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饮料工业协会_第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饮料工业协会_第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饮料工业协会_第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饮料工业协会_第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饮料工业协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67.160.20X 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8537200X代替GB 85371995饮用天然矿泉水Drinking natural mineral water (征求意见稿)200X-XX-XX发布 200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XGB 8537-200X目 次目 次II HYPERLINK l _Toc 前 言III1范围IV2规范性引用文件IV3术语和定义IV4要求V5检验方法VIII6检验规则VIII7标志、包装、运输、贮存VIII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评价报告资料要求1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饮用天然矿泉水水质检验报告2 前 言本标准的第3章、第4章、第7.1.1是强制性条款,其余条款为推荐性的。本标准参考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CODEX STAN 108-1981, Rev 1-1997天然矿泉水法典标准和CAC/RCP 33-1985天然矿泉水的采集、加工和销售卫生操作规范。本标准是对GB 85371995饮用天然矿泉水的修订。本标准代替GB 85371995。本标准与GB 8537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由“全文强制”改为“条文强制”; 完善了天然矿泉水的定义; 界限指标去掉1项“溴化物”; 限量指标增加3项 (“锑”、“锰”、“镍”、“溴酸盐”)、修改3项(“镉”、“砷”、“硼”);删除4项(锂、锶、碘化物和锌); 污染物指标增加2项(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矿物油); 微生物指标增加3项(粪链球菌、绿脓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删除1项(菌落总数);附录A、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饮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海口椰树矿泉水有限公司、深圳达能益力泉饮品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85371987、GB 85371995 。饮用天然矿泉水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定义、水源及其产品的要求、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本标准适用于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水源水及其产品的生产、检验与销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538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T 13432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GB 16330 饮用天然矿泉水厂卫生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定义3.1.1饮用天然矿泉水 drinking natural mineral water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钻井采集的,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在一定区域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污染的水;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在天然周期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在采取特殊卫生防护措施下、靠近水源点处进行灌装。3.2 补充定义3.2.1含气天然矿泉水 carbonated natural mineral water包装后,在正常温度和压力下有可见相同数量同源二氧化碳自然释放起泡的天然矿泉水。3.2.1.1强化气天然矿泉水 natural mineral water fortified with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source按4.3.2规定处理并充入同源收集的二氧化碳,包装后,其游离二氧化碳含量比原水更多的天然矿泉水。