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龙纹-姚明俊_第1页
史说龙纹-姚明俊_第2页
史说龙纹-姚明俊_第3页
史说龙纹-姚明俊_第4页
史说龙纹-姚明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话龙纹 姚明俊 前 言龙是中国装饰艺术领域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彩陶和玉器中,就出现了龙的形象。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装饰上,龙纹图案就已经很普通了,龙纹的式样变化也相当丰富。自此以后,中国历代的装饰艺术,包括建筑、舟车、礼乐器具、家具、陶瓷、金属、纺织刺绣、服装、漆器、玉器、钱币、商品装潢等多方面,都用到龙纹。龙在中国如此广泛流传,是有特殊原因的。龙的神话 龙是中国人的人文动物 在古生物学中,龙是指距今约两亿三千万年到七千万年前的爬行动物。当时地球处在中生代,正是爬行动物全盛期,鱼龙、恐龙、翼龙遍及海、陆、空,所以生物学家称中生代为“恐龙的时代”。到中生代末期,大型的爬行动物都已灭绝,留存下来的只是龟、鳖、蛇、蜥蜴、鳄鱼等。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这种曾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自然动物恐龙,而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文化人文动物。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说文释“龙”字如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这表明中国文化领域上的龙,是一种神灵幻化的理想性的人文动物。其神灵幻化概念,是中国上古原始文化长期糅合的结果。 神话中的几种龙的概念 在原始社会中,龙是重要的原始宗教信仰对象之一。丰富多彩的原始神话充分反映这一信仰。先秦文献中有关龙的记载,代表性的有如下四种说法:第一,把人和龙混为一体。例如,开天辟地的宇宙开创者伏羲氏、“抟黄土作人”的生命创造者女娲氏、领导人民战胜强敌和创造物质文化的黄帝、教导人民耕种的神农氏,都描写成龙身人面或蛇身人面。第二,龙乃人的化身。例如,禹(传说中的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的父亲鲧,死后三年不腐,化为黄龙。第三,龙是神通广大的神灵。例如,禹为了拯救百姓,悉心竭力治理洪水,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于是神龙以尾画地成河,帮助禹疏导洪水。第四,龙是神人驾御的动物。例如,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说,夏后氏启(禹的儿子,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代的君王)乘两龙。西方之神蓐收,南方之神祝融,北方之神禹疆,东方之神句芒也都乘两龙。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中说河伯“驾两龙兮骖”。 中国古代装饰艺术中神人乘龙的画面,屡见不鲜。显然,龙成为中国原始社会的崇拜对象,反映出当时人们崇拜超自然力,神化那些带领他们战胜自然的领袖的思想和心态。所以那些英雄,既是人又是龙。而龙就是超自然力的象征,成为具有神力的形象。它能直上九霄,又能深入千浔;既可腾云驾雾,兴云布雨,又可摇波蹴浪,倒海翻江。随着社会的发展,龙的形象和性格越来越复杂。几千年的正史与民间口头文学里,龙的神话此起彼兴,层出不穷。 龙与皇权 统治者的先祖在中国原始社会中,龙是超自然力的象征,是整个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到了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皇位世袭制度的出现和奴隶主对社会财富的独占,龙就转化为统治者一姓的祖先。