的基本面貌,为汉语史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中国音韵学也是他的代表作。(9)袁家骅著有汉语方言概要一书,占有丰富的资料,并从中概括出个方言的特点,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现代汉语方言的著作。他还翻译了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10)张世禄,其研究面较宽。他在古汉语音韵、文字、训诂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在现代汉语语法、词汇、修辞方面也有自己的贡献:同时,他对普通语言学的研究也有独到之处。音韵学研究方面:他用现代语言学理论,从文化演进的角度来表述中国音韵学的发展,著有中国音韵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一书是其音韵学方面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该书是20世纪30年代继王力的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