3.2.1.2人工充气天然矿泉水 carbonated natural mineral water按4.3.2规定处理,包装后,由于充入了其他来源的二氧化碳而起泡的天然矿泉水。3.2.2无气天然矿泉水 non-carbonated natural mineral water按4.3.2规定处理,包装后,在正常温度和压力下无可见二氧化碳自然释放起泡的天然矿泉水。4 要求4.1 水源4.1.1 水源地勘查评价4.1.1.1 应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比例尺1:500001:)和水源地综合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比例尺1:50001:25000)。4.1.1.2 应有矿泉水生产井(孔)结构柱状图(比例尺1:2001:1000)或泉点实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10000)。4.1.1.3 应有一个水文年以上的水温、水量、水位(压力)的动态监测资料,监测频率每月不少于一次,且时间间隔保持一致。4.1.1.4水源水应有一个水文年以上的丰、平、枯水期(采样间隔约四个月)水质检验报告(按附录B填写)。其主要成分(溶解性总固体、K、Na+、Ca2+、Mg2+、HCO3、SO42、Cl)含量的变化范围不应超过201),水化学类型不因分析误差而改变,所有水质实测结果均应符合4.2要求。 1) 当某一成分含量低于10mg/L时,变化范围不宜超过40。4.1.1.5矿泉水开采时,其水量、水位应保持稳定,水位(水压)不得出现持续下降。水温变化范围不超过1。4.1.1.6 以泉出露的水源,以枯水期实测最小泉流量作为水源的允许开采量;单井(孔)水源,以枯水期抽水试验资料、用内插法计算确定允许开采量,其井中水位下降不得大于井内水柱高度的1/3;群井(孔)水源,以群井干扰抽水试验资料、用解析法或数值法计算确定其允许开采量,水源的允许开采量应大于50m3/d 。4.1.2 水源防护4.1.3.1 水源地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三级卫生保护区,以防止矿泉水水源(或水出露点)的污染。在各级防护区及保护区界应设置明显、固定的标志。4.1.3.1.1 第一卫生防护区为严格保护区。在泉(井)外围半径15m范围内,无关人员不得入内。不得放置与取水设备无关的其他物品。取水点应有封闭式建筑物,并有专人管理。4.1.3.1.2 第二卫生防护区为限制区。在生产区、第一防护区外围不小于30m范围内,不得设置居住区和工厂、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废渣或铺设污水管道。限制区内严禁使用农药、化肥,并不得有破坏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的活动。4.1.3.1.3 第三卫生防护区为监察区。其范围应根据矿泉水含水层位、水源地质、地貌条件、水源补给途径与开采强度而定,其泉点水源应以地表水可直接汇入泉口的地表分水岭为边界划定,井(孔)水源地保护区边界应大于水源开采影响的范围。4.1.3.2 水源卫生防护区应有水源保护区环境现状图、水源地卫生防护图和矿泉水水源保护区图(比例尺:1:50001:10000)。4.1.3 水源地的监测水源开发后,应继续进行水质、水量、水位、水温的动态监测。在可能遭受污染的地区,应随时监测农残、多氯联苯,以防止水源污染。对水源水实行年检。4.2 水质要求4.2.1 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感官要求项 目要 求色度/(度) 15(不得呈现其他异色)浑浊度/(NTU) 5臭和味具有矿泉水特征性口味,不得有异臭、异味肉眼可见物允许有极少量的天然矿物盐沉淀,但不得含其他异物4.2.2 理化要求4.2.2.1 界限指标应有一项(或一项以上)指标符合表2 的规定。表2 界限指标项 目要 求锂/(mg/L) 0.20锶/(mg/L) 0.401)锌/(mg/L) 0.20碘化物/(mg/L) 0.20偏硅酸/(mg/L) 30.01)硒/(mg/L) 0.010游离二氧化碳/(mg/L) 250溶解性总固体/(mg/L) 10001) 当0.20mg/L锶含量0.40mg/L、25.0 mg/L偏硅酸含量30.0mg/L、水温25三个条件中同时符合任意两项时,界限指标也属于符合规定。4.2.2.2 限量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 限量指标项 目要 求硒/(mg/L) 0.05锑/(mg/L) 0.005砷/(mg/L) 0.01铜/(mg/L) 1.0钡/(mg/L) 0.7镉/(mg/L) 0.003铬/(mg/L) 0.05铅/(mg/L) 0.01汞/(mg/L) 0.001锰/(mg/L) 0.5镍/(mg/L) 0.02银/(mg/L) 0.05溴酸盐/(mg/L) 0.01硼酸盐(以B计)/(mg/L) 5硝酸盐(以NO3-计)/(mg/L) 45氟化物(以F计)/(mg/L) 2.0耗氧量(以O2计)/(mg/L) 3.0226镭放射性/(Bq/L) 1.14.2.2.3 污染物指标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 污染物指标项 目要 求挥发酚(以苯酚计)/(mg/L) 0.002氰化物(以CN-计)/(mg/L) 0.010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 0.3矿物油不得检出亚硝酸盐(以NO2-计)/(mg/L) 0.02总放射性/(Bq/L) 1.504.2.3 微生物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 微生物指标项 目要 求水源水灌装产品大肠菌群/(MPN/100mL) 32粪链球菌/(cfu/250mL)02)02)绿脓杆菌/(cfu/250mL)02)产气荚膜杆菌/(cfu/50mL)02)2)取样1250mL(产气荚膜杆菌取样150mL)进行第一次检验,符合表5要求,报告为合格。