商代金文中“龙”字的造型,龙形头部冠以且字(祖)形的角(见图8)。商周彝器有很多采取龙纹作装饰,龙头上也有且形角,此皆表示龙与皇权的关联。这种观念发展到封建社会,龙纹主要就作为皇权的标志。龙与帝一体化古代神话里说,黄帝在荆山下铸造铜鼎,铜鼎铸成时,一条挂着长长胡须的龙从天而降,黄帝乃乘龙上天。这故事表明人们心中的领袖精神不死,而龙与君主一体,亦一脉相承。禹第一个废除禅让制,把皇位传给儿子。据说禹的礼服,绘绣了十二种表征皇权的花纹,名为“十二章”,其一便是龙纹。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玉人,其中男子的衣领和背部刻着黻纹,前胸有正面龙头纹,两臂各饰一降龙,两腿各饰一条升龙。这证实了天子十二章纹样礼服之说。到了西汉,人们编了一个故事,说汉高祖刘邦是个龙种,因其母刘媪梦与龙交而生,故刘邦喝醉酒的时候,头常显出龙形,以此来证明推翻暴秦之合法,可见龙与皇帝已一体化了。后来“龙颜”、“龙体”等成了描写皇帝的词汇。而皇帝的生活用品,也常以龙称之。例如皇帝的衣服叫做“龙袍”,面朝的座位叫做“龙床”等等。龙纹在宫廷装饰艺术中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地位越来越显要。皇帝的象征皇帝的礼服,汉代龙纹作为十二章之一,和其他十一种纹样并列。唐代龙纹常画于大袖,或作团龙饰于前胸和后背,比其他十一种纹样要大。宋代除有四团龙的款式外,还流行一种通身的大龙,称为“缠身龙”。元代初年,政府下令禁止民间织造五爪缠身龙袍。明朝皇帝礼服和朝服以龙纹作主要装饰,形式不一。清朝的皇帝龙袍制作更加精细,龙纹除用彩丝、金线、银线、孔雀羽线外,还用细的珍珠、红珊瑚珠串起来绣织,极尽奢华之能事。宫室方面,以北京故宫太和殿为例,殿中金銮宝座两旁,分列六根金大柱,每柱各有一条巨龙围绕,东三柱龙头西上望,西三柱龙头东上望,藻井顶部木雕金漆巨龙衔珠俯首下视,全都把视线引向宝座。后面屏风上雕有升龙、行龙、坐龙,使得金銮宝座呈现群龙竞舞的壮观场面。除此之外,整个故宫,为了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无论是皇帝处理朝务,与群臣议事以及寝宴之处,乃至祭天祈福、游览玩乐之地的建筑,都有龙的形象。北海九龙壁,九条不同姿态和不同颜色的游龙,腾跃在一片澎湃浪涛之中,神机流畅,气势磅礴。以威武庄严的龙的艺术形象,体现皇权的尊严,是宫廷装饰艺术龙纹造型的重要特征。 龙与民俗 中国古代除华夏地区的汉族以外,北方的匈奴,南方的楚、越、粤人,西南的苗人等也都以龙为图腾。龙的民俗概念的多样化在民间文化中,龙这个题材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民间,人们习惯把有才德有地位的人比作龙凤。大诗人杜甫曾写出“攀龙附凤势莫当”的诗句。后来人们就用“攀龙附凤”来指趋炎附势。元、明之际,民间普遍流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老大“囚牛”好音乐,老二“睚眦”好杀,老三“嘲风”好险,老四“蒲牢”好鸣,老五“狻猊”好坐,老六“霸下”好负重,老七“狴犴”好讼,老八“赑屃”好文,老九“螭吻”好吞。其后,囚牛为胡琴头上的刻兽,睚眦为刀柄上的龙吞口,嘲风为殿台角上的走兽,蒲牢为钟上的兽钮,狻猊为佛座上的狮子,霸下为碑座上的龟,狴犴为狱门上的衔环铺首,赑屃为石碑两旁的文龙,螭吻为殿堂脊梁的龙吻。另有一种说法是“龙生九子”为:蒲牢、狴犴、睚眦、赑屃(形似龟,好负重,后成石碑下龟趺)、螭吻(形似兽,好望,后成屋上兽头)、饕餮(好食,立于鼎盖)、螭吻、八夏 (性好水,故立于桥柱)、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 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门首)。“龙生九子”的传说在苗族人民中流传更早,但内容稍异,是说龙生了九个儿子,头八个都是胆小鬼,只有老九才有胆量。 龙的故事 在民间文学艺术中,龙的形象常是拟人化的,就以家喻户晓的海龙王的形象来说,有的为民造福,有的为害百姓。