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关于本土心理学“独白”走向“对话”之后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心理学论文关于本土心理学“独白”走向“对话”之后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心理学论文关于本土心理学“独白”走向“对话”之后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心理学论文关于本土心理学“独白”走向“对话”之后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心理学论文关于本土心理学“独白”走向“对话”之后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论文关于本土心理学“独白”走向“对话”之后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要:本文梳理了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从“独白”走向“对话”的过程,并提出本土心理学研究方法需要思考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本土心理学 独白 对话 1.从“独白”到“对话” 英国心理学家希勒斯1981年首次提出了“本土心理学”,他明确提出本土心理学应该研究当地民众内心的自我经验,即与当地文化有密切关系的经验与思想,比如意识、情绪和人格。在其论述中,突出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心理学应该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另一方面心理学应该研究民众的自我经验。然而在希勒斯之后的本土心理学研究中,却更多地强调了第一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民众自我经验的现实内容。在强烈的本土化情结的推动下,本土心理学的研究长期以来,忙于划定文化的界限,成了一种本土文化的“独白”行为。心理学家们逐渐看到了这种研究的局限性,倡导了“对话”的研究行为。 当我们回顾本土心理学产生的背景时,发现本土心理学本来是为了对抗心理学中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其核心就是将心理学的文化内涵多元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土心理学一产生就有了一种先天的历史使命增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2.“对话”的本土心理学 由于 _原因,西方文化长期在心理学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将不同的文化形态拒之于门外,西方科学心理学也由此占据了文化和话语的霸权。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对心理行为及心理生活的影响,本土心理学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在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初期,为了反抗外来文化的“入侵”,本土学者有一种“ _本土化”的倾向,认为本土化的内涵就是抛弃一切外来文化的干扰,建立真正属于本土文化的心理学。所以,不论在研究对象、概念表述方式方面,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力图实现本土化。本土心理学研究学者寻访古典概念,探寻传统文化,以为只有运用本土的表达方式才能实现本土化,这至少在形式上做到了本土化。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也遵循了自然科学的“独白式”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的实体原则的影响下,文化被假定为实体存在,不同的文化就是不同的实体。实体与实体之间是有差异和距离的。这种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的二分式思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是两个非此即彼的实体。这样就导致了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分离,陷入到一种“文化的自言自语”当中。然而,文化并非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文化的本义是发展与变化,在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是一种重要的形式,文化的融合是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来完成的。中西方的文化处于交融之中,中西方的心理学理论也是处于融合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本身就是本土心理学。因为,只要外来理论一进入本文化,本土化的过程事实上就已经开始了,中国人是不可能完全摆脱自身传统的影响,是带着文化的眼镜审视外来理论的,因此,不论是内发性的还是外衍性的本土化,本质上都是现实的本土化进程。 尤其在当代社会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个体的心理生活已经超越了传统经验,突破了单一文化的界限,呈现开放的姿态面向整个世界。本土心理学研究不应仅仅为了寻根而去寻根,一味地从古代经典中去寻求一些传统概念。然后把这些概念与现代人的心理生活硬拉在一起,并认为这样的研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_。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概念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已经被赋予了新的现实意义,正是这些新的意义构成了个体的心理生活。研究传统不是在形式上做到传统,也不是表述方式的传统化,研究的目的也不是寻访传统概念,而是为了阐释和理解当代人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理解个体现实的心理生活。 因此,对话的本土心理学着眼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主体与文化的对话以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对话。对话的本土心理学更加注重文化的现实性以及研究的现实性。避免一味的本土化诉求,打破文化的实体原则,用现实性替代本土化。 _先生后来也对自己早期的本土心理学理论作了修正,提出本土心理学研究应当照顾到文化的现实性。所以。必须将本土心理学的研究置于 _坐标系中,避免实体原则的人为分割,从两极到*,将个体的心理生活理解为当下的现实性。只有这样,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才具有现实性。 不仅仅要关注了文化对主体的塑造作用,更应当关注到主体对文化的诠释能力。事实上,主体与文化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一方面,文化塑造了主体,另一方面,文化的意义也是离不开主体的诠释。近几年。有学者开始反思本土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台湾学者黄光国先生指出: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的核心是主体性的追寻,他认为人的主体性与文化的主体性在西方社会科学追求客体化的潮流中消失了。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者将人与社会的研究比照物理学研究,将研究对象客体化、物理化、机械化,人的主体性被搁置了。当研究程序像食谱一样,一条一条依序陈示,研究者依序收集资料后,遵循客观主义的要求如实描述结果,研究者主体诠释的能力就被压缩了。黄先生看到了本土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主流心理学,主张采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主张用量化的方法研究心理学,以确保心理学研究的客观化与标准化,因而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物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本土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实为“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物”的关系。在研究中,心理学家不是绝对的主体,被试也不是绝对的客体,被试不是符号,他具有现实的关系、背景,有真实的动机、兴趣、情感等等。心理学的研究当更注重人性化以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对话与互动过程。 3.对“对话”的本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都离不开恰当有效的研究方法。本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较为重要: 3.1重视 _梳理与诠释工作 任何研究方法的存在只是一种语境或者前提下的发展,但是其同时又和大的历史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传承演化。因此,对心理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历史梳理工作对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和诠释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2注重民族文化与地缘关系特点 无论哪种研究方法只有在其特定的地缘关系(本文中只要是指以地理位置为联结纽带,由于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共同生活、活动而交往产生的人际关系)和民族文化之中才能得到恰当充分的解释,一旦我们的研究离开了民族区域这一范围,抛弃了文化环境发生发展的土壤,其效度水平和发展空间就肯定存在差池。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无论是在各自的历史文化环境之下,还是不同的地缘关系之间,都充分体现其民族性和区域性,这是在研究中应当被重视的。 3.3承认研究方法的“个性化”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暂且不说个体心理如何复杂难测,就算是研究者的研究假设都是研究者的主观的猜测和表达,不自觉的都会合乎研究者想要看到的特征,这其中难以控制的*变量也是让研究效度降低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因而,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能单单依靠有限的实证研究进行解释,还应在研究过程中充分结合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地得出更有充分解释力的研究结论。 3.4注重研究方法的当下适宜性 心理学研究必须具有当下适宜性,即关注个体当下的心理生活。心理生活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是一种个体对世界的主动把握,它不像心理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