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_第1页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_第2页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_第3页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首先,解释一下韶和武。韶和武都属于六乐,六乐,亦称六代乐舞。即黄帝时期的云门、帝尧时期的咸池、帝舜时期的大韶、大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武王时期的大武。 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其中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由于春秋初年周平王迁都、诸侯征战,以及民间俗舞和宫廷女乐的冲击,西周雅乐遭遇了“礼崩乐坏”,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六乐中只剩下韶和武了。本篇中,孔子对韶和武进行了评价,说: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武乐美极了,但还不够好。” 对于音乐的感觉,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而孔子对于音乐自有他独特的欣赏。孔子是一名音乐发烧友,他有着很高的的音乐素养。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一方面说明韶乐美妙,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追求高雅的音乐境界。不仅如此,孔子还亲自参加音乐教材的编写,他亲手编订了乐经,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孔子每天都要支案弹琴,诗经三百篇,每篇都要“弦而歌之”。 但是,在这里,孔子对韶和武两首乐曲的评价,不仅针对它们本身的旋律,还包含了更多的东西。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美者,声容之声。善者,美之实也。美是从艺术形式说的,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形式上尽美而内容上没有尽善的武乐,比不上内容尽善、形式尽美的韶乐。那么韶和武的形式和内容又分别是怎样的呢?礼记乐记中对武乐的具体情况有相关的介绍:周公左召公右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从中可以看出,武乐表现的是武王伐纣,大功告成的历史。武乐场面雄伟,气势磅礴。孔子集语子观第五说:孔子曰:“萧韶者舜之遗音也,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说明韶的音乐形象是温润中和的。另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韶乐的内容是“明帝德”。所谓“帝德”就是舜德,也是孔子称颂的舜帝、禹帝伟大的禅让精神和行为,可见韶乐是以赞颂舜禹接受“禅让”为内容地的。 武乐是歌颂周武王战功的古乐,为什么孔子说它“未尽善”呢?这个问题自汉代以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周武王伐纣胜利之后,还没有来得及使天下太平就死了,所以孔子说“未尽善”。另一种是说,周武王以武力征伐取天下,而不是像尧、舜那样以禅让受天下,所以说是“未尽善”。比较而言,第二种解释更切合孔子的学说。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把尧舜时代的禅让传位当作自己政治上的理想国,这从论语中孔子对泰伯的极度称赞可以看出来。这种禅让政治符合孔子的关于“仁”的学说,所以孔子认为歌颂舜德的韶乐达到了“尽善”的境地。相反,武乐是歌颂周武王以武力打败殷纣王而夺取天下的,虽然是正义之战,但是没有体现孔子所谓的“仁德”之爱,所以孔子说它没有达到“尽善”的境地。孔子要求“乐”的“美”与“善”统一,是源于礼乐之治的理想,从尧舜到周公的礼乐之治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文艺在礼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深谙艺术的化人之功,以仁来充实礼乐的内容。他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是以道德、以善为美,而不耽溺于礼乐的形式之美。“礼”与“乐”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表明了如果没有“仁”就谈不上什么礼和乐。可见,孔子认为,仁不仅是礼的内在因素,也应该是乐的思想内容。孔子相信只有在“弦歌之声”的潜移默化下,一个社会才能够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理想。 就这样,孔子在春秋时期,不仅第一次真正在理论上明确区分了“美”与“善”,也就是将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清晰地划分出来,实现了中国美学史的飞跃。更提出了一种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即“尽善尽美”。我们现在讲“尽善尽美”,是说一件事物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完美无缺。但孔子的尽善尽美,指的是“美”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可以进一步表明这一点。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文饰。孔子认为只有“文”和“质”统一和谐,才成为一个“君子”。“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如今,这种标准延绵千载依旧适用:艺术作品,不仅要追求美好的艺术形式,还要体现内容价值;做人,不仅要注重仪表礼节,还要提升道德修养;做事,不仅要造成影响力,还要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正是在孔子这种内外兼修的价值标准观的教化下,我们的前行方向没有偏离到只追求外在的虚荣浮夸或只追求价值的唯利是图这两条错误道路上,而是一直在探索践行着一条外在的规范秩序和内在精神秩序相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人处世和治国之道。这种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和之美,才是孔子眼中美的极致。而或许正是因为孔子这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思和评价标准,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