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海龙王出现。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到水晶宫向龙王借兵器的情节。封神榜描写了哪吒打死为害百姓的龙王太子敖丙的故事。元杂剧柳毅传书,则叙述唐朝书生柳毅,搭救落难的洞庭龙女,以后结为夫妇的悲欢。而张羽煮海,则是秀才张羽与龙女反抗龙王,煮沸大海,终成眷属的喜剧。人们通过这些龙的神话故事来扬善伐恶,宣传人民心中的社会价值观念。龙能布云施雨的说法由来已久。在苗族地区,每年举行布龙舞,人们把一片片青布用双手举过头顶,互相连接成为长龙,象征源源不断的流水,祈祷丰收。在汉族地区,不论东南西北,各地都有龙王庙,那是过去用来祈祷风调雨顺,保祐丰收的地方。有关龙的活动因为龙这一人文动物代表着社会不同人群的性格、哲理思想和生活理想,所以龙也一直是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的道具形式,其中赛龙船和龙舞最普遍。龙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穆王乘龙舟出游。隋炀帝经运河到南方游览,坐的也是龙舟。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漆棺,就有王者乘龙舟的图案。在民间,人们为了记念屈原,在阴历五月初五端阳节举行龙舟竞渡的活动。于是龙舟的形象也成为绘画和工艺美术装饰纹样的题材。关于龙舞的活动,汉代已有文献记载,也见于汉代的石刻画。今天逢盛大喜庆节日,仍有各式龙舞表演。 龙的造型 龙纹的基本形中国人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审美观点,创造出千姿百态的龙的艺术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龙只是一种人头蛇身的动物。商周时期龙纹处在发展的初期,龙的种类较多,主要表现在角形和体形的变异上。从角形看,有且字形角,有尖形角,有花冠形角,有分岔形角,有牛角形角、有多齿冠形角等六大类型。直到宋代,分岔形的龙角才成为固定的式样。商周时期的龙纹体形长短不一,归纳起来有五大类型:第一种是蛇体形造型,商代龙字就是兽头蛇体的象形字。商代的人首蛇身造像卣、周代的鱼龙纹盘盘心蟠龙纹、战国早期交龙纹鼎腹部装饰的龙纹都是蛇体形的造型。第二种是兽体形造型。第三种是蛇体缩短而呈爬虫形的造型。第四种是分解组合型,包括一头双体组合型、两头一体组合型、三头一体组合型。第五种是变体龙纹。变体龙纹是由写实风格的头部与抽象几何纹或蔓藤纹、蔓草纹的身子组合的纹样。蔓藤龙纹与蔓草龙纹的差别:蔓藤纹龙身只画蔓藤而不画枝叶,蔓草纹龙身则直接生枝发叶。把动物形象与植物形象合为一体,赋予艺术生命,构思和手法都很独特。龙纹布局商周时期,龙纹成为象征“天命神权”的青铜器主要装饰纹样。青铜器以其雄浑、庄严、稳重的美学风格体现“天命”的威严。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也采用严格按照器形结构分区和中轴对称的构图方法。龙纹形体和分区的空间必须配合妥帖,由于商周青铜器以矩形为主轴,寓圆于方,用垂直与水平的线形分割,因此,商周时期的龙纹造型,也由垂直与水平线作主要架构,弧线处于辅助的地位,充满理性精神。在图案构成上属于严谨的格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文学艺术,已摆脱商周时期的凝滞、拘谨、划一的格局。青铜工艺也渐向具有实用意义的轻型和多样化发展。龙纹造型新巧,写实作风的分岔角兽体形龙纹和龙头与几何纹、蔓藤纹、蔓草纹组合的变体龙纹,代表着春秋战国时期装饰纹样的基本风貌。变体龙纹的结构尤为复杂,常常运用反射、移动、回转、交错、套叠、半错位重复等等构成方法。龙纹图案错综繁复,变化多端。它们常常由几个单相龙纹,依据一定的几何骨格,巧妙地转移连接而成。图案几何骨格有时被直接作为龙身而显露于画面,有时仅作为界定龙纹环境空间的暗线而不露痕迹。浪漫、新巧、精细,是战国时期龙纹图案的特点。