当出现12时,应按表6采取n个样品进行第二次检验,结果 2报告为“不合格”。表6 微生物指标的二次检验项 目ncm M 大肠菌群5102粪链球菌5102绿脓杆菌5002产气荚膜杆菌5102注:n:一批产品应采集的样品件数。c:最大可允许超出m值的样品数。超出该数值判为不合格。m:每250mL(或50 mL)样品中最大允许可接受水平的限量值(cfu)。 M:每250mL(或50 mL)样品中不可接受的微生物安全限量值(cfu)。等于或高于M值的样品均为不合格。4.3 其他要求4.3.1 应在保证原水卫生安全和符合GB 16330 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开采、加工与灌装。4.3.2 在不改变饮用天然矿泉水基本特性和主要成分含量的条件下,允许通过曝气、倾析、过滤等方法去除不稳定组分;允许加入符合食品添加剂要求的二氧化碳,或者除去水中的二氧化碳。4.3.3生产时,如发现水体被污染,生产者应停止全部操作,直至排除污染源。4.3.4禁止用容器将原水运至异地灌装。5 检验方法5.1 水质要求按GB/T 8538 检验。天然矿泉水水质检验报告宜按附录B填写。6 检验规则6.1 取样方法和取样量6.1.1 每批产品随机抽样量:瓶装水15瓶(净含量3000mL);桶装水3桶(净含量 3000mL)。6.1.2 将其中的6瓶(或1桶)用于感官、理化检验;4瓶(或1桶)用于微生物、净含量检验;其余的样品封存1个月备用。6.2 出厂检验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按照其相应的规则确定产品的批次;每批产品出厂时,应对感官要求、微生物指标(大肠菌群)进行检测。注:批准认可的“界限指标”不作为出厂检验项目,但预包装产品每年至少应检验两次(枯、丰水期各一次)。6.3型式检验 本标准技术要求中规定的所有项目均为型式检验项目,每年丰水期、枯水期至少进行一次,或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进行检验:更换设备、工艺发生较大变化时;停产后重新恢复生产时;出厂检验结果与平常记录有较大差别时;水质量有较大波动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或用户提出要求时。6.4 判定规则 除微生物指标外,检验项目如不符合本标准时,对不合格项目从该批次产品中加倍抽样复验。复验结果仍有一项不合格,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微生物指标按4.2.3要求进行检验与判定。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7.1 标志7.1.1 产品标签应符合GB 7718和GB13432和有关法规的规定,此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产品标签标注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天然矿泉水水源地(泉点、井)的名称及注册登记号。产品名称可以直接用定语形式标明其水质类型,如:“含气(或强化气、人工充气、无气)天然矿泉水”;或者产品名称标示为:“天然矿泉水”;下面标注产品类型:无气型、含气型、强化气型或人工充气型。除非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法规或经国家有关行政部门认可,否则标签不得声称医疗作用。矿泉水应标示其界限(特征)指标、溶解性总固体、主要阳离子(K+、Na+、Ca2+、Mg2+)、阴离子(HCO3-、SO42-、Cl-)含量范围。当氟含量超过1mg/L时,应注明“含氟”字样。7.2 包装7.2.1 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要求。7.2.2 包装容器(瓶、桶)外部应保持清洁,封盖严密,无渗漏现象,标签封贴紧密牢固。7.3 运输7.3.1 运输工具应保持清洁、卫生。产品不得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挥发或有异味的物品混装运输。7.3.2 搬运时应轻拿轻放,严禁扔摔、撞击、挤压。7.3.3 运输过程不得曝晒、雨淋、受潮、冰冻。7.4 贮存7.4.1 产品不得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挥发或有异味的物品同库贮存。7.4.2 产品应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中;严禁露天堆放、日晒、雨淋或靠近热源;包装箱底部应垫有100mm以上的材料。7.4.3 在摄氏零度以下运输与贮存时,应有防冻措施。GB 8537200X附录A(资料性附录)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评价报告资料要求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