近年在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铸器和湖北荆州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出土的刺绣,都有战国变体龙纹的典型形象。这种变体龙纹到秦汉时期,仍在铜镜、带钩、玉佩等工艺装饰中广为使用。龙的写实造型汉代统治者,利用龙这一人们崇尚的人文动物,作为宣扬皇权的工具。龙纹在工艺装饰领域乃居于显要的地位。当时龙纹以写实的手法,凌厉的动势,豪迈的气魄为其美学造型之本。汉代龙纹仍有蛇体型和兽体型两种模式。作为主装饰的龙纹,多数突破规矩的几何框架的限制,而依龙的运动状态来布局,故能充分占有广阔的运动空间。用简化、单纯化的形象表现生命的千姿百态,以剪影式的质朴造型表现激昂的神情动作。强化力感,夸张动势,简化细节,注重神采,是汉代龙纹装饰图案手法的精髓。南北朝时代,佛教盛行,龙纹也披上佛教的色彩。汉代那种强壮、粗犷、奔放、豪迈的龙纹造型,已被佛国风度的宁静、洒脱、俊俏所代替。龙的体形拉长,从头至尾动作缺乏变化,体现耐性的克制。运用横向的长线条表现风云的飞动,借定向飞动的空间环境陪衬宁静的主题,表现超凡脱俗的精神意念。唐宋龙造型成熟自东晋灭亡至南北朝,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分裂和战乱,但为各民族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中国复归于统一。至公元7世纪初,中国广泛吸收和包容了本国各民族及国外文化的精华,创造了灿烂的大唐文化。这时中国的龙纹图案,也重新充满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激动的精神气魄。如西安出土唐代刻花银碗器底装饰的蟠龙纹,龙身蜿蜒蟠曲。龙的头、颈、胸、腹、腰、背、臀、尾、四肢、骨骼结构分明,角、毛、鳞、须形态丰满,标志着龙这一纯属幻想虚构的艺术形象,已臻完美成熟之境。如为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剔花瓶,是宋代龙纹的代表作。这条龙欠身仰望,龙颈后抽,龙头仰起,龙足徐徐后掣。腿前的火苗被龙腿后拖而表现出飘曳感,这生动地表明,发自画外的刺激带来了龙的神情和瞬间动作的变化,情态之真和动态之活,与中国传统审美习惯以“气韵生动”见长的准则一脉相承。唐代张彦远,描述南朝梁画家张僧繇画了四条没有眼珠的白龙,后来两条点了眼珠,马上破壁飞去的故事,说明中国人十分重视艺术作品的生动传神。宋代郭若虚指出画龙要掌握“三亭九似”。九似,指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三亭,指脖亭,腰亭,尾亭。也就是说,龙的造型需综合许多动物的局部形象特征,并在脖、腰、尾三处加以强调,才能画得好。近世的演化元、明、清三代,龙的造型虽也各有特点,但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改变。元代的龙,姿态灵活有力,但也有头部造型较小,接近蛇形而带凶野感的作品。元代以前的龙纹,四足大多是三爪形的。唐代长陵的两巨幅行龙纹,前足三爪,后足四爪。元初龙袍上流行缠身大龙的花式,四足均为五爪。元帝禁止民间生产和服用五爪龙袍。为了在名称上有所区别,称五爪者为龙,五爪以下(四爪及三爪者)为蟒。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补遗卷二说:“蟒衣如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似,但减一爪耳。”此外还有弯角龙头,龙身带飞鳍、鱼尾形的“飞鱼纹”及牛角龙形的“斗牛纹”,也是四爪或三爪的。明朝服制规定,蟒服、飞鱼服、斗牛服都是内吏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人才能穿的高贵服装。龙的民间工艺自然经济占主导的中国封建社会,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从未停止过。明清时期,民间工艺美术都以美化和实用为宗旨。剪纸、蓝印花布、刺绣、挑花、家具、建筑装饰等等,常用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